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8月9日華為開發者大會的直播,為鴻蒙系統感到非常的激動。最後老餘喊出了開源二字,這意味著什麼?為什麼現場會掌聲雷動?開源會給整個生態帶來什麼變化?


開源意味著可以不光看到ppt,還能下載編輯。


一個系統開源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意義確實不大

但請注意這是開發者大會,公佈開源會引發強烈反響肯定是有原因的

注意到沒有,鴻蒙系統其實和傳統系統不一樣,除了多平臺互通,還有低時延、高吞吐、高安全性,基於微內核開發,而且華為提供的開發者工具對開發者而言完全是福利,安卓之所以生態不行,就是機型太多,難以逐一適配,只能選擇相同比例下進行拉伸和放縮,而華為讓開發者只需開發一次。

以上種種,對於開發者而言,鴻蒙系統作為後發者,系統內核和特性都已今非昔比,安卓開發者其實都已經吐槽了安卓很久,對於開發者友好的系統,其實是很有前景的,而公佈開源,則意味著不是閉門造車,也就意味著鴻蒙生態不再是華為一己之力繼續開發,而是像安卓一樣可以和開發者們共同開發,確實是一件好事。

而且emui10的特性有一部分和鴻蒙重疊,方舟編譯器和EROFS文件系統其實已經替換了部分安卓,也就是說華為現在用的安卓10其實已經被華為動了手腳了。

首款微內核系統

低時延 高吞吐

安全性高

開發者友好

開發效率高


要想弄明白,鴻蒙是否能成功,我們是不是要看一看,以往「終端電腦」上運行的「操作系統」,都是怎麼失敗 ,或怎麼成功的吧,以便從中尋找規律,才能預測未來?

那麼我們要提幾個問題:

  1. DOS為什麼能夠成功?
  2. iOS為什麼能夠成功?
  3. Android為什麼能夠成功?

1.DOS為什麼能夠成功?

答案很簡單,因為微軟是第一個認識到「兼容」,纔是微型計算機主旋律。當然,也許現在,你認為這是「常識」。但是在個人電腦誕生之初可不是這樣。

實際上,從1976年蘋果發布第一臺商用級的個人電腦,到1985年IBM統治整個PC產業(佔領75%的市場),在微型計算機誕生的頭十年裏,整個矽谷 包括全球所有的頭部計算機公司 ,沒有一個公司搞明白了,「到底什麼纔是微型計算機?」

說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在消費市場,到底什麼功能,纔是微型計算機這產品的剛需??」

實際上,如果你能解答這個問題,你也就能解釋「為什麼蘋果的Macintosh和喬布斯一定會失敗」,同時你也就能解釋「為什麼IBM會逐漸失去對整個PC市場的控制權」、以及「為什麼微軟和intel能迅速崛起」。而這答案在今天,是被所有人認為都是「常識」的東西,那就是「兼容」。

實際上,在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幾乎所有人都不把「兼容」當成計算機產業的剛需。所以纔有的,蘋果早期,喬布斯執掌蘋果連續開發的三代電腦 ,Apple II、Lisa、Macintosh ,居然彼此之間都完全不兼容。所以纔有的IBM 在發布全球第一臺PC機「 IBM PC 5150」的時候完全不覺得自己要「獨家」享有DOS操作系統的版權和x86指令集的版權。為什麼?因為大家都不覺得,下一代計算機還會兼容目前的系統。

實際上 ,如果回到38年前的1981年,回到IBM和蘋果在PC市場大戰的那幾年。如果你作為一個矽谷投資人,去諮詢一個計算機行業資深人士,問道,「未來的計算機需要向下兼容麼?」。我保證99%人都會告訴你 「不需要」,並且能從1943年有電子管計算機開始 到1981年第一代個人計算機結束前為止,把歷史上所有所有的經典的計算機產品案例 都拉出來,足以證明,「兼容」從來不是計算機產業的剛需。可結果呢?為什麼他們錯了。為什麼IBM、蘋果和喬布斯當年都錯了?

