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個別回答的部分內容汾酒既不是白酒之祖,也沒有證據表明汾酒對中原、西北、西南的蒸餾酒的生產工藝產生明顯的影響

白酒完全等於蒸餾酒,那是解放後的事情,民國時期的北京還存在濁酒(通常為糯米釀造酒)、蒸餾酒共用白酒之名的情況。唐代及其以前的時期,釀酒技術還不成熟,釀造清酒不易,濁酒(白酒、綠蟻、渾酒)常見,不講神話故事,中國酒認祖至少有河南賈湖

中國酒類蒸餾工藝是元代由阿拉伯半島或中亞、歐洲傳入的,元代晚期暹羅燒酒的蒸餾技術也由南部輸入中原地區,但是目前沒有資料顯示燒酒(以酒麴糖化、發酵的穀物蒸餾酒)在元代中國版圖內哪個地區最早「生根發芽」的。此外,不得不提「燒酒」這個詞的出現與蒸餾無任何關係,最初燒酒是指隔水加熱穀物釀造酒

作為蒸餾酒的汾酒,工藝源流比較明確,低溫大麴、清蒸清燒、地缸發酵、陶壇儲存。離山西較近的北京、陝西兩地,明清時期北京的燒酒是混蒸混燒、老五甑工序、磚石窖池發酵,工藝靠近京杭運河一系--江蘇、安徽、山東、河北的濃香一脈,不過,北京燒酒的風味與汾酒相似性較高;今謂鳳香型白酒發源於陝西,混蒸混燒、泥土窖池、酒海儲存,風味、風格完全不同於汾酒

另有汾酒為川酒、茅臺酒的鼻祖一說,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它的可信性:

1、瀘州、宜賓、成都等地的明清燒酒(蒸餾酒)槽坊都用泥土窖池,且窖池成於明代,與作為蒸餾酒的汾酒誕生、發展、成名的時期相同工藝是中高溫大麴、混蒸混燒、萬年糟、老窖,風味風格與任何清香型白酒都無相似處;重慶一帶是小曲蒸餾酒的天下,汾酒是大麴白酒。

2、醬香型的茅臺酒(此處指茅臺地區,而非茅臺酒廠或者它的源頭燒坊)工藝是高溫大麴(早期還以中藥入曲,如今也有一些醬香白酒生產者堅持這種做法)、高溫堆積、輪次發酵、磚石窖池。如果飲者在飲用川貴大麴醬香白酒時能捕捉到醇甜酒體並依靠想像排除醬香氣息的存在,醇甜酒體與汾酒的相似度倒是非常高的。

汾酒的歷史地位確實很高,清代及民國時期,軍、政要員參與的正式宴席或者上流社會的酒宴中,汾陽地區生產的優質高粱幾乎是唯一的可以亮相的燒酒,共和國開國大典晚宴的用酒汾酒(此處的汾酒確實是杏花村汾酒股份的前身,而不是籠統的汾陽地區的燒酒)獨佔兩款(汾酒和竹葉青)。

為什麼汾酒後來不再是共和國的國宴用酒,恐怕得問周總理;至於汾酒為什麼讓題主感覺便宜、不上檔次,還得問問汾酒它自己啦!題外話,北京二鍋頭一直保持著廉價的形象,據信與周總理的態度有關,但是汾酒的定價似乎沒有受到這種因素的影響。


汾酒都是自己作死作的,汾酒曾經很牛逼,可惜牛逼死了。

1985年,五糧液給自己立了一個小目標:「規模上要超越汾酒,價格上要超越茅臺」。

消息傳來,業界一片嘩然,都在質疑五糧液,憑什麼敢吹這麼大的牛逼?

之所以說五糧液不自量力,是因為當時的汾酒非常牛,牛到其它名酒難以望其項背......

01 汾老大

八十年代五糧液雖有一定知名度,但市場表現一般。茅臺剛剛結束長達十幾年的虧損,產能嚴重不足。

1987年,新華社的一篇報道中描述過當年汾酒的狀態:出口量全國第一,相當於其它名酒出口量的總和;全國每賣一斤名酒,汾酒佔半斤;總而言之無論內銷還是外銷,汾酒都佔到了一半的份額。

中國白酒產量第一個突破萬噸,是汾酒;利稅首次突破億元,是汾酒;從1988年開始到1993年連續六年經濟效益第一,是汾酒;第一家A股上市的中國白酒企業,還是汾酒。

汾酒蟬聯了五屆中國名酒稱號,還是唯一擁有兩個中國名酒的酒企(汾酒、竹葉青)

高效的產能加上中國名酒的高貴血統,讓汾酒佔據中國白酒的半壁江山,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汾老大」!

