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跳槽之前,我的小主管跟我談話說:年輕人還是要多考慮成長,你想想,現在給你百萬年薪你接得住嗎?

我說:是因為我的確配不上,所以沒有人給我百萬的年薪。但是如果真的給我,沒啥不敢接的,今年拿了100萬,明年把我開了再找工作也比一年拿十幾萬划算。

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老闆會說:「呦,老頭年齡不小了,工資加兩萬吧!」

發錢的人又不是傻嗶,他給你多少錢只因為他覺得你值這些錢,或者覺得這些錢能留住你,這根早晚沒有關係。


內容不重要,你要理解正確的用法是啥:

過年回家時,如果你現在薪水一般,聊起來一個年輕就拿高薪的人,家裡人有意無意在數落這件事。你可以義正言辭地和家裡人說,這麼年輕拿高薪肯定把持不住自己,慢慢學會喫喝嫖賭,然後工作划水毫無進步,終於在30多歲的時候被公司一腳踢出門或者徹底靠邊站,未來30年一片黯淡。

你現在就是拿了高薪的年輕人,看到一個同年齡收入不高的人,別人表達羨慕的時候。你可以義正言辭地安慰他說自己喫的青春飯、不如你有前途、身體還不健康,後勁不足。

你是一個老闆,年輕人來求職,談到公司待遇問題你可以和年輕人說要綜合考慮待遇,不要只說薪水,然後假模假式的說說期權、說說團建、說說零食。

你和朋友喝酒,席間抱怨公司同工不同酬,同樣是一個年齡為啥自己低20%。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說你這樣才能保持鬥志,他那個就是溫水煮青蛙。

等等等等

作為說者,活學活用吧。

作為聽者,信一個字你就輸了。


過早的高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因為一開始工作就收入很高,人的眼界都會變高,格局也會變大,人也越會有錢。

比如一個人剛開始工作,月薪三千,過了三年,月薪八千他就滿足了。

有個人畢業月薪兩萬,過了三年,月薪五萬可能自己都不會滿足,會想賺更多的錢,更加有上進心。

出來工作,大多數情況下,看錢多少是對的,不要聽老闆忽悠,別被人當傻子賣了。

要知道我們的幸福指標基本上都是需要用錢才能達到的。


年底了,你辛辛苦苦奮鬥了一年,公司業績不錯,你的績效也不錯,於是你打算去老闆辦公室跟老闆談一下加薪事宜。

結果老闆一盆涼水澆下來:年輕人,過早的拿高薪那是在害你自己呀。

這話能信?

我就想起了之前看到的這篇文章。

原阿里巴巴CEO衛哲:為什麼用10000的薪資去招三四千的人?

原阿里巴巴CEO衛哲:為什麼用10000的薪資去招三四千的人??

www.sohu.com圖標

降1-2級用人才

跨國公司犯得也很嚴重,阿里也犯。舉個例子,你要招一個月薪你大約願意給1萬的人,我們通常就在8000-10000裡面去挑。我們發現來了以後,這些人流失率很高。他認為,我原來掙8000,跳槽來掙10000很正常。在阿里有句話,叫做,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們不追求精英文化。什麼叫降級呢?你要招一個願意給1萬的人,從3000-4000收入的人裏去找。他來了之後,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成就感特別大,特別感謝這個公司給他這個機會。因為,他在外面沒有這樣的機會。

你看,這些收入三四千的年輕人,過早的拿了一萬的高薪,都是在害自己啊,不僅害自己,還害了阿里巴巴,害得阿里巴巴不僅上了市,還成為國內甚至世界互聯網巨頭,賺了那麼多錢,嚴重違背了馬雲的初心。

怪不得馬雲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創立了阿里巴巴。


88年生人,今年31,陝西人,大專畢業。

2010-2013年,畢業前三年,底薪1600,績效800-2000浮動,加季度、年度年收入5-8萬;

2014-2016年,畢業第四-六年,底薪4200,年薪15-25萬;

2016-2019年6月,年薪40-50萬;

2019年6月到現在,失業在家,沒有收入。

高薪,對應著你在組織或者團隊中到了管理層或者決策層;也意味著你的決斷,意見已經會決定企業的方向或者員工的命運;同時更是一份責任,因為你要對項目負責,對團隊負責,對老闆負責,沒有正向結果,你就成了罪人。

曾經一個做人資的老領導告訴我,愛一個人推一把,恨一個人也推一把,這麼多年過去了,慢慢有了些體會。

也許我的經歷能跟這個題目稍微有點搭噶,如果有人想聽故事,還能備點小酒的話,接著更。

—————————————————分隔線

感謝大家的圍觀,也請大家原諒我的懶,現在才來更新。看到那麼多人都備了小酒,我就在講講故事。

大學畢業是2010年,那一年知名家電企業CW在西安校園招聘,在1000多名競爭者中,我成為了在西安站1000名進入這個企業的12分之1。可能跟一直在學生會工作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大學一直擔任系團總支副書記),這是我10年深漂生活的開始。

