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了造不了先不說,技術國家一定是想要的,但造不造就是另外一個事情了。

軍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是從作戰思想起步的。作戰戰術思想決定採購和研發裝備。

比如你力主戰略威懾,那就是花錢多發展導彈,你力主海外干涉,航母就得買買買,如果你精力是反恐戰爭,無人機,裝甲車,機器人得買買買。

什麼戰術思想用什麼武器。你是狙擊手,給你裝備更貴得米尼崗,你不會覺得有多好。當然,你想要精準的26萬,人家偏要給你反器材的巴雷特,你也能用,但未必合適。

思想一定,錢也是制約。除了核彈這種壓倒性武器外,其它裝備都有裝備性能和規模性能的衝突,虎式和34就是一個例子,虎式單個力壓特34,但財力一定時,同樣的錢可能賣來的34可以完爆老虎。所以有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適。

戰術思想一定,你錢不夠,你就不能是理想裝備。武器研發要錢,獵裝也要錢。同樣是遠程投送,C17比C130好,但錢覺得不可能把C130換成17。不現實,當然你可以裁員,縮小運輸機規模,把所有130的錢換成少的多的17運輸機隊,但這合適嗎?中國的問題就是類似,能不能造不知道,但肯定是豪不起的。


因為沒必要,中國好多直升機都是直接引進或仿製,目前夠用,至於v22,內玩意穩定性差的人盡皆知,光原型機事故就差點讓項目夭折


需求的問題吧。你看B52是60 年前的產品,今天的中國不可能連60年前的B52都做不出來。問題是這種飛機做出來幹什麼,會導致怎樣的國際地緣格局變動,這些問題很複雜的。

就像你現在跟鄰居關係真的很一般,但是也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有一天你突然擁有了一支槍,對鄰居的菜刀形成了碾壓,鄰居會怎麼辦,很難判斷。他可能討好你,也可能自己買一把防身,也有可能投靠幫會。


飛機的心臟是發動機

新中國剛起步時學的是老毛子的手法,雖然推力到了但是做工粗糙還費油容易壞,目前中國也在研發新一代的航空發動機,希望早日見到曙光!


其實不是科技的原因,因為我們不打仗,不靠戰爭發財


原因非常多,個人覺得主要有需求、經費、技術、模式方面的。(下面是分析,點題直接看結尾)

首先是需求,美國年年打仗,對武器裝備天生癡迷,所以對於美國而言十分重視武器裝備的研發,不論是戰略武器,還是戰術裝備。

中國基本不打仗,也沒人要打中國,只要讓別人不敢打,讓咱們的外交官有硬氣的資本就行了,而且高精尖武器裝備的保養維護甚至比製造裝備本身更加燒錢。所以自然對先進武器裝備的需求不是特別急切。

其次是經費,你可以去看看張召忠局座的視頻,裡面有講到有段時間海軍好多好多年沒有新的艦船,年年青黃不接,很多部隊都面臨編製問題了。

事實上那段時間不僅中國海軍和空軍,軍工科研同樣十分艱難, 由於對武器裝備和國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很好的項目都停掉了,停掉了就意味著一部分科研製造人員的失業,之前的成果有一部分丟失等問題。那段時間除了不那麼燒軍費的陸軍,其他部隊都十分艱難,國防工業也是在這段時期與美國迅速拉開差距的。

最誇張的是美國研究一款戰鬥機發動機的經費甚至要比中國一整年的軍費還要高,因此落後是正常,超越纔是奇蹟。

很長一段時間的國防理念都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因為省錢,就跟現在的印度一樣,國防工業在買買買中迅速落後。

不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國家要考慮的事情很多,經濟發展要投資、教育醫療要燒錢、大災大難要救濟。那個時候中國的GDP不及美國零頭,顧此必定失彼,因此犧牲國防科研以求經濟發展確實不算是一個下策,只是苦了那個時代的軍隊和科研人員,也讓中國失去了很長一段時間。

然後是技術,裝備各不相同,而系統總是相似,因此一個裝備用的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他裝備上,比如材料、傳動系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等等十幾個系統。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架飛機機翼與機身連接的那一段位置,要能承載起機身四倍以上的載荷,這對材料強度的要求十分嚴苛。戰鬥機超音速時,尾翼上承受著幾百公斤甚至是幾噸的力量,而控制系統要頂著這麼大的力量靈活操控,響應時間還要極短,有些電機需要在零點幾秒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內從幾千轉變為反向幾千轉,普通電機這樣做一般會瞬間燒掉。

這都是要經過大量實驗和研究纔能有所突破的成果,而且還有著極高的可靠性要求。不過一旦研究出成果,很多內容都是可以應用在其他裝備上的。像美國這種遍地撒網的研究方式,對這些系統的提升是很大的。比如美國曾經專門召集數家公司立項研究直升機的先進傳動系統,要求減重、傳動高效、靜音降噪、壽命長,因此美國開發出了先進的傳動系統,包括直升機和魚鷹在內的裝備研製便得意於此。

之前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積累的大量科研成果,為美軍發展武器裝備提供了極大地便利,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並沒有這種資源去搞這麼多的科研。所以現在在很多方面中國的技術都落後於美國,能縮小到今天這個差距以及算是奇蹟了。

最後是模式了,你可以看看美軍的軍費和中國軍費的對比,差距非常大。美國是遍地撒網式的科研,什麼東西新穎就搞什麼,反正有錢,失敗了還能取部分成果應用於其他裝備。比如朱姆沃爾特級,被譽為最科幻的戰艦,造價甚至高於一艘航母,應用了大量黑科技。結果呢?火力不足,作用不大,造價過高,原計劃32艘被削到10、7,結果好像只造了三艘就被腰斬了。

燒了幾百億被腰斬,放到中國勤儉持家不可能燒這麼多,但美國政府傻錢多燒唄。

不過,雖然戰艦被腰斬,但是諸如隱身的船體設計就可以沿用到其他先進戰艦之上。

而中國一般是點對點,先看自己需要什麼,再從需要的裡面找出特別急需和特別重要的,再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多輪驗證之後再開始研製。

就是由於這種模式差異,中國似乎養成了一種「摸著鷹醬過河」的習慣,美國再出來什麼東西好,用處還很大,咱們就迅速研製,看起來很厲害實則沒有用的雷就讓美國先幫咱們趟了。

顯然這樣非常省錢,但是會比美國慢很多。不過沒有辦法,咱們要勤儉持家,美國要追求先進,就又回到了需求的方面。

因此中國可能是覺得這些東西沒有用或者作用不大,想把經費優先給其他項目。比如魚鷹主要用於特種作戰,對於現在美國不想大規模開戰但是要頻繁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國家而言就很適合;而對於中國而言其實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可靠性還不高,對於威懾敵人不如一次火箭炮齊射,不如殲二十編隊演習,不算是硬需。

而C5就是技術和需求問題了,越大的東西受力越恐怖,對於材料和結構的要求就非常非常嚴苛,不是幾年就能研究出來的,而且中國不打仗不需要這麼大的兵力投送能力,好幾年才空運一次大型貨物顯然租更合適,但我估計應該在預研或者等待某一個成果比如材料或者結構的突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