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挺大的(浙東南第一高峯——括蒼山),雖然覺得鋪設路面,公路車從速度還是阻力,都秒殺「笨重」的山地車。但是本人覺得普通業餘自行車選手,無法充分利用公路車變速齒比,還是山地車的變速齒比更兼容業餘爬坡選手;第二點:是否山地車輪子輪紋爬坡更加有力?


拓蒼山我沒去過,但是可以根據vam,選手成績分析一下。

如下圖可知,全程26.1km,平均5.4%,爬升1345.7m。從這個數據看,5.4%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坡度,即使是水泥路。

你要是說整體不能概括所有坡度,那我們看看行者排行榜第一的速度變化:

由下圖可知,速度最低7左右(目測),平均20不到。

根據我的騎行經驗,34小盤配28大飛,踏頻90時速度大約12左右(具體數字我忘了…大半年沒怎麼爬坡了,但我以前有超過100000m的爬升訓練經驗,對於齒比和速度之間的估計還是能勉強算準的)。

假設,這個人的爬坡過程可以看作是勻速的,他的vam(每小時凈爬升)大約是1000出頭,算上水泥路顛簸的阻力,還有下坡造成的影響,這個人的功率也應該不會超常規。

你可能會質疑我的估算,那我就拿我自己的數據來說話:

以下是我爬西安分水嶺某次的成績,4.9%,均速20.2,平均功率240w,功率體重比4w/kg。

對比託蒼山5.4%均速19的成績,我爬分水的功率相對來說可能是要低那麼點的,但我覺得差距不會太大。

那麼回到主題,對於業餘自行車選手,公路車爬託蒼山齒比夠不夠?我的結論是,夠!哪怕全程均速只有14,壓縮盤+28飛已經基本能全程保持90踏頻。中間唯一一次的陡坡蹭蹭就上去了。

那麼,山地車和公路車哪個更快?既然踏頻不能保持的問題基本不存在,那麼肯定是更具輕量化的車更有優勢了。至於是什麼車,你們懂的^_^

——————————補充———————-

從朋友那裡要到了一張功率分析圖。由圖可知,當均速只有14時,vam=756,需要的功率體重比也就3出頭。對於一個60kg的人來說,也就190w左右的樣子,我覺得以業餘自行車手自居的人,工體比怎麼著也得有個3w吧?這難嗎?我覺得一點都不難…


不知道你所說的省力指的是降低踩踏力度,減少肌肉負荷,還是說提高爬升效率,降低爬升過程中消耗的總熱量,所以從兩個方面用最極端的人力驅動載具(HPV)舉例回答:

1.為了極端省功:在蹬得動的情況下輕車低滾阻胎以及極高的整車效率能幫你節省更多的體能,減少爬到目的地的卡路里消耗量。那麼所選擇的裝備應該是獨輪車,別笑,某位獨輪車進藏的大佬我是真的要膜拜一下,甚至想問問那騷包的車子是哪裡定製的34寸輪組。獨輪車的優勢,傳動距離比所有自行車都短,效率最高。只有一個輪和體積很小的車架,重量可以做到非常輕,雖然姿勢比較不氣動,不過爬坡速度不是太快也不用考慮氣動。獨輪車爬坡最省功前提你能駕馭。

2.為了極端省力:如果不考慮體能(卡路里)消耗量,僅僅想降低肌肉負荷,輕鬆愉快的爬坡,那麼倒三輪躺車我覺得是最優秀的,雖然車子重,多為17-20公斤,但是姿勢舒坦,三輪結構還省去了保持平衡所需耗費的精力,22牙盤42飛輪5公里時速慢慢磨蹭上去肌肉負荷超低,實在累了捏住剎車就地躺著休息飲食什麼的都ok,休息好了繼續爬,爽得很。

我覺得題主要覺得我說廢話太多點踩+沒有幫助了。那麼說結論。

省功,減小熱量消耗:調好齒比的公路車。

省力,降低肌肉負荷:三盤山地車換1.25非齒胎。

鋪裝路面肥胖的越野胎既不省力也不省體能,不下雨光頭胎的抓地力都夠夠的了。

————————分界一下————————

獨輪車型號還真找到了,36寸的騎士漫步者4號


公路車更快,不接受反駁


tnnd.....上次鄧生上巴朗山……我帶的53-39牙盤配的11-25飛輪屬實爬的我想死……

和這個坡挺像的就是海拔高一點


假設自行車軸承摩擦力相同 騎行者功率不變 公路路況完美 公路車省勁。 山地車輪胎大,氣壓低 形變要比公路車的高壓胎大的多 你的功率會有一部分被輪胎的形變吸收掉 山地會比公路吸收的更多 單從這一點看 距離越長省下來的功率越多而且你這個還是上坡 公路車本身就比山地車輕不要小看這幾公斤的重量帶來的額外負擔 你覺得是背一個西瓜走水泥路上坡輕鬆 還是背一個西瓜外加兩串香蕉走沙地上坡輕鬆?至於你提的那兩點 完全不需要顧慮 擔心齒比就直接上壓縮盤加大飛輪足夠應付所有坡路。至於你說輪胎紋路 水泥路又不是沙子 也不是泥巴 不會打滑的 倒是下山的時候騎慢點 公路車在制動這方面沒有山地車那麼強悍 制動力弱 勁大還了容易抱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