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影視劇、文學作品進行三觀審判」的例子優先。


自家明星愛豆被黑,立刻不分青紅皁白地站出來吼:「我家XXX那麼努力,你們憑什麼這樣說TA!!!!」還要手撕其他人,甚至拉其他人下水。

??????????

萬一你家愛豆真的做錯事了呢?出軌,家暴,吸毒,嫖娼呢?可能說得有點嚴重了,不過,怎麼樣都好總不能不明真相就給人洗白,給他人來個道德綁架吧。


看宮鬥女人們爾虞我詐 很爽

不看貼近生活影片 覺得無聊

我覺得影視除了娛樂 應該還要有其他作用


也許嚴格來說這不算是個答案,但是令人嘆為觀止是真的!

有哪些作品(或事物)看似三觀極正,實則三觀極歪??

www.zhihu.com圖標

在上面這個問題裏:

從動畫片《貓和老鼠》《葫蘆娃》到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

從瓊瑤小說以及拍成的電視劇到金庸小說以及拍成電視劇……

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到世界名著……

從新聞聯播到感動中國再到藝術人生……

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到諾貝爾獎獲獎作品……

從小眾題材的文藝片再到好萊塢商業大片……

從豆瓣低分爛片到奧斯卡獲獎作品……

從傳唱久遠的歌謠到春晚節目上的小品......

我把高贊甚至摺疊答案幾乎都看了,再結合私信過的答主,然後把大家對「三觀不正」的點評進行總結,為了方便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的代入感,有些我會用一個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玄武門政變」進行舉例。嫌長的直接看加粗部分。

審判為「三觀不正」的各種類型:

一. 不符合傳統法律規則和道德標準:

李世民殺兄屠弟囚父篡位,無論是古代倫理綱常還是現代的法律道德,他都是有罪的,而你們把他寫成或拍出「一代明君」「千古一帝」的風範算怎麼回事兒?難道是說誰很希望自己有個這麼「雄才大略」的弟弟或兒子嗎?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兒子殺光,強佔弟媳和寡婦韋氏,對一個殺人犯亂倫者歌功頌德,三觀不正!

這一評判標準集中在被全網黑的「瓊瑤小說」,早些年被批評的「黑幫港片」「古惑仔電影」,還有「功過參半,大是大非的歷史人物及武俠小說人物」上,往往因為主角本身有傳統法律或道德上難以抹殺的污點而被扣「三觀不正」的評價,而若是有人反駁,就會以「等你體」和「一看體」方式直接懟:「你看你就是當小三的」「一看你就是搞外遇的」「一看你就是殺人犯」「等你被綠了你就知道了」「等你被殺了你就知道了」......

二. 篡改歷史: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沒有成功,而是以失敗告終,以忤逆罪,殺人未遂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或是現代人穿越過去提前告訴李家兄弟歷史發展軌跡,李建成李元吉看破紅塵放棄皇位高高興興歡迎李世民當皇帝,在兄友弟恭的熱烈氣氛下避免了一場人倫悲劇......

什麼?還有沒有嚴肅的歷史觀念?篡改歷史娛樂至死的風氣要不扼殺,禍害的是下一代!三觀不正!

這一評判標準集中在各種「歷史類動畫片」「穿越類型小說」「古裝偶像劇」「低成本古裝劇」等,而一旦有人以藝術為虛構進行反駁,就以「智商稅」「腦殘粉」懟之。

三. 對明顯法律或道德污點的人或事進行「洗白」「洗地」

李世民是哥哥和弟弟不停迫害,父親昏庸讓自己有冤無處訴,李世民一心為國,勤政愛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可是他身邊那些忠臣奸臣別的問題上都互掐,就是在強迫李世民當皇帝問題上識大體,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李世民不當這個皇帝都不行啊!老天都不幹了!全天下老百姓盼李世民當皇帝比盼天神下凡還急切呢......就差把捨得一身剮敢把李淵拉下馬讓李世民早繼位黎民蒼生早日脫離苦海......這還不算,連寡婦弟媳和帶娃寡婦韋氏都上趕著倒追啊,背罵名算什麼,能嫁這樣的絕世好男人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快別說了,快把人噁心吐了!簡直男版「綠茶婊」「白蓮花」「聖母婊」「瑪麗蘇」......好不好?能把謀權篡位說得這麼清新脫俗也是醉了!還有沒有三觀?簡直三觀不正!

