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瘋子又來啦。

我認為這句話就一個「場合用語」而已,只是在「表意」。

完全沒有必要用邏輯來分析。因為當年蘇格拉底說出這句話的場合就不是一個嚴格的邏輯辯論的場合,場合不一樣,要求也就不一樣。因為對面「不講道理」,那就大家一起不講道理咯。

所以沒必要說它是個詭辯或悖論。


基本同意阿胡拉瑪茲達同學的答覆,我想再補充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蘇格拉底,作為一個論辯高手,自然是知道如何去論辯,如果設置陷阱,讓對方掉坑。所以這個起點就是一個別人無法攻擊的起點,因為這個起點就包含了自己對自己的否定。

所以這樣一個廢話,一個自己否定自己的東西,就確保了蘇格拉底論辯立於不敗之地。

懷疑主義同詭辯論的區別是不一樣的,這個區別是,懷疑主義最後是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懷疑只是一種方法,或者只是一種工具,構成過程,但不構成目的。詭辯的目的就是懷疑,懷疑就是目的,他不立論,因為他知道,你立論必然被懷疑,被打破。所以詭辯派只有一個作為—破壞。

蘇格拉底這樣的論證,和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是存在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從一個確定的起點,開始推論。

蘇格拉底之所以不是詭辯,只是因為他只是把懷疑當做工具,當做一個過程,他想通過這個過程導向一個結果,譬如什麼是美德,什麼是崇高。希望得出一個確定的規定性,而不是一味地反對,這個就不是一般的懷疑論者所能達到的。

所以,黑格爾說他的方法是辯證法,而不是詭辯,道理就在這裡。


我不認為蘇格拉底是在詭辯,甚至不認為蘇格拉底擁有什麼高深的辯論技巧,至少是不會主動使用那些辯論技巧,眾所周知,蘇格拉底是非常反對以辯論技巧/修辭術而聞名的所謂「智者」的。

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誠言,是自己所說與自己所信的一致,是言說和行動的一致,是言行與自然/邏各斯/真理的一致,而辯論技巧,或者說修辭術,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是為了說服別人,如果蘇格拉底這麼會辯論,至於自殺嗎?他學生柏拉圖怎麼又會對雅典皿煮失望呢?

不可否認,蘇格拉底的確很喜歡引人入局,這句話或許也是為了釣魚上鉤,但他這個局並不是蘇格拉底意圖讓人相信蘇格拉底自己的觀點,而是為了在不斷的談話,或者說懷疑,或者說抬杠的過程中,讓被引入局裡的人發現自己的理論有錯誤或者矛盾,從而改進自己的理論,更加地接近真理。而蘇格拉底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基本只負責提出問題,很少給出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產婆術」(接生婆自己不生育,但是幫助別人生育),其最終目標就是得出關於「美德是什麼」之類的真理,修養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品性,更好地治理自己,也就是並非為杠而杠,相比之下,詭辯,辯論術,修辭術,目的不是為了真理,而僅僅是為了說服別人,說出自己也不相信的觀點,其觀點可以無關真理,是被歪曲的邏各斯。

但是畢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於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見解,有其論證並且邏輯基本是自洽的,蘇格拉底是人非神,智力有限,他也不知道哪個(包括自己)更對啊,自然就會說「我只知道我對啥(真理)都一無所知」了。蘇格拉底是真誠的,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對於想要達到的「美德是什麼」之類的真理的確一無所知,也許這些可能只有神才能掌握,自己只是有一些淺薄意見,人們只有放下偏見,通過哲學對話,哲學修行才能接近真理/邏各斯(邏各斯本身就有說話的含義)(題外話:從大多後現代哲學看來這類客觀真理壓根就不存在)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辯論,更不是大講堂,辯論至少是有兩方意見相衝突,目的是辯倒對方或讓第三者相信自己,而蘇格拉底並不以辯護自己既定觀點出發,即不是為了贏,也非討民眾喜歡(這是他所反感的修辭術的目的,也是柏拉圖認為雅典衰落的原因之一),實際中,喜歡蘇格拉底的也沒那麼多,到不了什麼文化霸權道德標杆的地步,不然半本書都沒留下,群眾還要弄死他?再者,這句話也並非有「立於不敗之地」的自否定,並不是「真正的」邏輯悖論(實際上「真正的」邏輯悖論只有一句,就是「這句話是假話」,因為無論真假都會矛盾),完全可以為假或解釋的。

不知道怎麼的在某些人那裡變成了蘇格拉底利用自己權勢騙人下套,也不知道咋的不認這麼認為的就是古希臘吹,難道蘇格拉底真是騙人學哲學騙多了,毒害了雅典青少年思想,然後被法庭制裁,良心發現而自殺的?

