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湘陰公劉贇(公元?~951年2月24日):後漢高祖劉知遠的養子,未即位就被廢黜後毒死,且葬處不明。

他原為劉知遠侄,後由劉知遠收為養子。劉承祐於公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殺死後,羣臣決定立劉知遠子、前開封尹劉承勛為帝。這時,劉承勛正重病臥牀不起,又改立劉贇為帝。時劉贇為徐州節度使,獲悉立他為帝的消息後,便起程赴京準備即位。他才走到宋州,郭威已經搶先一步進入都城,逼迫太后下詔封自己為「監國」,奪取了朝政大權,並以太后名義下詔廢黜了劉贇,降封劉贇為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湘陰公,又遣部將郭崇威到宋州,將劉贇囚禁起來。

公元951年正月,劉贇生父、河東節度使劉崇聞知郭威奪位滅漢,便在晉陽稱帝,國號北漢,以與郭威對抗。郭威怕留著劉贇會成後患,於戊寅日命宋州節度使李洪義祕密毒死了劉贇。

也就是說,像劉贇這樣一種特殊的皇位繼承人情況,若算作皇帝的話不行,畢竟還缺少了登極稱帝這道儀式;而若不能算作皇帝的話似乎也不行,雖然沒有即位,但是已經繼位,因為當時即位詔書已經下來了,可以說具備了皇帝的屬性,只不過不幸正巧死於趕赴即位之地的途中罷了。

另外,我發現一些帝王世系表中也有將其納入後漢隱帝之後的末代皇帝範疇。


謝邀。

這個算不算有啥意思?願意算就算,不願意算就不算唄。

可以類比的近似情況:

海昏侯劉賀。和劉贇一樣,以太后詔而立,以太后詔而廢。劉賀是實際在位過的,但漢書一樣不把他當皇帝看待。

另一例是北遼耶律定——耶律定被耶律淳遺命遙立為帝,實際一天都沒有當上皇帝。按帝王世系,即便承認北遼,一般也不會承認耶律定,實際上帝王世系表一般寫當時實際稱制的蕭德妃(普賢女)。


另外我比較好奇的是,題主所寫的這段劉贇被殺的經過,有何出處?我怎麼感覺怪怪的……

首先,李洪義毒殺劉贇我就沒有找到資料支持。《舊五代史》壓根就沒有提劉贇是怎麼死的;《新五代史》直接說是郭崇所殺(就是《舊五代史》裏郭威聲稱被他派去「保護」劉贇的那個郭崇)。我不覺得劉贇會是正常死亡,但是這和李洪義有什麼關係?而且,有「毒殺」這麼明確的死因記載?(順便,劉贇死的時候嚴格地講李洪義還不是宋州節度使,他是澶州節度使、權宋州節度使,劉贇死後才變成正任——當然了這些細節問題不重要)

第二,我覺得這個劉贇被殺經過奇奇怪怪地陰了劉崇一把。郭威殺劉贇,和絕後患、忌憚劉崇肯定有關係,但和劉崇稱帝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劉贇死前劉崇根本還沒有稱帝。

實際上,在郭威稱帝之後,劉崇尚以北京留守的身份致書郭威,請求讓劉贇歸藩。且當時郭威還裝模作樣地讓劉崇放心、說肯定保證劉贇的安全來著;

(《舊五代史》:朕在澶州之時,軍情推戴之際,先差來直省李光美備見,必想具言,而況遐邇所聞,在後盡當知悉。湘陰公比在宋州駐泊,見令般取赴京,但勿憂疑,必令得所。惟公在彼,固請安心,若能同力扶持,別無顧慮,即當便封王爵,永鎮北門,鐵券丹書,必無愛惜。其諸情素,並令來人口宣。)

而後劉崇稱帝,在當年正月十六(戊寅)。郭威得報,已在八日之後(丙戊)——當時劉贇已經死了。

《舊五代史》的說法,劉贇死於戊寅,即劉崇稱帝的當天(心疼他一秒),而《新五代史》的說法,劉贇早在郭威監國之前就被殺了。無論如何,這個邏輯關係都不會是郭威得知劉崇稱帝才為絕後患殺了劉贇——時間上來不及。

另外,劉崇稱帝國號不是「北漢」,是「漢」——他有毛病啊自己國號叫北漢?當時人稱東漢,或以河東指代,《舊五代史》也稱其為東漢。僅僅是後來為了不和人家劉秀的那個混淆(本來劉秀那個是後漢,但是後漢這名字又被劉知遠佔了,所以最後只能把劉崇那個擠成北漢了)。那也只能說是世稱北漢,而不是國號北漢。

(我順便多說一句,《舊五代史》郭威從起兵叛亂到稱帝那段,作秀作得實在是高,把殺劉承佑、兵變的事都洗得乾乾淨淨,怎麼看都是十足被逼著上位的,完全把後來的趙匡胤秒成渣……但說到底,劉贇怎麼死的解釋不了,他終究還是留了把柄)。

3. 「郭威搶先一步進入都城」這句話很奇怪。因為眾臣議立劉贇的時候郭威本來就在開封,且偽立劉贇多半就是郭威本人的意思。他帶兵北征,是在太后立劉贇的詔書已下之後。他不是在搶時機,相反,他是在等——等劉贇遣使勞軍(當然,到底是不是劉贇遣使勞軍,還是郭威自己安排的很難說)。