這一評判標準集中範圍比較廣,就「為尊者諱」的程度,為了避免第一條「三觀不正」的直接審判,也不想用第二種實在有些弱智的方法,普遍採用類似「春秋筆法」「隱惡揚善」「圓場」這幾種方式,因此,「瓊瑤小說」「瑪麗蘇女主大劇」「歷史人物歌功頌德劇」「金庸以及其他人的武俠小說」基本上都遭到這一標準的「三觀不正」審判【甚至曾在十多年前風靡全國號稱「沒有女人劇」的軍旅題材片《士兵突擊》主角許三多,如今也被冠上了「綠茶婊」「聖母婊」這些稱號(可以搜豆瓣)】,若是有人反駁,則一律用「洗字體」懟之:「小三還能洗?」「殺人犯還能洗?」「這都能洗白?」「你是給XXX洗地的吧?」

四. 以角色或事件後來的成就或影響力來證明以前的事情的正確性或價值性,有時甚至不惜強拉因果

李世民若是當初沒有玄武門政變,會有以後的「天可汗」「貞觀之治」「四夷臣服」的豐功偉績嗎?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李世民不說功大於過,至少功過相抵吧!我們看待問題要用辯證的眼光,不能非黑即白。而且李世民當皇帝眾望所歸理所應當,畢竟要不是他設下圈套讓父親和隋煬帝妃子晉陽宮通姦,也不會起兵反隋,更不會有大唐盛世(「通姦妃子」是小說裏的情節)

簡直一派胡言!還有沒有三觀!三觀不正啊!赤裸裸的洗地!恬不知恥的洗白!要是有人把你全家殺了,是不是功勞大就可以免罪了?是不是說我要是說能帶領公司趕超微軟就可以不追究我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偷稅漏稅各種罪行了?這不是鼓勵人「富貴險中求」的強盜思想嗎?

這一評判標準不僅僅集中在大是大非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和文學角色上,也體現在一些類似於「雞湯文」「成功學」「勵志學」的商業類或教育類作品裡,在這些題材中,往往愛把「名人」「偉人」小時候的惡作劇,口號,玩笑,遊戲,邪惡念頭,黑歷史......當做其是否功成名就有所作為的依據,但那些依據到了普通人身上就成了幼稚行為或笑柄。若有人反駁,激烈程度比上面四個低一點,通常以調侃語氣懟之:「雞湯喝多了」「等你進入社會就知道了」「你還年輕,不懂」......

五. 沒有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古老而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模式

李世民玄武門政變以後,將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兒子殺光了,還佔了弟媳為妃,勵精圖治,從善如流,厲行節約,勸課農桑......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有賢妻長孫皇后,雖然有亂臣賊子不孝皇子試圖謀逆篡位但都被鎮壓了,有別國侵犯也都給了強有力回擊,四海昇平,國泰民安。

還有沒有天理!這種殘害無辜的傢伙居然沒有得到懲處,三觀不正啊!正常的劇情難道不應該是天道輪迴報應不爽,以後李世民被自己的弟弟殺死,或是被兒子篡位成功嗎?居然好好的活到了晚年,享受後世歌功頌德!不是教壞人嗎?難道不是三觀不正?

這一評判標準同樣集中在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上,畢竟歷史發展的大部分情況沒有嚴格執行大家渴望的「善惡有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例子比比皆是,讓觀眾覺得是對堅持以善為本信念的踐踏。

與之類似的還有走捷徑方式,比如「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嫁入豪門可以少奮鬥幾十年」等等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小說劇情,甚至雖為世界名著,但內容大量描寫貴族階級與生俱來的奢靡生活,關鍵這些貴族都還沒遭「天譴」!

