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最難的部分是開頭,如果你沒辦法讓故事快速引人入勝,觀眾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以類型片舉例,「8序列法」再適當不過了。

從本質上看,市面上鱗次櫛比的編劇理論,從「救貓咪」,「英雄的旅途」理論到那本傻乎乎的《故事》,再到現在很流行的「反類型寫作法」,總體上的邏輯都是一致的。

講故事要從心,講哲學,講邏輯,講創意,講天才,中國的文藝片作者們還要講反類型,反工業,但對於實踐來說,我們缺的是什麼?是技法。

一、基本概念

二、舉例 (《黑客帝國》《爆裂鼓手》《回到未來》)

一、基本陳述

一個基本的電影故事可以分為三幕或四幕(ACT)。亞里士多德很早就說過了,叫開頭,中間,結尾。人類的閱讀習慣千年來可能也沒怎麼變。

每一幕里有不同的序列/章節(Sequence/ Chapter)可以類比成小說目錄里那些第一章,第二章的標題。像《狗鎮》或者歐洲的很多話劇式電影,文藝電影也會直接給你黑屏寫出來標題。

每一幕有自己的大目標/主要張力(GOAL /Main Tension)。可以說是構建起整個故事的結構。 每一幕中的每一個序列都有自己的目標 (goal) ,就是主角要去完成某件事或達成某個目標,不管成功或失敗。

兔蟲手繪

那題主問的前10分鐘就屬於第一序列(seq1)

當然有很多電影在seq1之前還會有個小序列,可以叫它Prologue/Teaser (序章/鉤子/預告),用來建立世界觀(比如很多科幻片),奠定基調(比如恐怖片,驚悚片,一開始就嚇你一下,或者給你個陰暗的氛圍,超現實片一開始就給你些荒誕的情景,讓你可以默認之後的片子中的荒誕),或者表現刺激場景,一下子吸引你眼球的(比如動作片)。

第一序列中,我們要建立起主角的現狀、尋常世界(Status Quo/ Ordinary World),他是幹嘛的,生活在哪兒,他有什麼缺陷/優點(從而讓整部影片最後完成對這個缺點的救贖轉變,或者更大的墮落,所謂的人物弧線以及他的NEED),他有沒有自己的人生夢想(Life』s Dream)外在慾望(WANT),和他的內在需求(NEED)

第一序列結束的時候,攻擊點(Point of Attack)出現,這個攻擊點,一種外在力量,一個突發事件,是影片最重要的驅動器,因為從這之後主角就要「被迫」進入「新世界」,或者說準備開始他的「英雄旅途」。

到第二序列他就需要進行「辯論」:來抗拒這個變化,理解這個變化,直到第二序列結束,鎖定(LOCK IN),從而正式進入第二幕(ACT 2)。

很多人說前十分鐘要抓住人的眼球,要刺激,要特別,要驚悚,要勾住觀眾(Teaser/ Hook),確實是一方面的需求;

但歸根結底我們在第一序列中要做的是:建立角色、品質。在英語中這是同一個詞:Character。

我們不是在說人物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興趣愛好,工作……我們是在說人物!

人物的品質:一個人物的內在品質(Moral qualities, Person』s Inner Nature)

這個品質,最終會在你的影片中發生變化,或者不變,他從小小的傲慢變成謙虛,或者變成更大的傲慢、偏執,墮落。從自私變成無私。從不信任自己變成自信,等等。

而還有許多技巧,如果運用得好,會非常牛掰,我到後面舉例的時候會簡單提一下。

比如主題、鋪墊的提出(《黑客帝國》里的belief、Search;《回到未來》的時鐘、RocknRoll,《爆裂鼓手》的海報),懸念的設立,顏色、基調的建立,角色的第一句話就是影片主題等等。

補充一下,之所以最早有8序列其實是因為早期電影的技術限制,那時候需要換膠捲(reel),所以90分鐘的電影一般拆成8卷,每一卷就是8-12分鐘。Frank Daniel最早創立了這種序列結構敘事法:它相當於寫了8個小故事,每個故事有自己的小目標(sequence goal),最終有機地成為一個大故事。雖然現在我們拍攝、製作影片不會有這個問題了,但是這個習慣其實是保留下來了。因為好萊塢發現序列法目前還是最適合普通觀眾的觀影、閱讀習慣的。

