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進入公司打工掙錢,他們告訴我,這是996, 這是資本家對你的壓迫,那我是不是不應該去?那我就去像《後浪》中的那些up主一樣,把愛好變成自己的職業,他們告訴我,這個視頻宣傳的是錯的,那是資產階級,是消費主義——是不是意味著我也不應該那樣做,因為那樣我就成了資產階級。那我現在應該怎樣做未來的規劃呢,能去做軍人、醫生、警察這些崇高職業的人還是少數吧,難道要更激進地解決問題麼?

誠心提問,真的不是槓,看了大家的對《後浪》的批評覺得很有道理,只是有些疑問,希望大家友好討論,所有回答題主有時間都會贊+感謝的,也歡迎大家對問題進行修改精進,只要不偏離我的疑問就好,謝謝大家:D


題主,你的年紀應該不大吧? 在還沒有走出學校、走向社會之前,在三觀還沒有成型的時候,忽然之間接收了太多信息,聽到那麼多不同的聲音,會迷茫會難過是正常的,摸摸頭~

少年的心,是那麼柔軟又敏感,更容易受到傷害。

很多人到了30歲也迷茫,並不像《後浪》中說的那樣「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

那些憂國憂民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只是比較成熟,看過的事情比較多,看問題比較宏觀,顯得不太接地氣。也有些人只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心情不好,所以在網上發發牢騷,希望你不要被他們的言論嚇倒。

現實沒有《後浪》描繪得那麼美好,也沒有你以為得那麼糟糕。

同時,你的這些反應也提醒了我,以後在回答問題時要更加謹慎,不應傳達太多負面、悲觀的情緒。因為有越來越多和你年紀差不多的孩子,也開始用知乎了。說不定你們之中的某個人,就會因為看到我的某個負能量回答,就覺得人生無望,變得憂鬱、沮喪,那便是我的罪過了。

我之前也回答了一個關於《後浪》的問題,在這個回答的最後,有一些正能量,也許你看過以後,心裡會好受一些。

Anita:如何評價 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節宣傳短片《後浪》??

www.zhihu.com圖標

你的困惑主要是下面兩點:

1. 是參加工作後被996壓迫還是把愛好變成自己的職業?

2. 像視頻裏的人一樣喫喝玩樂,是不是就是「消費主義」、「資產階級」?

這是關於人生選擇和價值觀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得分情況。

首先,996是不對的,是違法的。但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解決,需要大家一起去推動。

再說說現實,996在現在在一線城市已經是常態了,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新媒體和互聯網行業是重災區。

但也有一些公司是按照《勞動法》規定的工作時長上班,不怎麼加班的,但是工資也相對低一些,找工作的時候,你要提前做好功課,多打聽瞭解。

你不是完全沒有選擇的。如果適應不了壓力大的工作,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三四五六線城市工作。大城市發展機遇多,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得了。壓力越小的地方,賺的錢就越少,但同時生活成本也更低,你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平衡點,而這個過程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把愛好變成自己的職業,聽起來很美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條件。

有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家庭的重擔,既要照料生病的母親,還要照顧年紀尚幼的弟弟妹妹,連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都沒有。

如果你的家庭條件可以支撐你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那就去追求吧,這是很多人羨慕卻做不到的事情。很多沒有選擇的人,工作也許只是為了賺錢養家,但他們也同樣是偉大祖國的建設者,並不比那些以興趣愛好為職業的人卑微。

第二個問題,學習《後浪》中喫喝玩樂的年輕人是不是不可取?

首先,沒有多少人是喜歡喫苦的。以前,人們以喫苦為美德,是因為在人生中有一些苦我們不得不喫。我們喫苦,是為了以後能享福。

人們喫喝玩樂並沒有錯,這叫放鬆娛樂,不是「消費主義」。那些暗示你「買奢侈品等於買到成功和幸福」的廣告纔是「消費主義」。窮人家的孩子,讓父母去賣腎,只是為了給自己買最新款的iPhone,年紀輕輕的女大學生,為了買大牌化妝品去裸貸,這才叫被「消費主義」洗腦。

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只是想告訴你:要警惕「消費主義」,別被它洗腦,消費要量力而行,不是不讓你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

《後浪》宣揚消費主義了嗎? 我認為有,因為商業廣告的本質就是宣揚消費主義。廣告中描繪的世界,是脫離大多數人的生活的。

商家斥巨資請來最美麗的明星,擺最誘惑的pose,配上那些激動人心的話語,這會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女人買了范冰冰同款,就能美成范冰冰,好像男人買了豪車,就能變成商界精英。真的是這樣的嗎?

