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潮開始湧現,美聯儲是否會在 7 月底如期降息?貨幣寬鬆會對各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相關新聞:

韓國、印尼、南非央行宣佈降息 全球貨幣寬鬆勢頭增強?

new.qq.com

相關問題:

全球央行都在降息,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意味著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當下我們正處在美國最長的復甦週期當中,因此不管是看空美股,看空美國經濟都非常艱難,但我覺得2019年全球央行的降息,以及美聯儲潛在的降息,應該是本輪經濟週期,最後一次全球央行嘗試抵抗蕭條的努力。成功與否當下很難逆料,當下我的想法是它可以短期成功,脆弱的全球經濟還會被續命一段時間。完成一個更完整的經濟後週期邏輯

在美元體系下,外國投資者美元越多,經濟越好,他們買的美國資產也就越多,2018年之後,全球離岸的美元實際上是有點不足的

我們現在就在8的末尾,實際上這樣看起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復甦之旅真是不平坦。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瓦爾特,那麼我們還有一段好日子可以過,銅,新興市場的股票會有最後一波漲幅。市場在寬鬆的央行呵護下走完最後一段上漲。我倒是覺得這樣子邏輯更完整。

Source: 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暴漲是製造暴跌的藥方,在見頂前最後三個月股市的奔跑速度是見頂前兩年均值的1.5倍

從08年冬天開始: 共和國的需求刺激政策拉開了序幕 - 然後緊接著是11年-13年歐債危機和美國停止QE的衝擊 - 之後歐央行的寬鬆和共和國的表外融資擴張帶來了第二波繁榮 - 之後新興市場在歐洲和美國的刺激結束之後產能過剩,歷史在2015年夢回1996和2005 - 其後是一言難盡的2016年全球復甦幻覺 - 之後在2018年確認了經濟其實已經到了後週期 - 知以往之事易,辯未來之事甚難 - (為了呵護後週期脆弱的金融市場,央行降息提供充足的流動性) - (副作用是讓投機者進一步提高風險資產價格,高波動率下帶來更大的泡沫)

看看從87年上臺的格林斯潘,他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日子,真是資本主義和資本家的黃金歲月。哪裡有之後這麼顛簸。


其實上圖就已經部分說明瞭為什麼全球這麼多新興市場的央行要降息了,在貿易戰和美元迴流的幹擾下,外加美聯儲縮表的嘗試,流落於離岸市場的美元實際上是越來越少的,這點也可以從美國國債拍賣中外國投資人認購數量的降低反應出來

2019年開始,外國投資人對於美債的購買開始降低,他們可能是興趣不足,或者是能力不足

從美債收益率的走勢來看,我感覺應該不是興趣不足....更有可能是有心無力

2年期國債收益率年初開始一直在降,說明市場的買盤還是存在的,只是外國人的買盤降低了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源於地緣政治。我找不到很好的數據證偽,我就是單純地不相信這是地緣政治導致的。

所以對於新興市場的央行來說。經濟放緩 - 經濟企穩需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甚至偏寬鬆 - 偏偏因為貿易戰/離岸公司美元迴流等原因海外的美元迴流 - 在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往往出現於央行的資產端 - 如果不進行降準和降息的刺激,他們等於在經濟週期末端被動縮表 - 這等於給經濟雪上加霜

但他們也不能過早地降息和降準,因為那相當於把自己國家的投資回報率主動壓低,外匯貶值的壓力會提前刺激資本外流。等於自毀長城。因此美聯儲的降息預期實際上給了這些新興市場一個喘息的機會

一個很經典的發達國家-新興市場的經濟週期鏈條是:

  1. 發達國家剛剛從上一次金融危機中走出來,百廢待興需求旺盛,貨幣政策寬鬆
  2. 新興市場需求好轉,同時承接發達國家的外流資金,投資和出口兩旺
  3. 發達國家確認需求復甦之後,貨幣政策從寬鬆轉為收緊
  4. 新興市場過度投資帶來潛在的產能過剩,疊加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收緊,同時出現資本外流,產能出清,出口放緩等情況
  5. 發達國家需求度過頂點之後開始下滑,貨幣政策從收緊變為寬鬆應對潛在的需求不足危機
  6. 新興市場國家跟隨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應對潛在的債務危機
  7. 一輪週期結束了

其中1990-1994,2001-2004,2009-2013是階段2,1996年格林斯潘非理性繁榮,2013年美國的退出QE是階段3, 1996-1998,2016-2019是階段4(共和國兩次供給側改革皆發生於此時),2000,2006和2019的今天是階段5。

歷史雖然往往押著重複的韻腳,但它不會簡單重複,這一輪經濟週期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包括但不限於

  • 美國投資者這次理性多了,日本投資者這次瘋狂多了

07年是美國人借低息日元做投資,19年似乎是日本人借美元做全球投資,投的好像還是高風險的產品....