早期的電影劇本事實上在劇本里都會寫出這個分界點。比如《一夜風流》《The Lady Eve》等等

當然現在的影片也不需要嚴格的3幕8序列,你完全可以4幕(比如《侏羅紀公園》),十幾個序列,每個序列你可以幾分鐘,也可以十幾分鐘,這都無所謂的,關鍵是你的故事。

但是為什麼大部分類型片還是3幕,其實本質上還是你的故事來決定的。侏羅紀公園在第三幕結束的時候出現了新的主題,所以自然可以有第三幕來解決新的主要張力。

我來具體舉些例子。

《黑客帝國1》:

黑客帝國劇本第一頁

黑客帝國劇本第十頁

《黑客帝國》的第1頁到第10頁講了些什麼?

首先是閃動的電腦屏幕,定下了這個影片的基調,並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全片的一個主要張力:Is Neo the ONE?(Neo是不是救世主?)直到最後第三幕,揭露出來,Neo好像不是,並來到了一個更大的張力和主題:Neo需要犧牲自己,需要相信,才能真正成為救世主。

之後Teaser里是黑衣人追逐Trinity, Trinity違反物理規律,橫空跳過了大樓,進入電話亭之後突然消失,表現這是個高概念科幻。

有高風險代價(Stakes):黑衣人是會真的殺死你的。

隨後留下了幾個懸念:

Neo是誰?黑衣人已經找到了他。黑衣人有個內應。

Neo的電腦被破解: 他會不會相信這個神秘人,會不會跟著Trinity去尋找Matrix。

劇本里的第10頁到Neo被敲門聲吸引結束,而影片的10分鐘,已經進行到了後面,Neo跟隨電腦指引進入酒吧,並遇見了Trinity。

10分鐘之後,第一序列會繼續進行下去,Neo遭遇了他的攻擊點(Point of Attack):Trinity找到了他,黑衣人也要找他,他的正常的平凡的生活將被迫發生轉變,他不能只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程序員了。

整個第一序列講了什麼:Neo是個懷疑論者,他的外世界是正常的世界的一個程序員,內世界是個黑客,並在追尋Matrix。

他的目標:搜索真相(Searching)這個全片的小主題在影片一開始就潛移默化提出來,相信(Belief)這個主題在一開始提了出來嗎,現狀是他一開始並不相信他看到的一切。

10分鐘過去了,至少我當時看的時候,還是被影片牢牢黏住了,想要看下去的。

然後我再隨便舉一些其他的例子,各位可以看看其中的共性。

《回到未來》:

斯皮爾伯格監製的這部電影在圈內被稱為「鋪墊之王」,開篇10分鐘把所有的鋪墊都做足了,而且幾乎每一個鏡頭在影片中後段都得到了一次甚至兩三次的呼應和反轉。我小時候看的時候沒意識到,只是覺得很流暢,現在再看,才發現這些set-up,payoff直接把這個片子做成了一個有機之王。

這個片子的開場10分鐘並不像黑客帝國那種有teaser,刺激什麼的,但是把鋪墊都做足了。就是我們說的一種建立character的典型,角色是落水狗(underdog)最終逆襲的建立。

開篇是時鐘的聲音,然後一組時鐘的鏡頭——這個片子和時間有關。

牛逼的是這個鐘:直接就是影片第三幕高潮的博士救孩子的那個畫面。

然後有各種埋設鋪墊,比如核元素被盜、土地拍賣、新車發售、外星人的雜誌,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角色露出正面的第一句話是「Rock n Roll!」這是他的人生夢想,影片後段也揭示了他的這個夢想,這個夢想也和他最終的Want vs Need有關。(吐槽一句:優酷的翻譯是什麼鬼。。他明明說的是rocknroll,怎麼能寫成了Yo。)

youku翻譯錯誤,他說的是「Rock n Roll」

然後是他的現實世界(Ordinary World),滑板,小鎮,黑人市長,女朋友,懦弱的家族被老師羞辱……再說一遍,太牛了,每個在影片最後都會得到多次呼應。

懸念:接到教授的電話,說有個時間的實驗。

他的Underdog的處境展現:被老師羞辱,音樂夢想不受尊重。

當然最重要的:鐘塔的鋪設。

影片開場10分鐘建立了Marty的這個Character:

他的人生夢想(Life』s Dream)是音樂。

但他的缺陷(flaw)是恐懼(fear),他害怕被拒絕,害怕承擔責任,害怕自己表現得不好,沒法完成音樂夢想。然後就是等著看他怎麼能逆襲。影片第三幕會把他的人物弧線完整化,他的內心需求(NEED)是相信自己,從fear變成bravery。

當然最重要的point of attack還沒有出現,要在影片12-15分鐘左右出現,從而結束第一序列:時光機器的出現。

這裡我再補充一個小點:在定稿劇本中,開場其實講的是其他的事。

原劇本Marty在教室里出現和老師爭吵,教授的出場是直接在廣場中。

後來導演、編劇Robert Zemeckis聽斯皮爾伯格的話,把這所有的都刪掉了,直接用的鐘錶,和吉他。因為這個能更直接展現影片「關於時間」「關於人生夢想」的主題,就是比較注重影片開始的調性,同理可見《黑客帝國》中,不直接用Trinity,而是用的電腦屏幕,綠色的matrix的原因。

南加大的副院長一直有強調一件事:就是好的類型片,不要去迷惑觀眾,而是直接給主題,越早建立status quo(現狀),越早讓主角說出人生夢想,越早讓副角色提出主題及其反面,越有效,你可以讓觀眾意外,讓觀眾去猜,但不要故意讓觀眾雲里霧裡。見仁見智吧,感覺無數中國文藝片的電影人要中槍。

《爆裂鼓手》,

作為小成本的神作,你也可以看到這點。

另外有個技巧就是,讓角色在第一序列里陳述某個主題,讓另一個角色去說相反的,這樣可以讓觀眾更有粘性地去跟隨主題和整部影片。

就是主角和父親在電影院里的那段對話:要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爸爸說人生有很多選擇,兒子說要孤注一擲。

然後我們就看主角到底會不會為了得到老師的認可,去受盡折磨,還是最終會選擇反抗。

原版《華爾街》里,是一個前輩說「好事多磨」,一個前輩說「能走捷徑」。然後就是看主角的墮落的一生選擇。

《超時空接觸》里,爸爸說,如果太空只有我們,太不幸了。傳教士說基督教和上帝。我們看朱迪福斯特如何去嘲笑傳教士,然後影片最後升華成,每一種信仰都值得尊重。

說回《爆裂鼓手》,它妙的一個點在於影片的前10分鐘幾乎把整個電影都囊括了,Andrew為了取悅Fletcher,願意做一切,然後不斷被Fletcher玩弄。之後電影的幾乎所有環節,都是在重複這種玩弄,把情緒推向高潮。

影片開場就建立了Andrew的Status Quo:練鼓,被嘲弄,孤獨沒有朋友的局外人形象。

他有自己的人生夢想:成為偉大的鼓手(海報、與女友、父親的交談); 有具體的WANT:要進入Fletcher的樂隊;有很明確的,觀眾能感受到的NEED:他應該遠離Fletcher,做自己。

妥妥的一隻underdog,怎麼往上爬?所以到了影片最後的那一段他反過來控制Fletcher,那段長時間的鼓的獨奏作為影片的結尾,一句台詞都不需要,觀眾都會熱血沸騰。Emotion都足夠到了他該到的位置。

正是因為影片開場的那10分鐘set-up,影片最後,罕見地在同一場戲中,完成了所有的結尾:

Andrew有了自己的NewHope/Bulb Moment:

主題:為了讓人發揮潛力,是否有一條邊界線?真正的CharlieParker(偉大的鼓手)永遠不會被打擊死嗎?

得到了自己的NEED:不在乎是否取悅Fletcher,自己可以站起來。

得到了自己的WANT:他對Fletcher已經足夠好。

得到了自己的Life Dream:成為一個好的音樂家。

而「反派」Fletcher竟然也得到了他的WANT:他真正培養出了一個Charlie Parker。

前所未有!

