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多個王朝都是世界第一強國。中國人口世界第一,有千千萬萬的人才,而且是創新型人才。中華民族有優良得民族品質,友善,堅韌,勤奮。近代百年屈辱讓我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強大起來,1949以來,我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都是每一位中國人口努力而來。所以我相信只要這種精神還在,我們中國一定能像歷史上一樣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總GDP嗎?幾乎百分之百。

人均GDP不太可能。

根據熊彼得的創新理論,一個國家沒有創新實際上就是原地踏步走。

歐洲今天為什麼不行?第三次工業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就是中國保了個本,剩下的全是數字殖民地,像德國,日本之類的國家,看起來工業很強,實際上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換言之,是整個世界,除了中國以外,全部錯過了信息革命,錯過一次工業革命後果多可怕,鴉片戰爭沒給教育嗎?

把歐洲各大國的GDP調出來,只要以美元計算,和十年前比幾乎都是倒退的。

所以我經常唸叨,歐洲要把數字產業搶過來,這纔是對歐洲真正卓爾有效的。

但是信息革命的成果是要被喫盡的,四次工業革命遙遙無期,美國如果要重振自己的國力,需要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且力度不能低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否則的話,如果其他國家分享了工業革命成果,那美國肯定是往下走。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對於歐洲來說,補缺信息革命留下的問題,發展本國數字經濟,這是有效的增強本國國力的,不然還在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上瞎鼓搗,鼓搗個啥啊。

對於中國來說, 發展半導體的本質是什麼?是為了對抗美國嗎?其實也不是,是為了補全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留下的硬體空缺問題,

對比中國,一次工業革命,中國錯過了,二次工業革命,又錯了,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僅僅抓了個信息革命,前幾次計算機硬體的革命,中國沒趕上,且這個信息革命僅僅是本國的信息革命,幾乎沒有拓展到國外,只有少數幾個公司在國外有所斬獲。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美國如果要擴張國力,是需要完全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尤其是拿下中國市場,這是信息革命時期美國的一個漏洞。

而對於中國來說,只要完整的喫掉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可,甚至都不需要外擴,國力就可以增長不小,因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只喫了一半就有今天的成果,另外中國還需要補全二次工業革命留下的問題

誰更容易實現一些?

當然,未來誰也說不準,說不定美國突然爆棚直接全拿下四次工業革命呢?但是對於中國來說,目標是明確的,比如說搞半導體之類的,美國是沒有目標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形態,大家都不知道,補全三次工業革命的空缺,這個目標是看得到的,只是實現的時間長短的問題。

四次工業革命拖的時間越長,則對美國越不利,各國都不傻子,不會放任自己一直成為他國的數字殖民地。這就是歐盟三翻四次要搞GAFA的原因。


@李建秋 等人的看法代表了一種學派,既是用經濟來衡量國家是否強大,這種觀點在國內很有市場,普通老百姓也特別喜歡這種說法。由於經濟學研究不是我的強項,我不知道這種觀點是否合理。但是我想提出幾個新的角度,讓大家思考一下。因為我覺得一個國家的總GPD,不能說明的事情有很多。

一,軍事實力和全球戰略化合作

美國的強大不單純是因為有核武器。朝鮮和伊朗都暗示自己有核武器。但是看美國科學論文的時候,發現美國很多學者都認為,就算朝鮮有核武器,也沒有辦法「運載」,他們的射程連亞洲都出不了。當然,朝鮮的方針一向是「誰欺負我,我就打韓國」,所以運載可以忽略。但是在國家與國家的軍事競賽中,沒有自己海外的軍事基地,是沒有優勢和軍事威脅的。

在這點上,美國領先於中國太多了,多到中國不用50年-100年,很難像美國一樣,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800個軍事基地,和超過30個國家簽訂軍事同盟協議。強國是需要得到其他同盟國的支持,現在世界上,有沒有10個國家願意把自己的領土貢獻出來,讓中國建立軍事基地都很難說。這一點很重要,海外軍事部署既代表國家的勢力,也代表國際社會對這個國的認可度。

所以,我持有悲觀的看法。而討論國家發展的其他大V們,都是盯著經濟數據,並沒有實際討論國家的肌肉和「硬勢力」,對於這點,我個人覺得有點奇怪。有錢是有錢,但是有錢能不能自己做出高級搶,做處的高級槍是否有人願意幫你架在敵對國門口,又是另外一個概念。說當年蘇聯是世界強國,有能力和西方世界競爭,也是這個道理。1962年,蘇聯甚至可以指揮得到古巴,讓自己在那裡建立軍事基地駕導彈,雖然最後迫於美國的壓力,還是失敗了,但是他們至少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感覺我國並沒有當年蘇聯的那種號召力和勢力。

