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小縣城,豬肉居然要十七八塊錢一斤。

你們其他地方如何,也這麼貴嗎?原因是什麼?


非洲豬瘟是主要問題,其他都是小打小鬧。

結論:原有的豬死了一半,2800萬噸的供給缺口導致豬肉上漲。

美國200萬噸的豬肉可出口量,以及全球800萬噸(還在不斷減少)的可供貿易量,在2800萬噸的缺口面前就是杯水車薪,所以不能指望通過進口來平抑現在豬價。

11月17日更新

最近豬肉價格有所下降,但可別掉以輕心,這只是暫時的,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如今的手段治標不治本,未來價格一定會更高,以更快的速度飆升。

想打壓一下豬價,通知中間屠宰場對豬肉壓一壓價格,結果好了,豬價在一星期內從42元跌到25元,狂瀉的豬肉價格造成養殖戶恐慌,紛紛拋售手上還未到達成熟體重的豬,有的甚至將種豬、母豬都送往屠宰場,短時間內的豬肉拋售實際上透支了未來的豬肉生產,只會使情況更加糟糕。

10月28日更新

現在已經快破40了

如今雖然國家大幅度鼓勵養殖個體戶補養,但對於產量恢復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養殖戶根本不敢養,養了就死。豬的密度一旦上來,沒有良好的衛生環境,原先的瘟疫馬上又會捲土重來。

這段時間在東北等地,小部分養殖戶重新開始補產,每家每戶雜七雜八投入100萬元去建最基礎的養豬場,結果這些人大部分全都血本無歸,因為豬到最後因為得病又死的死 處理的處理。

下面是招商證劵今年對豬價的評價,結論是明年突破60元不是問題,我覺得還是有一點邏輯依據。

(有一些敏感信息我就抹去了)

只要疫苗沒有研發出來,到明年底,豬價仍是上漲趨勢,產能根本不會 也不可能很快補上去。

8月份原答案:

如果要滿足國內的消費市場,每年需要大概6000萬噸的)豬肉,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吃豬大國;除去母豬和種豬,國內每年可以自己生產5500萬噸的豬肉,剩下的大約500萬噸則從其他國家進口。

上圖是18年,豬瘟來臨之前,全球的豬肉消費情況,我國是第一豬肉消費大國

美國一年生產豬肉1200萬噸,但是美國國國內就消耗了1000萬噸豬肉,多出來的這兩百萬噸豬肉才能出口到中國,加上歐洲以及其他地方的豬肉,大概能補上剩下500萬噸的缺口,以往都是這樣,所以價格一直比較平穩,除了16年豬肉因為特定因素漲到了25塊一公斤。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噸豬肉,需要多少頭豬?答案大概是6億頭豬

非洲豬瘟過後剩下多少?死了幾乎一半。(45%左右)也就是說,6億頭豬只剩下了3億頭,自己產出的能力只剩下了2200萬噸,缺口一下子拉大到2800萬頭。

有人這是會問,不對啊,怎麼死了這麼多頭豬,國家頂多說頂多造成了20%的豬肉損失,你這數據哪裡來的?8靠譜

在這裡,凡是在養豬行業或者做豬肉期貨或是地方負責防控的公務員都能比我更清楚數據,一半的豬肉損失在行業內就是個常識,沒得辯。

從4月起全面防控捕殺開始,到5月份,禁止跨省調運生豬(除非有防疫部門檢疫),再到全面減少個體養殖戶,無不能說明嚴重性。

2800萬噸的缺口怎麼補?進口可以嗎?8行,美國只有200萬噸的出口能力,歐洲也受到了豬瘟的影響,自產能力掉到2000萬噸,勉強能自我供給,根本沒有能力出口。這2800萬噸的缺口只能靠時間自我恢復,而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至少需要4-6個月的時間,周期時間長,所以價格還會漲,只能等和忍。

然而豬的數量恢復面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時間,還有種豬調運以及場所建設。要有新豬豬,得要有豬來生啊,但種豬調運監控的非常嚴格,各省之間為了防範豬瘟很多時候都是禁止調運,直到6月份才漸漸放開,這就間接延長了很多地方豬的繁殖時間。