另外提一嘴,

《爆裂》的導演、編劇,所以我們常說他再也拍不出處女作這樣的片子了,真的算做到了某種極致。《LalaLand》好像挺多人喜歡,確實是挺「好看」的,但是我遠遠比不上爆裂,一些人覺得他掉下神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很多人認為他是新導演,但其實他在《爆裂鼓手》之前已經算是好萊塢小有名氣的編劇了,給別人寫了十幾個劇本了。重點是他的《爆裂鼓手》寫了幾十版,這是他的內心的真正的作品,尤其是「對開頭不斷的重寫」,原劇本中還有很多其他對話,直接被刪光了,然後力量和角色的塑造反而更強大。

這點我躺槍,我經常兩三個小時寫出一個故事大綱。前輩經常說你這個非常棒,但是不要告訴我你只寫了半天,因為你用的是幾十年。而真的是在不斷的改寫中,這個影片的主題才真正的呈現出來。 我不知道,可能真的會有天才吧,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多寫寫,多重寫吧,你的開場10分鐘也可以變得很厲害的。

其他隨意想到的小總結:

-如果是高概念的片子,信息交代,建立世界。

這個很簡單。《指環王》,講述戒指的背景,怎麼到達咕嚕手中。

《星球大戰》:公主怎麼把計劃交給了機器人,主角遇到機器人,因此得到了地圖。

-建立懸念,建立故事勢能:懸念是建立故事勢能的最佳方式。

這個例子太多了,《記憶碎片》不用提了。

昆汀《無恥混蛋》:開場納粹和農夫聊天,地下藏著一家猶太人,納粹軍官會不會發現他們?光這個開場一個場景,昆汀劇本里就寫了20多頁,但你真的不會覺得這些對話很無聊。

-但建立懸念不代表一定要搞亂觀眾的腦子,不要害怕自己的主題太早表現出來。好的編劇是有能力,在影片的第二幕第三幕依然帶著觀眾前行的。你有的是技巧,可以有反轉,可以有surprise,很多編劇可能犯的錯就是故意強行反轉,廢話,你前面什麼都沒展現,突然影片最後就blablabla了,這誰受得了,真把觀眾當傻子了。

《黑客帝國》開場就能看到Matrix,這沒有泄底,它繼續問的問題是」Is Neo the ONE?」

《月光男孩》《伯德小姐》作為文藝片,它們的開場,第一個鏡頭都直接引出了電影的主題和概念。

-鋪墊呼應法

這個編劇們應該都會,就看這個能不能做好了。之前已經提到了很多。

-建立主要張力和高代價Stakes:

伯格曼算很藝術片了吧,你看《第七封印》,也是有很強的張力的:他能不能在下棋時擊敗死神?

《偷自行車的人》:他為了孩子,能不能拿回自行車?要不要去偷自行車?

《血色將至》:男主能否變成石油大亨,他會不會為了成功,放棄一切道德原則甚至是孩子?

日本電影經常被吐槽沒有張力,但是你看是枝裕和的幾部市場表現還可以的片子,其實也是有的。

-儘早建立角色,尤其是Status Quo:觀眾從一開始可以與其綁定,emotion跟隨。

《沉默的羔羊》Starling:女性underdog的形象鮮明。

皮克斯也有類似的表述,他們的劇作規則是: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XXX, everyday XXX.

One day, XXX happens, because of that, XXX happens, and then, XXX happens, until final, XXX is resolved.