二,持續性的人才流失和美國持續性的人才流入

這點已經討論很多了。我就不再敘述太多了。就糾正一點認知錯誤。很多人說中國最近留學生比例增多了。但是留美博士歸國率依然是低於百分之20的,就是5個中國籍的美國博士,4個會選擇留美。留學人數的增加並不是因為高級人才回國大幅上升。而是碩士歸國多了,他們並不是高級人才。如果逆轉人才流出和流入,這是一個很痛苦的、複雜的、長期的議題。之前有很多回國高級人才,又返流美國,歐州,澳大利亞等國。

三,英文的學術核心地位的建立

這點我發現很少有人談及。但是現在的學術圈,無論是醫藥,是管理學,是工程學,還是社會科學,材料科學,都是以英文為中心的。這點會造成,1全世界所有的科學家都需要學英文,用英文交流,也就代表,他們可以隨時跳槽去英美,但是他們不會中文,不能為來我國。2 英文的科技積累越來越快,而非英文國家的科技積累發展相對緩慢,認可度也不是很高。就從這點來說,也是阻礙中國成為強國的條件。

四,軟勢力無競爭力

中國由於是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所以在貧窮的年代,大量的資金都給予了自然科學。這點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想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社會科學會成了自己的軟肋。人文社會科學涵蓋了方方面面,比如管理類學科發展緩慢,會造成機制效率不高。又比如,殘疾人福利科學發展不到位,很多殘疾人衣食住行都不方便。這點知乎上有很多人討論過。從兒童保護,到老年社區研究,這些社會科學研究,都是國家軟實力重要的一部分。在這方面,我們做的比日本都要差,怎麼說挑戰美國呢?

要細緻討論的話,還有很多,我挑了困惑自己比較久的幾個點來,大家可以一起研究下。總之,單方面用經濟衡量,是不科學的,也是盲目樂觀的。大家需要警惕這種盲目樂觀的想法。


會!

量級是無法逾越的

八零後,尤其是八零靠前的這批人,

小的時候應該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人多和落後基本是可以劃等號的,

那時候放眼世界,

印度人多,非洲人多,當時的中國也是人多,

全都窮的叮噹響,

中國近代人也多,張嘴就是四萬萬,

但被人家幾千萬人口有高科技加成的列強追著打,

老師上課時講近代歷史,恨得牙癢癢。

但如今這種觀念基本沒了,

原因也很簡單,種花家起來了,

而且可以預見的,

種花家成為扛把子,只是個時間問題,

為啥?

人口,

放眼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和我們體量相當,而且搞成了工業化的國家。

還是從汽車聊起,

現今說起汽車強國,首推德國,

豪華BBA,走量有大眾,在往上還有賓利,保時捷,邁巴赫,

一臺車總成級的零件就有兩千多,

總成級零件下邊還有一堆下級件,

結果就是汽車產業鏈巨長無比,

德國汽車行業從業人員1200萬,

德國總人口多少?不到8400萬,

除去不能幹活的老人小孩,就業人口4300萬,

啥概念,4個能幹活的人裏就有1個在從事汽車相關工作,

除了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子電器,這些德國牛逼的產業,

巴斯夫,拜耳,西門子,博世,一堆巨頭,哪個不是用人大戶,

不算整個產業鏈的延伸,博世光員工就20多萬,

歐洲現在的吊情況大家都知道,出生率基本負數,

別說再擴展別的產業,就現在這情況,德國每年還得引進近30萬人來補充勞動人口,

而且技術這東西大家都知道,會不斷更新換代的,

一代技術一代神,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到電力普及,到電腦,到互聯網,

每一波都有巨頭崛起,要大量的人口支撐,

互聯網這波這麼好賺,騰訊一個公司市值就5000多億美元,比6個大眾汽車都高,

為啥德國不搞互聯網,

沒人了,

中國互聯網從業人員近1700萬,每年還有源源不斷的大學生湧進來,

德國把汽車行業的人全搬過來搞互聯網都不夠,

而且也沒法搬,你讓人家一機械專家去碼代碼,基本相當於廢掉武功,重新練級,誰能幹?

但這在中國,就不叫個事兒,今年應屆生達到843萬,又創了新高,

攢個幾年就趕上德國所有的就業人數了。

點新技能點?搞新行業?