我還是那個觀點,你要問出正確的問題,你纔可能有正確的結果。而這個正確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纔是微型計算機?」難道把「大型機 小型機 」給微型化,就叫「微型計算機 」?就叫個人電腦?

要知道 ,雖然都是計算機 ,都是集成電路設備,但大型機小型機 ,那些可都是定製系統。而在定製系統中,往往「向下兼容」並非剛需。所以,作為「資深人士」 給出的答案,針對當時的存量市場(大型機和小型機市場)來說,他的經驗是沒錯的。而PC呢 ,當時是全新的市場 ,也是全新的商業模式。而當年所有這些廠商,當年都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在當年都沒意識到 「兼容」纔是PC產業的剛需,如果你不圍繞著「兼容」這個剛需做產品,那你再加100個功能也是0,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而整個計算機產業 ,幾乎是花了10年才搞清楚,個人電腦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全新的 ,是和大型機不一樣的 ,為什麼兼容那麼重要。

所以DOS能戰勝偉大的Apple II OS和Macintosh OS。靠的就是「兼容」。全新的商業模式。


2. iOS為什麼能夠成功?

說的確切一些,應該問,IOS為什麼能夠扳倒諾基亞「塞班OS」的帝國大廈?真的是靠喬布斯那些花了呼哨的UI?以及喬布斯近乎強迫症一樣極簡主義的全觸屏設計?

我認為都不是。iOS能夠戰勝塞班,同樣是在「商業模式」上做了巨大創新

而這巨大創新,僅僅解決了一個痛點,即「開發者如何收費」。實際上,在塞班大行其道那幾年,手機端的塞班APP流量增速已經很快了,很多程序(比如閱讀星 天天動聽)的DAU都超過了數百萬。更確切的說,此時,移動端的「流量增速」已被市場驗證,就差「流量價值」(如何變現)被驗證了。

實際上,開發者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在塞班平臺上,幾乎無法收費。諾基亞根本不但不重視自己的「應用商店」,而且處處刁難開發者,塞班的簽名證書系統,搞得正常的開發者都沒法發布APP了,更別說賺錢了。

此時,iOS橫空出世,不僅僅帶領著從iPod遷移過來的高價值種子用戶,而且「支持信用卡支付」就是這些iPod種子用戶的基本屬性。所以,一個平臺賺錢(iOS),另一個平臺用愛發電(塞班)(短代支付的區域性是大坑),換了你作為開發者,你怎麼選?

所以,iOS上,好的應用程序越來越多,形成正向循環(標準的馬太效應)


3. Android為什麼能夠成功?

難道是因為Android的UI比iOS好?或是谷歌公司夠大所以影響力大?或是因為安卓開源(比Linux更開源?)?

我認為都不是,Android之所以能夠榨取全球移動端80%的流量,同樣是因為,在「商業模式」上做出了巨大創新。

簡要來說,安卓的商業模式就是「用免費的技術換免費的流量」。谷歌提供給全球手機廠商免費的可定製化操作系統,而全球的手機廠商通過內置Google全家桶給谷歌提供巨大的免費流量。

那麼,如何做到「可定製」?答案就是操作系統一定要開源。

那麼,如何保護各個手機廠商的知識產權利益(在定製修改操作系統源代碼後不必開源)?答案就是把Linux內核架空,把GPL協議從安卓層的開源協議中踢出去。(所以纔有的Linux開發組炮轟谷歌安卓是「偽開源」,並強制刪除了安卓官方團隊對Linux的代碼提交)

谷歌為了「用免費的技術換免費的流量」這套商業模式,實際上也做了不少微創新。在谷歌看來,Google Play Store,並不是一個應用商店,而是一個搜索引擎。在谷歌看來,這些移動端流量,最終都能套入谷歌那套「搜索-廣告-變現」的變現模式當中。

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商業模式支撐,是沒有哪個公司願意花巨大的成本,去給第三方手機廠商做一個「純免費」的操作系統的。那不是商業公司乾的事兒,那是公益。


所以,根據以上可見:

操作系統的成功,從來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產物,技術創新從來不是驅動力,技術只是商業模式的支撐。

所以,我特別想問,鴻蒙,在商業模式上,有什麼創新麼

這個世界不需要第二個安卓,就像不需要第二個Windows一樣。之前也有人想跟華為一樣做第二個Windows,即,IBM的OS/2,IBM在當年同樣有很大的硬體銷售體量作為支撐,可結果呢?