進企業當時是家電售後服務儲備管理幹部,月薪1600。大學生進企業是由管理學院統一進行培訓的,3個月的崗前培訓,企業文化學習後,到長春參加了2個月的市場推廣。回到自己部門又經過3個月的部門培訓,最終被分配到了上海分公司服務部。人說,企業給員工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訓。從這點上來看,無疑,這個企業是優秀的,號稱家電行業的黃埔軍校名副其實。因此在這裡也給剛畢業的兄弟們一個建議,畢業選企業,盡量選大公司,因為平臺能賦予我們的東西太多了。大公司的體系,制度,流程讓你會受益終生(雖然大公司病在某個階段可能會阻礙公司的快速發展,但是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守江山必須講規則,講制度)。

第一位伯樂的出現是還在總部培訓的時候。有一次部門召開全國的服務經理會,當時還是剛入職大學生在參加崗前培訓,但是熱情又喜歡美女的性格讓我成為幫助部門美麗HR小姐姐在會議上協助會務工作的機會。會上見到了後來由深圳分公司調到總部做人事經理的同姓經理(暫且稱為Mr Right吧),就因為會議休息期間向他的一次熱情而又禮貌的自我介紹,讓我成為第一個從分公司調回總部的第一個10屆大學生。如果可以,請大家時刻保持熱情,願意與人交談,你的禮貌和謙遜也許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2011.3月,Mr Right調我回到總部科室。底薪2300,績效1000,季度獎4000,年終獎1萬左右。接下來2年的工作在Mr Right 手把手的調教下,我忙的不可開交。寫文件每天寫到凌晨1點,上午西裝革履的跟人談事,下午穿上工服去倉庫搬貨,在40度的倉庫裏汗流浹背。職場裏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你的Mr Right 。當時他已經40歲,在職場裏摸爬滾打讓他睿智,精明,嚴厲,但對我的調教和關照可謂愛徒若子。當然這一切都不是白來的,還記得領導買了新電腦,我週末特別順路的坐了2個小時的公交去去華強北買了一個領導電腦專用的鍵盤貼膜。我發現領導晚上總是在公司食堂晚餐,貌似不太想回家,於是我經常發起科室聚餐,主動邀請領導參加,然後我全程買單。領導喜歡茶就給我自己買套茶具的同時順便也給科室每人都買了一個,再順便幫領導買一個看起來很有味道的茶具。科室裏的工作搶著做,科室聚餐我發起,我買單,科室出遊我組織,我寫攻略,保證大家全部盡興而歸。因此連續2年,科室的優秀員工評選,就全部落到我的頭上。所有和外科室,外部門的會議活動,領導都是帶我參加,2年下來,我成了科室的對外聯絡人,領導不在的時候,科室的同事們就總說,老石不在,讓小石去。其實當時我們科室挺複雜的,有兩個有關係的家屬,還有一位主管,還有3個歷屆大學生。我成了領導最喜歡的人。現在回想那2年發的工資基本都請大家喫飯,唱歌,出去玩了,但每次領導都會想法給我調劑一些。任何時候,財散人聚,真情換來的也許是虛假的笑臉,但是一定是笑臉。這兩年裏我的工資每個季度都會調高一次,直到成為主管級工資的職員。當然這2年在充分發揮我性格特長,外向,熱情,願意組織活動,願意主持,願意衝鋒陷陣的本有技能外,跟著Mr RIGHT,我學了很多東西,怎麼跟領導溝通,怎麼寫文件,怎麼用標點符號,怎麼最快速的做成一件事情。我發現我不再是那個等著領導到我們桌子來敬酒的童鞋了,而成了主動拎酒去領導桌敬酒的世故小職員了。歲月是把殺豬刀啊,它總會讓你由粉嫩變黑木耳。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要想江湖地位,就要為其他人多考慮一點,多給予一點。

2013年原部門總監被擼,新總監到位,我的第二位Mr Right來了,我成了2010屆250名統招大學生裏第一個總部科室經理,分管客服中心,接下來是我和200位青春美少女一起的酒和故事。

先更到這裡,每天弄兩歲的兒子,筋疲力竭。還有酒嗎?有酒繼續。


我出來工作不是為了拿高薪???

難道我是出來尋開心???

我大哥曾經和我講過他的事情。

目前你看似風平浪靜,但是風險砸過的時候你就會死掉。你拿什麼去跟別人去拼?

大哥說我最後悔就是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飄了 有錢 目中無人了,天天下館子 開著賓士戴著勞力士。

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的時候我選擇自己創業,現實一巴掌打過來差點就死掉了。

所以我最後悔事情就是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努力賺錢,然後把事情做好。

大哥最後語重心長的和我說:小馮啊 ,你要在奮鬥的年齡一定要拚命;不要一點點成就就沾沾自喜,攢錢的機會不多,如果你錯過這些機會;你後面的生活就非常苦惱了。

當你有了足夠多的金錢做後盾,你就會底氣十足。

當你孤立無援的時候金錢可以為你助威吶喊。

所以越早賺到高薪越好,而且還要調整心態。


有個地方需要注意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讓你不要那麼快賺到很多的錢。

因為賺錢多少錢和你能力有關,如果你是靠運氣賺來的錢,你一定會靠實力敗光。

如果你心態能調整過來你就成長了,如果你調整不過來你就會萎靡不振。

人可以從無到有,但是如果從有到無心態需要比較強纔行。

目前因為自己行業在風口賺的錢比同齡人稍微多一些但是我每天會非常不安因為我總會怕那一天萬一風口沒了我該怎麼辦。

所以現在在賺了錢的時候就立刻考慮尋找第二個項目多個腳在跑路而且有原始資本在養著其他項目還是比較穩定的。


是的,非常贊同!

