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年代,無論是第五代導演、第六代導演還是香港導演,拍攝的影片都有自己的意識風格。陳凱歌,張藝謀,姜文,賈樟柯,陳果,王家衛,杜琪峯等等,只要看看他們拍過的片子,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就連爛片王「王晶」拍攝的商業片也有獨屬於自己的無釐頭特色,那麼在當下這個年代誕生的導演,是否有自己的風格?還是隻是按照編劇給的劇本,按部就班地進行拍攝,就算是修改劇本,也只是為了討好觀眾,並不注重導演本身的自我表達?


經濟學上有個說法,叫「劣幣驅逐良幣」,注重思想的導演拍一部電影耗時長,沒有票房保障,因為小眾很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願意投資的人就會變少,很多導演熬不下去就會被迫開始接拍商業片。而商業片投資週期短,見效快,自然願意投資的人會變多,觀眾呢,看電影都是圖個樂,很少是為了受教育去電影院的,這樣的話那些注重思想的小眾導演因為沒有市場就會被迫越來越少。


如果是積累閱歷不夠的情況下 越想表達 出來的東西越混亂

個人風格這種東西 從來都不是刻意的 來自於創作者看待世界的方式角度與個人審美

當代導演的首要矛盾是找到錢拍電影 而不是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少數幸運者除外


首先,電影是屬於人類的,而你只提了49之後大陸的

然後,電影是個綜合的東西,它的諸多前提都為0,你只想要一兩個「好」的結果,是不符合人類邏輯的

最後,風格不是強調出來的,是自然而生的

以上


君不見美國遍地都是black lives matter的電影


當然注重,當代導演不只是追求商業利潤,同時還注重影評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把影片當作是導演思想表達的載體


請不要指望導演有什麼思想


沒有自我表達的人做不了導演。文藝片是思想表達,商業片是風格表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