人是很複雜的,每個階層都有好人和壞人。「資產階級」不都是壞人,「無產階級」也不都是好人。

「國父」孫中山還是資產階級呢,不影響他天下為公。很多殺人犯還是無產階級呢,不影響他殺人放火。壞的是那些用金錢用權勢去踐踏社會公平、不惜違法壓榨勞工的資本家,而不是整個資產階級。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後代過上優渥的生活。如果是通過正當手段獲取社會大量財富的有錢人,讓自己的後代享受奢侈的生活,又有何不可呢? 富二代中,也有一些很善良很努力很聰明的人。看人不要太過於片面,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最後,關於你的職業規劃,你給出的個人信息太少,我的建議是結合實際,結合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不知道你是如何得出「軍人、醫生、警察等崇高的職業的人是少數」這種結論的,也不太明白你說的「激進地解決問題」具體指的是什麼,希望你能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描述。

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部短片裏,沒有建築工地上的青少年,沒有工廠車間裏的青少年,沒有鄉間農田裡的青少年,沒有在醫院,教室,消防隊,警察局,解放軍裏默默無聞,默默奉獻的青少年。

視頻裏這些喫喝玩樂的人他們也是青少年,但他們並不能代表青少年。


關於題主所說的迷茫、困惑,我想說duck不必。

一個商業平臺帶有商業意圖的廣告片而已,本身承擔的功能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商業功能,你真要把它當成所謂的「社會價值觀的宣導」,那真的是太難為一個商業機構了。

而各路人馬紛紛敲擊鍵盤,對該片口誅筆伐,其實也不過是被商業行為所引導了而已,真正推演他們所表述的觀點,大多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要知道,現在的商業環境,每一個商業行為最怕的不是受人抨擊,而是連一個抨擊你的人都沒有;所以從商業行為角度來看,《後浪》引發的效果是成功的;

其實《後浪》這部商業短片剛剛發布的時候,看到朋友圈裡幾乎刷屏。只是沒想到後來竟然還能看到知乎上面還開闢了專門話題來探討這部片子。討論程度之熱鬧,完全超乎我的想像,看來閑的人還真挺多的。

大致翻看了該話題下,點贊量最高的一些「精華」評論,大致觀點基本一致:

1、該片所謂的「後浪」並沒有包含所有的年輕人,只把那些表面光鮮的年輕人的生活表現出來了,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小城市裡的,生涯屢屢碰壁,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普通青年人,在這部影片中被排斥到主流價值觀之外

2、該片男主角何冰,作為一個中年人,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把少部分的精英階層拿來代表所有的年輕人,用看起來慷慨激昂,實則陰陽怪氣的言語,刺痛了這些沒有被《後浪》所涵蓋的「非浪」青年的心;

歸結來說就是,這部片子打破了某些「普通人」內心的平衡,因此造成了「不平則鳴」的現象;

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任何時代,都是有人喫肉,有人喫shǐ,還有人喫shǐ都趕不上熱乎的。

在喫shǐ的人眼中,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在喫shǐ,所以誰喫肉,誰就站在了喫shǐ的羣體的對立面;

喫shǐ的人不會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只能喫shǐ;他們只會指責他人憑什麼能喫肉,憑什麼不跟他們一樣喫shǐ;

他們責怪喫肉的人,明明知道大多數人都在喫shǐ,卻忽略他們的存在,不把他們正在喫shǐ的樣子擺到檯面上,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社會喫shǐ的人比喫肉的人多,喫shǐ纔是社會應有的常態;喫shǐ纔是光榮的;喫肉都是資產階級腐朽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殘餘;

(上面這段描述的味道有點重,不過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在某一些非既得利益者眼中,既得利益者所擁有的利益,就是他們的原罪。

他們抨擊社會的不公,他們認為所有的既得利益者無非就是比他們命好,比他們早出生幾年,所以享受完了社會的紅利,然後「陰陽怪氣」的對著運氣不好的他們招手:加油,努力,還有殘羹冷炙等著你們!

(我很好奇,那些在這個觀點下抨擊得最努力的人,是否也把他們的努力用在了抨擊那個「996工作制」的話題上;)

但我仍然想說兩句可能三觀不正的話:

對那些口口聲聲、天天抱怨社會不公,起跑線不公的人來說,他們大多數都要感謝這個社會尚有某些不公的存在,至少這些不公的空間,給他們留有混口飯喫的操作餘地。

如果社會真的講求絕對的公平,那很多人連混一口殘羹冷炙的機會都沒有。

對滿身戾氣,只知道抱怨、抨擊的人來說,人類社會就沒有什麼好時代;對進取、勤奮、聰明、踏實的人來說,任何時代都可以變成好時代

如果,真心對題主有什麼建議的話:

少年,你大可不浪。

無論是「前浪」、「後浪」還是「非浪」,隨波逐流的浪對年輕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若你不甘於「普通」,就不要把「普通人」當做一個褒義詞去理解。