過早的拿高薪危害特別大,會讓你提前擁有同齡人沒法享受到的金錢資源。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煩惱。

讓那些公知媒體們怎麼給你販賣焦慮?他們的課程怎麼賣?

讓老闆們怎麼給你畫大餅?如果年輕人都高薪,讓他們怎麼辭退35歲以上的人?他們的公司的人力成本該怎麼降?

年紀輕輕,拿那麼高的薪水!你讓那些酸你的,恨你的,再怎麼去找藉口!你這不是活生生地傷害了別人嘛!

——————————分割線————————

現在都到了2020年快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搞了那麼多年的市場經濟。

我真想不懂為什麼還有人鼓吹年輕人要喫苦,要多經歷點挫折。

一句話,送給這些人。


有些企業特別喜歡農村來的員工,理由是「能喫苦」。

後來發現確實如此。這些員工根本不敢辭職,因為只要一個月找不到工作他們就可能會餓死。頗有一些創業成功的人說,當初他實在無法忍受公司的盤剝憤而辭職,結果連著喫了多少多少天的速食麵,甚至連速食麵都要喫不起了,只能喝白水。在最困難的時候,終於找到一份工作,借了點錢喫飯,這才煥發生機。

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積蓄、家裡也沒錢支撐他們生活,所以他們被迫「喫苦」。

小時候不算,能夠自己獨立生活以後的漫長人生裏,年輕時是開支最大的時候。

這個時候,年輕人需要:

買房子,置家當,安家落戶;

交朋友,長見識,建立朋友圈;

找對象,養孩子,建立小家庭。

這些都是要花錢的,而且經常要花大價錢。

但是年輕人的收入是最低的。他們的收入甚至只夠喫飯和房租。這直接導致他們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買了個質量很差、位置也很差的房子,用劣質材料裝修,買劣質材料傢具,找個同樣很窮的對象,好不容易生了孩子,結果孩子養不活,自己也病了。

等到他們終於拿到足夠的錢,他們人生最好的年華也將過去。

阻礙實現階級跨越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婚姻。

同樣的年輕人,同樣的家庭出身,同樣的教育程度,同樣的身體條件,月入兩千,和月入兩萬,所能找到的對象所處的經濟位置,很可能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所面臨的交友圈子也會發生嚴重差別。或者說,即便是同樣的圈子裡,作為交友對象,他們也會處在圈子的不同位置。

如果年薪以百萬計,那麼差距就更大了。

如果一開始就拿到足夠的錢,那麼他們的生活會有十分明顯的改觀。

當然,逆境更加鍛煉人。如果一個人過早的拿到「真正意義上的高薪」,比如說入職第一年就做到年薪一千多萬,連續十年如此,那麼這個人確實有一定幾率會被「高薪」沖昏頭腦,以至於貪圖安逸不再發奮圖強。

那麼這種「高薪」現象普遍嗎?

不普遍。

所以,不是拿高薪是不是會害了自己,而是:

首先,請先拿高薪過來。


這句話缺少一個成立的前提:

那就是市場上對勞動力存在長期錯誤定價,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可以拿到明顯高出自己能力的薪酬的工作,並且長期做下去。

那麼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選擇了這種工作,按照我以前多次引用的Ray Dalio給年輕人的三個忠告裏的第二條講的:不要讓你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你的能力(生產力)增長速度,因為它早晚會讓你因為不具競爭力而在就業市場中處在被動的局面。

那些簡歷造假拿了 offer 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www.zhihu.com圖標

用塔勒布的話說就是,你在這份工作中埋藏了一個不確定性,這份工作會讓你逐漸喪失了應對小概率事件風險的反脆弱性。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拿著看似鐵飯碗工作的人,因為系統的調整而被失業,當被失業的時候,許多人已經在就業市場上不再有競爭力了。

反脆弱 書 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尼古拉斯塔勒布京東去購買?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千年博士後,在幾次tenure-track的競爭中失敗後,已經四十幾歲了,只能繼續拿著底薪做博後,因為許多人都會說這麼一句話「我除了做實驗寫論文,其他什麼都不會了!」。


但很可惜的是,這世界上很少會存在這種錯誤定價,還可以長期拿不匹配高薪的工作機會,一旦有,就會有無數人盯著,你稍微在其他方面上一不留神,你就會被別人擠下去,而此時你的工作能力還未退化,在就業市場上還有競爭力,所以你完全可以拿一段時間的超高薪,然後拍屁股走人之後再去競爭正常薪資的職位。

這種說法如果能有一點有意義的思考的話,那還是Ray Dalio和塔勒布的解讀角度,即使在拿高薪混日子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做好系統性抵禦風險的工作,防止尾部風險的發生,也就是增強你的反脆弱性


這個問題的邏輯和一個傳統觀念很像:喫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沒有經歷挫折、挑戰、陰謀陽謀、大起大跌的喫苦,怎麼可以拿高薪成為人上人呢?