  • 中國實際上已經擁有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我們實際上在2018年就開始了應對後週期的貨幣寬鬆,我們的經濟週期,我們的應對都比美國更早

這問題就太廣大了,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說吧

回到問題上,我自己臆想的劇本包括

  1. 美聯儲下週如約降息
  2. 市場開始進一步追求更高的回報率,原本高風險的新興市場股票,高收益債獲得更多的關注。
  3. 特朗普Twitter施政,大選前維持經濟的相對平穩和市場波動率相對可控。
  4. 三季度美聯儲重新購買美債,財政計劃成為美國投資者下注的信仰
  5. 下降的經濟增速和不斷增加的風險偏好最終在選舉後發生碰撞。

這個過程中,新興市場會獲得一些資金流入,但隨時間推移會越來越少,最終市場將更關注於如何進行防禦型的資產配置。而在發達國家/新興市場週期最末端,依然持有流動性並且還能夠保持長期樂觀情緒的投資者,將獲得最大的獎賞。

最後想說,市場沒有定式,歷史也不會重演,因此隨機應變纔是分析未來經濟走向最關鍵的特質。


謝邀,從「我們如何在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逆向上漲?」來考慮這個問題的前因後果,思路就會變得清晰。

08的金融危機和傳統的經濟危機是有一些差別的,傳統經濟危機來源於資本積累推高投資和產出,而社會的消費不足導致資產價格迅速下跌,伴隨著產能的出清和新的經濟週期。有形的手參與度不高,這種週期就像是會冬眠的熊,溫飽全憑週期季節。各經濟體不大願意接受這種週期,於是更多的調控政策便會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如基準利息調控、稅收、各種期限的貨幣政策等,其目的是抑制經濟的過熱和防止過冷。以利息為例:當市場投資過熱引發產能過剩時,適當的增加利息便會激勵人們提高儲蓄,增加債務成本也就間接降低了投資和產能。相反市場過冷時,經濟活力下降,貨幣流通變慢,此時降低利息意味著降低存款收益和債務成本,刺激更多的消費和投資。為什麼美聯儲的利息調控預期對全球有如此大的影響?貨幣是一種信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更加信任經濟和軍事背書能力更強的美元,結算和外匯儲備自然也以美元為主,美聯儲的利息調控預期自然備受關注。

說回到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傳統經濟危機的不同,傳統經濟危機是有明顯的消費不足現象,而次貸危機前夕都沒有明顯的消費不足現象,什麼原因呢?用明斯基時刻的一段話很好解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信用創造機構和借款人相關的特徵使金融體系具有天然的內在不穩定性,即不穩定性是現代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徵」。銀行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會選擇降低對違約風險的把控,更多的不穩定信用派生的貨幣會使人們短期內收入增加,對未來有盲目的樂觀,進而有更強烈的消費慾望,即使在i長期穩定的經濟體也會逐漸由債務的積累達到某個信用崩塌的臨界點。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是由債務灰犀牛和次貸違約這個黑天鵝共同引起的。

而在全球經濟下行中,我國經濟卻鶴立雞羣的快速發展了近十年,我們和其他經濟體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而這些差別是會讓我國經濟體與世界經濟週期出現不同步甚至逆轉的情況。

第一: 通過政策逆轉經濟週期是我們經濟體的特色

全世界都會通過政策影響經濟的發展週期,只是力度不同而已,我們不同點在於政策對於經濟週期的影響非常有力,甚至可以逆轉經濟週期,如幾次大的政策,家電三下鄉就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再比如08年的量化寬鬆開始年,都是為了規避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應對手段,而這個實現過程利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圖1:

從圖1 我們可以看到,07年進行了三次基準利率的變動,5年以上中長期貸款利率從7.56增加到7.83,這個目的可能是為了抑制經濟泡沫,一般情況下,想要抑制經濟泡沫,提高利率是一個非常快捷的方式,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增加利息將對於債務支撐的經濟虛假繁榮是致命的打擊。以07年為例,社會負債以30萬億來算,增加了0.27%就意味著負債方要多出810億的利息,這在當時不是小數目,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不知多少企業要面臨違約的風險,經濟壓力可見一斑。相對應的08年短短一年時間進行了五次基準利率調整,從原先的7.83迅速下降到5.94,189個基點!對於市場的刺激自然不言而喻。

圖2:利率與M2增速

圖2是利率和M2增速的對比圖,雖然政策發布和市場響應有一定的延遲,但大致還是貨幣供應增速與利率呈現反比,09年的貨幣供應量增速達到驚人的28.5%,為什麼說驚人呢?如果保持這個增速,每三年就能翻一倍多。刺激效果是立竿見影的,09年GDP增速在世界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卻能夠迅速反彈,GDP近十年也翻了三倍以上。但要注意,在沒有相應的社會產出(實際GDP相關)作為支撐,通貨膨脹將快速榨乾居民儲蓄。

第二:長期量化寬鬆下的的房地產泡沫

雖然量化寬鬆對於經濟的刺激是立竿見影的,但長期量化寬鬆是有極強的副作用,副作用中和大眾關係最直接的便是不動產泡沫,貨幣超發對於不動產價格的影響是幾百年經濟規律給出的結論,房地產自然在這波風口中迅速上位,在2008年到2011年之間,幾乎所有城市應聲而漲,圖3為房地產成交額隨年份的變化。考慮到市場響應的時滯性,08年房地產交易的負增長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當然可能還有07年利息上調給投資人的擠出不動產泡沫預期造成的,而09年就像房地產就像坐了火箭一樣,迅速從-20%直接增長到正的75.5%,這就是利息的威力,利息短期快速下調帶來的社會遊資巨增,帶動不動產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進而帶來投機與恐慌。從12年德的兩次利息下降,相應的房地產有一次在2013年存在一個頂峯。我們再考驗一下最後一次房地產增速頂峯,那便是眾所周知的16年漲價去庫存,是否也符合利息的變化呢?毫不意外的15年6次利息下調,是直接導致16年全國房價上漲的政策因素,每次房地產上漲前期其實是有非常明顯的經濟數據信號的。

圖3:不動產成交額

第三:量化寬鬆刺激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邊際效應

首先要理解為什麼要實行量化寬鬆?一切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量化寬鬆只是刺激經濟的一種手段。存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好的討論全球進入寬鬆時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首先我們先看看近十年M2和GDP增速的對比圖,

圖4:M2與GDP增速

結合者基準利率的變化,這個圖就很好理解,利息下調抬高社會貨幣需求量,M2應聲而漲,M2潛在消費能力的體現,M2增速短時間內偏離GDP增速過高,就會帶動社會的產出和消費,GDP也隨之上漲(相對於M2有一定的滯後性),而新增M2帶來的GDP增長便可以作為評價量化寬鬆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07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為40.34萬億,GDP為24.6萬億,06年末M2餘額為34.56萬億,GDP為20.94萬億,也就是約市場新增1.58元貨幣供應,就可以促進1元的GDP社會產出。再看看2016年的情況,M2餘額約155萬億,GDP為74.35萬億,,15年的M2餘額139萬億,gdp為68.9萬億,2016年時就需要向市場投入約2.94元才能增加1元的GDP,這就是貨幣超發刺激經濟發展中所提到的邊際效應,用貨幣超發刺激經濟的作用會越來越小,如果我們將名義GDP換成實際GDP的話,這個刺激效果更差,因為作為消費者更加傾向於看商品的質量和數量,大眾更關注16年喫一個桃子和07年喫同樣大小的桃子需要多花多少錢。以2007年作為基年,假設GDP平減指數16年為2的話,那麼每增加1元的實際社會產出需要投入約6元的貨幣供應量M2才能實現,遠大於07年所需的1.58元。,也回答了另一個知乎問題「我國近十年是否存在貨幣超發?」答案是肯定的,貨幣超髮帶來了刺激政策邊際效應,繼續超發貨幣對於真實GDP增長貢獻越來越小,還會帶來嚴重的債務問題,這也是我在M2等問題下的回答對未來情況判斷的其中一個數據依據,不是國家不想繼續超發貨幣刺激經濟和房地產,邏輯是反過來的,是因為即使刺激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所以只能選擇長時間控制在8%左右。對應圖4上的GDP的三個峯,即使16年一線城市房價翻了一番的情況下,GDP增速仍然沒有被刺激起來,說明邊際效應已經接近極限。

