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呀,比如美國的LRASM,設計時就考慮了隱形:

之所以導彈看起來很少採用隱身設計,是因為它們的體積本來就很小。戰斧導彈在巡航導彈里算是大塊頭,但是迎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其實很接近隱形飛機。彈道導彈看上去很大一根,但是彈頭會在末端與推進段分離,等於減小了體積,也算是一種隱身設計。

至於「提高速度」這種說法,在現在並不完全正確。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因為電子技術水平不高,速度幾乎是巡航導彈突防唯一的有效方法。但是過高的飛行速度也會浪費大量燃料,限制射程和機動能力。P700這種體積巨大的全程超音速導彈已經難以應對以主動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新式防空系統。新一代巡航導彈導彈更注重低可探測和機動能力。而彈道導彈的速度雖然很快,但是彈道卻非常高,暴露在敵人視野里的時間並不短,要想提高突防能力,也要在機動和隱身能力上下功夫。


老少皆宜大場景戰爭模擬軍事導彈裝甲戰車坦克模型男孩淘寶去購買?

世界防空反導導彈手冊,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 組織京東去購買?


現在開始慢慢的有了。

當前造成你說的現象有幾個原因:

1:隱形技術相對於高速導彈技術來說,成熟得比較晚,所以技術擴散需要一定的時間。

2:因為導彈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對費效比的考慮會更多。所以它比飛機更早走入升級航電而不是全新研發的路子上(因為升級航電的成本低)。例如說戰斧的物理結構是50年前的設計,魚叉是40年前的,aim120是30年前的。

3:對導彈來說,近年來最關心的問題還是在複雜電子對抗環境下的突防成功率/命中率。所以,無論是隱形化還是高速化,都不是很核心的關注領域。

4:對導彈來說,隱形化和高速化本質上是一個作用: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高速化類似於物理碾壓,對手只能硬扛。隱形化類似於取巧的小聰明,當前有用,但如果對手作出針對性預防(升級雷達、改變頻段等),你的小聰明就廢了。


巡航導彈的隱身化很早就開始了,最早是美國的AGM-129,1983年開始研製,1991年服役,2012年退役。

AGM-129搭載核彈頭,用來對蘇聯腹地進行戰略核打擊,蘇聯解體以後,其失去作戰對象,在2012年草草退役。

後來的AGM-158於1998開始研製,2003年基本型服役。

後來又推出了AGM-158A,AGM-158B(JASSM),AGM-158C(LRASM)等型號。其中LRASM作為美國新一代反艦導彈前兩年吹的神乎其神,但就像冷戰後許多美國先進裝備一樣,因為預算問題,一直在服役和被砍之間徘徊。

其他像歐洲聯合研製的「風暴陰影」

蘇聯/俄羅斯Kh-101

都是在上世紀開始研製,本世紀進入服役的隱身巡航導彈。

可以看出巡航導彈隱身化是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潮流,和戰機戰艦的隱身化基本上處於同一時間。但是因為冷戰結束的原因,各國在先進裝備的研發上都極大的放慢了腳步,在二十年的反恐戰爭中巡航導彈是否隱身根本無關緊要,這些隱身巡航導彈也在默默走向衰老。


先反駁「隱身導彈是X(X>3)馬赫的小鳥"論。

1.現有技術下,超高音速導彈(≥3馬赫)還無法做到隱身修型。

2.就算是人也無法看到20公里外的麻雀,人眼有解析度,雷達同樣有。而且更關鍵的是,因為隱身導彈一般只能亞音速飛行,所以大都採用超低彈道,而低空電磁環境差,雜波多,所以雷達探測20公里外的海面時,成像就像人類俯視大地那樣,而且還是黑白畫面,在這種條件下你能分辨出以音速飛行的小鳥嗎?

下面說說為什麼有的國家不採用隱身導彈。

答案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1.隱身外形風阻大。隱身外形要求把電磁波集中反射到幾個特定方向,所以導彈外形曲率不能太大,因此導致風阻大。而且導彈速度和風阻的關係不是線性提高,而是指數提高,特別是突破音速後,因此在現在普遍要求導彈達到兩三倍音速甚至更高的環境下,導彈很難進行隱身修型。

2.超音速導彈紅外特徵明顯。導彈隱身不只要求雷達隱身,還要求光學隱身,導彈音速達到2-3倍時,導彈紅外信號特徵就非常明顯了,國產11管近防炮光電感測器對3馬赫導彈的探測距離是亞音速導彈的兩倍。

3.雷達隱身發展潛力小。雷達波長和反射面長度是成反比的。雷達波長越長,反射面長度越小,則探測距離越大,如美軍E-2D採用了波長更長UHF波段雷達,特彆強化了反隱身能力。而導彈尺寸有限,隱身能力上限很低,發展潛力小,中俄等導彈大國反而沒有太多想法。舉個例子,B-2尺寸要比F-22大很多,但兩者的雷達反射面積是差不多的,在雷達隱身領域,大也是一種優勢。

最後插一句,AGM-158C最值得誇獎的不是它的隱身,而是它的智能化。早在冷戰結束前,美軍就搞出了隱身戰斧(後來因為太貴就沒繼續發展),AGM-158的出現是美軍努力降低隱身巡航導彈成本的成果,其隱身能力並不比AGM-129高多少。發展到AGM-158C則是在射程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並且在智能化上獨樹一幟。它擁有無需中繼制導自動尋的的能力,並且擁有更強的識別邏輯能力,能更好的識別出自己需要攻擊的目標,擁有高強度戰爭環境下的自主索敵得能力。

但是歸根結底,隱身導彈優點應該更多提現在它得成本上,是強打弱發揮經濟優勢的工具,這也是美國繼續發展隱身導彈的邏輯所在。弱國在策略搶更應該發揚不對稱優勢,強化高音速武器(大於等於3馬赫)的發展,強調一錘定音,避免消耗戰。


我們雷達上,這隻小鳥的速度10馬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