我們要寫好前十分鐘,最好也能講清楚這個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XXX, everyday XXX. 當然我覺得there was XXX,裡面要表現出這個XXX的「缺陷」,給故事改變的勢能空間。

-行為,展現,而不是告訴。

這個很簡單吧,能不用旁白的就少用旁白,能不讓角色blablabla說個沒完的,就盡量用事件呈現。

-有個小技巧是類型片經常用的,就是表現角色缺陷的行為,或者事件,最好都指向同一個缺陷,而不是東一下,西一下。因為影片不是劇,有限的時間內,表現一個弧線就很好了,比如《三塊廣告牌》女主的三次角色揭露,都指向的是她的「憤怒」,而不是一次關於憤怒,一次關於驕傲,一次關於自私。這麼做的話,容易讓觀眾的跟隨性降低,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這個大部分成功影片都是如此,不再贅述。

缺陷的空間也盡量可以建得大一點,讓角色或者角色的關係,在影片後段的時候有大量的機會和次數去轉變,從拒絕到小轉變到中,到大,到終極等等。

比如《雨人》,全片其實都是關於湯姆克魯斯和達斯汀霍夫曼的關係的轉變。一開始建立起湯姆克魯斯的自私性格就至關重要。

同理:《海底總動員》《克萊默夫婦》《瓦力》

如果是多角色片,這個弧線就做得稍微簡單點,但最好角色間的缺陷都是有關聯的。比如《木蘭花》《真愛至上》。

-另外還有多情節片、非線性敘事片、包裹片,這裡先不聊了。以後有機會可以再寫。但本質是一樣的,總之就是開頭十分鐘你要鋪設好站台,然後才能有參差不齊的地鐵線路。

比如《撞車》《21克》《記憶碎片》《降臨》《非常嫌疑犯》《公民凱恩》《大魔域》以及集大成的《低俗小說》(笑)。

-越具體的WANT可能越好。比如《沉默的羔羊》Starling的人生夢想是成為FBI,但影片中具體的WANT是破解水牛比爾的案件。

就像我正在寫一個導演的故事:他的人生夢想是成為偉大的導演,但是具體的WANT可能是想先進NYU,想拍出一部關於導演的紀錄片。越具體,觀眾會越覺得形象和可以捉摸。

-對應的,每一個序列的小目標可以盡量明確。

《陽光小美女》,甚至都讓角色親口告訴你,我要去參賽,我要去佛羅里達,我要贏得比賽。

仔細看公路片的劇本,很多都是如此,《末路狂花》等等。可能就《老無所依》、文德斯比較詭異一些。

《黑客帝國》,開場Trinity要去尋找電話亭,Neo要跟隨小白兔去酒吧,這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漫無目的的遊走。

《回到未來》開場小鎮部分,你看上去好像Marty是遊走在小鎮里,但小鎮里的每一個元素,都是有作用的,從黑人市長、滑板、咖啡店、鐘塔,到最後都會有呼應,所以你會覺得影片是有機的。

伍迪艾倫,日落日出三部曲,歐洲新浪潮,你看上去夠鬆散了吧,但仔細品一品他們的對話脈絡,邏輯情感線完全是順的。

當然我個人是很喜歡「鬆散」的小文藝片的,但是我也清楚這不是符合大眾口味的欣賞觀感的。是的,我說的就是蔡明亮同學。

我一直認同的一個理念是,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工業化的方式,才有資格說怎麼樣去超越它。

其實和哲學是一樣的,「破」是最簡單的事,難的是「立」,你都不願意去了解黑格爾、康德,談什麼自己的哲學? 最多是民科、民哲吧。

反類型片的典範《三塊廣告牌》,在影片中段才開始反類型,你看他第一幕,前幾個序列的鋪設完完全全是按照經典敘事法來的,所以反類型才會這麼驚艷。

-多改寫!多寫!多改!

《玩具總動員》本來只是關於玩具的一個冒險故事,寫著寫著就衍生出了主題:Woody能否找回自己的地位,巴斯光年引出玩具作為主體的意義是什麼?

《黑客帝國》,Neo屏幕上的第一個詞是Wake up,影片關於覺醒。 Neo屏幕上的第二個詞Searching,影片關於搜尋。電影的第一個對話,is Neo the ONE? Trinity的第一句話,do you believe?影片關於相信。Neo見到的第一個黑幫男和女朋友的名字Choi,De Joure,法語連起來是「choice of the day」,一天的選擇。影片不是關於Neo的選擇嗎?選擇是否相信。

《回到未來》:原來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旅行的片子,後來主題慢慢變成了「愛,能拯救一切。」

