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那是農業時代的規律,在馬爾薩斯陷阱里來回。建國,治世,盛世,衰世,亂世,本質還是農業社會資源有限,人口周期性漲落。

人少耕地多,勞作收益大於搶奪和爭鬥,於是開始勞作。合作興水利,抵抗局部災年,需要穩定的社會結構,那麼統一更有利。人口暴漲,土地肥力下降而沒有化肥,內卷化,勞作收益越來越低。災年裡,爭鬥和搶奪收益更高,於是有戰亂。戰亂破壞原有水利設施和社會結構,土地承載力下降,勞作收益更低。要麼餓死足夠多人,來一次中興,要麼進入亂世。

上周在世行研究局聽了一個相關的seminar,回歸分析非洲近50年來,災年(食物價格)對地區間大規模戰爭和小規模暴動頻率的影響。可以認為非洲是一個接近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模型。

縱軸爆發大規模戰爭頻率,橫軸是食物價格,實線是糧食生產地,虛線是糧食消費地區

災年食物價格上漲,會增加糧食依賴進口地區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概率。

縱軸爆發小規模騷亂和械鬥的頻率,橫軸是食物價格,實線是糧食生產地,虛線是糧食消費地區

災年食物價格上漲,會增加所有地區爆發騷亂的概率。

模型中關於每個cell決策是進行戰爭,還是老實勞作的關鍵是,劫掠/戰爭的收益與勞作收益的對比。

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人性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玄學。當合作,耕作收益更大,大家自然傾向統一,英雄們順勢而為,成了開國皇帝。當社會內卷,土地承載力不及人口增長,一個局部的災年就能引發全國的亂世,英雄們順勢而為,成了諸侯和軍閥。

論文還蠻有意思的,參考THE ECONOMIC ORIGINS OF CONFLICT IN AFRICA

Eoin McGuirk, Marshall Burke

https://web.stanford.edu/~mburke/papers/McGuirkBurke2017_NBER.pdf?

web.stanford.edu

當代進入工業社會,產能大於消費,而不是古代受資源和生產瓶頸限制。這條規律也應該過了時效。取而代之的規律還有待用未來的時間來檢驗。


評論有解釋

先定一個小目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再來談這個話題。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可以看做明人的思想,但還有淵源,這是中國古代歷史觀的一種表現。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從民本思想出發,認為統治者應該行王道,以王道伐無道,那麼老百姓就會「簞食壺漿」以迎接王師,為什麼呢?因為百姓要「避水火」。所以王朝之興莫不行王政,王朝之亡莫不失王道。所以一治一亂說很有市場,也的確符合後來中國歷史的軌跡。清末,梁啟超以進化論的觀點嚴厲批評了以孟子言論為代表的「一治一亂」的中國舊史觀。認為歷史是「敘述進化之事也」,是進化的;而孟子「一治一亂」是循環的。所以他提出新史學來修正舊史觀。我認為,中國特有的天下觀孕育出了分合觀,分合觀又催生出了治亂觀,這套觀念非常符合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而這種世界觀又指導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最終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實際。所以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是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也是中國歷史的實際情形。梁啟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認,他對治亂觀的妥協,而不再堅持進化論在社會歷史領域的終極真理地位。有人要區分這句話適用的時代。說今天中國不適用這句話,我看未免過度緊張。這句話還適不適用今天中國,不是說進入近代社會與否,有沒有現代制度和法律。它不僅是條歷史經驗,更是個哲學思考,什麼是分?什麼是合?分又怎麼分,合又怎麼合?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我想連民族、國家的定義和觀感都會有新的認識。


天下大勢。不是大事。另外地球終將毀滅是不是會對民眾造成恐慌?贊同 @六如公子 的回答
國家、民族、家庭必將被消滅。那還剩下什麼?
謝邀眼界要隨著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啊(′?ω?`)我們的目標可是星辰大海 先從太陽系開始 把共產主義的光輝撒向全宇宙 那有時間管一個國家的分分合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