劉贇遣使勞軍是之後引燃兵變的引子。因為郭威手下諸將此時明確意識到,下一個皇帝真的還姓劉,他們這幫造反的人絕對沒好果子喫,才會進一步「逼反」郭威,死心塌地地跟著郭威。

這齣戲是請君入甕,等著劉贇送上門來參加演出呢,郭威一點都不急。

且他人不在開封,開封卻一直在他的控制之下——郭威的親信樞密使王峻一直留在京師,兵變之後,正是王峻首先派遣郭崇帶兵去「護衛」劉贇的(按《新五代史》的說法,也就是王峻派郭崇殺了劉贇——郭崇是從開封出發的,不是澶州,這步棋根本老早就部好了)。這個王峻和郭威有多親近、有多死心塌地地跟著郭威呢——當初郭威起兵反叛,漢隱帝殺郭威全家,順手把王峻全家也給殺了。你說王峻站郭威的立場得有多堅定、得多恨劉家人?王峻留在京師,真的能讓劉贇順利登基繼位?

所以郭威根本不需要「搶先」,哪怕劉贇再快、甚至他人到了開封,也只會迎頭撞上等在那裡的王峻和郭崇,後面的事,怕也不會有分毫變化。

劉贇從接到詔書向開封進發的那一刻起,就死定了。


最後我多說一句,關於劉贇到底「算不算皇帝」。

《舊五代史》記載「湘陰公」。

《新五代史》記載「王峻遣郭崇以騎七百逆劉贇於宋州,殺之

這都不是帝王規格的記載。換句話說,新、舊五代史皆不承認劉贇是皇帝(當然,五代史連劉崇稱帝也是不認的,十國割據政權都屬於「僭稱偽號「而已)。

比較有意思的是,《契丹國志》卻指稱「周主威漢湘陰公贇於宋州」——用「弒」,那就是承認了劉贇是人君。

但《契丹國志》是站在北漢的立場上——北漢是契丹的附國——所以有所偏頗之處,也不足為信(且這個記載出自四庫全書版《契丹國志》,裡面也提到原版記載是郭威遷故主贇於外館,後經考證不實而改為弒殺,什麼時候改的記載不清楚,但反正四庫全書留下的記載,是認為郭威弒君的——再多說一句,清代歷代帝王廟不祀郭威神位,就是因為郭威「篡逆」,但歷代帝王廟是有柴榮神位的)。

以上。反正你願意信哪個說法就信哪個說法吧。


謝邀。

依我拙見不算。(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舉個例子,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

東吳權臣孫綝廢掉原皇帝孫亮後,在太平三年(公元258年),聽從典軍施正的意見,迎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派主管宗族事宜的宗正孫楷和中書郎董朝前往會稽迎請孫休。孫休聽到消息後,對此深表疑慮,不敢確定這事是真的。於是孫楷拿出孫綝親筆信,纔打消了孫休的疑慮。【首先已有詔書,但孫休遲疑,不敢接任,此時還是琅琊王身份】

孫休的隊伍一開始不緊不慢的向建業出發,因為孫休的疑心,仍不放心孫綝葫蘆裏賣的葯。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的忠告後,才加快速度直奔國都。在此期間,孫綝曾不滿孫休的速度,一度產生入主皇宮的想法,最後是在虞汜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想法。【未登基,還不合法,權臣仍有篡位的野心】

到達孫恩為孫休搭建臨時大殿的永昌亭後,孫休為表謙虛,沒有直接登上,當然孫休也深諳這個登基流程,沒有登大位是對的,正所謂心急喫不了熱豆腐。直接前往東廂房進行休息,這時候他的身份還是琅琊王。休息好了,主事的就開始來恭請了,在一番「三辭三請」的謙讓中,孫休才勉為其難的接受皇帝大印,登上東吳皇帝寶座,史稱「吳景帝」。

所以樓主說劉贇也不算是皇帝,空有詔書,但是沒有登基前,這個皇帝寶座都有變卦的時候,也就是文中說的郭威搶先而入,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誰坐上去,誰就是皇帝,屁股決定江山!


我個人覺得可以。

可以是因為登基儀式什麼的都是虛的,實的是成為皇帝,劉贇接到了詔書,已經成為了皇帝,缺少的昭告天下而已(即登基儀式)。


你這問題中的描述,是原版的百度百科,你說算就算,不算就不算了,不想就此討論。

此類問題勿擾。


不算不算,連皇城都沒到就完蛋了,連大臣都沒參拜就歸位了,連玉璽都沒看到就駕鶴西遊了。


手續不全,不算

實際上也確實不算。


和北齊高湝一樣,名義上算作帝國皇帝,但是不入正傳的那種


瀉藥。

你都說了,算也不算,所以看你怎麼看了。

樂意算,就算,不樂意算,就可以不算。

看你認哪方的說法了,你認後漢的說法,就算,你認後周的說法,就不算。

嚴謹一點可以算上。

這就跟建文一個道理,你按照朱棣的大明官方說法,那是洪武三十五年,你按照朱元璋的說法……朱元璋打死老四都算輕的……


我覺得還比不上楊侑、楊俊、楊侗他們。三楊一般都不認為屬於皇帝範疇,劉贇那就更算不上了。

另外,唐代的李重茂好歹在位了十幾天,奉詔書即位(當然,史載這個是韋後偽造的詔書),也沒有把他列入皇帝範疇。

海昏侯劉賀,雖然也是不到一個月,但是他是有詔書,有印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