02 下坡路

1949年以來,汾酒依靠成本、技術、產能優勢,牢牢霸佔著中國白酒老大的位置。

1988年,國家放開商品價格管制,各大酒廠開始輪番漲價。在這波浪潮中五糧液一邊擴產能,一邊提價格。

就在1994年,五糧液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產能超越汾酒、價格超越茅臺。實現小目標的同時,坐上了白酒之王的寶座。

汾酒一方面擔心提價引起滯銷,導致產能過剩;一方面覺得自己是老百姓的名酒,價格不能脫離羣眾;所以在提價時猶猶豫豫,提上去又降下來,結果被五糧液、茅臺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不知道汾酒是覺悟太高還是太低,白酒行業一再告訴我們:誰TM考慮消費者的利益,誰就是SB!怎麼儘可能的多從消費者手裡斂錢,纔是酒企的生存之道!

汾酒老大當慣了,腦子有點不大靈光。服務大眾的口號喊太久,以至於自己都信了。不像茅臺、五糧液口號喊的震天響,割起羊毛來又狠又黑。

從那時起汾酒陷入低潮,「一流品質、二流包裝、三流價格」,成為汾酒的真實寫照!

03 致命一擊

1998年1月23日,山西朔州爆發特大假酒案,至少造成27人喪生,222人中毒入院治療,其中多人失明,輕微中毒患者近千人,案件轟動全國。

後經測定,中毒者所喝假酒中每升甲醇含量361克,超國家標準902倍,即使飲用量非常少,也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案件直接導致山西酒業一蹶不振,所有「山西酒」的美譽都成空談。全國各地寧殺錯不放過,山西白酒人人喊打,報紙上甚至登出《勸君莫飲山西酒》的報道。

追查假酒生產窩點時,查到一處與汾酒廠址相近的酒廠。

當時正值春節前的白酒銷售旺季,汾酒遭遇大規模退貨潮,損失了70%以上的省外市場。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汾酒的行業地位一跌再跌,差點跌出前十名。

產能暫時落後,對於汾酒來說並不算什麼,但這起假酒案,徹底斷送了汾酒重整旗鼓的最佳時機。

04 回魂的汾酒

1999年,五糧液擺上了建國五十週年慶典的宴會桌。如日中天的五糧液,開始膨脹了,覺得中國太小,要打造屬於世界的五糧液。

2003年,茅臺產能達到一萬噸,終於完成了偉人的夢想。之後茅臺開始「飛天」,五糧液用盡渾身解數都沒能按住茅臺的崛起。

擴產能+瘋狂漲價,讓茅臺成為新的白酒之王。

汾酒用三年時間才從毒酒案的重創中走出來,這時茅臺已經把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故事講的活靈活現,還逢人便說它開國大典主用酒的故事。看到五糧液、茅臺的連番操作,汾酒也變的雞賊,開始了講故事、賣情懷。

首先、汾酒把自己的釀酒史從南北朝,向上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次、提出「行走的汾酒」之說,入陝變西鳳,入川變瀘州,入貴變茅臺。

伴隨著「中國酒魂」與「骨子裡的中國」廣泛傳播,汾酒穿上了文化的外衣。

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文化的汾酒也開始了漲價之旅。

2012年,汾酒終於嘗到漲價的甜頭:集團銷售額過百億,汾酒回魂了。

05 真真假假

當年的假酒案,除了受害者本人和家屬,大部分人已經忘記。

自從汾酒有文化以後,很少提及這件事。雖然汾酒也是受害者,但這對山西的白酒業來說,畢竟不那麼光彩。

這些年汾酒的復甦有目共睹,市場也從低端逐步向中高端靠攏。它也學會口頭上老百姓的名酒,實際上的高不可攀。

至於中低端市場,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汾酒集團產品。這些產品背靠汾酒的招牌,高峯時期有1000多個。

如果說大俗即大雅,那這些汾酒集團產品,可以說「雅」到了極致。奢華的包裝、精緻的酒瓶,唯一不確定的是:裡面灌的什麼酒。

「批發價30,掃碼價688」,這不是一個笑話,而是真實的案例。30塊錢除去昂貴的包裝,還能有不菲利潤,你說神奇不?