沒有喫苦,就是德不配位,財不配位,遲早栽坑裡。曾經的我,也這樣認為。

連高中作文裏,寫上幾個喫苦才能走上人生巔峯的例子,絕對是加分項,所以那時的我特喜歡用「貝多芬苦難裏扼住命運咽喉」、「臥薪嘗膽」、「懸樑刺股」、「司馬遷幽而發奮」等例子。

直到後來,身邊同學在工作五年後就進入了百萬俱樂部,這些人有的在BAT,有的趕上公號紅利創業,有的在投行。

同學聚會時,還會酸溜溜的問人家「很辛苦吧?」 他們的回答有辛苦的成分,但絕沒聽到像電視劇一樣的職場宮鬥、勞心勞力、苦不堪言。更多還是認為,運氣好趕上了紅利和勢頭,要更加努力的發揮才能。

並且就我的觀察,這些拿高薪的人一點也沒有害自己,反而把生活和事業做得越來越好,眼界、體驗、價值觀都會更超前。

那時我明白了,拿高薪和時間早晚沒有關係,和能力有關係。

至於害不害自己,和早晚也沒有關係,和經驗錢財的能力有關係。

過早拿高薪害了自己,發生在撈偏門、發橫財的概率更高,比如灰色收入、催賬收貸等,若說這種高薪過早拿會害了自己,我還是信的。


關於讓自己變得有錢這件事,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會讓它有多早來多早,絲毫不會墨跡!因為對我等俗人來說,有錢就有了這世上絕大多數的快樂。我想早點有錢,有錯嗎?

有耿直的朋友也許會說,你為了賺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我想告訴這些朋友,我不光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我對我想得到的一切都會不擇手段。畢竟,人生在世,能追求的東西實在太有限了。如果連賺錢都不能使你瘋狂,這世界基本上也就沒什麼能讓你瘋狂的事了。

平庸的人生也是人生,誰喜歡就去過吧。我偏不愛!


你老闆騙你玩。

年輕賺快錢纔是害自己,高薪,憑本事幹正經工作,害自己?


我也聽說過這句話,是19年初回國在一個獵頭的朋友圈裡看到的。

原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一個公司「意外地」給你「過高「的工資讓你以為自己真的有匹配這份工資的能力,被裁跳槽的時候會讓你「心比天高」,不能接受比之前這份工資低的offer,從而導致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待業在家。所以,給你高工資的這家公司其實是害了你。

看完這條朋友圈,我就把這個獵頭的微信給刪了。為了提成讓人早日跳槽入職,真是連臉都不要了。

在國內這個hr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的職場,沒有人會隨便給你一份「過高」的工資。你能拿高工資,一是因為實力,更重要的是市場環境、時代際遇。如果正好趕上了互聯網大潮AI大潮,作為一個演算法工程師,想主動拿1w以下的工資都不可能;正好趕上了經濟危機,那麼你無論多麼厲害,只要自己不是資本家或有過硬的關係,都有可能被裁員被降薪。

「過早「的拿高薪,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趕上了時代的浪潮,應該感到慶幸。不是所有努力的聰明人都能做一隻「風口上的動物」的。早拿的高薪可以看做資本原始積累的一部分,拿去投資、買房,而晚拿高薪需要多久、拿多高的薪水才能做到和早拿高薪一樣的水平?

只要做到在拿高薪的時候仍保持理性消費、終身學習,那麼早拿高薪百利而無一害。拿高薪不要飄飄然這些提醒的話(不是否定拿高薪)可以自己說,朋友說,家人說。但如果獵頭說,領導說,陌生人說,不是蠢就是壞。


這就是句屁話。

別人為什麼給你高薪?還不是看你出身名校,能力強,顏值高,有家庭背景等等。

你的名校身份、能力哪兒愛來的,拼來的,你努力學習努力提升,喫苦受累一身傷痕,被生活操得死去活來,不就是想考上名校提升能力多掙點錢過上好日子嗎。

掙錢太難了,俗話說錢難掙屎難喫,如果喫屎能掙錢,屎價能炒到堪比黃金。你都不怕喫屎了,還居然害怕拿高薪,這不是精神,這是神經。


對,年輕人要注重自我成長,可錢都不捨得多給的公司會大力幫助你成長?

早點拿高薪,代表你以前成長的好,而且以後可以成長的更快!


甲:張三的薪水真高啊!相比之下,咱倆的薪水少得可憐啊。

乙:張三這麼年輕,就拿這麼高的薪水,他是在害自己啊!

甲:何以見得呢?

乙:前途和金錢,張三選擇了金錢,真是大錯特錯啊!他早晚要付出代價的!

甲:張三並沒有面對「前途與金錢」二選一的問題啊,他高薪,「前途和金錢」都得到了滿足啊。

乙:年輕人啊,需要挫折,需要挑戰,才能成長!張三拿高薪,一帆風順,對他而言,不是好事!

甲:可是張三現在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會遇上更多、更大、更有意義的挑戰啊。

乙:挑戰太多,挫折太多,會把張三壓垮的,容易引發抑鬱症。

甲:你剛才還說挫折和挑戰是好事呢。

乙:我那是隨便說說。

甲:那你現在認真說說吧,為啥你覺得張三這麼年輕就拿高薪不好呢?

乙:這麼年輕,就拿了高薪,容易讓張三變得驕傲自負!人一驕傲自負,就要倒黴!

