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自打有记忆起就一直处于留守的状态,说起留守的感受,顿时让我有点血脉喷张。

我降生在鄱阳湖畔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镇,我们这里虽谈不上大山里的孩子,但是有限的资源只能让我们维持温饱。父母为了让生活过得充裕一点,和大多数背井离乡外出拼搏的父母一样,背起行囊头也不回的扎根在珠三角打拚。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留守儿童性格可能会有点孤僻,内向,缺少安全感。但事实可能比这个更加糟糕。

留守儿童小时候缺少亲密的沟通,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在他们青春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缺少引路人,在适当的时机帮助他们一把。好多青少年就因此迷失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的甚至误入歧途。

初中毕业,全班五十多个人就只有一半考上了高中,其余那些同学们都前往浙江,广东等这些劳务输入大省。有的成为流水线上作业的一名普通工人;有的前往工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颗极为普通的螺丝钉。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接受更高等的教育,高考后选择浙江一所大学就读;现在是一名旅游专业在读生。通过专业的学习更加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去年过年回家,偶遇几个曾经的初中同学。寒暄之后,知道他们已经有不少都已经成家了,曾经「不学无术」的小张都已经两个孩子的爹了。他向我感慨,要是当初自己不是留守在家,要是当初上学时有个知冷暖,鼓励自己的人,有可能自己的人生际遇就会发生转变。说到激动处,他和我说,以后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步自己的老路,自己就是再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少年,他们的希望谁来给呢,

愿中国不再有留守儿童!


泻药 本人就属于留守儿童

之前在父母面前都表现的不自信 没有父母与子女的那种亲呢感

尤其是表现为和母亲不善沟通 和奶奶最亲

现在慢慢长大成人理解了当时父母是因为生活所迫

当时不那么做的话说哪有现在这个好条件

慢慢也觉得父母不容易

多多沟通就会越来越亲密


90后留守儿童,特别没安全感,特别独立,25岁给自己买了套房,然后依然单身狗。


我算半留守吧,父亲在外面打工,母亲在家做小生意带我和姐姐。家里最穷的时候半年没吃过肉,几十块的学费都得找亲戚借,很庆幸的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很看重,我有段时间极度厌学,逃课上网,不想读书,但父母一直支持,现在我本科毕业后工作了,姐姐也研究生毕业去某大专当老师去了,只是婚姻问题还让父母操心。


从留守儿童到留守青年接下来即将步入留守中老年


第一批长大的留守儿童都应该是70或80,我77年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