所以,結論顯而易見。鴻蒙如果沒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那鴻蒙就是第二個OS/2。


也有人說,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鴻蒙不是好不好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

我真是呵呵了。為什麼?

因為IBM也是這麼想的。想「軟體操作系統」這樣的核心產品,不能落到第三方公司手裡,哪怕搞得更差一些,也要搞。這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減少商業風險。對IBM這種超級跨國企業來說,「單一供應商」,就是最大最大最大的危險。即便你的公司(微軟)是IBM董事(蓋茨他老媽)親兒子開的公司也不行。可結果呢?

可見「計劃經濟」思維害死人。沒有「商業模式」的產品,都是為愛發電,都不可能長久。OS/2並不是唯一的犧牲品。日本在巔峯期也要搞自己的操作系統,像最有名的PC98產品系列。可結果呢?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時說過,「無論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但就是好貓」,但是30年之後,你卻用姓資姓社的問題,告訴我必須要做一個「違背基本商業常識」的商業軟體?然後還指望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有很多人用)?

呵呵。實際上。龍芯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但最終最成功的發展起來的卻是麒麟(有RTL Code,就不會有後門),難道這個案例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麼?這種「計劃經濟2.0」的思維模式,再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我們的學費交的還不夠多麼?

看來中國市場經濟的路,真的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還有人說,谷歌不給你用安卓了,難道不能自己搞一個麼?

問題在於,這問題這是真的嗎?還是五毛媒體意淫的?

五毛媒體說的 ,谷歌有可能不授權華為使用「安卓生態」,指的是不讓華為在國外賣的華為手機集成「谷歌全家桶」(比如Google play、 YouTube、 Gmail、Chrome 以及更多需要谷歌服務的APP等等),而不是安卓系統本身。

可問題是,鴻蒙出來就能解決 海外銷售的手機可以集成谷歌全家桶的問題麼?(當然 你不要問我 ,為什麼在海外 谷歌全家桶是大多數用戶的剛需)

而安卓系統本身就是開源的,而且開源的授權對象,是不分你是美國人還得中國人的,而且世界上從沒有任何一份開源協議,是按國籍授權的。記住,是從沒有。所以,那些說谷歌不授權所以要研發鴻蒙的媒體,就是五毛媒體。

谷歌如果要安卓閉源,就是針對全球所有開發者閉源,而不僅僅針對中國。而且從上述的商業模式來看,安卓完全沒有閉源的可能性。因為,「開源」。是安卓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環。即,用免費技術換免費流量。沒有開源,就沒有定製,就沒有免費技術,從而,谷歌也得不到免費的流量。整套商業模式就無法閉環。而對於一個搜索引擎為核心的商業公司,沒有流量意味著什麼?谷歌就是為了跪舔流量,纔不惜0元共享自己技術。

實際上在「斷供」華為的過程中,谷歌纔是最大的受害者。華為通過開源協議,可以一直免費拿到谷歌用真金白銀搭建的安卓系統的最新源代碼,而谷歌卻不能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來自華為手機的免費流量。妥妥的被華為薅羊毛。

所以,那些說安卓會閉源的人,都缺乏基本的商業常識


還有人說,華為手機的銷售體量這麼大,難道不是幹什麼都能成功麼?

對於這種觀點,我覺得就是缺乏基本的「商業常識」。體量大的公司多了去了,拿上文舉例,nokia的塞班OS體量不也大麼,塞班在智能機市佔率一度超過95%,可結果呢?

銷售體量的大小,只是「商業模式」運行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果關係不能搞反。

在歐美,你要說一臺手機沒有Youtube、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搜索、谷歌地圖、Amazon,意味著什麼?這就等於在中國銷售一臺手機,卻不能上微信、QQ、淘寶、京東、二維碼支付、地圖APP、百度搜索、優酷B站一樣,難道會有人用?