尤其是《西遊記》裏「有後臺的都接走了,沒後臺的直接打死了」......

讓無數信奉「天道酬勤,邪不壓正,善惡有報」的觀眾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審判為「三觀不正」。

六. 以虛無縹緲的東西來強行「正能量」,宣揚迷信,麻痹自我,沒有用嚴肅的科學眼光看待問題

《西遊記》裏,李世民本來要死的,人都塞進棺材了,結果因為「借用民款」「撒錢冤魂」「判官寫信」......等一系列暗箱操作,鑒於李世民同志認罪態度良好,而且自覺自願堅持落實「超度亡魂」的具體工作,並能將「取經大業」的方針貫徹到底,給李世民給予復活而且加陽壽的福利待遇。

糊弄誰呢?人都死了,弄這些虛頭巴腦的有啥用?殺人犯殺了人,找幾個和尚念個經燒點紙,做點「以XXX之禮厚葬之」的官樣文章,就以為能掩飾自己的罪行了?宣揚封建迷信,愚弄觀眾,弄虛作假,逃脫認罪伏法,三觀不正!

看過不少古人寫的小說應該對「閻羅殿」「雷公電母」「十八層地獄」有印象,在無法改變歷史或不合理社會制度及當時的法律法規時,通常都借用鬼神來「懲惡揚善」。其它的還有《水滸傳》結尾好漢命運,《三國演義》裏孫策被一個叫「于吉」的神仙氣死,曹操被一個叫「左慈」耍得團團轉,這些在過去往往能安慰民眾的心靈,但是現在反而讓人感到虛偽,因為惡勢力的報應完全靠幻想(有的是幻想報應到子孫後代身上,那子孫後代生來就給前輩的惡行背鍋,豈不是更三觀不正?),沒有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相反麻痹羣眾,讓大家把聲張正義寄託在迷信上,被審判為「三觀不正」。

七. 沒有堅定當前社會環境的正確立場和宣傳路線

李世民是殺兄屠弟囚父篡位的,而且還是把哥哥弟弟的兒子都殺光了,霸佔弟媳,甚至還因為兒子也想謀奪自己的位子而把兒子們賜死的,貶為庶民的,囚禁的......

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認知標準和法律道德體系,而不符合當前環境正確立場和宣傳路線的,往往會讓民眾在一些問題上產生迷茫,甚至走向極端。這個不舉例了,各種獲獎的,業內評價高的,影響力強的......但是被禁的,沒通過審核的,基本存在這個問題。而還有一部分觀眾覺得被禁的力度還不夠強,於是對自己認為應該被禁但還沒有被禁的就有了「三觀不正」的審判。

八. 主角不是「偉光正」「高大全」正面人物

主角李建成,講述自己如何被一代明君李世民在玄武門政變裏殺死......

主角李元吉,講述自己如何慘遭二哥的滅門,還被弟弟霸佔媳婦......

主角某漢奸,講述自己怎樣實在扛不住嚴刑拷打......

主角某「蕩婦」,講述自己在丈夫長達十幾年家庭暴力裏,想離婚都屢屢失敗,出軌某男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劍走偏鋒稍有不慎就被接受「三觀不正」的審判。畢竟,感同身受大多數時候都做不到,只要穿越技術沒有成功一天,現代人理論上個個都能找出成百上千的辦法幫歷史人物或文學作品的角色擺脫悲慘厄運和「黑化」命運,而類比大法往往也在這個時候大發奇效:某甲女被拐賣大山保住清白並成功脫險;某乙女被拐賣大山數次逃脫失敗被關押柴房生下幾個孩子,由此可知,某乙女一定是故意留在大山的「弱者婊」,是借被關押來擺脫城市霧霾和鄉村農活的「心機女」......

這個審判集中在一些年代大戲或苦情劇中,看瑪麗蘇傑克蘇天下無敵看多了,被命運摧殘的無任何還擊之力的怎麼都覺得「三觀不正」啊!

九. 作者不是好東西,作品自然不是好東西,字裡行間都能看出......