行吧,你說的對


這是語義悖論,可以從語義哲學角度來解讀,建議學學維特根斯坦還有羅素集合論。


詭辯論話術的典範。

現代的邏輯研究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類的"片兒湯話″叫做邏輯悖論,但古代人不懂這些,因為違反直觀經驗,就統統歸類到"詭辯″這一個大垃圾堆里,還帶有貶義。現代邏輯的"悖論"研究,拯救了此類悖論的負道德包袱。

但是,在邏輯之外,這段話還有價值觀的內涵,確定這個價值觀內涵的錨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說話的人,蘇格拉底;二是這句話的意義,是指向說話者本人。

由於蘇格拉底的徒子徒孫是當時雅典城的學閥,有錢有勢力,所以蘇格拉底這個人就具有了某種道德價值,從而,這個明顯是詭辯的話術或者忽悠,也就隨著蘇格拉底本人,變成了一句名言。

其次,詭辯是用來爭勝的,讓人心不服但口服,所以,詭辯主要的使用場合是對說話者本人之外的,而蘇格拉底的狡詐在於,他把這種詭辯指向了自身,這是蘇格拉底忽悠手段高明的地方。

舉例來說明,如果把說話換的人成中國的公孫龍子,那麼,很容易就會反應,這是一個詭辯。這就是當說話人是蘇格拉底時產生的錨點效應。

換一個例子,如觀點 "無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很容易反應,這是典型的詭辯。如果學識多一點,還知道這些觀點是古希臘的高爾吉亞說的,而高爾吉亞是古希臘詭辯派的帶頭大哥,那麼,反應還能快點。

結論

1. 這句話沒有什麼微言大義,不過是古人對邏輯悖論的不自覺的濫用。

2.這句話也沒什麼值得讚美的道德含義,因為蘇格拉底說這句話並不真誠,而只是他引誘人入局的話術手段而己。

舔跪蘇格拉底及其徒子徒孫的飯圈,上面的結論不適用。


說這句話是詭辯的,可能並不理解蘇格拉底的語境。就語言形式看,「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句話確實涉及一個指涉問題,和說謊者悖論很相似——但如果語言的功能並非僅僅如此。舉例來說:當有人問你:「你為什麼不願意改變自己適應流俗?」你回答說:「我就是我啊!」那些說這句話是詭辯的,似乎陷入一些基礎的邏輯學知識里太深了(考慮讀一下維特根斯坦???)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同其他「聰明人」最大的區別,是對神諭的回應。有人曾問「誰是最聰明的人」,得到德爾斐神諭的回答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自己並不覺得如此,但他又不相信神是錯的,因此向許多世人公認是聰明人的人問問題,發現他們並不如傳聞中那樣聰明。因此他自己得到的結論就是,自己比其他人聰明,乃是由於自己知曉自己的無知。


學過哲學的人都會有類似體驗,哲學史上有太多的說法、解釋、道理,很多時候道理與道理之間都是有是衝突的,真的是越深入思考越說不清、越沒有底氣說某某就是真理。這種體驗是每一位學習哲學的人都必然會經歷的,與某些人理解的純粹為了詭辯截然不同。

例如古希臘對什麼是萬物本源就有很多種解釋:水本源、氣本源、無定型本源、火本源、數本源、原子說、四根說、種子說、巴門尼德直接否定物理世界、直到柏拉圖的兩個世界,充斥著太多的說法,你說究竟何謂其然也?當然用今天的眼光看呢,我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這些都是不對的,但今天又有今天的問題說不清楚,比如現代的幾大哲學流派: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馬哲、後現代主義……哪種才是最好的?美國堅持實用主義取得了成功、中國堅持馬哲也取得了成功,到底是哪種哲學更好?講不清楚的。

我們熟知的很多大哲學家也會面對這種茫然無措感,越是深入研究你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柏拉圖在晚年也在懷疑自己提出的理念世界,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也分前期和後期,胡賽爾的現象學到今天也還給不出一個體統的解釋。而這正是哲學的本質,不停的追問下去,希望能找到真理。

所以蘇格拉底說:「我什麼也不知道」很可能就是他自己真實的感受,他當年探討的很多問題,諸如:正義、美,直到今天依然在被哲學界不停的研究,有誰敢說他就真的完全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如果有,那一定是騙子、沒深入研究的半瓶醋、亦或是信仰最堅定的人。


您要是覺得快樂,讀漢譯不要刨根問底;

您如果想弄清楚西方哲學,需要重新研讀原著,可費勁了。


人類於世界至今天仍然是基本無知!譬如今天的武漢,如果年初但凡有知,還能到全國,乃至世界這麼大的動靜?——即使今日也仍然著許多不知。

有許多大自然災難,譬如;地震,海嘯等等,不知何時到來,成因到底為何!許多人的作為,也是一廂情願,當然著不知;譬如戰爭,無論勝負,災難的本身和後果,沒見稱心如意者。

蘇格拉底早前,中國老子就斷然;知不知上

很簡單,只有知道不知,人,才能謙虛謹慎,清醒著,和於自然,去應對一個又一個無知!