甲:可張三現在混更高層次的圈子了啊,那個圈子裡藏龍臥虎、高手遍佈,張三認識了那些精英,變得更謙虛了啊。

乙:認識了那麼多精英,張三說不定會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會變得自卑崩潰,再也做不好工作了!

甲:你說話怎麼自相矛盾啊?張三到底是驕傲自負,還是自卑崩潰啊?

乙:張三可能會又驕傲自負,又自卑崩潰,一會兒驕傲自負,一會兒自卑崩潰,引發神經分裂!

甲:你這是胡說吧。

乙:而且,不僅是心理疾病的問題。張三幹太多工作,幹太長時間的工作,容易造成身體疾病!

甲:張三的工作強度、工作時間和工作量並沒有增加啊。

乙:把他憑啥高薪呢?

甲:他的專業水平高啊。

乙:但他高薪,必然是有壞處的啊!

甲:你為什麼非要這麼說呢?

乙:因為世間萬事萬物,有利便有弊,有得必有失。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啊!

甲:正因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所以張三的高技術得到了高薪的回報啊。

乙:但他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甲:我沒看出來張三付出啥代價了。

乙:他引發了我的嫉妒!我要罵張三!如果張三不是這麼年輕就高薪,他會被人嫉妒嗎?他會被人罵嗎?

甲:啊?!

乙:世間萬事萬物,有利便有弊,有得必有失。張三雖然高薪,但是被人嫉妒!我雖然低薪,但是沒人嫉妒我!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甲:說不定比你薪水更低的李四嫉妒你呢。

乙:那就說說我和張三之間的關係吧。張三高薪,我低薪;我嫉妒張三,張三不嫉妒我;我恨張三,張三不恨我。這不還是我賺了嗎?

甲:你對張三羨慕嫉妒恨,是你自己心煩,這不是你自己倒黴嗎?

照你這個理論,我去嫉妒一些諾貝爾獎得主,但是他們根本就不認識我,不會嫉妒我。這樣我就賺了嗎?

乙:張三高薪,手頭有閑錢,容易變得奢侈浪費!

甲:他有存錢計劃啊。

乙:張三存錢,容易變成斤斤計較的小氣鬼!

甲:你又開始自相矛盾了。我看你就是嫉妒張三吧,所以「喫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乙:張三這麼年輕就高薪,我能不嫉妒他嗎?

甲:那說明,你的潛意識裡,「年輕就高薪」,是件好事啊,值得嫉妒。

乙:哼!


我目前的履歷乍看來,有點眼花繚亂。

童年時興趣廣泛,不斷東玩一下西玩一下,很多放棄了,餘下不多的,在我漫長的學生時代漸漸發展成了副業,於是我很早就開始有了高收入~

我寫作。7歲開始,發表,出書,連帶著有稿費,電子、有聲、影視版權費。

我做NBA解說,不到18歲開始,從解說做到現場記者。我做旅遊博主,一邊環遊世界一邊建立自己的平臺矩陣,全網總計500萬粉絲。有線上和線下的商業體驗和代言費。

我在華盛頓大學讀完會計和心理學,深受專業思維影響,賺來的錢一定要結轉進資產負債表,堅決不讓它在損益表裡流失。

於是這些年,我手上的現金一直在【資產】裏彼此借貸。我投資了餐廳,在西雅圖。我買房並開了一家民宿,也在西雅圖。我過半擁有兩家文旅公司,零零碎碎小額入股了些小東西。學生時代,副業們把我送上了福布斯U30。

對了,我還炒股,美股和比特幣,時不時黃金。金融資產收入比例最高。我10歲開始炒A股,18歲放棄A股轉美股,心得很多,經常與身邊人分享,很少在網路上講。主要因為大家總提醒我,我的網路身份夠雜了,不要再更複雜了。人家要想不起你是作家了。

但我最近想法變了,可能會陸續漸漸說一些。

最近的網路流行副業工資比主業高,我的狀況稍微誇張一點,主業工資不夠給副業交稅。

宏觀來說,我過去十年,每一步都踏得沒什麼遺憾。

如果我的生命在這裡結束了,那應該是不錯的一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可是,如果我繼續活下去,面對餘生這道題變得好難,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下一步怎麼走。

怎麼走,才能不再像一隻八爪魚一樣,乍看每隻手上都抓了東西,其實無論想在哪個方向使勁再進一步,都有一隻手把我朝另一個方向拉。

怎麼走,才能給職業生涯找一個軸心,跨入一個有門檻的專業領域,用最多的精力吸收,積累和沉澱出下一個十年。怎麼走,才能每天早上起來,只有一件想做好的事,只有一件。怎麼走,才能感受到今天又進步了一點,而不是今天又撕裂了一點。

我的問題,在於還不甘心就這樣養老,也不知道怎麼才能不養老。

職業生涯從四大審計開始,我是深思熟慮了的。

第一, 它確實是個夢。學會計的人都懂。第二, 我過去太自由了,我的生命缺乏穩紮穩打,discipline。我想完成藝術人生到professional的轉型。我想獲得系統的、專業的、高效的職業訓練。第三, 我已經察覺到了,無論我做什麼,最終都會繞回到財務上來。我投資,投資分享會上必有過去數據和未來預期,財務信息;我經營,經營狀況和決定,財務信息;我炒股,炒股就不說了,炒股我最看財報,財經新聞。我的小打小鬧已經能看出一些端倪了:財務既反應業務,又服務於業務的優化絕不僅僅是課本上的一句話。財務基礎在這個社會上,進有大用,退有小用。

