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堅,收容了各民族的首領,搞民族大團結,給錢給權給兵,結果淝水之戰戰敗,全反了,還被殺了。北方再次陷入亂世。

(慕容垂投奔前秦)慕容評深忌惡之,乃謀誅垂。垂懼禍及己,與世子全奔於苻堅。

(王猛誘騙慕容全叛變)猛表全叛狀,垂懼而東奔,及藍田,為追騎所獲。堅引見東堂,慰勉之曰:「卿家國失和,委身投朕。賢子志不忘本,猶懷首丘。《書》不云乎:「父父子子,無相及也。」卿何為過懼而狼狽若斯也!」於是復垂爵位,恩待如初。

(慕容德勸慕容垂造反)垂曰:「吾昔為太傅所不容,投身於秦主,又為王猛所譖,復見昭亮,國士之禮每深,報德之分未一。如使秦運必窮,曆數歸我者,授首之便,何慮無之。關西之地,會非吾有,自當有擾之者,吾可端拱而定關東。君子不怙亂,不為禍先,且可觀之。」

(符堅面對慕容氏反叛)兄弟布列上將、納言,雖曰破滅,其實若歸。奈何因王師小敗,便猖悖若此!垂為長蛇於關東,泓、沖稱兵內侮。堅久之曰:「《書》雲,父子兄弟無相及也。卿之忠誠,實簡朕心,此自三豎之罪,非卿之過。」

(慕容垂反叛後上表)垂上表於苻堅曰:「臣才非古人,致禍起蕭牆,身嬰時難,歸命聖朝。陛下恩深周、漢,猥叨微顧之遇,位為列將,爵忝通侯,誓在戮力輸誠,常懼不及。

(慕容沖圍長安)堅遣使送錦袍一領遺沖,稱詔曰:「古人兵交,使在其間。卿遠來草創,得無勞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懷。朕於卿恩分如何,而於一朝忽為此變!」沖命詹事答之,亦稱「皇太弟有令:孤今心在天下,豈顧一袍小惠。苟能知命,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當寬貸苻氏,以酬曩好,終不使既往之施獨美於前」。

萇如長安,至於新支堡,疾篤,輿疾而進。夢苻堅將天官使者、鬼兵數百突入營中,萇懼,走入宮,宮人迎萇刺鬼,誤中萇陰,鬼相謂曰:「正中死處。」拔矛,出血石余。寤而驚悸,遂患陰腫,醫刺之,出血如夢。萇遂狂言,或稱「臣萇,殺陛下者兄襄,非臣之罪,願不枉臣。」

前秦(351~394)

西燕(384年—394年)被後燕所滅,歷7主,共10年。

後燕(384年-407年)為北燕取代,歷七主,共二十四年。

南燕(398年-410年)被劉裕所滅,歷二主,共十二年。

北燕(407年或409年-436年)是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化漢族人馮跋建立的政權。

後秦(384年―417年)歷三主(姚萇、姚興、姚泓),共三十四年。為劉裕所滅。


叢飛,了解一下


謝邀。

我反覆說,人類社會的核心支柱一是理性,二是善,而善則是用於降低人際協作成本的。

所以題主所問,核心在於質疑善的意義何在?!

人際協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契約法,即平等交換、按約兌現;一種是責任法,即因承擔或自覺有某義務而主動幫助他人。

在基於交換的協作中,善用來降低交易雙方的防衛心理、加快磋商過程、督促雙方按約定行動。而在基於責任的協作中,善是用來主動提供額外的幫助以幫助對方渡過難關。

也就是說,人類社會是各自承擔自己的義務,然後以一般性的交換為基礎進行協作,而人類社會畢竟不是設計精密的機器,總有各種失調的時候;人也總有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時候,所以善就是人類發明出來促進約定低成本得到履行並自動適應這種約定無法履行、滿足、覆蓋等情況的。

也就是說,題主的錯誤很鮮明:其將基於責任的協助轉化為基於交換的協助。也就是說,將出於責任或出於當時的義憤、義氣、悲憫、慈悲等的善行視為一個在長期利益上的交換行為,將此種協助視為理所當然的要有回報的投資了。

也就是說,善是不求回報的,或說其回報的是在此行為之外,或為責任的滿足感、或為欣慰、或為高興、或為優越感、或為自豪感等等。所有的善,就單一行為來說,都在當下就得到了回饋,而不應視為對長期收益的投資,也就是說,只有不具功利目的的行為才能視為善。

至於社會為了降低協作的總成本,而有著對善進行鼓勵的機制,即善者因其品性而有著更多的機會、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等等,屬於社會篩選的機制,更非交換本身。