這些10分鐘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劇本寫著寫著,再繞回來改寫出來的。

-最後,習慣的問題。

作為職業編劇,最好每天都寫一點吧。雖然我做不到~

不管是陳國富,還是好萊塢的一些老師,都是這麼告誡我的:把寫作當成去教堂,而不是天才的靈光一現。寫作就像把鍋子放在灶台上,不是說每天放一會會兒,然後隔幾天都不煮,那那鍋東西肯定煮不熟。 寫作的時候,就把老婆孩子都趕走,或者你自己把自己趕走吧。

@張小北 說的片方不看的問題,前一陣子上影節和Blacklist的創始人Franklin聊,他提到他創造blacklist的最大初衷,正是因為好萊塢的電影廠們,只看前10分鐘,而錯過了太多的好的劇本,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是整個工業化市場的困境。所以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了這個平台。

人們以前喜歡《侏羅紀公園》《大白鯊》《異型》,現在也一樣,喜歡的是《盜夢空間》是《復仇者聯盟》;《朱諾》《充氣娃娃之戀》這種一般電影廠根本不願意看下去的低概念劇本,需要的是機會,所以Blacklist做到了這一點。不知道中國是否有機會吧。

事實上《爆裂鼓手》一開始的美國票房和宣發也很差,因為發行商是按照Music類型來發行影片的,直到最後,人們發現這根本不是,口碑才一下子水漲船高。

影片重要的是什麼,是故事是情節是人物,但真正能讓人記住的,我自己感覺是情感或者主題。比如《百萬美元寶貝》相比《洛奇》會更讓我心動。

這或許是我心中,好電影和偉大的電影的最大區別。

PS:

不了解Blacklist的可以查一下,挺傳奇的一事。有點像我之前寫過的《互聯網之子》.

如何評價紀錄片《互聯網之子》?本片的意義在哪裡??

www.zhihu.com圖標

Ps: 推薦南加大-上科大的編劇培訓項目,有時候,一些歸納總結確能醍醐灌頂。


蟹妖。剛從樓上掉下來還沒落到地面。

當我們在談論劇本前 10 頁時,我們就默認這應該是一個類型片劇本。所以下面討論的細節都是針對類型片的。

所謂的「前 10 頁」一般對應的就是電影開頭的前 10 分鐘。對於一個類型片故事來說,前 10 分鐘基本上已經展現了故事的類型、氣質、質感,以及主要人物的出場和建立。同時還要完成重要的伏筆和主要危機的設定。因此是一個劇本中最重要的 10 頁。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如果日理萬機的電影公司老闆看不完前 10 頁就把你的劇本扔進垃圾桶,你後面就是寫成紅樓夢都沒戲。那麼,如何處理好前 10 頁,可不僅僅只是講好一個故事那麼簡單。

從問題的描述來看,提問者還是很看重如何用 10 分鐘講一個【快速】【引人入勝】的【故事】,但我個人觀點是,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前 10 分鐘不是用來講【故事】的,而是用來建立【氛圍】和【人物】的。

只有當觀眾進入並相信了你的世界,然後對你的人物產生愛慕、好奇、恐懼、憐憫、惱怒等等情感聯繫後,你的故事才對他們有意義。

當我們在說【故事】時,我們說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個故事,甚至都不是 story ,而是在講述【時間是如何流逝的】。這個目標可不是僅僅只依靠文字就能完成的,文字只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而已。

【臉快著地了我說快點吧不然來不及了】

如何用劇本前 10 頁吸引觀眾,並讓他們對你的世界產生好奇,對人物的命運產生共情,這是一個複雜的訓練過程,不是我在這裡隨便說兩句就能說明白並且讓你可以依樣畫瓢的。但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是寫出一個好劇本的第一步。

前 10 頁,要建立起一個真實可信的故事,講述這個世界裡有一個或幾個什麼樣的人,在面臨著什麼挑戰,或者要解決什麼麻煩。這個過程中,誰在阻擾著他們,並不斷地給他們製造著麻煩。如果他們不能戰勝挑戰或解決麻煩,那麼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

主角或主角們,為了克服阻力去達到目標,他們做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特別決定,由此開始改變了之前的一切。從這裡開始,你才真正進入了【故事】本身。

