————————————————以下是2016年的回答————————————————

支持鹿比对这个纪念日意义的解释

它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

「妇女」本来是「十四岁以上女性的通称」,

但在今天的语境里,我也满不喜欢「妇女节」的说法。

作为未婚的女性,我不太想和意味著「支持婚姻制度」的「妇」字联系在一起,

根本就不想支持婚姻制度。

而「女人节、女生节」,和「妇女节」一样,要么失于片面,要么没有提醒「在历史上某三月八日发生过什么事」的作用。

只是电商炒作出来的消费概念。

个人感觉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照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的来由,

直白的叫「女性争取平权纪念日」比较好。

简称「女权节」,

或者叫「女性自豪日」感觉也不错。

————————————————以下是2017年的回答————————————————

今年继续学习劳动妇女节的内涵,接受了它的名称,而且觉得「妇女」二字很有历史分量,同时很有力量。

女权主义者@李思磐也认为,妇女代表了一个权利社群。

「我认为不仅仅要看到语义,还要看语用。要看看妇女这个词在最近一百年是怎么个用法。『妇女』这个词,在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绝不是与『夫男』相对的词。一切国际法律文件的翻译,women对应的就是妇女,她不仅仅指代性别为女,更表达了一个权利社群。」

(来自女生节取代妇女节是公开放弃女权主义政治立场)

追究「妇」字令人联想到婚姻:

其实「女」字象形是个跪著的女奴,如果到今天,「女」字不再有贬低女性的意思,也不再令人联想到奴隶制,那「妇女」不再让人联想到婚姻制度,正是努力的目标啊。

另外woman这个词的来源可以看出,它也曾把女性当成男性的附庸……

但时至今日,woman已经不再有贬低女性的意思:

1576年英国诗人、剧作家盖斯科因(Gerorge Gascoinge,1525-1577)认为,woman 一词系由 woe-man 演变而来,因为女人往往是男人的苦恼(woe)之源。1619英国一位游记和探险作品的编纂者珀切斯(Samuel Purchas,1577-1626)说,woman 即womb-man (有子宫的人),mother之古英语形式modor亦有子宫之意。

其实,woman 源于古英语wifmann,其中 wif 意为wife或female ,现代英语的wife 即由此深化而来,而mann则意为human being,即是现代英语的man,换言之,man 原本乃是中性词,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然而,今天男女平权主义者却将 man 视为男性词的标志,对 man 一词以及大量含有man 的词语极为反感,woman 一词自然也不例外。到了中世纪英语时期,wifmann 因其中f受m的同化而演变为wimman,复数形式作wimmen。这很可能是当今英语中 woman 的复数形式women 读作/`wimin/的缘故


妇女节的英文说法....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

它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妇女=女性 只是妇女在我们大多人的思想里是指有小孩的女性,所以有时候搞得跟过母亲节一样至于3月7搞出个女生节大学时候大家都比较无聊你懂的

这个节日的第一个字,古代曾专门用来区分女性是否结婚,但字型档中似乎并没有哪个字专门区分男性是否结婚。

节日被「变名」或者被换成另一天改成别的模样了,其实都是女性拒绝对那个破字的认可。

正确的做法是整个中国社会都应当去掉这个字,并将节日更名,我的方案是:

国际女性劳动者节

简称

女劳动者节


女人最大,想过什么节,就过什么节。只要自己愿意,咱男人节,父亲节也照样过;没事还可以一个人过情人节;
女生节和妇女节不同。女生节是3月7日。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山东大学,后发展于全国各个高校。直至现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校园文化的代表内容。当然,女生节也或许是谐趣「女生和女人只差一日」的说法而来。妇女节,当然,大家就更为清楚了。3月8日。是为了庆祝妇女在社会、经济和社会等等各个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和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女人想得到关注,想收礼物。女生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被称妇女,就创造了女生节。
女生节妇女节一日之差

三八「大女生节」始于2013年3月8日,青岛西海岸新闻网西海岸论坛。

我觉得女人不愿意被称为妇女,就搞了这个「大女生节」

有位朋友可能没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我原创出来的「大女生节」,非要说有人之前能想到,我是不介意的,但是我想的时候,我没有搜到。日期呢,是3月8日…也就是妇女节,不是37女生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