假如一瓶汾酒集團的酒,灌裝的是三無散酒。那麼這是真酒?還是假酒?這麼深奧的問題,讓有文化的汾酒也撓頭。

市面上汾酒假貨已經足夠多,汾酒集團真不該湊這個熱鬧,否則夜路走的多,難免遇到鬼!

有時候啊,傷疤一好,就會忘記曾經的疼......

重要提示:買汾酒一定要股份出品。

首發於公眾號:輝月有話說


汾酒其實挺上檔次的,只不過之前經營出了問題,丟掉了「汾老大」的帽子。雖然汾酒確實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是國宴用酒,但並不是「國酒」。建國後中國沒有哪款酒是「國酒」,最喜歡拿「國酒」做文章的茅臺一直違規操作,去年被摘了,至於建國前的上下五千年就更不用說了。

追溯歷史這種邪門的事是酒廠最喜歡的,每家酒廠都能把八竿子打不著的別人家的祖宗掛自己頭上來。但汾酒還是對得起「汾老大」這個稱呼的,確實影響了全國許多地方的白酒,這個是有文字記錄可查的。即便是茅臺,當年也是以汾酒生產工藝為底,來自山西的釀酒師傅結合茅臺村的實際情況不斷改良、優化、迭代,再後來的茅臺工藝和茅臺一直宣傳的「工藝傳承」早已大相徑庭。

回到題主的問題,一個問題需要給出三個回答:1.汾酒不是國酒;2.價格並不便宜;3.汾酒挺上檔次的。關於第一點,上面也算是解釋了,後面兩個再仔細說說。

很多年前的汾酒價格與如今如日中天的茅臺相比並不低,但後來汾酒選擇了親民路線,別人漲價我不漲,任你誰人來擋。這個路線從結果來看著著實實是走錯了,原本是想讓大家都喝得起酒,但低估了老百姓對品質(實際是面子和裝逼)的需求,你便宜了,別人就認為你不行。大多數時候買貴不買賤、買漲不買跌是人類的共性。

所以現在的酒廠都學乖了,哪怕價格根本挺不住,也要想方設法拉高價格,就怕落了「價格不行,酒肯定也不行」的口實。

現如今汾酒之所以依然給很多人留下了「價格便宜」的錯誤印象,主要是玻汾的鍋。但熟知汾酒的人都知道,今年汾酒的價格已經很硬了,想要像從前那樣買到價格低廉的汾酒難上加難。

並且,汾酒的青花系列並不便宜,並且極具中國特色的瓷瓶很上檔次,說汾酒不貴的人是因為沒有接觸過汾酒青花50和國藏汾酒,二兩裝的青花50就要1000左右,而且巨好喝,65度的酒,你完全感覺不到度數帶來的刺激和辛辣,非常舒服。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知酒僧:聊聊近期喝過的酒,普茅、汾酒50年、青花郎等?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摘一段描述:

青花20是典型的汾酒地缸發酵一清到底,清香宜人,毫無雜質感,「純度」很高,酒體非常乾淨,因而也不會有什麼「回味悠長」之類的特點。

青花30酒體厚度提升很大,有甜感,酒質較醇,與青花20差異明顯,喝下去會有不同的滋味浮現,我捕捉不到精準的比較對象和描述方式,尾段收口很乾凈,並且有較長的回味。中國裝雖然是55度的酒,和青花40度數一樣,但入口毫無刺激性,黏稠感比較明顯,酒體的乾淨程度要高於青花30,聞香反而更為內斂,整體風格更像是青花20和青花30綜合體的升級版。有人調侃說醬香盡頭是清香,其實優秀的清香型白酒又何嘗沒有點兒醬味?往開了說,任何一款優秀白酒走到極致都會聚到同一條巷子,不過是門頭號牌不同罷了。青花50算是汾酒的頂尖產品了,65度卻毫不辣口,對口腔的刺激一點也不明顯,起碼我這種皮糙肉厚的人喝起來覺得極其舒服。從青花20、青花30、中國裝一直喝到青花50,儘管都是清香型汾酒,但能明顯感覺到香味漸濃、後味持久的變化。即便打亂順序隨機喝,也能清晰感知優劣。品酒如看人,都經不起對比,若是平時喝汾酒,大多數人覺得青花30就挺好的,基本上汾酒青花40和中國裝就到頂了,可要是和青花50同場競技,真是被壓得死死的。但汾酒的好處在於,即便高低檔放同場喝,你喝完了尖貨也照樣喝得下去檔次低一些的。

