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推送太多花邊新聞,每個個體對待事物的看法不太一樣,不好的評論給互聯網帶來太多的戾氣,很影響體驗。


那就變回論壇的時代嘛,我覺得沒什麼問題,我都可以接受。


說知乎的吧?只要學習B站,必須答題100得至少60分才能評論,平颱風氣就會好很多。


其實賣喇叭真的可以解決問題…

這群人就是想找存在感又不想付出成本的…

賣喇叭精準打擊。


如果沒有人類,我確信地球環境多少還是會好很多的!


比如:

我發了信息A,然後某人帶評論轉發了信息B(A),再然後某人帶評論轉發了信息C(B(A))。

如果「他們」付費或者通過其他方式,把信息A刪除了,那其他2條也就順便被刪掉了。便捷高效。

假如取消了轉發機制,A,B,C分別發了3條信息,不敢想像「他們」的工作量要增加多少(狗頭)

打個比方:效率差別就類比於刪1個問題和刪800個答案的效率。


那麼問題來了,內容怎麼分發呢....


先說結論,個人覺得不會變好,因為市場需要一直存在,只是會換個方式從頭再來。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聊一下人們為什麼對花邊新聞感興趣和會進行轉發?

1.花邊新聞,如最近很火的羅志祥時間管理事件,為什麼能火?那是因為這個事件主人公是一個名人,帶有公眾形象,公眾人物是在社交裡面很容易讓人能快速知道的一個符號 ,也就是所謂的知名度。

2.花邊新聞,一般牽扯的是道德問題,輿論的人在道德問題上一般看法都會有差異,比如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看待事件本質是不一樣的,人天生就有自己分享欲。

3.有了分享欲,那怎麼擴大自己想法的傳播範圍?那必然是藉助公眾事件,或熱點事件通過分享輸出自己的觀點完成分享欲,尤其是道德事件沒有專業門檻,只需要噴就好了,任何人都可以狂歡,還能刷一波存在感不是么?

總結來說,慾望不會消退,社交慾望和分享慾望不會消退的話,總會有其它事件會被人利用進行狂歡...


千人千面,何為不好的言論?

兩人街邊下棋,喊聲震天!您在門內看書,便覺聒噪。若您愛好象棋,恰巧經過,或許彎腰伸頭,參詳一番;

五大媽廣場跳舞,姿態各異,你笑無趣不如街舞。你身邊的他/她卻加入了進去,扭頭擺手,心情愉悅!

你認為不好的,或許是別人覺得好的。

互聯網本身就是現實社會的數字化,使得實時交流變得更為方便而已。這裡有象棋論道的、探討尬舞的;吹bi吃瓜的,大談道理的;

其實想想,儼然一個討論會;坐著社會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等等一眾大咖……

那如您所願,社交網路禁止評論、轉發等功能。。。台下的大咖們都不發言,不傳播。

那麼,想說話的大咖們,就會想盡辦法站上台去!

到時候,又是台上的一個討論會而已,有人為了突出,又會坐到桌子上去。

人類社會是一張大網帶著一眾小網,互聯網是一張公網帶著一眾私網!

只是時效性不同而已!


不會好很多。用戶可以截屏轉發,然後運營方也會製造象某站視頻一樣用熱度來代替的功能。

但是數據跟蹤和效果會很打折扣,一大批公關公司要倒了。

不過有1點,會好一些:

就是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內容會受到重挫。

而那些真正八卦擦邊的會更火爆,比如當年的冠希哥和最近的羅哥。


那就失去互聯網的本質精神

包容

互動

多樣性


如果取消了轉發、評論、喜歡等等功能,那麼這個軟體可能也不能稱之為社交軟體了吧。

而且互聯網環境的好與壞不取決於是否取消這些功能,而是取決於網民們的意識。現在大多數網民趨向年輕化,由於消費結構升級重塑,市場年輕化、網紅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眼球經濟」洶湧而至,「藝術潮流」快速爆發,要想取得年輕消費者青睞,文化價值無疑是品牌自我表達的最佳表現,而IP自帶文化情感,提供給消費者的恰恰是一種情感寄託,因此,「借IP說話」逐漸成為各品牌與年輕消費者交流的新方式。

大家的意識都是積極向上陽光樂觀的,互聯網的環境自然也就是健康的了。


不會。堵不如疏。用戶發言總能找到途徑,堵只會激怒更多人。況且這些功能都是產品上癮模型的一部分。


取消演算法推送就行,不用搞什麼多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真假消息也是照樣滿天飛。

接收信息是一種本能,是個人都能做到;而篩選和辨別信息,才是能力。懷疑一切,才是科學的態度。當你「堅信」某一種東西時,這就是「迷信」了。

多讀書,讀書使人明智,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盲從。今天網上說雙黃連能抑制病毒你信,明天說病毒是吃野味傳出你也信,後天又說前兩種都是謠言,然後你就懵逼了,不知道該信什麼。

閱歷閱歷,閱讀和經歷,止步不前,也不讀書,你永遠是任人擺布的棋子。


這些功能都是應需求而生的,本身當然是有用的。

我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可以DIY的過濾器。然而為什麼沒有呢?


最後是不是每個APP可以提供一個自定義過濾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