有劇本寫作經驗的人,看到上面這兩段話,就知道自己面臨著一個大麻煩。你就 10 分鐘時間,如何快速地讓觀眾進入並相信你的世界;如何用最簡單直接並準確的方式,完成符合主角身份並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出場,讓觀眾願意跟隨這個角色進入後面的故事;你還要騰出手來解決大反派的出場,以及建立這個人物;百忙之中還得埋設伏筆,鋪墊配角,最好還要有一點時間用來營造質感和氛圍……

基本上你就是在騎著獨輪車走鋼絲,下面是萬丈深淵,你手裡還得耍著 6 個火球,一個都不能掉,還得躲避不時飛過來的暗箭。當你驚險萬分地走過這段鋼絲後,你其實才剛剛開始你的旅程。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京東去購買?

劇本京東去購買?


相對來說第一幕是最好寫的。第二幕也就是故事的中間過程最難寫。

真正寫兩部就知道前10頁相比後面30~60頁來說簡直太輕鬆了。難點在於寫什麼你會有多種選擇,但每一種方案都不能做到完美,需要妥協,有時候會很糾結。

前10頁講不了故事,只能拋出危機,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前10頁做不到吸引觀眾的話就是失敗。新手常見的錯誤是磨磨唧唧交代背景而遲遲沒有事情發生。

寫劇本不能切割開來,說前面怎麼寫,後面怎麼寫,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寫劇本是一項實踐的學問,要問問題也應該是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或者實踐之後再問,趕緊寫起來吧。


作為一個新手編劇,我不邀自答吧。

如何用劇本前10頁講好一個故事?

少年,如果你寫劇本,腦子裡最先冒出的問題是這個,那你基本上已經註定失敗了。

因為這意味著,你寫劇本是從頭往後寫的,先想個開頭,再想中間的過程,再想結尾。

而如果這麼寫,你的腦子完全是亂的,最終劇作會直接不受你控制,越寫越遠。

劇本最難的部分是開頭么?

是也不是。

開頭當然極其重要,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觀眾看電影的時候遲到了,那麼寧可不看。但我相信任何一個觀眾離開電影院,他印象最深刻的,絕對不會是開頭。

(當然有些只有開頭很好看的電影除外,比如《歷劫佳人》,奧遜威爾斯一生黑)

如果電影像夢,那麼就像諾蘭在《盜夢空間》里講的,你做夢的時候,記得夢的開頭么?

我們不妨換個思路,這個故事,最吸引你的點在哪?最令你著迷的點在哪?驅動你講這個故事的原動力是什麼?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藏在結尾里,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想到一個結尾,那這個故事我壓根不會想去講。如果把講故事的手藝比作魔術,那麼就像諾蘭在《致命魔術》里表達的,(不好意思又cue到他)如果沒有想到第三階段,prestige,不僅這個魔術的前兩步是廢的,整個魔術都不能稱之為魔術了。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先想結尾可能是我個人的習慣,直到有一次我看了一個李安的採訪,他也是說,他是先想到結尾,再決定是否要拍這個電影的。我也一直覺得李安應該是目前最會拍結尾的導演,想一下,如果斷背山沒有那兩件帶血的襯衫和明信片,色戒沒有床上的褶皺,喜宴沒有父親那個投降式的舉手,飲食男女沒有父女兩人捧著一碗湯的結局,那這些電影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經常聽到一些人講,我想到了一個很有趣的開頭但還沒想好結局,nonono,請一定先想好結局。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故事有了,結局有了,如何用劇本前10頁講好一個故事呢?

很簡單,用結尾倒推,你現在有了主角種了什麼果,那麼前十頁你只需要告訴我他是怎麼開始結這個因的。

舉例來說,西虹市首富,結局是王多魚變得超級富,而且贏得美人心,那麼開頭他就是個loser,沒錢沒工作,而且美女不鳥他。

有了這個開頭有了這個結尾,所有人都會想問,那他是怎麼變有錢並抱得美人歸呢?