這應該是蘇格拉底的一種態度

這種話自然無從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背景支撐,蘇格拉底說這話的時代和為什麼這麼說

蘇格拉底時代的主流派了解下(百度里),智者派也是教受人們知識的,蘇是反對他們收錢的。理由是蘇認為真理就是真理,永遠為真;而非辨士說的相對主義。如果真理是相對的,代表怎麼想都是對的,那何必教學呢,沒有學習必要。

蘇格拉底用反詰法尋找真理。就是如果你說我知道,代表你能講出道理

例如,你如果是士兵,說要勇敢,代表你知道什麼是勇敢,那麼蘇就會請你解釋。他聽後,會反覆追問,因為很多解釋都是舉例子,而沒有說出勇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所以他會說如果最有經驗的人都說不清道不明,代表我們其實不知道,也就有了追問的理由。並且應該是有,不然你就無法擁有對某種概念的共識,也就變成語言無法表達。有沒有結論不是最最關鍵,蘇強調方法,先承認自己不知道,再通過使用這種正反方的反詰法,來趨近真理。

還有就是從知識本身來理解

圓的面積大小代表知識的多少,圓的面積越大接觸的外界也越大,如此你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也就沒法那麼自信的說我知道了,只能謙虛。


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我簡單的說說你當個參考吧。

  解釋這個觀點的話應該往後看,看看引發了何種哲學論域。首先我認為對於這個表達最為直接的就是他的徒孫亞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的本能。因為自認無知所以蘇格拉底對外在的事物充滿了求知慾望,渴望交流來確定模糊不知的美德,而無法確信的知道經過之後的哲學歷程也演化為懷疑主義,並直接激發了康德的先驗觀以及之後知識論的開端,所以蘇格拉底的無知好似芝諾的圓呀。


這句話實際引用了絕對化。這句話是一句詩歌一樣表達情緒的句子,不是一個邏輯嚴密的句子。在絕對話的情況下,你確實不能舉到一個你絕對知道的例子。但我不否認絕對化的存在。


公元前399年,雅典,『』打一個可笑的比方,我好像一隻牛虻,而雅典這個國家好比一匹大馬,可是因為太大需要一隻牛虻叮叮它,讓它清醒。『』70歲的蘇格拉底在審判大會上慷慨陳詞為自己辯護,證明自己並未腐化青年意志,也沒有亂搞邪教。結果雅典權貴這幫人眼看自己說不過人家,乾脆直接把人老頭送去見上帝了。果然除開動漫主角,使用嘴遁之術還請三思。

那麼這個歷史故事是要告訴我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還是嘴欠的人應該管住嘴巴的教訓?其實未必,讓我們一起看看劃分西方哲學兩個時代的蘇格拉底究竟是怎麼像諸子百家一樣,宣揚自己的思想,教化民眾理性的精神,那獨有的思想魅力。

蘇格拉底是個很複雜的人物,生平難以考證,不過在他的年代希臘城邦活躍著一批詭辯者,他們的職業就是噹噹老師,傳道解惑,給貴族子弟們當私教的。儘管這些人肚子里有點貨,可人家又愛顯擺,這搞學問的一旦參雜了名利那味道就變了,這些個詭辯者真的是為達目的什麼手段也搞得出來。結果蘇格拉底一看就覺得不行,蘇格拉底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就是:我啥都不知道。??當然人家原話是:當你承認你的知識有限時,你距離真理就比別人更近一步了。這裡就引出了一套辯證法,以兩個人的對話進行:

1-「蘇格拉底無所不知,人家是文曲星降世。『』

2-」人家老蘇貌似是人類吧?「

3-」呃,是的。『』

4-『』是人就會犯錯嗎?『』

5-『』對啊。『』

6-『』蘇格拉底是人嗎。『』

7-『』呃。。。。『』

8-『』你現在覺得人家無所不知,不會犯錯嗎?『』

9-『』。。。。。『』

這套辯證法也適用於那些個罵你傻#的人群,不過需謹慎使用。

你大概也有所猜測了,蘇格拉底的死大面就是因為他太會說了,別人都干不過他,放現在絕對是奇葩說的BB KING,辯論賽的MVP。那麼蘇格拉底堅持辯證法到底要幹嘛呢,我們來看他哲學的核心思想:我們都知道哲學是兩個拉丁文的組合,分別是愛和智慧,哲學家就是一群愛智慧的人。於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們各個理綜爆表,一個個中二的打算解剖宇宙,到蘇格拉底這就不同了,蘇格拉底偏現實,他不在執著於討論世間萬物的開端,而把研究重心轉移到該如何活得好上,那麼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怎樣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幸福呢?學習反省自身,剋制貪念誘惑和後天局限,理性獲取知識才能獲得美德。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即美德。「 世界萬物的本質是內在的善,你必須認識你自己的內在和德行,道德知識是哲學最高的桂冠,而理性和辯證則是衡量的尺度和摘取桂冠的手段。對於絕對事物保持懷疑態度也是必不可少。吾日三省吾身,想必夫子在教育美德上也和蘇格拉底有共同話題。

不過捍衛真理和道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正因為蘇格拉底的思想超前性不被當時的雅典主流所接受,人民也不願理解,才導致了蘇格拉底之死。欲帶王冠必承其重,試圖為人類幸福做出承擔的人必須付出代價,但他所留下的思想,言談依然如潤物細無聲一樣溶於人類社會,每個個體的細胞因子,那些勇氣,毅力智慧等一切美好事物,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逢場作戲不一定是隨波逐流,自命清高有時更令人反感,學習蘇格拉底思想,就是透過理性和人性,讓每個人都有權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從而引出新的生活態度。

所以哲學不是教你死,也不是教你如何逃避現實,它能給你的就是一個由你審視的生活。

正視自己的內心,客觀理性的對待他人,儘管很難,但但願每個人都能遵循本心的正義吧。


孩童時代,啥都不懂,經常問為什麼?隨著漸漸長大開始學習,知道的東西多了,不知道的東西呢更多了!對於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來說,學的越多越感覺自己無知,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了。看看圖書館,我們讀過的書有多少呢?沒讀過的書數不勝數。


昔日既得之物,已棄。

今無一物累身,乃望星海。


無知者無畏 無欲者無求 無法者無天 無敏者無痛


可以參看這個問題

如何理解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


一個人能夠做到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是一種打破舊有認知,胸懷足夠打開去接納的狀態,接納人和事的多變性,看待事物更客觀,更立體。


簡單來說就是蘇格拉底知道什麼是他知道的什麼是他不知道的。當然,這聽起來似乎是句廢話,其實不然,仔細想想,多少人都在好為人師,他們以為自己什麼都清楚,其實自己的解答在智者面前只能是貽笑大方。

能對自己認知範圍劃界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了不起的,越是厲害的人越是知道自己的認知範圍,只有真正的蠢材才會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這玩意兒有個專屬名稱叫「蘇格拉底悖論」,與其先用邏輯學來解釋不如先看看他說這句話的語境,他是跟別人辯論後認為自己唯一清楚的就是很清楚自己是無知的

?ντε?θεν ο?ν το?τ? τε ?πηχθ?μην κα? πολλο?? τ?ν παρ?ντων: πρ?? ?μαυτ?ν δ? ο?ν ?πι?ν ?λογιζ?μην ?τι το?του μ?ν το? ?νθρ?που ?γ? σοφ?τερ?? ε?μι: κινδυνε?ει μ?ν γ?ρ ?μ?ν ο?δ?τερο? ο?δ?ν καλ?ν κ?γαθ?ν ε?δ?ναι, ?λλ? ο?το? μ?ν ο?ετα? τι ε?δ?ναι ο?κ ε?δ??, ?γ? δ?, ?σπερ ο?ν ο?κ ο?δα, ο?δ? ο?ομαι: ?οικα γο?ν το?του γε σμικρ? τινι α?τ? το?τ? σοφ?τερο? ε?ναι, ?τι ? μ? ο?δα ο?δ? ο?ομαι ε?δ?ναι. ?ντε?θεν ?π? ?λλον ?α τ?ν ?κε?νου δοκο?ντων σοφωτ?ρων ε?ναι κα?

Plat. Apol. 21d

(試譯:他很聰明,但並非如此,結果我變得討厭他和許多當事人,因此當我離開之時我尋思「我比他要聰明。因為我和他都並非真的知道何為良好,但這人覺得他自個兒什麼時候都不知道,而我一無所知,也不會這麼去思考,那麼我似乎比他要聰明得多,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從他那兒我去了另一個有名氣的人)

之後還有個衍生版本叫「Liar paradox」(說謊者悖論),其實就是一個基於Principle of bivalence推導的邏輯矛盾,一個很明顯的self-reference啦


不做評判的觀察是人類智慧最高的表現形式。懂的越多的人越明白人無法同一時間無死角看清事務每一面。再智慧的人也無法肯定自己時刻正確,所以不能算知道。


可結合以下兩點思考:1.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蘇格拉底造船划船獲得快樂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