覺得自己體量大 市佔率高,就可以胡來?覺得在海外手機沒有GMS,用戶也無所謂的,那些人統統都是五毛。完全是井底之蛙,不瞭解國外市場的需求。做企業,萬萬不能這麼做的。不尊重市場需求(對用戶耍流氓到產品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結果,必然就是被市場甩棄(用戶去用競品)。

所以,鴻蒙如果作為谷歌斷供後的替代品?鴻蒙能替代Youtube、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搜索、谷歌地圖、Amazon麼?鴻蒙能讓用戶無縫使用GMS麼?呵呵。


操作系統的未來在哪裡?

比起鴻蒙,我認為未來的操作系統,有兩大趨勢:

趨勢1:由虛擬機技術引發的操作系統革命:就像微信小程序一樣,實際上所有的小程序技術都是虛擬機技術。隨著LLVM技術等被更廣泛應用,在終端設備上的虛擬化技術,將全面變革軟體分發產業。將全面瓦解應用商店作為流量出口的價值,就像下面這篇文章中預測的,入口將無處不在。這意味著全新的商業模式,從而驅動了全新的基於虛擬機的操作系統的誕生

如何看待騰訊近期與國內各大安卓渠道攤牌,要求新遊戲按3:7分成??

www.zhihu.com圖標

趨勢2:「操作系統即服務」:即,下一代操作系統一定不是像Android、Windows,這些單純只在客戶端上做文章的操作系統,而是「在客戶端和雲端都用完整方案」的SaaS系統。畢竟這個世界不需要第二個安卓 也不需要第二個Windows,存量市場上做文章沒有任何前途(你用與領先者相同的商業模式,是無法從領先者嘴裡搶到存量市場的)。而新的操作系統一定會誕生於像「IoT網路」或「邊緣計算網路」這樣的全新的增量市場中。所以此時,我們不禁要問,什麼叫面向IoT(或面向邊緣計算)的操作系統?如果你你的操作系統沒有雲端,你又用什麼支持面向IoT網路呢?用什麼支持面向邊緣計算網路呢?所以,「操作系統即服務」,這種融合雲端+客戶端的全新的商業模式(都是現成技術),一定會在後續的5G、6G的萬物互聯網路中,中深刻的改變我們對操作系統的定義。

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說,下一代操作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 微內核
  • 用虛擬化技術隔離進程(甚至包括驅動)
  • 面向向量計算(虛擬化 多節點 熱插拔)
  • 自帶雲端SaaS框架(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用以處理各個Sensor網路或邊緣計算網路)

至於為什麼,就不解釋了,這裡不討論具體技術細節。但不管怎麼,技術永遠是起支撐作用的,能讓一個「軟體」(操作系統也是軟體)在市場上勝出的,靠的還是在保證可用性的前提下,拼殺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是「操作系統」能否在商業上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這句話,這理論,是隻針對「操作系統」軟體行業的專屬理論,還是對所有互聯網計算機軟體產品都奏效?

實際上,對於一個計算機軟體產品(包括互聯網公司的計算機軟體產品),如果你沒有「商業模式創新」,而只有「技術創新」的話,那你一定會被市場甩棄的,或者你壓根就發展不起來的。

我們舉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

網景瀏覽器為什麼做不過IE瀏覽器?IE瀏覽器為什麼做不過Chrome瀏覽器?

是網景瀏覽器技術沒有IE好麼?

還是網景瀏覽器沒有把專利保護做好?這些都不是。要知道,在1994年,網景瀏覽器是全世界第一個商用瀏覽器,有著當時最NB的兼容性。問題在於IE全免費,而網景瀏覽器需要購買拷貝(59美金一份)。所以,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買軟體、賣拷貝的模式」,那你自然是幹不過免費的IE瀏覽器的。因為微軟的商業模式是買操作系統送IE瀏覽器。而網景的商業模式是拿瀏覽器當軟體賣。

那IE瀏覽器為什麼做不過Chrome?