第四:量化寬鬆積累的債務問題

新發的錢如果不能有效流通,進入某些領域空轉的時候,便不會對真實GDP產生影響,相反還會有債務所產生的利息反噬經濟增長,以08年為例,社會負債率約佔GDP的150%左右,而16年是GDP的260%左右,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利息計算(假設5%的利息),

利息(08)=31.7萬億 [公式]150% [公式] 5%=2.3775萬億;

利息(16)=74.35萬億 [公式] 260% [公式] 5%=9.6655萬億;

08年貨幣供應增量約7.2萬億,利息佔M2增量約為24%。16年貨幣供應增量約為16萬億,僅利息就佔M2增量的60.4%。也就是說,貨幣增量一多半竟是去償還之前所欠下的利息,你要說沒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壓力是不可能的,這也和這幾年的去庫存、去槓桿的政策對的上,如果繼續超發貨幣,一方面對於實際GDP社會產出刺激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債務餘額,社會產出的很大一部分利潤都用於償還債務餘額帶來的利息,等到GDP增額連債務利息都不足以償還的時候,整個社會便會出現信用崩塌和違約,這就是典型的上文中提到的明斯基時刻,從數據分析來看,我們即使在全球進入降息週期也不會跟的原因,因為在十年的政策逆經濟週期不僅用掉了量化寬鬆的刺激效果,還累積了天量債務,債務黑洞吸食著經濟所創造的價值,要此時再來一次量化寬鬆,你需要先計算一下現在每增加1元的GDP所需的M2增量,以及增加的債務要求每1元GDP中有多少進行償還利息,值不值得去做是數學嚴格限制的。

總結來說,我國前十年在世界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消沉下,仍能保持高速發展,但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其中之一便是提前預支的「量化寬鬆政策」,而在世界經濟體紛紛進入降息刺激經濟時,我們也便沒有了跟進的籌碼,還是那個貨幣政策的存在依據:一切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而當這個前提不存在的時候,也就沒有跟進降息的必要了。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幾乎可以肯定會在7月31日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在其7月FOMC前瞻報告中,高盛經濟研究部門的開篇第一句話,就做出了這樣的論斷。

如此篤定的絕不僅是高盛一家;事實上,現在華爾街上各家投行討論的主題,早已不再是「7月會不會降息」,而是「7月降息25bp還是50bp」。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市場已經充分將美聯儲7月降息的預期計入定價;北京時間本週四凌晨的surprise,將主要來自於美聯儲是否會釋放9/10月繼續降息、實施進一步寬鬆的信號。

美聯儲預計將在7月FOMC會議上做出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降息決定 來源:法興

此外,各家投行幾乎都將「保險政策」 ("insurance policy") 列為美聯儲自2008年以來首次降息的首要動機;但面對再次逼近的利率有效下限 (effective lower bound, ELB),這樣的保險政策是否能夠奏效,甚至有無事與願違的可能性,報告內容就各執一詞了。以下對各家投行的FOMC決議前瞻做彙編:

高盛:降息理由不足 美聯儲或在「透支」政策空間

高盛經濟研究部門的基線場景預計FOMC7月決議將降息25bp,「可以說委員會釋放的所有信號都指向該操作」。高盛認為FOMC雖然沒有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靜默期從前一週六生效,直至本週四決議發表結束),但私下裡似乎是支持降息25bp的。除卻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以及隨後紐約聯儲發布的一份罕見聲明(澄清該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的一篇鴿派演講只是學術研究展示,並非臨決議前的政策信號),其他FOMC委員之前都是圍繞「是否降息」展開討論,從未對降息50bp表示過興趣。

然而目前市場上存在空前的降息預期(市場目前已將30bp的寬鬆計入定價),任何經濟數據上的顯著失望或貿易談判上的不利消息,都可能進一步加大來自市場預期的壓力。高盛認為,考慮到其顯然對債市定價有所關注,FOMC很可能會在決議中避免釋放衝擊市場的鷹派信號,不能完全排除降息50bp的可能性。

