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因為察覺到精神有些空虛,所以經常喜歡到處走走,喜歡讀很多書,走著,讀著,思考著。

然而走的路越來越多,讀的書也越來越多,思考的問題一個個解決,卻又發現精神的愈發不足與空虛。

這是為什麼呢?

(感謝回答我的strangers,感謝你們,感謝可愛的stranger)


有可能是因為,你解決的問題都是表面的問題,而內在的問題都被表面的問題的解決所掩蓋了,一般來說,我們的問題都在潛意識和無意識層面,而讀書和思考,以及反思,也許能夠涉及到無意識層面的某些內容,但是大部分都是在意識層面,我們說醫生是治療不了自己的病的,很多的問題,只有在關係當中呈現,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個人建議你找個心理諮詢師,或者通過什麼方式來完成自己真正本質問題的探索


是時候認清你自己的愛好與信仰了!(越共探頭)


因為你想的多,做的少,需要多去做才行。

我高三的時候也一度覺得精神很空虛。整天去想一些什麼人生的意義,搞得自己最後都快抑鬱了。自然成績也不會多好。

等我復讀時,每天讓自己忙得團團轉就沒有空餘時間去瞎想了。同時自己最後取得的成績也是屬於全省百分之一二的那種。

說白了,你看做醫生的就不會感覺空虛無聊。因為實在是太忙了。給自己找一點事情做,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說很多事情你不不去實踐,想再多也無法得出正確的結果。

只有你不斷地去實踐,你會發現驀然回首你的那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或者說即使那些問題沒有解決,它對你來說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就像是你走在路上,你知道你要去遠方,但是路上會有很多很多的障礙。有一些是小小的石子,有一些是大的磚塊。你並不是要掃清這條路上的所有障礙,你如果不去清掃掉這個障礙,就根本無法前進的那些石塊丟掉就好。

個人愚見,希望能幫到你。


謝邀,具體事項具體來說。

了了幾語沒法評判。

你說你看了很多書?看的是什麼書?走過很多路?走的在哪?你思考的點在哪?你走時看的想的是什麼?

漫無目的的隨便讀書,當然有用,但是很雜,走的路很多但都權當散心走下來沒有收貨和在家窩著刷抖音一樣。

看的書越多,知識面越多,知道的越多越感覺渺小,同時也會越空虛,那種無人理解或者人的渺小,現在所作所為的無意。

回到題目,繼續不停的讀書從初入山門到漸入佳境之後盯著一點開始深入研究。還要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你的夢想你的追求,你是誰,你這一生為何而來,要為何而死。

了解自己,定下大目標,之後不斷完善。同時定下眼前的小目標,為了大目標不斷完成小目標,不斷完善,學習。

同時找到一些自己的愛好穿插休息調養。人生路很長假如你能活100歲,把100歲跟24小時對應那現在年齡的你是幾點呢?自律的你這時候在幹嘛呢?

人生路很長目標很遠,路上也是荊棘密布,努力前行,加上偶爾休息欣賞風景。記住

世間一切偉大的壯舉總是默默完成的,世間一切智者都是深謀遠慮的。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找到自己該走的路,大概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很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答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想做任何事情,做人,都是一個道理,埋頭做事和閱讀思考必須結合,才能身心愉悅,清風朗日。你可能處于思而不學則殆的狀態。我自己曾經深陷這種狀態很久,直到一些外界刺激讓我想明白短時間內該走的路。長期的道路,則仍晦暗不明。共勉吧


你能不能解釋的詳細一點,什麼是精神空虛。

如果你認為思考和學習越多,懂得似乎越少,這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你是對於人生未來產生越來越多空虛無助感,那也是正常的,因為你瀏覽面越廣,你知識面廣泛了,對什麼都有興趣,對什麼都沒興趣。也是合乎邏輯的,假設是這樣,你應該更多focus在興趣,學業,工作等,努力去得到一些外界和自我肯定,相信會有好轉。

如果你覺得這空虛是精神方面的,病理方面的,你覺得已經影響你的生活,可以考慮心理諮詢或者心理醫生。

說了幾點走的沒的,因為你的問題過於寬泛,只能分情況簡單假設闡述。


想的太多了,想的東西,有些東西不切合實際了,就比如4維、5維空間的生活是怎樣的,人有求知慾是很好的,但是太多太過,精神會承受不住的,需要做的就是走走就是為了純粹的走走,看書可以看些使你能夠放鬆的書,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10個為什麼在等著我們解答,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問題能夠牽引出n個問題,有時候不是精神空虛了,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所得無法滿足你了。


餓幾頓 在吃飯 體會一下活著真好吧


我覺得。。我完全停不下來啊。。總有事情想去做。。我覺得是好奇心不夠吧。。比如說。。我想練習吉他。。我想知道彈出一支曲子是什麼體驗。。彈出來了我會像。。能不能自己變調一下。。加入一下自己的元素。。如果自己弄的很有趣了。。就會想怎麼錄下來演奏。。都做完這些事情了。。我還有好多書沒有讀。。買了我看了一下好像大概8、9本書還沒有看一眼。。有些書還沒讀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完全不會空虛啊。。嗯。。我這是想法太多。。我的問題是如何集中自己的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面。。&>_&<


當讀書讀的多,以前的問題也逐一解決了,還感到空虛。那就是,需要行了。讓自己安排自己,讓自己自律起來。這樣,空虛就差不多會解決了。當自己被安排滿了,就沒有太多時間感受到空虛。


多讀點書或許就不一樣了,


讀哲學吧,推薦楊絳先生翻譯的《斐多》


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想繼續去找卻無能為力,不繼續尋找又不甘心,屬於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睡一覺的典型


多做事情

多干少想


讀書,是對認知的延伸。既然是延伸說明,我們現實中沒有通過自己直接經歷某種事得到這種認知的感觸。

你所說的空虛,或許我們曾有這種相似體驗。我的解決方案,去實踐。而不是單單建構在作者體驗之上,造成我明白這種認知,我對一切都很了解。其實那是一種不真實的認知。按照馬哲來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讀到的認知只有通過自己實踐,去體驗這些事的過程,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認知。如此,空虛感就會消除。


可能做的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我思考一下,我為什麼會感到空虛,我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才能讓我不感到空虛。

就比如我在家感到空虛,澆花、洗衣服、學做飯都不能填滿我的空虛。只有學習,背誦才能填滿空虛感。


很多事情你沒有入坑啊。光想有啥用,跳進去就變得有意思了。

一開始我入了多肉坑,還沒出來又入了龜坑,現在一腳一個坑,扯的有點疼,但是我快樂。工作之餘就折騰,哪來的空虛。陽光下看著我喜歡的我自己動手的,我滿足,我充實。


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同一個人探測浩淼的宇宙,知道的越多,感覺自身的不足。越想努力進步,感覺自己離目標越遠,感嘆人生短暫,難達到許多先哲的高度。不要與別人比,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只要有所體會感悟,就該知足。生有涯,知無涯,精神世界永無止境。


手上有沒有事做?有沒有愛好?有沒有看的下去的書(影視作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實踐出真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