故事的驅動力就來了,大家都開始對這個過程產生興趣了。那麼這時你再來個意想不到的設定,他要變有錢就必須先花錢,而且是花10億,花光光。

一下子所有人的胃口都吊起來了。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劇本前10頁,提供的是一個設定,premise,而且這個設定是得有驅動力的,他驅動著人物往前走,也有人把這個叫做「鉤子」。

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人物最終走到哪,不能放任他隨便走。只有你先知道這個鉤子要引出什麼來,才能設定好這個鉤子。

至於 @張小北 小北老師提到的日理萬機的電影公司老闆看不完前十頁劇本就給扔垃圾桶,我想說,其實,絕大多數劇本都到不了日理萬機的電影公司老闆手裡,別說前十頁,你一句話沒描述出故事最出彩的地方,那麼抱歉,連一頁都不會看就直接扔垃圾桶了。

所以,如果你遇上一個電影公司老闆,最好的方式是,先一句話就把你故事的精華(一定要包括結尾!)餵給他,讓他眼前一亮。

或者,直接告訴他,這個本子張藝謀導演,章子怡演女主。


在10分鐘之前扔出一個主角的危機;或者快速讓觀眾看到一個重要的刺激事件,但又不解釋。於是成功形成了懸念,等觀眾期待看主角接下來會怎麼樣,或者觀眾想知道那個刺激事件是怎麼回事,以後會給故事中的人帶來什麼影響,這就成功了。


看了一些回答,比如張小北等人的。他們說的都對,都很面面俱到,但對於想學創作技能的編劇來說,幫助不大,甚至毫無幫助,因為太面面俱到和寬泛啦。

我只說兩點:1、讓主人公建立目的;2、讓他的目的面臨危險。

讓主人公建立目的,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面臨危險。也就是說,前面10分鐘,建立目的,預示或者已經發生危險。

前10分鐘里,當然要有交代和各種建置,但這些都是為「讓主人公建立目的」服務的。同時,還要擇機使勁地渲染即將到來的危險。讓主人公的目的不可撤銷,必須努力,實現目的;同時,又讓危險性加大。如上所述,若能做到,故事懸念自然強大,觀眾一定會很想看10分鐘之後的內容。

結尾的高潮當然極其重要,但高潮若有問題,往往是源於開頭的前10—15分鐘。我看過幾百個劇本,前10分鐘的編劇錯誤,大部分就是「沒有建立目的」或「目的性不強,或者可以撤銷目的」,還有就是「危險性不強」。

先談這麼多。所談更為詳細的一些技巧,在微信的「影視喜劇研究」。


我先用截圖引用某位答主的內容

乎的一個主要現象,就是看似高大上,說得都對,面面俱到,但對於很多編劇來說,他們看到這樣的內容,其實仍然無所適從。

我只說最有利於創作實踐的一點:

讓主人公建立目的,而他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面臨危險或挑戰。也就是說,前面10分鐘,建立目的,預示或者已經發生危險。

前10分鐘里,當然要有交代和各種建置,但這些都是為「讓主人公建立目的」服務的。同時,還要擇機使勁地渲染即將到來的危險。讓主人公的目的不可撤銷,必須努力,同時,又讓危險性加大,如此故事懸念自然強大,觀眾一定很想看10分鐘之後的內容。

結尾的高潮當然極其重要,但高潮若不具備,問題往往是源於開頭的前10—15分鐘。我看過幾百個劇本,前19分鐘編劇錯誤,大部分就是「沒有建立目的」或「目的性不強,或者可以撤銷目的」,還有就是「危險性不強」。


古龍小說,一開始吸引人,然後可觀性滑落

金庸小說,一開始不算太吸引人,然後不斷攀登高峰


好比說一碗泡麵,它最好吃的那一刻是什麼時候?是打開蓋子香味撲鼻那一下?還是拿筷子挑起放進嘴裡那一瞬?都不是。它最好吃的一剎那,是你攤在沙發上玩手機的時候忽然他媽的想吃泡麵那一念之間。

所以,這不是「故事怎麼講才好看」的問題,這是「故事從哪開始講」的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寫完第一稿,留下第一頁和最後一頁,中間的扔掉。用第一頁做結尾,最後一頁做開頭,寫兩個新故事。

你將得到兩個比第一稿好看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