從青花系列開始,汾酒就不能再用「便宜」「不上檔次」來形容了,雖然我們動輒聊的都是各種高端酒,但以全國酒民的消費來說,這些酒對很多人都算是奢侈了。

汾酒沉浮多年,反倒是給了他們足夠安全的緩衝地帶,山西大本營別的酒是水潑不進,我始終覺得那三個沉寂的老牌名酒(分別是汾酒、西鳳和董酒),唯有汾酒具備東山再起的實力。


先糾正錯誤,汾酒不是國酒,我國不存在國酒;自稱「國酒」的那位已經被擼下來了。

一、汾酒工藝的傳播

中國白酒的傳播基本上是按照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這個順序發展的。

白酒傳播路徑,簡圖,不全

1、汾酒是最早的酒

山西杏花村是我國蒸餾酒的發源地,自6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有釀酒的習俗,其中汾酒有4000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期第一次以「汾酒」的名字進入二十四史,只是當時沒有蒸餾技術,度數不高。

從那時起汾酒採用乾涸工藝,固態發酵,大麴工藝,使用地缸生產,不接觸窖泥,所以不會有泥土中的雜菌,釀出的酒比較清,一清到底,建國後稱之為「清香型」。

2、汾酒向南傳播,進入陝西,就有了西鳳酒,產生了鳳香型

西鳳酒的生產也使用地缸,不同的是,他們在地缸裡面加泥,改變了微生物組成,造成了口味上的變化。

由於西鳳酒同時具有了清香型和濃香型的發酵環境,所以同時具有濃香和清香型白酒的特點,後世定名為「鳳香型」。

3、繼續向南進入四川,就有了瀘州老窖、綿竹大麴,有了濃香型

生產工藝傳進了四川,在入瀘州、綿竹落地生根,不過他們把地缸改成了地窖,後世稱之為「窖池」,這種窖池需要培養窖泥,窖齡越長、酒質就越好,生產出的酒與汾酒不是一個味了,開蓋飄香,稱之為「濃香型」。

4、繼續向南進入貴州,就有了茅臺

明末清初時,汾酒生產工藝進入遵義,再一次不同的是,遵義人民把地缸改成了石窖,同時使用自己的傳統取酒方式,產生了「醬香型」。

隨著建國後醬香型白酒的暢銷,醬香型進入山東,就有了芝麻香型的一品景芝;進入東北就有了北大倉。

5、汾酒向東進入山東

剛剛進入山東時,還沒有形成當今白酒的綿柔風格,當時的名酒是高粱燒。

6、從山東向南,進入江淮,就有了洋河、口子窖等一系列酒

江淮地區的工藝用的是老五甑,大麴酒,工藝與川酒相仿,原料中的高粱類型不太相同,就有了綿柔系濃香白酒,也叫江淮派,後來傳回山東,所以山東的濃香白酒也有綿柔風格。

7、其他

汾酒進入武漢,有了清香型的黃鶴樓;進入河南,有了清香型的寶豐酒;隨國軍退回臺灣,就有了清香高粱酒。

二、汾酒怎麼成為汾老大的?

1、從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說起

美國邀請中國參加1915年的萬國博覽會,重點發展經濟的閻錫山認為這是個機會,由於路途遙遠,1914年就出發了。

在這屆博覽會上中國獲得獎牌1218個,其中象徵著最高品質的甲等獎章56個,汾酒是唯一一個獲得甲等大獎的白酒品牌。雖然有兩個高粱酒獲得了大獎章,但是,只記載了省份(直隸、河南)沒有記載品牌,兩省的品牌誰都無法證明自己就是參賽獲獎的那個。

得到獲獎消息後,閻錫山大力宣傳汾酒,譽滿山西,婦孺皆知,並逐步向外進發,民國時期成為白酒界第一個被宣傳至全國的品牌,在勞動人民中傳播開來,為白酒代替黃酒的地位奠定了民間基礎。

2、建國早期的定價政策

早期所有白酒價格由國家制定,茅臺、五糧液、汾酒、劍南春當時的價格都差不多,不允許私自調價,一個酒企想要增加營收只能擴大生產規模。

汾酒的工藝決定了它具有發酵週期短、出酒率高、窖藏期短的優勢,而且採取地缸發酵,生產效率高,擴大規模快,迅速佔據了全國白酒的半壁江山。

3、五屆評酒會+自身品質

建國後,為了促進釀酒也發展,組織了5屆全國性的評酒會,評酒過程請見:

中國白酒怎麼排名的??

www.zhihu.com圖標

在5屆評酒會上,汾酒均獲獎,是為數不多的蟬聯五屆評酒會的酒廠。這完全得益於汾酒的品質,本身品質不錯,加上5屆評酒會的光環,容易擴大規模,迅速成為了白酒界的老大。

並於1988-1993年間,連續六年獲得銷量冠軍,鼎盛時期產量是五糧液4倍,茅臺的6倍。

4、汾酒酒廠的雙名酒品牌

汾酒和竹葉青都在國家評酒會上獲得了名酒稱號,後來古井貢、洋河也成了雙名酒酒廠,但他們的雙名酒是買來的,古井貢收購了黃鶴樓、洋河收購了雙溝。而汾酒是自己憑本事掙來的,是唯一的原生性雙名酒企業。

三、汾酒的衰落

1、堅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

國家放開了名酒的定價權後,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紛紛漲價。而汾酒當時屬於國企,雖然價格管製取消了,但是當時的領導堅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當茅臺漲到了200元一瓶時,汾酒沒怎麼漲,完美的避過了白酒漲價潮的黃金十年,價格被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2、人工窖泥技術的發展

早期濃香型白酒的窖池年份決定了酒的質量,沒個老窖池,釀出的濃香型酒質量就不高;但是隨著人工窖泥技術的發展,窖齡短的窖池也能生產出人們能接受的白酒了,這就使得濃香酒也能快速擴大規模了。

各大濃香型酒廠紛紛在提價的同時,擴大生產規模,當時的小廠不能掌握這項技術,請大廠技術員週末來幫忙,濃香型白酒逐漸佔領白酒市場。

3、廣告酒風靡

酒的價格放開,各大濃香酒廠做出了廣告酒,也就是開發酒和貼牌酒,同時在電視上做廣告,風靡全國。

看到了濃香型白酒的興起,各個酒廠也紛紛跟上,清香的黃鶴樓出濃香了,醬香的郎酒出濃香了,清香型的分支牛欄山二鍋頭出濃香了,頓時全國白酒一片濃。

而汾酒堅持做清香酒、堅持做老百姓能喝得起的名酒,就是不做貼牌酒,換來的卻是逐年降低的銷量。

4、山西朔州假酒案

1998年,山西一農民購買34噸甲醇加水,製成了57.5噸假酒,每升含甲醇361克,超過國家標準902倍,造成27人死亡,轟動全國。

當時形成了一股打假風潮,山西白酒業一落千丈,人人喊打。雖然假酒事件跟汾酒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雖然汾酒堅持不做貼牌酒,仍然受到了牽連。

當年汾酒營業額從4.9億元降到了2.5億元,利潤從5170萬元降到了505萬元,利潤斷崖式下跌,直接抹去了一個零,自此,再也沒緩過勁來。

5、汾酒不會講故事

濃清醬三種酒中,汾酒是最不會講故事的。茅臺集團把發展史追溯到了秦漢時期,現在還有學者在研究春秋時的詩經記載的酒與茅臺的關係(見問題:先秦詩經提及的酒與茅臺醬香酒有啥關聯?)。

茅臺講了開國大典的故事、講了巴拿馬摔酒瓶的故事、講了唯一一個獲獎的白酒品牌的故事、講了一個國酒的故事,而汾酒呢?明明開國大典喝的汾酒,卻沒有宣傳出去、明明萬國博覽會上自己拿了第一,卻被宣傳成茅臺。

話說回來,除了歷史汾酒也沒故事可講,論出酒率,他是最高他的那個;論發酵週期,他是最短的那個;論窖藏,他還最短。

6、名酒之所以叫名酒,原因就在於他的稀缺性和高價格。

只有買不到、買不起才會讓人們認為他是好酒,才會讓人們認為他是名酒。就像賓利,平時見不到,也買不起。而汾酒呢,價格上人人都能買得起,買得起的東西就沒人珍惜,隨時隨地能買到缺失了稀缺性,汾酒的名號自此衰落。

四、便宜的汾酒

為了自救,汾酒放開從不貼牌的政策,學習濃香酒廠,也有了集團酒,最多的時候,汾酒有1000多個集團酒產品。為了不倒閉,汾酒開始漲價,然而,漲價漲的太晚了,造成在同價位中,汾酒一直是最能打的那個,次高端中可以與劍南春一較高下。

股份公司的酒有一個優勢,在於定位清晰,層次分明,自己的股份酒一分錢一分貨,絕不會有質次價高的酒存在,下面的酒都是汾酒股份公司的核心,都是汾酒的嫡系。

1、自飲的玻汾系列

汾酒 黃蓋玻汾 清香型 53度 475ml*12瓶京東去購買?