除此之外,場所,豬舍,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國原有大概6億頭豬,但是這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都是農家散戶所養,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大企業管理。要知道像民營企業中擁有最多豬的溫氏股份,也才只有2200萬頭。平常還好,但是農家散戶在面臨瘟疫是致命的,因為原有的設施不足以應對疾病消毒和隔離,而這次的非洲豬瘟又特彆強,事實上甚至可以在冷凍肉之間傳染,所以當一家養殖戶發生瘟疫時,只能採取焦土政策,殺光,土地甚至空氣也要全部清理,一旦病毒沒有清洗乾淨,馬上隱藏在土壤里或空氣的病毒就會捲土重來。而占生產力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養殖戶大都沒有能力去實現這樣的衛生環境,只能等待政府或大企業援助,所以復產的速率就特別慢,變相延長豬的生長周期。

上圖國內內民營企業中數一數二的養豬大戶新希望在6月份股東大會上給出的數據,(有丟丟不清楚),可以看到裡面非常重視建設新型養豬場和種豬調運,但這都需要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整體來說,現在是供給關係的原因所導致的豬肉價格上漲,如今豬肉價格已經達到21塊錢的全國均價,一線城市都到了25,但由於需求和供給擺在那裡,突破30最後肯定是時間問題。

所以,莫得辦法啊。

(上面這一部分是我8月份寫的,現在看來都已經在此基礎翻了一番了)


表面是豬瘟和季節影響,再疊加寬鬆貨幣周期造成。但根本原因不好說,只能談談歷史。

今天簡單來說明末的澄城縣,澄城縣在陝西關中地區。大家都知道,大明恰好碰上個小冰河周期,北方自然災害頻發。而陝西,又因為自唐以來環境破壞、水土流失,所以災害尤為嚴重。當地百姓疾苦。

大明末年,後金崛起,衛所因土地兼并敗壞,軍費開支由此暴增。但宗室和讀書人卻免稅,財政壓力就全壓到老百姓身上。

雖然皇帝也想過收商稅,因此委派太監弄過。結果卻並不如預期,只能作為應急手段。

什麼原因了。首先,讀書人和宗室壟斷著大量資源,收商稅可以,你前腳收,後腳人家就聯合提價,把稅收全轉嫁到最底層老百姓身上,最後的結果是商業活躍度下降,交易量萎縮,同時老百姓負擔加重,有錢人一看商業投資沒利潤,就不再投資了,要麼囤積銀錢家裡挖個坑埋著,要麼去購買土地。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貨緊縮,土地兼并再加速,這種通貨緊縮和資產價格上漲帶來銀價漲、物價賤、田地價格漲又進一步刺激有錢人囤積金銀、購置田地。從而進入一種螺旋式的下跌之中。

其次了,讀書人掌控著話語權。你敢收,讀書人就敢罵,不單敢罵,還敢造反了。1627年明末農民起義前一年,正好就是蘇州抗稅,教科書上五人墓碑記完成之時。皇帝么,也是要臉的,所以商稅只能靠太監們臨時搜刮,不能成為一種國家制度。

針對後金的軍費開支可是硬支出,但相應的收入保障卻靠臨時性的商稅,因此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收稅太監不靠譜,當地反抗太激烈,收不上來時。那麼就得直接通過田稅或丁稅攤到老百姓頭上嘍。

陝西本身貧苦,但人口又多。土地畝產低、自然災害重,但土地面積又不少。結果攤到丁稅和田稅當中後自然比其它地方更慘。

1624年,陝西又逢天災,多縣顆粒無收,但朝廷商稅沒收上來,後金蠢蠢欲動,遼瀋邊軍又稱不給錢不開動。因此,自然得加稅。

陝西巡撫的災害摺子上了廟堂。諸位閣老討論後認為,這件事是大事,必須得賑災。因此洋洋洒洒根據歷年賑災經驗制定了多項措施,並附錄幾大本的賑災經驗總結和細節事項進行了回復。