首推全網黑的瓊瑤,次推......次推的好像都沒有首推的這麼出名(指「私德差勁兒」方面的知名度)......比如郭敬明,郭沫若,鬱達夫(選取網路所見頻率較高的,並不代表本人對這些作家的態度)......

大部分時候如果不是以「各種XX家」開頭的官方簡介,讀者普遍對作者知之甚少,而一些奇聞異事,稗官野史,街談巷論......往往成為大家對作者個人私德品行的肆虐評論,進而將其作品也聯繫起來。作者「三觀不正=作品「三觀不正」,作者「私德不好」=作品「不是東西」,這也是最常見的「三觀不正」審判。

我曾經問過一個特別喜歡罵瓊瑤小說三觀不正以及瓊瑤本人三觀不正的人困惑已久的問題:為什麼金庸兩度出軌未成年女子(以18歲為成年標準),傅雷(高中以他寫的家書為課文)妻子在家還數次給其他漂亮女子寫情書,《西遊記》《水滸傳》美化那麼多傷天害理沒有報應的事情,而她單單罵瓊瑤「小三上位」,作品為「美化小三」?

她的回答是:其他人的風流韻事她不知道,她就知道瓊瑤,而且我說的其它書她沒看過,就看瓊瑤劇看得多,而且女人當小三比男人燒殺搶砸姦淫擄掠可恥多了......好吧......她贏了......

十. 忽視個體慾望及價值訴求,盲目進行集體主義或類似於道德綁架式的「奉獻宣傳」

過去有「革命樣板戲」,現在有「新聞聯播」「感動中國」「藝術人生」「變形記」......

為避免被摺疊,我直接上鏈接了。

如何評價湖南衛視的《變形計》??

www.zhihu.com圖標《新聞聯播》的受眾都是些什麼人?為什麼這種新聞還有人看呢??

www.zhihu.com圖標ho Ec:有一種耍流氓,叫作「感動中國」和「學雷鋒」?

zhuanlan.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 CCTV 的《感動中國》??

www.zhihu.com圖標

十一. 影視作品或小說裏如果主要角色有兩種性別,沒有對優質或稀缺性別資源進行合理分配

對於「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走婚習俗」「盲婚啞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童養媳」......等等由於特殊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背景,時代發展而產生的和我們現代「自由戀愛」「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不同的婚戀現象,現代的很多觀眾無法理解和認可這種性別資源無法「合理均衡分配」問題,所以潛意識裡覺得在這些環境裏的人物們應該與生俱來就仇視並厭惡自己的環境,但凡與觀眾的心理脈絡不一致,就會進行「三觀不正」的審判。

例如:

妻子覺得丈夫能多娶幾個女人是一種光榮,也是自己的一種光榮(在古代對女子賢良大度美德列入普世價值觀,嫉妒是「七出」內容之一,估計跟我們現代很多男性以自己給不給戀人妻子送貴重禮物來作為評判愛得是否深情差不多,但應該更嚴格思想更統一);

女人覺得對丈夫真正的愛應該是愛他所有的兄弟(一些地方存在的兄弟共娶一妻的風俗);

男人覺得沒有照顧好妻子和其他男人生下的子女是一種罪惡(有一妻多夫習俗,搶婚習俗,「寡嫂嫁叔」習俗,寡繼母嫁繼子習俗......等地方的);

女子自己從童年起像奴婢一樣伺候「丈夫」和「公婆」,長大了還能當這家人的媳婦是自己八輩子修來的福氣(女子來源可能是人販子拐賣,賣身葬父,青樓買賣,父母族人獲罪牽連為奴,逃荒乞討,土匪窩搭救......等各種合法或不合法的來源)

而若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後就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就是優質或稀缺性別資源仍然不夠分(浪漫的說法可能管這叫「癡情」),與上面的觀眾無法理解認可不同,這回是很多觀眾會代入現實尋找共鳴(哪怕這種"共鳴"有些匪夷所思......)