汾酒 42度 紅蓋玻汾 475ml*12瓶 清香型京東去購買?

汾酒 53度 出口玻汾 500ml*12瓶 清香型京東去購買?

黃玻汾、出口汾、紅玻汾是玻汾系列的三駕馬車,紅蓋汾酒度數低,42度,主要在山西銷售,外地以黃蓋玻汾為主,出口汾則是在玻汾的基礎上為出口專門定做的。

口感上,出口汾更勝一籌,口味純凈,沒有雜味,但是由於度數較高,新酒辣喉嚴重,建議買後放幾年再喝。

目前汾酒廠正在用黃玻汾帶領汾酒開拓清香疆域,培養清香型的受眾羣體。為了擴大市場,在玻汾系列上漲價很少,同時在部分地區採取補貼政策,鼓勵商家賣玻汾,可以說是50元內性價比中非常高的。同時汾酒廠自己也在糾正「只有醬香酒適合長期存放」的謠言,旗艦店裡售賣5年的次新酒,售價為700元左右,為汾酒的增值功能鋪路。

2、定位宴請的老白汾、藍汾

汾酒 老白汾10 53度 475ml×6瓶 清香型白酒京東去購買?

老白汾10使用10年的年份酒勾調而成,清香醇正、醇厚香甜,老白汾也在漲價,相比近幾年的瀘州老窖、茅臺相比,屬於小巫見大巫,2017年初時茅臺799元,現在漲到了2500元,2017年時瀘州老窖特曲150元,現在漲到了320元,而汾酒從當時99元漲到了165元,屬於長得比較少的。

汾酒堅持自我,也堅持不換酒瓶的策略,多少年了,黃玻汾還是那個黃玻汾、老白汾還是那個老白汾,只是顏色深了點。

汾酒 藍汾 清香型 高度白酒 53度 475ml京東去購買?

藍汾定位於商務系列,酒質上與老白汾10相差不大,略微差點,這也符合汾酒一分錢一分貨的定價策略,但是聽說已因為銷量不好經停產了,所以近期藍汾酒價漲的有點猛。藍汾的瓶子、外包裝看起來比老白汾好看,畢竟人家老白汾生產了幾十年了,一直沒怎麼變過。

3、定位商務宴請、送禮的青花系列

汾酒 青花20 清香型 高度白酒 53度 500ml京東去購買?

汾酒 白酒 青花30 清香型 高度白酒 53度 500ml京東去購買?

很多人喜歡青花20,他們認為這才能代表汾酒的性價比,實際上性價比是相對的,只能同價位白酒中比較,50元以下談性價比就是玻汾,200元以下談性價比就是老白汾,不到50元的黃玻汾與400+的青花20比較買誰合算,那取決於自己的錢包。

青花30適用於收藏,我在「哪些白酒適合收藏」的回答中推薦青花30,我在分析「除了茅臺誰適合收藏」時,除了看好茅五瀘外,認為清香型的汾酒必將會開拓出一條新路來。果不其然,2019年年報,汾酒收入119.11億元,增長26.6%;凈利潤20.2億元,增長37.6%。

4、露酒——竹葉青

竹葉青 露酒 玻竹 清香型 45度 475ml京東去購買?

汾酒 竹葉青 露酒 金象 清香型 38度 500ml京東去購買?

很多人不知道,竹葉青也是國家名酒之一,只不過他是露酒,不在我們常說的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之列。竹葉青原料與汾酒相同都是高粱、大麥、豌豆,都屬於清香型,香氣醇厚、入口綿甜、回味較短,特點都是一清到底。這種酒在山西小範圍內流行,當地很多人喝酒就認汾酒和竹葉青,別的酒喝不慣。

作為沒落的清香型老大,近兩年已見起色,希望汾酒還有再次騰飛的那一天,做回汾老大已經不可能了,只要讓人明白他是名酒、酒質不差就好。


這可能就是你們這類人的劣根性吧!說白了就是賤!便宜了嫌沒檔次,價格高了嫌貴,說不值!不好伺候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