從上到下嗷嗷叫,巴不得搞個新花頭出來吸收這些受過教育,能幹活,又聽話的年輕人,

這兩年AI火,各大公司動輒幾十萬招人,md各位還有機會,沒畢業的老鐵趕緊轉,想盡辦法轉,出來搞幾年就是人生巔峯,

在新的產業面前,其他都是渣渣。

之前還有一種觀點,

就是提到德國啊,日本啊,

就什麼嚴謹啊,匠人精神啊各種好詞,

一說中國人就是坑蒙拐騙,

什麼民族劣根性,

好像中國人種就問題似的。

其實就是個賊簡單的數學題,

假設1萬個人裏出現天才和騙子的比例都是萬分之一,

那德國8000萬人,騙子8000個,

中國的騙子總數就是13萬,

而且騙子跟網上的噴子一樣,賊活躍,能達到以一當十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上跟噴子剛過,

在網上發個帖子,1萬人瀏覽,1000個人點贊,2人在評論裏噴你,扯來扯去,

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倆噴子,順道會感到這世界深深的惡意。

過往

其實不是新鮮事,

近代歷史,從英國最早鑄成工業化的利劍,滿世界打劫開始,

大哥的權杖已經數次易手了,

英國起家就是用蒸汽機搞紡織,

工業化的成果很快在各個方面顯現威力,

有個很經典的例子,

我國種族天賦就是種地,

以不多的平原養活了世界第二多的人口,

1958年糧食產量達到2億噸,

之後奮戰十年,到了1969年,產量多少?2.1億,

拼盡全力抓糧食,

提不上去了,

直到1970,中國用出爐的鋼鐵搞出了濟南號驅逐艦,

驅逐艦的炮管可以承受高溫高壓,

而70—100mpa,550℃—650℃,這是工業合成氨的條件,

之後化肥廠遍地開花,

1970年開始,糧食產量迅速攀升,

1978年達到3億,徹底告別了喫不上飯的日子。

當然糧食只是一個方面,最直接的還是武器。

二戰前後,各國人口是這樣的,

英國4700萬,法國4100萬,德國7000萬,日本7800萬,蘇聯1.6億,美國1.3億,

德國統一後工業迅速發展,

後來靠著內燃機這波迅速上位,

戴姆勒、賓士這些公認的汽車始祖,是內燃機最早在汽車上應用的結果,

當時英國和德國就是這麼個局面,

德國人多,技能點可以多點,機械,化工等現在的支柱產業,基本都是那個年代就非常牛逼了,

而英國那邊,人少,而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基本要推翻原先的技能點重點,那幫早先賺了錢的主,都不再幹這苦差事,轉頭把錢投給老美和德國,搞金融去了。

二戰一開打,毫無懸唸的,法國佬直接被幹趴下,英國人隔著大海搗亂,

如果戰爭只侷限在歐洲這一小疙瘩,那結果真的就不好說了,

但你把老美和蘇聯一拉進來,乖乖,又沒懸唸了,

之前俄羅斯篇咱們聊過,

趁著二戰前經濟危機這波,斯大林拿著黃金當了所有人的爸爸,

歐美髮展了幾十年的工業體系,被蘇聯一口氣搬光,而且因為體制不同,直接走重工業的路子,

從時間上也能看出來,1929年經濟危機開始,

1939年二戰就開打,

十幾年的時間,

蘇聯可以硬剛小鬍子,

還是靠人口,

不是說蘇聯死了兩千多萬人還能接著打,

擱大炮機槍面前多少人還不是白搭,

這樣的人口基數,發動起來搞工業,量級碾壓,

是,你工業化早,虎式坦克性能是好,但你就幾千輛,

斯大林一出手就搞了2萬多輛,

虎入狼羣啊。

二戰後冷戰,

兩波人勢均力敵搞了好多年,

還得再說下日本,

小日本本著咱亞洲的光榮傳統,

1967年人口就飆升到一億,

在加上小日本有老美罩著,不用點軍工技能點,

很快就超過德國,80年代成了第二大經濟體,

德國說我日耳曼人這樣那樣,人口數量差距面前,白扯。

尾聲

說了這些,

其實大國小民,

往往是越有潛力成為大哥,快速發展的國家,

老百姓過的日子其實不太好,尤其是早期,

人口紅利,短時間來說,其實對老百姓來說不是啥好事,

」你就是紅利本身,而不是借著紅利撈到什麼好處」

德國如此,容克和資本家雙重壓榨,

日本也如此,無處不在的財閥,

蘇聯咱不說。

但長遠來看,那就是好事兒,

這幾年種花家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

咱不是五毛,

還是要說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油!

本文首發:公眾號 車圈往事(ID:jiangnan_song)

臺灣省汽車工業是怎麼玩瘸的,從裕隆說起?

mp.weixin.qq.com圖標

奧巴馬時期,美國提出G2,即中美兩個大國一起管理世界秩序,也就是提出了一個認可,認可中國長期成為世界第二而不受美國打壓。中國拒絕了,你猜為什麼?


這個第一強國是什麼意思?如果是指經濟總量,那是能超過的,但如果指綜合國力,想超過美國還是有點難的,不過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看過了眾多霸主的興衰,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我們不能把美國當做是一個國家,美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大腦。

美國的資源稟賦、地理優勢、語言優勢、移民國家的種族優勢,使美國不斷吸收著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美國不缺資源,只要有人才就可以,比如特斯拉的馬斯克是移民,微軟谷歌的CEO是移民。

我們不是在和美國一個國家競爭,而是再和整個西方文明的精華競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