那樣只會讓你認為「普通」就是常態,而在這樣的常態中,你不甘於「普通」的心隨時都會失去平衡,隨時都會不知所措,也隨時都會感受到被代表、被忽視、被諷刺、被打壓;

用任何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讓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你將沒有什麼餘地去在乎那些浪來浪去的人到底在浪個什麼勁兒;

若你甘於「普通」,那就要真正接受「普通」這個詞背後所包含的一切含義:

「普通」的,就是容易被遺忘、被忽略,很少被重視,也不是什麼值得拿來被大力倡導呼籲的東西;

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普通」得毫不費力;「普通的」雖然是構成社會的基石,但人類歷史是會一直前進的車輪;

基石承載著車輪,卻從來不是車輪的推動者,基石的命運就是被車輪所碾壓。

不信你去看看,那些高喊著「無產階級是社會的主人,是歷史的推動者」這樣的口號的發起者,你去翻開他們上三代的族譜,有哪個是真正的無產階級?

不過,即使「普通」,你也有自己可以選擇的權利;

你有不把自己對「成功」的解釋權交給別人的權利;

如果你真正把這個權利掌握在自己手裡,你不會因為看到任何人「光鮮」、「精緻」、「奢華」的人生形態,就心生怨懟;

你也不會因任何人「不堪」、「粗陋」、「卑微」的處境,而心生出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或者對他們產生鄙棄感;

不迷茫,也就意味著你非常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身邊各種嘈雜的聲音,你可以都不聽;也可以都聽,但絕不都盡信;

當現象湧現,你沒有隨波逐流,即使你想要普通,你也已經開始脫離「普通」的行列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覺得:

  1. 活在前浪的影響下,年輕人沒有活路?(996 工作是剝削,不要去打工嗎?)
  2. 社會分配不公,自己沒有其他條件好的同齡人的優勢,灰心喪氣。(自己能不能也消費主義?)
  3. 高房價,感覺以後的生存壓力大,對未來沒有太大預期?

我並不否認這些看法,它們一定程度上是客觀的,但是我想提供一些其他的視角,可能會讓題主好受一點。

活在前浪的影響下,年輕人沒有活路?(996 工作是剝削,不要去打工嗎?)

前浪對於後浪們是強勢羣體,這個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畢竟他們先積累了那麼多年,而強勢羣體對於弱勢羣體的剝削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完善的法規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弱這點(相信國家會完善法規,促進社會公平的,我們積極發聲是一種督促的途徑)。但是從另一角度,前浪之所以強勢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更多的積累,其他時代紅利也算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後浪的資本是時間和精力,所以打工販賣自己的時間,是很好的完成原始積累的方法。當完成這一步之後,複利和剝削後來者就是後話了,那麼你也就變成了前浪的一份子。

社會分配不公,自己沒有其他條件好的同齡人的優勢,灰心喪氣。(自己能不能也消費主義?)

說到底還是父母積累不夠的問題,既然你現在沒有少部分同齡人有錢,那麼就去賺錢啊,最開始先打工是很好的選擇,等有錢了,不久可以和他們一樣消費主義了嗎?所以這是時間問題,先後問題,沒什麼好羨慕的。

高房價,感覺以後的生存壓力大,對未來沒有太大預期?

這個真的無奈,我覺得比較好的思路就是,如果父母真的沒有能力辦忙的話,可以先在一線多賺點錢,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過後實在沒辦法,就退線買房生活,說真的,生活水平真的沒多大下降。蘇州二線城市,我覺得生活和在北京上海差不了多少。

最後,與其不停刷知乎,看初入社會被毒打的前輩們發著牢騷,感覺到不公,發現自己無法做些什麼,然後乾脆什麼都不做。不如懷揣未來會變好的期望去加油。

趨利避害,求上得中。

不好意思,你們可能覺得我在寫雞湯,但是我覺得題主此時就需要雞湯。


記得韓寒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叫做「聽過很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說一個自己的經歷,前段時間,離開老闆的團隊,準備自己獨立創業。獨立之後,天天考慮如何擴展自己的案源,非常的焦慮,焦慮之後,就想刷短視頻、看公眾號文章,結果換來的是更深的焦慮。終於在一天晚上,我就想,我怎麼會有如此的心境,之前的「水流仍急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的追求哪去了。於是,我又按照往前的習慣,拿起了書,靜靜翻著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書中寫到其在印第安納大學學習時的情景,在瑪麗學院教書的情景,寫到校園中三千畝的果林,梨花開滿,心裡一下子就靜下來了。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現在的世界太過嘈雜,每個人的選擇看似很多,於是便有了無謂的糾結。與其糾結,不如靜下心來,好好看看書,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