因為賣操作送瀏覽器的模式,對微軟來說,是沒有足夠研發動力的,因為不賺錢。但是對於Chrome的開發者谷歌可不一樣,當一個用戶使用Chrome瀏覽器的時候,他的「搜索流量」將全部導入Google網站上。這意味著,只有有Chrome瀏覽器的裝機量,Google就多一份搜索流量。而對一個搜索引擎來說,只要有「搜索流量」就,有廣告就有收益。所以,這意味著,Chrome瀏覽器的質量好壞,直接關係到Google廣告收益的高低,對企業來說,那研發動力就大大不同了。所以,對Google來說,「用戶被一個免費瀏覽器 -&> 導入到一個免費搜索引擎 -&> 谷歌在搜索結果中插入廣告 -&> 谷歌獲得變現收益」,這套「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全新商業模式,難道不是給Chrome瀏覽器提供了大量的持續不斷的研發資金麼?

而反觀微軟呢?其商業模式還是買操作系統送IE瀏覽器,但問題是,其操作系統的市佔率已經超過90%了,他即便做了更好的瀏覽器也不會再提升其操作系統的市佔率,這意味著也不會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微軟沒有動力再研發比IE更高效的瀏覽器。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使用相同的技術,但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塑造了不同的市場結果,實際上:

  • QQ和MSN在商業模式上的差異,就跟Chrome和IE在商業模式上的差異同樣巨大。所以,相同技術,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市場結果

商業模式創新的有這麼神奇麼?

沒有做過企業的人,可能在這方面沒有感受。但是做企業的角度來說,從來就這麼一條定律,就是:

如果你只有「技術創新」或「產品體驗創新」,那你就一定會被別人超越,或壓根發展不起來,只有「商業模式創新」,才能讓你的產品超越競品,從而構建一個偉大的公司。

不信這條定律的,我打包票他創業一定會「交學費」的。作為一個在TMT行業有10年創業經驗的老兵,那我就再在大家舉個例子。

即,為什麼使用了相同的技術,而且IBM PC還有潛在的預裝優勢,但IBM OS/2 操作系統,始終幹不過微軟Windows

即,IBM的OS/2操作系統,與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之間大戰的那幾年,為什麼同樣都是兼容dos程序,同樣都可以運行Windows 3.x程序,同樣都有圖形界面,同樣都有多任務機制,為什麼IBM OS/2 操作系統,幹不過微軟Windows 3.x?更是在後來的Win95橫空出世後,全面敗北。而且,即便在IBM PC的銷量統治個人電腦產業那幾年,也是如此?

同樣,答案就是在於兩者在「商業模式」上的差異

IBM的核心商業模式在於硬體銷售,賣更多的電腦,等於更多的利潤。這也就意味著IBM在研發OS/2操作系統時,其核心目的,並不是為了多賣操作系統軟體,而是為了多賣硬體。這導致了,研發出的操作系統,需要更大的內存才能運行,需要用戶懂些命令行技術,才能用全部功能。對IBM PC這種主要,靠「銷售硬體」獲取「主要利潤」的公司來說,也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至於OS/2費內存是嘛?好的,又可以給企業用戶推銷「硬體堆料」的高端電腦了。

而反觀微軟,其商業模式,就是軟體銷售,即多賣操作系統。所以,其研發出來的產品,越是在更低端的設備上都能使用,公司的潛在目標市場就越大,公司的利潤也就越高,與IBM的完全相反。所以,這兩不同的商業模式,導致了兩者完全不同的產品形態,OS/2操作系統變成了高端企業級用戶專屬的產品,而Windows卻更加平民。所以,市場滲透率決定了操作系統的成敗,用戶用錢投票,最終選擇了Windows。即便IBM有潛在的預裝優勢,但最終IBM OS/2最終淡出市場。IBM的商業模式就已經決定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PS:這也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在創業的時候,姿勢,「即商業模式」,特別 特別 特別重要。如果你只看到未來的「趨勢」,然後就腦袋一熱要「賭」風口,那這純就是新手創業者的幼稚行為。因為,即便你在正確的賽道上,但如果你商業模式不對,那最終你還是會交學費,甚至失敗。要永遠記住,「技術創新」或「產品體驗創新」,永遠只能做到從0到1,而「商業模式創新」才能做到從1到N,才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

