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尼采應該是完全反對蘇格拉底和蘇格拉底主義的,但最近看了Walter A. Kaufmann的Nietzsches Admiration for Socrates之後就有些動搖了。感覺尼采認同喜歡過很多人,但到最後都批判反駁了他們,比如瓦格納,叔本華,所以其實尼采哲學的核心就是這種「反駁一切無論是否認同過」的精神嗎?所謂「認同」最多隻能讓一個人成為好的哲學學者,而要想成為哲學家思想家就必須去反駁,去「殺死其所愛」嗎?


尼采寫《悲劇的誕生》時並不懂得蘇格拉底。當時提出的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類型論雖然有所洞見,但缺失了非常重要的部分:「阿里阿徳涅」的線索。他已經發現阿波羅類型和狄俄尼索斯類型所共有的陶醉,這其中包含了死,包含了某種歐洲的宗教性。但他顯然沒有注意到他的陶醉中阿里阿徳涅(女性的)部分。

而在《善惡的彼岸》中,他讚歎了蘇格拉底的狡智,實際嘆多於贊:蘇格拉底並非和他先前所批判的一樣,堅守一條通往「絕對知」的道路——他被判慫恿青年信仰異神,實際是在指引青年追尋自己的神。他堅稱對他的指控都是虛假的。因為他知道,他們自己的神,即是共同神。這裡神代指自性。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到的人們缺失的部分展示給他們。他堅守的是這樣的職責。而他如同他在審判中所訴說的一樣,愛著雅典的每一個人。

這是當時尼采未曾看到的。只不過他無法做到像蘇格拉底一樣,宣稱自己無罪,認為自己的職責即是奉神的旨意向人們展示他們並非完好無缺。他認為展示本身即是罪惡,時刻愧悔自己的罪並為此感到痛苦——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他時常流露出對快樂的人們的嚮往和柔情:

「請原諒此刻的我!因為已是黃昏了。請原諒我此刻的悲傷!因為已是黃昏了!」

草地上跳舞的少女早已散去。

尼采和蘇格拉底是極為相似的一類人。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尼采自知無法成為蘇格拉底,也無法成為老子,但他的苦難卻如此沉痛,如此輕浮。晦暗而明亮,陰沉而熾烈。他註定無法被遺忘。


1、Nietzsches Admiration for Socrates:尼采對蘇格拉底的欽佩!

2、蘇格拉底極為嚮往天堂God上帝,所謂-God is dead-上帝死了,顯然是誤譯!

3、這一片語的原意應為:上帝本體God--不死不不死---世間永恆--心-is-人有生死-dead-輪迴!

4、以日常語言暗示哲學的邏輯學原理,有成就的哲學家往往既不喜愛誰也不討厭誰,只是藉此話題自說自話而已。


蘇格拉底毀掉了神話,創造了道德,為基督教的誕生埋下伏筆,鼓舞了一種誇張的求知慾。將哲學帶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至少尼采是這麼認為的。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對科學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也促進了西方哲學長期的發展,雖然一直在繞圈


尼采強烈的批判蘇格拉底,他的《悲劇的誕生》講的就是古希臘的酒神酒神和日神酒神,直接批判蘇格拉底,歐裏庇得斯,現代文化的猥瑣。


尼采哲學的本意不是為了反駁。

事實上在最開始的時候,尼採的思想是受到了他所反駁的哲學家的巨大影響。

比如說叔本華對他的影響就是他哲學思考的出發點,他贊同叔本華人生沒有意義的說法。

尼采之所以最後走上了否定叔本華的道路,是因為叔本華的哲學存在侷限性,他無法滿足尼采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叔本華甘於人生沒有意義的論斷。尼采對此無法接受,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給人的感覺是,他是一位極有勇氣的人。他賦予了人生審美的意義。

正如周國平的評論,原話不記得了,大意如下:

對於一個承認人生無意義的人來說,尼採在本質上和叔本華一樣都屬於悲觀主義者。

對悲觀主義者來說,要麼是甘於人生的無意義,要麼是懷著一種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給予人生積極的意義。

這就是尼採的可貴之處。他的哲學鼓舞人心。

叔本華的觀點也並非不對,他的哲學更多的是悲憫而生的善良。

哲學本就沒有對錯,因為哲學永遠無法觸碰宇宙真相,只能無限接近,世上所有學問都不過如此。

因此,只要說得有道理,能引起世人共鳴,並滿懷善意,就是偉大的哲學。

在此,致敬所有窮盡畢生經歷思考人生的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柏拉圖,叔本華,康德,尼采,乃至中國的老子,孔子,孟子等人,是他們的不懈追尋讓人類精神得以升華。


西方哲學就本源層面,簡直跟佛法,老子的思想差太多。


考夫曼的書嗎,這裡還有一本其它作者的Nietzsches View of Socrates(《尼采眼中的蘇格拉底》),感覺涉及到的面還挺全的


我們用不同的眼光,角度,位置,時間去分析一件事物時,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每個解釋都是對的。但每個解釋都是不全面的。窮糾其理是做不到的。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眼光,角度來得到一種解釋,也是一件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喜事。

舉個相似的例子。孫中山的十萬裏鐵路在他那個時代很難達成,但我們現在做成了。毛主席的共產主義在他們那個時代很難達成,可能不久以後就能達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