結果陝西巡撫一看到回帖心涼半截。因為最關鍵的賑災的錢糧怎麼弄諸位閣老不做指示。這意思是要地方財政自籌嘍。而隨後而來的加稅通知更是讓其心驚膽戰。

本來想著即使爭取不到賑災錢糧,至少能減免點稅收。結果啥都沒爭取到反而還得加稅。陝西這窮的鬼一樣的地方,巡撫衙門都被抵押掉弄錢了,從哪自籌賑災經費啊。老百姓一聽沒賑災、不減免還得加稅不得翻天。這不好搞啊,要出事。於是立馬借故辭官、提前退休了。

然後新任巡撫喬應甲上任,喬應甲一直在中央干御史工作,嘴能說但沒啥政務經驗,地方事務更是一竅不通。但好不容易外放地方,卻想干一番大事業。因此嚴格執行中央決議,強行徵稅、並且清查歷年虧空。為了防止災情擴大,要求各州縣嚴格按照閣老們的批示執行相關措施,封禁邊境、各縣區內部組織賑災,禁止災民流散成為流民。哪個地方出現流民哪個地方就是與中央大政方針做對。

明眼人一看自然知道這麼搞要出事,會逼老百姓造反。因為老百姓沒飯吃,成為流民雖然會使得災情擴散,但至少還有求生的一線生機,但你禁止老百姓流亡,又沒錢賑災,還得加稅,那自然是十死無生了,這不得逼人搞出大事。

閣老們提出的措施是好,封禁流民確可使的災情不至於擴大,但這措施是建立在政府有能力賑災、能減免稅收的基礎上才有效啊。

諸州縣有腦子的主官自然明白,但嘴上說不過御史出身的喬應甲。而且魏忠賢當道,東廠勢大,天天有人被請去喝茶配合調查,喬應甲正是閹黨一系,和錦衣衛、東廠番子關係不錯,其它下級即使知道藥丸也不敢觸這個霉頭。

但他們也清楚,搞出民變喬應甲絕對不會給自己頂鍋,因此在執行當中,自然是陽奉陰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天天開會落實中央指示。災情隨著流民迅速在整個陝西擴散。

人都成流民了,這個稅自然無從收起。而且災害越賑越嚴重,喬應甲自然日子不好過。怎麼辦,喬應甲在請示魏忠賢魏公公後終於放大招了。出動錦衣衛和東廠徹查各州縣主官的官風廉政建設工作。

這一下,各州縣總算不得不真正落實工作了。後果么,自然是叛亂四起,李自成之流開始初露鋒芒。

然後,喬應甲就因為治理不善、造反太多且剿匪不力被撤職。

閹黨下台,自然換清流來搞。隨即清流的張維樞走馬上任。

張維樞懂點兵,調兵入陝,幾場小仗、一系列騷操作下來,造反群眾的囂張氣焰立馬得到有效遏制。因為其是清流,為了爭權顯示清流的「能幹」,相關人等誇大了剿匪之策的效果。中央接到上報顯示陝西情況短時間內得到有力控制甚至好轉,民變變少,災情也不再擴散。總而言之,那是形式一片大好。

正因為有如此巨大功績,所以張維樞在陝西清閹沒人敢管。全國上下都在給魏忠賢蓋生祠,只有陝西敢拆。張維樞成為清流們的一張臉和一面旗。

當然,實際情況卻非如此。陝西在強行管制製造的穩定下,已經處在失控邊緣。

因為表面看陝西情況大大好轉了,那麼自然要趕緊向中央繳納以前喬應甲甚至喬前任已經積欠的錢糧,畢竟中央正缺錢。陝西情況好轉了不是。

清流們自然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臉,前腳剛說情況大好,後腳又拿不出錢。錢從哪來,無非百姓。清流們開始加緊對老百姓搜刮。

澄城縣縣令張斗耀就是清流們為了配合張維樞治理陝西,專門運作到該地的。為了清流的臉,自然對搜刮之策執行最到位。所以澄城百姓怨言最大。

1626年,蘇州抗稅,閹黨被罵慘了。當年商稅自然弄不上來,結果又得加賦。消息傳到陝西,那就像駱駝身上最後一根稻草,陝西徹底被壓垮了。

1627年,陝西的強制管制手段終於失效,以王二為首掀起的明末農民起義正式開始,首先攻入澄城縣,弔死張斗耀。並且如野火燎原迅速波及全境。朝廷一時失色,明明前不久還是事態可控,情況好轉,怎麼一下子呈現徹底崩盤之勢?