所以,看到了麼,仍舊是同樣的技術,但不同的「商業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市場結果。

實際上,「商業模式創新 改變市場格局」的案例不勝枚舉,我們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

  • 同樣做電腦清理軟體和殺毒軟體,為什麼「windows優化大師」和「金山毒霸」,做不過360?
  • 同樣做P2P下載軟體,且同樣都可以下載日本愛情動作小電影,為什麼在迅雷已經佔領90%市場的情況下,快播還能虎口奪牙,獲取3億多用戶?
  • 同樣都是做顯卡,3Dfx從行業霸主(在97年,其「獨佔遊戲」的市佔率超過80%),到最終破產(2000年底),為什麼這個過程僅僅3年?為什麼nVIDIA卻能夠在這三年內逆勢上位?
  • 同樣在PC端做輸入法,為什麼紅極一時的「谷歌輸入法」「紫光輸入法」等等阿貓阿狗輸入法,最終會被「搜狗輸入法」完全乾掉?
  • 同樣在移動端做聽書軟體,為什麼像「靜雅思聽」這樣的行業元老,做不過比它晚出生5年的「喜馬拉雅」?
  • 同樣做新聞客戶端,為什麼三大門戶始終做不過「今日頭條」?
  • 同樣在都是社交軟體,為什麼Line、微信、Facebook Messenger這些社交巨頭,在第三世界國家,通通都做不過Whatsapp,做不過一個不到50人的小公司?

……

我不一一舉例了,如果你以後有幸自己創業(或在你有幸現公司內成立新業務部門),當你去外部找投資(或找你現公司老大要錢)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投資人(或你老大)最關心的只有下面這幾件事情:

  1. 「爆品」有沒有搞出來,「業務數據」有多高的增速?
  2. 「商業模式」有哪些創新?
  3. 「天花板」的高度在哪裡?(大買賣還是小買賣)
  4. 「護城河」有多寬多深?(有多長時間的市場窗口期,以應對競品抄襲)

第一點,決定是不是要Cancel項目,後三點,決定是不是要追加投資。而這幾點的核心就在於「業務數據增速」和「商業模式創新」兩者。而「業務數據增速」更多是被用來「驗證」商業模式假設的,所以,最終核心還是「商業模式創新」。

那麼,為什麼有豐富公司運營經驗的專業人士,都關注「商業模式創新」?原因有二

  1. 對於互聯網或軟體行業,你不可能靠領先者已開創的商業模式,在存量市場打敗領先者,哪怕你的產品體驗比領先者好N倍更好。
  2. 對於互聯網和軟體行業,技術創新永遠只是護城河,只是用來保證你有更多的市場窗口期以便不被後來抄襲者超越,但永遠不是主角,尤其在開源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

所以,你別無選擇。而且不僅僅是你,即便對IBM或華為,這寫巨型體量的跨國商業組織來說,這定理也同樣適用,他們也同樣別無選擇。


而華為的鴻蒙呢?

作為一個在TMT行業,有10年創業經驗的老兵。我認為,鴻蒙如果沒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那它100%是個失敗的項目,這意味著Cancel 掉整個項目,或轉移現有技術到其他目標市場,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就如同他的前輩,操作系統產業最經典的案例:


謝邀,人在火星,剛下飛船

其實鴻蒙開源意味不了什麼,希望網友以及花粉還是能夠保持冷靜,雖然我也是花粉,但我不會盲目樂觀,國產系統需要支持,但捧殺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哪天真的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足以幹掉安卓的手機系統,那請shut uptake my money!但在這之前,買華為的安卓手機,是對自己的負責,當然,如果華為能開放刷機渠道,我也不介意當小白鼠!畢竟,從EMUI1.0我都忍受過來了!


意味著沸騰. 我呸, 說錯了. 意味著給整個媒體界帶來地震!

震驚!

高通慌了! 谷歌慌了! 庫克慌了! 美國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