對比我所擁有的其他東西。

寫書。寫書如果不想七拼八湊湊字數,就需要足夠的積累。我前期的積累已經吐納完了。現在寫書只能是坐在家裡乾耗。我試過了。結論是有時間不如去找找生活。

博主。

博主行業我很看好,但是大眾審美有期限,博主個體基本是條下坡路,博主最有年齡優勢的幾年我已經喫到了喫完了。在我看來,尋求博主的轉型不如尋求職業的轉型。剩下的更一個比一個副業,一個比一個離我這一階段的需求遠。

我打不好手裡這副牌。

我只知道,越往後拖,我掉轉馬頭的可能性越小。

來四大,我是規劃好了才進場的。

回國前,我停掉了文旅公司的業務,找到並教會了民宿的代管人,餐廳本來就不管經營只收財務數據所以保持,沒有背任何有時間限制的書約。博主工作呢?1, 培養了全職運營,負責我微博以外所有內容的分發,商務需求以外的外聯。2, 招了全職導演,負責拍攝和剪輯。3, 商務負責我所有的商務對接。4, 會計負責走合同,報稅。跟進一切後續事宜。5, 所有資源導給朋友,我接不住的工作TA們接,我用不到的人員TA們用。分攤成本。我很認真的,想要從四大開始我的職業生涯。

我的職業生涯是怎樣的呢?

我把客戶給的SAP Excel文件夾從壓縮包裏拽出來,打開一看,驚了,默默關掉,再開下一張,下下一張,下下下一張。——它們居然不是亂碼,它們居然是我要從中抓數填底稿的財務資料。我的臉很平靜,我的心在哭泣。

我再仔細看一眼。

哭得更傷心了。——這真的不是亂碼嗎?

我放眼一望,一大堆公司,全沒有名字,全是數字,我把數字名字對照表抄在本子上,每開一張表都要尋半天這到底是哪個公司。

還是三不五時,數字都填完了,怎麼差這麼多,原來是填錯公司了。

我每天坐在客戶的會議室裏灰頭土臉盯電腦。

盯完一整天,向來不太出油的我油光滿面,我感受到了亞健康,卻沒搞出什麼東西。

我的第一份全職工作,一點也沒有因為我豐富的履歷更容易。

它只更難了。

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難。

我對著一堆SAP數據頭昏腦脹眼睛疼,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一下班,摸出手機,上百條未讀信息。

運營。

「另維姐,昨天預覽給你的公眾號和小紅書還沒看嗎?不能再拖啦!」「知乎我等了你三天沒消息,已經發了,有什麼問題你自己去編輯吧。」「抖音要更新啦!」

導演。

「腳本還沒出來?」「我這邊要補個鏡頭,你下班直接去外灘等我。」「什麼時候拍下一集?」

商務。

「這是這家的brief,今天之內能給到idea嗎?」「文案修改你再不給我答覆,我這邊就直接安排發布了。」……「另維,新書寫得怎麼樣了?目前準備到哪裡了,我們先過下?」「有個項目很適合你,可以一起搞一下。」我腦子更脹了。有一個瞬間,我想甩手不回了,一條都不回。可是夥伴的部分都完成了,我怎麼能掉鏈子呢?都是我攬下的事情。我為了這些機會付出過多少,忘記了嗎。

我管了管自己的情緒,開始回。

「小維呀,有個業內分享會找頭部博主,很多品牌爸爸要來,刷臉好機會哦!我把你報上去了,等我好消息。週六,不佔用你上班時間。」「好呀,謝謝想到我。」我真的很感激。

我的手機終於沒電了。

我的大腦從睜眼膨脹到天黑,終於洗完澡上牀了,摸出新領的電腦,想靜靜的工作一會兒。打開PBC,發現它們比白天更像亂碼了。

我想靜下來學點東西。

不再成天憂心自己一天不發內容要被粉絲遺忘了,被品牌爸爸遺忘了。想不出內容點啊江郎才盡了。我想沉澱,想吸收,想控制生活的節奏,想不再被一大堆事情拖拽著雙腳離地的跑。想入行,打牢基礎,開啟一段職業生涯。

我做了那麼多準備,一上手,還是覺得自己每天都站在懸崖邊上。我是一顆站在懸崖邊上的定時炸彈。

我那時候才入職不足一月,還沒到忙的時候,已經要提前崩潰了。

一個這樣的我,每天打開社交媒體,放眼望去,到處是:

「另維姐姐我也想像你一樣同時做到那麼多事情。」「另維姐姐,我想知道怎麼做到同時做那麼多事情?」

好像同時做很多事情,依然是一個很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標。

我有時候看不下去了,會回:「同時做很多事情不一定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沒那麼好,真的。」