至於這個回答下所列舉的某些事件,某些屬於此一時彼一時,將功勞視為了可以躺在功勞本上作威作福的資本;某些屬於社會轉型期的失調,即上面說的,某種社會環境下的對善鼓勵機制由於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而失效了,但新的對善的鼓勵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也就是說,我們應把善的回饋和鼓勵善的機制區分開,把基於利益考量的政治行為和善區分開。


梁武帝算嗎


謝邀。

伍子胥的事例很值得人深思。

伍子胥的父親和長兄都死在楚平王手裡。他孤身一人逃出出國,進入吳國。後來伍子胥幫助公子光登上了吳王之位。

伯嚭是楚國名臣伯州犁的孫子,父親是伯郄宛,是楚王的左尹,被費無極陷害,為楚國令尹囊瓦子常所殺,誅連全族。

伯嚭投奔伍子胥,兩人相同之處,就是同在楚國被奸人所害,同有宏圖大志,也就是報仇的決心。經過伯嚭的央求,伍子胥就把伯嚭引薦給吳王。

吳大夫被離,卻對伯嚭很不放心,輕聲詢問伍子胥說:「您以為伯嚭可以信任嗎?」伍子胥坦然以答:「我與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沒聽過《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憐,同憂相救』么?就好比驚飛的鳥兒,追逐著聚集到一塊,有什麼可奇怪的呢?……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誰能不愛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離則不以為然地搖搖頭,提醒子胥道:「您只見其表,不見其內。我看伯嚭為人,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而擅殺。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後定會受到牽累。」伍子胥不以為然。

最後在伍子胥的大力舉薦下,闔閭收留了伯嚭,任伯嚭為大夫,讓他與伍子胥一起圖謀國事。開始,伯嚭和伍子胥目標一致,就是要滅楚報仇。所以他對伍子胥不僅恭敬相從,而且同舟共濟、出謀劃策,朝夕為訓練吳師儘力,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應子胥、伯嚭復仇伐楚的請求,重用孫武為大將,子胥、伯嚭為副將,大舉攻楚。吳軍溯淮而上,五戰五捷,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兩人總算大仇得報。

待申包胥從秦庭求得救兵,秦楚聯軍成形。孫武、伍子胥審時度勢,看到秦楚聯合,吳軍不利,便勸吳王以退為進,與秦通好。伯嚭卻貪功恃大,自告奮勇地請戰:「我軍自離開東吳,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如今一遇秦兵,就令班師,未免太膽怯了。臣願甘當軍令,領兵一萬,定能殺得秦兵片甲不回。」闔閭讚賞他的勇氣,就令他領兵出戰。

伯嚭率軍直馳入敵陣中,結果被一截為三,首尾無法照應。伯嚭大驚,左衝右突,卻不得脫。幸虧子胥領兵來救,將他從圍困中解救出來。相傳孫武曾惱恨伯嚭剛愎自用,便對子胥說:「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以後必為吳國禍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子胥卻念及伯嚭也是想為國效力,而且在伐楚戰役中建有巨功,便奏請吳王赦免了伯嚭的喪師之罪。

伯嚭為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內殘忠臣,外通敵國,完全喪失了其祖輩的優良品質,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衰敗。

尤其是對於恩人伍子胥,伯嚭多次進讒言,並誣告伍子胥謀反。此時,伯嚭位高權重,以太宰之尊號令百官,又得到吳國新王夫差的信任。他多次講伍子胥的壞話,導致吳國忠臣伍子胥最終被賜死。

後來,越滅吳。吳王夫差困於陽山,越王勾踐準備將夫差貶到甬東(越東都,甬江東也),「予百家居之」,夫差自嘆:「孤老矣,不能事君王。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自令陷此。」於是自刎而死。臨死之際,還令手下將其雙眼用三寸帛遮住,說:「我無面目以見伍子胥也!」吳國遂為越國所滅。

伍子胥和伯嚭可以稱得上是伍子胥先幫了伯嚭,鋪路上位。伯嚭伐楚後期吃了敗仗,也是伍子胥保護下來,未遭罪責。但是等到伍子胥政見與自己不和,伯嚭就陷害恩人,不擇手段置伍子胥於死地。此時能幫伍子胥的人卻再也沒有了。

伯嚭這種人,諸君可要時時提防。


墨翟啊,辛辛苦苦跑去楚國救宋國,然後下雨了宋國都不讓他進城避雨。不過對於聖人而言是不會在意這些的,從某種角度而言墨翟的聖人比孔丘的聖人更接近道家的聖人概念。


丹妮莉絲坦格利安


中國

歷史上幫了第三世界國家那麼多,可他們現在哪個在幫中國,哪怕幫中國說句話?

越南這根屎就更加了,也難怪,畢竟國土形狀就是屎。


不知道韓信算不算|?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