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顫音是因為聲帶原因還是氣息原因?如何從沒有顫音到有?


我曾經與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將之歸於樂感體現。事實上,一些樂感很好的同學確實會在某一些演唱行為上更合理,顫音這類也是意識指導實踐的一種體現。

當然,這也不是說這羣人天生就會顫音,畢竟一出生:媽~~媽~~我~~要~~喫~~奶~~粉~~,這也挺可怕的。所以,其實他們只是後天的被動訓練更多而已。

顫音得訓練分為許多種類,喉顫這類人工顫音目前在慢慢的作為一種色彩點綴,氣顫這類自然顫音佔據主流。

人工顫音訓練方式卻很簡單,比如說常規的下波音訓練,平時多結合氣息訓練模仿即可。

「自然」顫音主要是指氣息控制中的吸氣相關肌肉與呼氣相關肌肉協調良好產生的勻速氣息流動與聲帶的配合。

這裡可能有同學會說,我老師說顫音是水到渠成的,氣息好就就好了,其實這樣講也沒有問題,這就是自然顫音的一種體現。其內部原理指的是氣息穩定的流動與聲帶配合產生的聲帶振動週期,也就是聲帶被氣息吹開然後因為彈性(張力)聲帶又回來這樣周而復始的運動。這樣的運動狀態沒被硬起音(突然加力)破壞,並不斷穩定舒展開,諧波泛音也相對多,自然容易產生顫音。這樣的壓縮波變稀疏波再反覆的狀態下也會帶來很多類似於「通」「共鳴良好」的表述。

當然,顫音無論人工還是練習下的「自然」也跟人的審美有關,當一個聲音持續無波動,人就會審美疲勞,自然會選擇處理手段以進行連接過度

而顫音又從速度上做了分化,一秒2-3個可以點綴或爵士之類的唱法使用,5-6個形成規整顫音等等,其實顫音的應用場景也是足夠廣泛的,唱歌過程中對於顫音的思考也很多,比如顫音密度,密集的小的顫音和大的顫音的使用和歌曲的節奏速度和顫音放在什麼位置有關係;比如顫音的形態,下波音和上波音存在在歌曲和戲曲中,在某些爵士演唱中也有模擬樂器的行為產生一些上波顫音等等。比如顫音的驅動狀態,喉顫和氣顫雖然驅動形態不同,但本質區別在於速率和音程上,不同的歌曲的選用也是見仁見智的。

附上很久之前錄製的一篇教程

Da老師:視頻教程:詳細顫音教程加長版,如何發出和運用顫音。?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顫音就是聲音的快速顫動,一秒鐘好幾下的那種,聽起來不快其實做起來還挺難的。

所以說題主你怎麼理解天生?天生就是沒有訓練,一生下來就會,嚴格來說如果不是親爹媽沒辦法確定一件事是天生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跟沒有經過訓練是兩碼事,專業訓練只不過是更加正確的科學的確定的練習,普通的練習就是包含很多隨機漫步的結果,可能很多錯的,可能剛好一直是對的,也可能一半一半。

顫音包括喉顫和氣顫,結合定義,就是讓你的喉結或者氣息能夠一秒鐘細微變化好幾下。

那這個細微變化怎麼定義?音調的最小單位是半音,我們就用34,或者71

來練習就好了

越來越快地發3434343434343434

或者7171717171717171

我是目目老師,我有一篇文章想讓大家看看:目目三步氣息發聲法 - 知乎

目目老師:目目三步氣息發聲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邀

題主指的應該不是顫音吧,畢竟顫音是需要大量專業練習才能練好的

我想到的有以下4種可能

1聲音虛,不穩定而發抖

2上臺緊張而發抖

3天生的發音方式良好且有較多的頭腔泛音

4聲帶狀況不好,聲音沙啞時可能會在句末出現類似的音

大部分被誤認為顫音的,應該主要屬於第一種情況


顫音是後天練的一種技巧而已,我們可以顫也可以不顫。


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為前提的話,說明從小的發聲習慣和氣息運用是比較符合聲樂原理的,與生長環境也有一定關係,比如家庭音樂氛圍濃鬱,父母唱歌會帶顫音,幼兒就會自動去模仿,反之則不同。

可以將唱歌的基礎理解為一個個小習慣的協同作用,比如氣息習慣,發聲習慣,說話或唱歌時的肢體習慣,共鳴習慣,舌頭習慣,口腔習慣等等,聽起來很複雜,但如果這些都是從小養成,或者後天訓練成了習慣,那就和你喝水喉嚨吞嚥,喫飯嘴巴嚼動一樣,成為一個無意識的習慣,是一種本能上的協調互動,除了個別部位需要稍加主動控制,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這些習慣如果不是專業訓練出來的,則一定是受生長環境影響所形成的,比如我從小聽媽媽唱歌,她就有顫音,於是她讓我跟著她唱歌的時候,我就會自然模仿,後來跟她聽戲。唱京劇黃梅戲之類的,有一些轉音拖音,也跟著模仿,長大後接觸藍調,Jazz,rb以後,覺得那些即興,轉音,怒音之類的用起來得心應手,很多人覺得我這是天賦,其實就是我小時候接觸到的這些影響我罷了,和長大後你模仿喜歡的歌手音色技巧,是一個道理,只是童年時期學習的更快,那麼相對於那些不會唱歌或者顫音的朋友來說,也許是相關方面影響較少,或者沒有模仿意識,雖然不能說全部,但大多如此,長大後想要訓練出來,是需要一定的功夫的,可以尋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唱功技巧層次都比較鮮明的歌手模仿,試著進入那個感覺,說來抽象,但實際真的用心研究下,很快就會開竅,然後逐漸將模仿來的技巧(氣息,發聲,共鳴)以及其他演唱技巧逐漸形成習慣,比較適用於喜歡唱歌娛樂的普通人,想走聲樂道路的同學,還是找一個好的導師。

聲樂有一定門檻,但能發出聲音的人都可以唱歌並唱好,關鍵在於自己有多喜歡,有多少耐心和時間去練習或模仿,模仿的重要性是技巧和演唱方法,不是音色,模仿音色會讓自己的聲音沒有辨識度,而且因為人與人的聲帶差異,可能會導致聲帶息肉,所以模仿僅僅停留在技巧和演唱細節上面即可,唱歌需要靈氣和天賦,但如果僅是娛樂在「唱的好聽還不錯的」基礎上,那每個人其實都是可以的。

最後,教大家一個比較實用的練習顫音小技巧,找一個沒有靠背的凳子椅子坐在上面,雙腳併攏抬起,不用太高,身體稍微後傾,摸著自己的腰腹是硬的,也就是發力狀態,然後調整好氣息,模仿救護車一樣的聲音,不用像救護車那樣高,根據聲帶條件發聲。

烏阿烏阿烏阿烏阿烏阿烏阿烏阿阿阿阿阿阿阿

由慢轉快,在連續「烏阿」到最快的時候就只會發出「阿」的聲音了,這時候就會自動成為顫音,練習的時候動動腦子,記住最後發顫音的感覺,記住以後,接下來就是打磨熟練程度,以及在唱歌中的靈活運用了,用這個方法教會了很多人,不是那種懶到一點腦子不願意動或者不願意琢磨的,基本上兩三天都明白怎麼顫了,但顫的好不好,怎麼演唱中顫,在歌曲的哪一個部分需要顫音,這些需要自己慢慢適應打磨,也就是「唱商」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