好像我說出的真實感受,反而是被忽略的。大概因為網路上,我還是品牌青睞的斜槓青年。這裡獲獎,那裡認可。

好多福布斯和胡潤榜上的人,關起門來,都在為破產欠債發愁。

隔著網路,大家那麼光鮮。

不是裝的,只是被看到的永遠是小小的一角的、滯後的階段性結果,而人不會停在那個結果裏不動了。

向前走,就永遠有新的問題要面臨。

誰都不比誰容易。

我沒說我從前做錯了。

只是到一個階段,若再想突破,我身上的枝枝丫丫,堪折直須折。剪掉我從前奮力完成的生長,那些枝繁葉茂並不容易獲得。

但若把時間線拉長了看,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摘使瓜好。

這個心態,和我平時炒股割肉挺像。

我割肉虧嗎?時間線拉長了看,割肉是在更好的賺。畢竟我最終的參考指標,是歷史總收益率。

舒適圈外好難。

改變好難。

放棄已經順手的東西好難。

轉換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好難。過去半年,我清清楚楚的記得,我多少次站在放棄的邊緣。——就這樣吧。舒適圈裡挺好的。

後來怎麼變化了呢?

靠環境。

我從來沒有開始一份工作,感到自己這麼的不擅長它。

但至少我一打開Aura,就能看出那些頁面就是審計程序。專業課學了小一年的。至少我按了Execute,認得出那是個資產負債表。即使是這樣,區區一個固定資產處置,我還是要想好久,才能想出三個和它勾稽的科目。想出來了很欣喜,然後發現沒啥用。PBC打開,我還是抓不出哪怕一個數字。我的會計基礎再差,也是debit credit一行一行拿手寫出來的基礎,好多好多年。如果我整個人雲裏霧裡,那麼多非會計專業的人上班第一天做這些是什麼感覺?看天書?

可是他們進步得那麼快。

肉眼可見的成長速度。嘴裡吐出來的東西,一週比一週專業。培訓時明明是小白。我相熟的一個A1,問他什麼都知道。不是學會計的。他說:我去年入職第一天,上午領電腦,下午下現場,在火車上百度了什麼叫借和貸。居然一年就成這樣了。

怎麼學得那麼快的呢?

我追著小夥伴問。我也想學。「能不快嗎?我們組出差,客戶下班了我們回酒店集體加班,經理坐在你對面檢查你的底稿,不寫完不準上去。每天晚上九點搞到凌晨三點。」別人都在拚命的花時間,見成效。同一個batch進來,同一批培訓,做同樣的工作。人學習效率和進度的差異不能更明顯。

我看見那個好厲害好厲害的SIC,會坐在地鐵上,玩著玩著忽然說一句,「我知道怎麼寫了。」

然後掏出電腦,在空白Excel上一行一行,徒手叨出一張convertible notes底稿。在TA之前,我以為叨底稿的意思是把去年的複製粘貼,稍微改改。「不行啊。你不理解裡面的邏輯,遇到去年沒有怎麼辦,去年的錯了怎麼辦?」我說:可是你這不是在叨底稿,你這是在開鑿京杭大運河。TA笑:有那麼誇張嗎,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在這個環境裏,我不斷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看到,一個人面對一份工作,時間花夠了是什麼樣子,心思花夠了是什麼樣子。

使我終於想起了,我為什麼能把副業做起來。我說,「因為我趕上了紅利期。」

因為我做副業,不是下班回家想賺點外快,試試。

因為當任何人都對我沒有要求的時候,我對自己有要求。量要達到什麼程度,質要達到什麼程度。每一天寫下來。因為當副業不產出任何結果的時候,我還在做,還在琢磨:怎麼弄得再好一點。因為我全情投入,心無旁騖。

不是遇到一個厲害的,抓著他追問一通「你怎麼弄的啊我也想像你一樣」,回到家勁頭過了,就算了。

不是有別的事就先停一下。不是在硬磨時間,而是一天一天,每一天每一天,放入了足夠的心思。以至於我不管在哪裡,走進一個地方,看見的全是內容點:這個人可以出篇內容,那頓飯可以出篇內容。以至於我的心思轉換成了能力,能力默化成了習慣,習慣形成了思維模式,身體產生了條件反射。再然後,我才開始擅長一件事。

「因為我趕上了紅利期。」

那是謙辭。

我小時候,好容易心無旁騖。

心無旁騖的寫作。心無旁騖的考學。心無旁騖想去做NBA直播員。心無旁騖的研究新媒體怎麼玩。在那些心無旁騖裏,我一直在吸收。

後來我擁有的東西多了。

我把心無旁騖的能力弄丟了。

我遍地尋找work life balance。

在這個環境裏,終於發生了一個節點。

我日常有三個手機。一個在運營手裡,兩個在我手裡。一個手機我在裡面叫另維,一個手機我是四大的一個小朋友。我在兩個手機的屏幕時長,在這個環境裏發生了轉換,顛倒。直到有一天,叫另維的手機沒電了一個星期,一星期後我才發現。我不知道是時間夠了,還是心思夠了,還是量變終於引起質變了。那一個星期我打開SAP Excel,發現自己有閱讀能力了。我欣喜的發現,原來並不難。