例如:

美麗溫柔善良聰慧(此處省略N多優點)的女主角沒有選擇忠誠癡情的男配角,而是選擇堪稱渣男的男主角;帥氣多金的霸道總裁沒有選擇白富美女配而是選擇了灰姑娘女主......【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相親稍微頻繁一下有時候都能相十幾個俊男靚女,但是這些作品裡擇偶範圍基本上不超過5個人,主要角色一旦是奇數,十有八九拉郎配組CP都不夠分的(?`ω′?)】

《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裏明顯是屬於優質男性資源稀缺,以至於執行了「一夫一妻」,還得讓優質女性用「終身不嫁」「死亡」「建立女子門派」「殺人泄憤」「終身撕逼大戰」......等極端方式進行「平衡」......【手動滑稽】

白雪公主沒有選擇長期收留照顧她的七個小矮人而是選擇了一面之緣的王子【雖然我不明白為什麼非要覺得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之間必須存在「愛情選擇問題」ヽ(ー_ー)ノ,好像報答只能「以身相許」似的】;

騎士為保護公主或貴婦出生入死赴湯蹈火,但是有時候還要幫助她們和情人約會私奔或相親,如同備胎一樣悲慘的存在【這讓我想到封建社會總喜歡認「義子」,拜「兄弟」,封類似王昭君那樣的「和親公主」,但是這種親人別說在類似皇位繼承權,爵位世襲權,財產繼承權等實際利益上的地位,表面上大家其實也清楚這不過是拉攏人心的手段吧,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裏都習以為常,但是牽扯上愛情就搞得那麼不可饒恕了( ̄ー ̄)】

十二. 故事發展路線或角色的行為方式超出觀眾的理想模式

這一條幾乎可以概括說明上面十條裏的情況,如果沒有「歷史不可更改」的前提,太多觀眾希望殺人犯可以被判死刑,王子犯法真的與庶民同罪;竇娥執行死刑前就有機會申訴冤情;罪惡滔天之人的罪行本人來抗而不是殃及無辜子孫;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而不是給受罪貢獻之人的廉價口頭表揚,只得到逍遙作惡者遲到的虛偽道歉......

但是不得不承認,有太多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節目,僅僅只是如同旁觀者一樣講述一個故事,亦或是短期之內難以改變的現實,不能為了滿足觀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或是一腔熱血滿腔正義,復活死者,修正軌跡,篡改歷史,製造數據,編寫輝煌,幻想勝利,因此也不得不接受「三觀不正的」審判。

十三. 故事發展路線或角色的行為方式不符合觀眾的現實氛圍

知乎上每次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性問題或闡述對某一案件看法的開放性問題時,往往以自己或身邊人為主角講故事的模式進行答題的,通常更容易獲得高贊。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往往也是如此,觀眾喜歡在裡面尋找代入感,但是當角色的行為方式不符合自己的現實選擇和生活經驗時,也會給出「三觀不正」審判。

比較常見事例:

1.主角放棄穩定豐厚的待遇,非要一意孤行尋找什麼「真理」「正義」

很多在和平年代溫室花朵長大的觀眾,自然難以理解幾個世紀甚至幾十年前那些所謂「偉人」「精英」的想法,想遠離親人上戰場保衛祖國;想去探索南極北極珠峯沙漠;想去落後的如同原始森林一樣的國度研究傳染病;在沒有贊助的情況下花大把時間甚至耗費好幾代人精力研究幾個公式定理還有看不見摸不到的細菌波長;連族長都不是卻要研究什麼人類社會制度的發展......妻離子散朋友反目國家驅逐的更是數不勝數......

簡直三觀不正啊!萬一自己子女看了以後不好好考公務員娶妻生娃還房貸,非要學那什麼馬克思,被到處驅逐怎麼辦?

