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鑒賞


分兩種,一是進學院,二是自學。

這裡講第二種,大概是三步進階。

前期入門:看電影 ,看影評,做筆記

看完電影如果覺得喜歡,那就趁熱打鐵去網上搜索相關的影評,並且做筆記(劃重點),最好是抄錄,這個非常重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上可以著重記兩個東西:

一是,專有名詞、專業術語,需要反覆查看;

二是,可以套用在許多地方的段落評語

另外,可以試著歸納總結最常見的影評人的寫作思路

總之這一步是為了看完電影寫影評時能清晰地列出大概的行文框架,大概會涉及到的幾個方向(如視聽語言?劇情設計?導演風格?美學意義?等)

中期:學會欣賞學院派、冷門系電影,看觀點新穎的影評

前期入門相當於學習技巧性的東西,然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創作性的發散研究,嘗試接觸自己原本不喜歡的電影類型,廣泛查看各種或犀利或睿智或雷人的影評,慢慢發現一些自己獨有的觀影思維模式,逐漸培養一些自己的風格。

此時可以開始跟周圍的人進行觀影后的互動,直接的口頭輸出,刺激你迅速調動思考溝通,相當於對自己掌握的東西的一個測試,有利於你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且查漏補缺。(比如:聊著聊著發現自己聊不下去了,可能學習的面還不夠廣;或是說起黑色幽默電影時別人提到了蓋里奇,你突然才意識到自己只知道昆汀姜文)

最後,規律的輸出,重在堅持

可以形成一周一篇或五篇影評的規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形成習慣,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影評最好是發表在社交網站、專業影評社區上,多討論繼續查漏補缺。

重在堅持,有意識地培養專業素養。


量變會引發質變。

當然你看一萬本故事會和讀一本紅樓夢是不一樣的。好在電影史比文學史短,先把公認好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按一定脈絡看掉,記得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覺得好的畫面,段落,截取出來。

梳理出一定的脈絡之後,可以捋著一個導演,一個編劇,一個演員這樣的體系來看。逐漸就能對好壞有了一定的判斷。

然後就可以開始看一些比較有爭議的片子,還有冷門影展或者小語種的片子。同時還是,要配合各種理論的支持,最好是自己研究,不要盲目相信各種百大榜單,你不可不看的xx部。如果按照每年300部的頻率,大概7年之後,閱片量達到2000以後,我覺得就算入門了。這時候的好處就是,我不用吃屎也知道有些東西是臭的了。

你是想成為電影評論家,還是一個製作電影的人。如果是獨立導演,一千個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鑒賞力這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如果是評論家,就說明是媒體的眼光來看。評論電影牛逼的人是根本不做電影的,每個做電影的人都是帶著對電影的理解去做電影,要說學術,學術有很多種,攝影技法,後期製作,還是說自己的傳媒傳播能力。管虎說過,做電影的導演無非兩個原因,要麼就是為了一個想表達的夢想,要麼就是為了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


何必呢?看電影就是個娛樂,喜歡就看不喜歡就不看。

非得像那些裝逼的文藝青年那樣寫影評么?

你想靠些影評掙錢?

中國不缺想寫影評的文藝青年,連三線城市電子廠打工仔打工妹都買一本《如何寫影評》在宿舍研究,你面臨的競爭太激烈了。


沒有其他辦法。多看多想多寫。
謝邀,兩個詞吧,經典,數量

你指的學術方面應該不是表演。我能理解你說的是電影學,電影史,或者編劇導演攝影或電影評論之類的嗎?

我大概描述一下自己的心得:向經典看齊。

經典就是很世俗那些豆瓣評分很高很高的那種,都看一次,先感受好的電影該是什麼樣的。然後在看網路大電影啊什麼鬼東西爛片之流,你會發現兩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你會很直觀地感受到劇情完整性的差異,拍攝手法的差異調色的差異還有各種。電影首先是要完整清晰地表達一個故事。你會發現所有的評分高的電影都能做到這點,甚至讓你覺得劇情中還有劇情,挑不出毛病甚至細思極恐。而爛片你連看都看不懂。就這麼多吧,以後會補充

推薦烏鴉電影工號學習學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