在那一刻,我終於重新感受到了吸收。

相較於大多數人,這八個月我並沒有學到多少東西。

遠低於平均值的適應能力,學習速度和效率,使我始終在掉隊狀態。

而僅僅只需要試圖跟上,我的生活就漸漸不再有別的心思了

我的第二錯,是我入職的時候,還在妄圖尋找work life balance,還想端平手裡的主業和副業。

我的審計師生涯,從那一刻開始掉隊。

職場,一份有專業門檻的工作,尤其在剛入場的時候,沒有work life balance可言。

太多的東西要學了,從專業知識到工作工具,從搞清自己到底在幹什麼,要deliver什麼,應該建立些什麼。從團隊的工作模式是什麼,上司的習慣是什麼,自己要以怎樣的節奏融入。這麼多全新的事物,就算是全情投入,也已經夠難了。如果學會了,後面會越來越順,同事信任你,上司敢把活分給你,大家願意花時間教你,你能力得到提升,如此循環往複,良性發展。如果還能學得快一點,那就給人超強驚喜,口碑雙倍積分。然後,才終於抵達可以研究精力分配的時候。直到下一輪要學的新事物來臨。如果沒學會,以上所有倒著轉。

Work life balance,不應該是時時刻刻的追求,而是人生階段的選擇。

工作沒什麼新東西了,都擅長了,或者這再不是我想要有進一步發展的地方了,或者我感到有別的事情更重要了。Okay,時間抽出來一點,放在別處。這是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對生活的重新審視和選擇。這無論如何都不該是,也不能是一個人初入職場,面對一份夢寐以求的全新工作,應有的方式。

我去過全世界。

然而對職場,我竟然無知到,連人應該如何開始一份工作都後知後覺。


過早拿「高薪「和「低薪「跟「害自己「都沒什麼關係。

真正會」害自己「的往往是【搞不清楚自己該拿多少錢的薪水】,或者【眼高手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隨便將就】讓自己的才華埋沒。

換句話來說就是【慾望】和【能力】不成正比。

反面典型是代表亞洲的芮成鋼朋友,現在燕城監獄愉快生活。

前幾年一直有種論調,說是很多外企經理人拿著數百萬的高薪加盟民企,往往沉沙折戟,究其原因是「很多成就不是因為你能力強,而是平臺賦予了你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讓自己有我纔是巨人的錯覺。

我想如果一個人依靠背後平臺的巨大力量,依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過早的拿著高薪、坐上董事長的位置,又不能迅速的學習和成長,反而自以為是懟天懟地懟世界,認為自己能力很強,投資水平很高,最終曲終人散,倒欠幾十個億,這纔是真正的「害自己」吧。

畢竟老祖宗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好:德不配位


一般來說,只要做的事情是正當的,單純的高薪並不會害誰。

我們先除開薪資與個人實力所對應的市場價格相匹配的高薪情況,這種情況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害自己。高薪與個人實力所對應的市場價格不匹配的情況,一般有這麼幾種可能:一是公司新起,前途未卜,要招攬優秀的人加入,可能要付出較高的代價;二是公司項目緊缺人手,對人員到崗時間有嚴格要求,必須在薪資上妥協;三是新興競爭對手高薪挖人。

對於處於職業發展早期的人來說,高薪大致上只會在一種情況下會產生負面影響。那就是這個高薪買的是你的經驗,而不是你的才華。這種案例常見於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裏競爭對手高薪挖人。

競爭對手挖你,是為了你的經驗,是希望你用你的經驗來幫助他們發展業務。一旦你的經驗全部用盡,你的高薪相對於他們能社招到的同等才能的人來說就太高了。有良心的企業,會讓你多年不漲薪,直到你的薪資與同等才能的人拉平。沒有良心的企業,會卸磨殺驢,將你辭退,或者想方設法讓你自動離職。

離職之後,你的高薪自然就沒有了。而你的經歷,也不過就是把自己的經驗用了兩次,沒有讓你得到這個時間長度所應有的提高。

對於職業發展中晚期的人來說,繼續的提升已然希望不大,用既有經驗變現,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對於職業發展早期的人來說,在尚有巨大提升空間的情況下卻跑去把經驗變現,這就不是特別好的選擇了——除非是急著用錢。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過早拿高薪(假定與個人才能對應的市場價格不匹配)可能會有一定壞處,就是拿了高薪之後誤以為自己的才能的市場價格就是這個價格,於是在丟掉這份工作之後還在持續尋找薪水如此之高的工作,結果就是連續幾個月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白白浪費了時間。不過這種情況一般都可以注意瞭解市場行情,做好心理建設,從而避免。


一般來說,談不到害自己,高薪挺好的。

但是我也的確見到,拿了高薪,結局並不好的情況,有兩種,權當給大家開闊眼界,不擡槓。

第一個兄弟,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了,上面對他也算認可,人脈積累了一些,但是對自己的升職速度不太滿意。正好有個創業公司,把他的薪水翻倍了,他立刻就過去了。

但是那是一家P2P的創業公司呀……去了以後累吐血不說,一年都沒呆滿,公司就散了,幸好沒進去。

另一個朋友,很年輕,剛畢業的時候,長得好看,被一家公司招聘作為總助,當時薪水很高。應屆生當總助,基本都是靠臉蛋,幹了一年,公司讓她走。再找工作,還是按原來的價格找。這回不好辦了,蹲了一年,轉微商了。

薪水高低只是選擇工作的一個維度,眼光要長遠,心態要平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