本來嘛,掩飾和平,虛報戰果的張維樞是藥丸的。但運氣好老皇帝死了,崇禎上台,清剿閹黨。那麼作為清流的張維樞自然不能背陝西這鍋,鍋落到閹黨頭上。

陝西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根本無法控制,整個陝西形式一片糜爛。怎麼辦?三邊總督楊鶴問計於中央。

崇禎匯通諸位閣老充分考慮後,認識到是當地百姓太困苦所致。所以提出「繳撫兼施,以撫為主」,然後洋洋洒洒又是幾大頁的原因分析和具體的安撫策略。

楊鶴接到中央指示臉都綠了。不管剿還是撫,問題的關鍵錢怎麼辦中央半句都沒提。

不管剿還是撫都要錢啊。養兵要錢糧、收編了要給錢糧、安撫民心更要錢糧,關鍵問題是陝西就自己這個總督衙門沒抵押外,包括巡撫府在內其它各個州縣衙門都抵給別人了,怎麼弄錢?

沒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於是陝西就不斷出現降了叛,叛了降的局面。幾個來回下來,李自成之流不但和官兵們熟識,而且朝庭的臉面那是徹底沒了,信用度直接歸零。

明明文件上說好投降補貼多少多少錢糧,結果投降了一毛不給反而要把自己劫掠的一點財物糧草沒收了。那誰還干。

官兵自然也是一樣,本來混口飯吃而已,結果天天加班還沒加班費,不是在剿匪,就是在剿匪路上。這活還能幹?那自然是消極怠工。

因而豬瘟愈發難以剿滅。幾年下來,起義已經出陝西,成全國燎原之狀。楊鶴不是清流,所以這鍋自然甩不出去,被朝庭下令奪職入獄。

繼任者洪承疇,朝庭適時調整政策為「以剿堅撫,先剿後撫」,然後又是洋洋洒洒幾大頁。但這幾大頁依然找不到錢從哪來,給人感覺剿匪是不要錢的,遼瀋邊軍要吃飯,陝西軍不用吃飯一樣。

然後了,結果自然沒有意外,幾年後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弔死於歪脖子樹。和澄城縣張斗耀同一下場。

所以,命運真是個不可琢磨的東西。


非洲豬瘟只是很重要原因之一吧,很多人沒有關注到非洲豬瘟爆發之前的政策,我們輕型商用車曾經有很大一個客戶群體就是養豬戶,在漳州和龍岩每年都有養豬戶採購倉欄式輕型載貨車用於運輸,但是從前年開始,這個車型的銷量就急劇下滑,我們走訪客戶才發現龍岩,漳州等地原有規模較小的養豬場幾乎全部因環保的理由被關閉,只有1000頭以上的豬場才得以保留,有的客戶甚至剛買了車豬場就被關閉了,只好把車寄在我們這當二手車賣!當時我們沒有想到豬瘟的事情,只是覺得沒了他們這種零小散的養殖戶,只留下規模化的養殖這豬肉未來豈不是很容易受到資本的控制?正如街邊連鎖水果店越來越多,水果的價格也越來越貴!


貼吧看到的


我聽到的消息不只是豬瘟,就拿我們這個小村莊來說,地處北方。

家庭型養豬小作坊被取締。大型養豬場按國家需求把豬發往南方。導致當地也缺肉。

以前農村家家都還養幾頭,前幾年就開始取締了。不讓農村養。還說搞什麼環保。然後他偷偷養一個兩個自己吃,還有人舉報。

目前這邊的趨勢是整豬活的13塊一斤左右。400斤以上的殺了出肉可以賺5000左右。

大型豬場今年利潤過億,我等小農小民只能眼紅,還吃不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