2.女主角沒有選擇高富帥而是選擇了矮矬窮,男主角沒有選擇白富美千金而是選擇了低收入姿色平平女

受「金童玉女」「男才女貌」「門當戶對」思想的影響,很多觀眾認為,在配偶選擇上一定要遵循合理的擇偶標準(自己的看法)。

男性若是以才華成就思想觀念堪比居里夫人的醜女和美貌身材堪比Angelababy,蒼井空的有錢美女做選擇,那麼一些觀眾會認為後者完勝前者,因為後者無論臉蛋,身材,財富,生育能力以及......(此處和諧)能力都很讓人滿意,而前者即使能創造財富,但是拒絕在專利書籤字,也不喜炒作,大量心思做枯燥研究,無法讓自己獲得更好的舒適體驗以及讓家庭得到更直接的利益來源。

那麼,若男主角做了前者選擇,在這一部分觀眾看來實在「三觀不正」,因為根本沒有真正體現「男性的真實想法和擇偶標準」。

反之亦然,女主角沒有選擇王思聰一樣的高富帥而是選擇了節儉程度和敬業水準堪比當代周總理的工薪階層醜男,也讓一部分女性觀眾覺得「三觀不正」,因為太假,不符合所謂「女人的正常擇偶標準」。

3.更多的諸如:學習好的學生反而在校不受歡迎;熱情大方的有錢人遭到冷眼;給領導送禮領導不收;戀人出軌後和平分手沒有撕逼大戰;男人沒有嫌棄失貞的結髮妻子,還養大了妻子和敵人生的野種(比如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親人去世沒有哭天搶地當場暈倒......

觀眾不願意考慮內容的題材風格,時代背景,教育環境,風俗習慣,個性差異......一旦與自己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有衝突甚至些許出入,就立刻進行「三觀不正」審判。

十四. 不是工具型書籍,沒有起到改變讀者或觀眾命運的作品

在一部分觀眾眼裡,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最好能像武俠劇裏的《九陰真經》《葵花寶典》一樣,能起到屌絲逆襲獨步武林的神奇作用;要麼也得是類似於《黃石天書》《太公兵法》那樣能讓人封侯拜相;最不濟也得是個藏寶圖一樣的存在。

然而......相傳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是千千萬萬的人整部論語都背下來了也沒能治得了天下ˉ\_(ツ)_/ˉ這一部分的「三觀不正」審判集中在知乎主流廣為詬病的「雞湯文」「勵志文」「成功學」「管理學」「讀心術」......上。

至於為什麼沒人說相對論量子力學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三觀不正」,嗯......大概是:

能看懂 → 發現不起實際作用 → 得出「三觀不正」結論,但是那些書籍第一步「看懂」都做不到就不用考慮後面的了......

雞湯文成功學那些我就沒見過認識中國字兒的說看不懂!

有看得懂的大神給咱解釋一下,這裡面的內容三觀正不正?反正我看不懂,沒資格點評[/大哭]......

十五. 起到了工具書類型的作品,但是讓觀眾覺得是對世界和平的間接破壞

《今日說法》三觀不正,老報道作案過程和刑偵過程,讓犯罪分子學會戴口罩擦指紋清理現場!

《天網欄目》《法律講堂》三觀不正,讓人天天看這些負能量的,對建設和諧社會喪失信心!

《名偵探柯南》《福爾摩斯探案集》《江戶川亂步》《漢尼拔》《沉默的羔羊》《電鋸驚魂系列》......統統三觀不正!教會了普通的低智商犯罪分子高智商的作案手法和變態的作案手段!

這種評價主要集中在恐怖電影,刑偵片,懸疑片,以及法律類紀實類節目,觀眾認為這些客觀上會教人違法犯罪,鑽法律空子,逃脫法律制裁,而且還增加負能量,不利於精神文明建設,傳播正能量,因此進行「三觀不正」的審判。

十六. 因為一些跟本作品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跟某些觀眾日常生活有聯繫的

這部分的理由往往是乍一聽很有道理,仔細一想,有點......

1. 推薦人、受眾、宣傳者「三觀不正」=作品「三觀不正」

這個除了涵蓋上面的九,十里的情況以外,還有的情況例如:

我的老師是個「三觀不正」的人,所以他推薦我們看的《紅樓夢》就是「三觀不正的封資修大毒草」;

我前男友是個負心漢渣男,所以他喜歡看的《論語》肯定「三觀不正」,渣男喜歡的書能是好東西?

