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用日線圖一般是以4-5倍的時間差作為一個獨立的時間週期,比如一個月有4周,一週有5天交易日,一日有4小時,1小時有4個15分鐘交易時間等,依次類推。

用多大週期的最好呢?其實這個沒有固定答案,情況因人而異,匯查查介紹週期的使用原理:

當我們知道時間框架對於價格波動的影響以後,開始嘗試做單,首先我們向上看一眼大周線:

1、確定大方向,只有大方向的配合,行情才能走得更遠更順利(信號的過濾,等待機會)。

2、日線中的複雜調整,在周線上表現得很有規律,明確了總體戰略的方向。(在交易週期的形態要盡量迴避)

3、日線中的調整,可能在周線上表現為1-3根K線,這樣便於及時入場,也有利於保有已有的倉位。(我們要判斷調整的級別,以及如何量化)4、如果大週期不配合,縮小時間框架或者減少預期。(大小機會要區別對待)

然後看一眼小周線

1、日線中調整浪結束後的趨勢,在小時線中會提前反映,已走出趨勢,及時進場,找到精確進場點。(也就是大順、中逆、小順,大家好好體會這個特點,其實在交易下單週期,我們往往是逆勢的!)

2、觀察調整的運動方式,已確定是否正常。(時間和空間結構是否合理正常,這個在以後做具體的詳細解釋,我們很多交易者是在這個地方迷路的)3、進場後,如果市場走出趨勢,用小時線的峯谷做防守位。

核心的前提是我們要認識到交易的時間框架的重要性,因為這是跟蹤價格變動最合理的分析手段,帶有極大的普遍性,適合於任何商品市場,把交易的時間框架掌握好會極大提高你的勝率。以及在何時進場何時離場方面真正的做到標準化的第一步。


每一個時間週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適合你交易系統和你的日常生活的週期纔是最好的。

日線的優勢就是穩!噪音小、趨勢一波的利潤會非常高、不用長時間盯盤。

劣勢:可能你的回撤的點數會比較大,當然你可以縮小你的倉位來控制你的回撤百分比、還有一個就是你交易的品種需要選擇一個比較穩定的數據行情比較少的,因為日線經歷的數據行情可能比較多,所以應該有時間去關注一下該品種的重要新聞和未來的經濟預期。


不同時間框架下的K線圖給出是市場信號可能不一樣,所以只依據一種週期可能會做錯交易。就像下圖,明顯能發現,大週期是小週期的彙集,小週期會放大大週期的局部。

所以,建議投資者至少使用2種時間週期去驗證,用相對更大的時間週期看方向,較小週期看進場機會。

短線交易者用小時圖和日線圖看趨勢和市場方向,用分鐘圖確定進場位置。還有更謹慎的做法是用3種時間框架,大週期定方向,中間週期定進場位置和止損位,小週期再次驗證進場。

常用到的時間週期組合:

(1M、5M、30M)

(5M、30M、4H)

(15M、1H、4H)

(1H、4H、1D)

(4H、1D、1W)

一般相鄰的大小時間週期大約存在5倍的關係。

比如你用(15M、1H、4H)時間週期,一般的分析方法是:

首先,在4H週期下,用趨勢指標比如MA、布林帶和趨勢線通道,分析市場總體趨勢;

然後,在1H週期下,運用震蕩指標比如RSI、KDJ和支撐阻力位,確定進場區域並找到止損位和止盈位;

最後,在15M週期下,用蠟燭線驗證支撐阻力有效,選擇進場位置,進行操作。

交易決策是在1H週期下完成的,但最終的交易操作是15M週期下驗證後完成的。


大週期定方向 中週期找區間 小週期找點位。


外匯適合小級別,股票適合大級別

相對於外匯,股票更適合大級別,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因為股票相對於外匯是個單邊市,外匯全年一般波幅在10%上下,股票容易動不動翻倍,外匯不管多少年,終究代表兩個國家,不可能在匯率上出現極端的變化,但股票經歷若干年後,很可能不知不覺就翻了幾倍,因為股票的上漲空間是無限的,外匯的上漲下跌空間是有限的。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股票沒有槓桿,融資融券也不過2倍槓桿,而外匯的槓桿通常在100倍以上,這個特點註定了股票只能通過價格的大幅波動來獲利,而外匯因為有高槓桿,並且絕對波幅不大,勢必要靠槓桿去交易小級別機會。

股票賺10%需要價格上漲10%,相當於滿倉一個漲停板,而外匯的話,使用100倍槓桿下波動只要10個點,就能達到10%的盈虧效果。可以看出,外匯在小級別的盈利能力遠遠高出股票,而對於買進不動的中長期投資,股票明顯要優於外匯。

股票和外匯自身的交易機制,註定了股票更適合大週期,外匯更適合小週期,並非人為主觀喜好能改變的事實。

更多外匯技術乾貨可關注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