《貓和老鼠》《加菲貓》都是小孩子看的東西,小孩子一天到晚不好好用功讀書就知道看動畫片,動畫片就是「三觀不正」!

......

2. 讀者或觀眾犯錯,指責作品「三觀不正」

有小孩子調皮搗蛋把同學燒傷了,就是因為看了《喜洋洋與灰太狼》,所以這部動畫片「三觀不正」;

有小孩子學豬叫往泥巴裡面滾在牀上亂跳,就是因為看了《小豬佩奇》,所以這部動畫片「三觀不正」;

有男人為了霸佔財產殺了自家兄弟把父母送進精神病院,就是因為看了關於李世民的小說,所以跟李世民有關的小說都是「三觀不正」;

有未成年少年跳樓跳崖跳海摔殘摔死的,就是因為看了金庸古龍等人小說從高處往下跳不是能得到武功祕籍就是能遇到絕世美女,要麼能練輕功,所以武俠小說都是「三觀不正」;

有未成年少女看了瓊瑤小說就荒廢學業和戀人私奔,就是因為看了瓊瑤小說裏的真愛無敵,所以瓊瑤小說都是「三觀不正」;

有未成年少年抽煙逃學持械鬥毆參加黑幫聚眾鬧事,就是因為看了港片古惑仔裏的兄弟義氣,所以香港電影都是「三觀不正」;

有未成年少女看了霸道總裁灰姑娘的網路小說,認為上學沒希望去打工能收穫真愛,所以網路小說都是「三觀不正」;

有小學生看了《新白娘子傳奇》電視劇,覺得死了能上天堂成神仙,於是喝農藥自殺,所以神話故事都是「三觀不正」;

有中學生看了《牛郎織女》,為了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收穫美滿愛情,就偷偷潛入女生浴室偷拿女生衣服,所以民間傳說都是「三觀不正」;

......

以上就是我通過網路現實進行的關於各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電視節目「三觀不正」的匯總,如果不足,希望評論區補充。

最後說一句,很想自己寫一部小說,但是發現好像不管怎麼寫都「三觀不正」......

萬能的網友們,請指明一條明路,怎樣纔算徹徹底底的「三觀正」?在此謝過了[/抱拳]


這是我以前最好的朋友起因為她很喜歡叫我直男 我:???就特地找了直男的解釋給她 於是她說到地理老師我說沒印象之後就是她說我沒感覺就是跟地理老師一樣直男癌歧視女性 天地良心那節課我在睡覺之後就是我同學的評論了


考試作弊還到處嚷嚷自己抄到哪科哪科,還以為自己成績牛的一批。


可能就是延禧攻略大火

一羣人在底下

尬吹有著女主光環

吳謹言的演技吧

之前男二被爆家暴

刷微博時竟然看到

他帥所以他什麼錯都沒有的沙雕言論

???


最嘆為觀止的啊?大概就是今年微博上出現最多的各種各樣的」韭菜」了吧?你跟他談愛國,他說你是愛國韭菜;你跟他談社會進步,他說你是狂歡韭菜……其實仔細想一想,這個是沒道理的啊。愛國是種信仰,你用所謂的理性啊自由啊來批判就顯得有些濫用了啊,就像是批判上帝為啥手一揮就造了個人。再有就是我們的國家也許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有進步的地方確實是值得表揚啊,為啥只著眼那些錯誤的地方?小時候經常聽的那個黑板五道題寫對四道題,班裡的小朋友都只知道說她錯了的那個故事難道不是全國流通的麼?再有就是我們只是看到了會評論一句中國真棒,你們卻能夠把每一條評論都懟一遍,到底是誰在狂歡啊喂?!

我一直很欣賞陳寅恪先生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這句話,對於你們這些選擇用理性和自由思想來看問題的人也覺得很棒。我們並不反對自由和理性,只是想知道我們是否可以不摻雜理性,用單純而自發的情感去愛這個生我養我的國家?即使這樣,你們還說我們是待割的愛國韭菜,那你們有沒有想過,自由和理性其實也是一把鐮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