據此,高盛目前對7月決議給出的主觀概率,分別是降息25bp - 90%和降息50bp - 10%,並預計美聯儲將同時宣佈終止縮表

但高盛也指出,美聯儲在當前節點進行降息操作的理由不夠充分。增長、就業和通脹都臨近美聯儲政策目標的水平,自FOMC6月會議以來公佈的經濟數據也持續造成上行意外。與此同時,金融狀況也已非常寬鬆,高盛對信貸市場情緒影響的分析指出,進一步的寬鬆將造成未來金融穩定方面的隱憂。高盛團隊 (Hatzius, J., Mericle, D., etc.) 對美聯儲「保險政策」的擔心躍然紙上:

美聯儲領導層最近表示,有效下限的臨近意味著央行應當降低其開展降息操作的門檻。用鮑威爾主席的話說,「一盎司的預防抵得上一磅的治療。」 ("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批評人士反駁認為,預防並非沒有成本,因為基於錯誤警報的降息操作會透支捉襟見肘的寬鬆能力,並可能導致金融失衡。

為了搞清究竟誰是對的,我們基於美聯儲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即上文提到的紐約聯儲主席) 和David Reifschneider關於「保險政策規則」 ("insurance policy rules") 的研究,做了進一步拓展。保險政策規則引入了對泰勒規則的不對稱修改,即每當標準規則隱含的政策利率下降至基於鬆弛和通脹的特定閾值以下時,政策制定者就會實施激進寬鬆。

保險政策規則會先發制人進行降息操作,並將在更長時間上保持更低利率 來源:高盛

深藍線為標準泰勒規則的政策利率形態,淺藍線為保險政策規則下政策利率的理論形態,灰線為在保險政策規則的尾聲引入「加息限速」的更貼近現實的政策利率形態

使用美聯儲的FRB/US模型,我們確認了Reifschneider-Williams的結論,即保險政策規則會大大降低出現非常高失業率時期的可能性。這主要源於貨幣政策的平均水平更加寬鬆,因此經濟運行的平均資源利用率更高。這麼做的成本是一個水平稍高的通脹率,在FRB/US模型假設的錨定通脹預期和平滑菲利普斯曲線的情況下是可控的。

然而從凈影響的角度看,保險政策規則並不能降低經濟衰退的風險(「經濟衰退」定義為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或者相當於失業率的一次大幅飆升)。雖然遵循這一規則的決策者有時會設法將經濟衰退扼殺在萌芽狀態,但他們有時也會因為誤報而實施激進放鬆,然後在真正的經濟衰退到來時失去了任何操作的空間。此外,保險政策規則加劇了金融狀況的波動性和市場估值抬升過高的風險。

與標準泰勒規則(左一)相比,保險政策規則(三種閾值觸發場景)並不能降低經濟衰退的風險 來源:高盛

保險政策規則還會透支美聯儲在面對真正衰退時的利率操作空間(按擴張結束時的利率水平與平均水平的差別) 來源:高盛

我們得出結論,有效下限的臨近並非採用保險政策規則的有力理由。這並不是在否認該規則有一些好處,但這些好處主要反映了FRB/US對穩固錨定通脹的假設。這種假設——至少目前看來是正確的——創造了一種激勵,即採用比標準泰勒規則所隱含的程度還要更加寬鬆的政策,以充分利用經濟產出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永久權衡。但是由於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經接近不同版本泰勒規則隱含區間的底端,即使這一論點也意味著從現在起(美聯儲)只有非常有限的寬鬆空間。

報告最後,高盛進一步給出了FOMC9月決議繼續降息的概率,分別是9月降息25bp - 55%、9月降息50bp - 5%和9月不調整政策利率 - 40%。

野村:央行「反應函數」正經歷劇變 遏制通脹的常規思維已經過時

野村全球市場研究團隊同樣給出了美聯儲7月降息25bp的基線場景,政策利率區間將下調至2.00-2.25%,並將提前宣佈(於8月初)終止縮表。

在野村團隊 (Alexander, L., Amemiya, A., etc.) 看來,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乃至其他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正在積極地調整其自身的「反應函數」 ("reaction function");這個驅動降息的背後成因,比降息決定本身更加重要:

美聯儲乃至其他發達經濟體央行所面臨的根本挑戰已然改變。經歷過「大通脹」 ("great inflation") 之後,標準思維認為1960和1970年代的政策制定者過分注重於促成儘可能高的就業水平。在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成功打壓過熱通脹之後,常規思維指出貨幣政策應當將重點完全放在遏制通脹上......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對貨幣政策是否稱得上「好」的判斷,理所當然地建立在對「大通脹」教訓的理解和對通脹全心全意的關注之上。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中性利率水平處於非常低的水平時,常規貨幣政策(即主要注重遏制通脹的貨幣政策)本身就具有通縮偏見 (deflationary bias)。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主要經濟體,近年來實際通脹均表現低迷;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當中性利率很低時,央行應對負面衝擊的大部分政策空間也會隨之喪失。持續低迷的通脹水平會打壓通脹預期,並進一步打壓中性利率,形成惡性循環。近期研究指出,央行可以承諾通過暫時設定更高的通脹目標,來「補償」 ("making up") 過往通脹的低迷表現,以抵消低中性利率相關的通縮偏見。近期研究還強調了強勁勞動力市場的好處,在改善弱勢羣體的經濟狀況上尤其如此。此外,美聯儲工作人員的研究表明,向促進強勁勞動力市場的方向調整貨幣政策優先順序,同樣可以抵消低中性利率造成的通縮偏見。......鮑威爾主席在近期作為美聯儲尚在進行中的策略評估研究會議(譯者註:Fed Listens)上的一次演講中,也提到了上述想法。鮑威爾認為,低中性利率是「我們時代最為顯著的貨幣政策挑戰」,而可信的「彌補」策略可以「大幅減輕臨近有效下限所帶來的痛苦」......在芝加哥演講中,鮑威爾指出,這套彌補策略必須是「清晰、可信且可操作的」,而一家央行的政策必須「成年累月」持續地遵循該策略。美聯儲的策略評估尚在進行中,直到明年才會有任何正式結論。但是,我們認為這些論點和分析正在影響FOMC目前面對決策的處置方式。在芝加哥演講中,鮑威爾還表示,「我的FOMC同事和我必須——並且確實在——認真對待即使在強勁經濟中仍持續存在的通脹不足可能導致難以遏制的通脹預期下行的風險。」此外,鮑威爾和其他美聯儲官員還強調了強大勞動力市場產生的好處。我們認為其他國家央行的優先順序也在朝著這個方向靠攏。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未來幾個季度,FOMC將採取比常規政策規則更加寬鬆的政策。美聯儲「反應函數」的演變,是近期美聯儲政策路徑轉變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於7月之後會發生什麼,野村團隊預計FOMC還將在今年年末前再進行一次25bp的降息操作,可能會將該決定放在10月。野村的預測中不認為聯邦基金利率在2020和2021年會再做變動。到今年10月,野村預計中美貿易談判將再次陷入停滯,美國經濟增速將大幅低於2%,外部增長也將持續放緩。在這樣的環境下,美聯儲進行第二輪「保險」降息是完全可能的。

法興:等待美國經濟轉弱坐實 2020才會有全面降息

除了預計7月將降息25bp之外,法興跨資產研究團隊 (Gallagher, S.) 的觀點與上述兩家有些微不同。

法興預計,FOMC7月決議中將重申繼續監控相關風險,並藉此留下進一步降息的臺階。此外,雖然不能排除與降息同步進行的可能性,但仍預計美聯儲將維持在9月底終止縮表的原定計劃

法興認為目前的經濟數據還很穩健,使得基於風險的降息和當下宏觀的證據之間形成自然的緊張關係。法興據此認為,在美國經濟增長面臨明確和迫切的危險之前,美聯儲的任何降息操作都是保險政策。與經濟放緩迫在眉睫的全面降息週期 (outright rate-cut cycle) 相比,保險降息 (insurance cut) 在程度上更加有限。美聯儲官員在表達他們對全球趨勢的擔憂上非常清晰,不論是經濟活動的放緩還是貿易政策造成的不確定性。即便當前狀況保持穩健,這些美國經濟前景的風險猶在。

法興指出,比起就業和GDP,美聯儲官員可能更擔心美國當前的通脹水平;國內國外的通脹預期都較疲軟,這一風險對於力圖達到並維持2.0%通脹目標的美國而言不得不查。在7月的保險降息後,法興預計9月的FOMC決議還將再降息25bp

在那之後,美聯儲在政策層面應當回歸穩定前景,直至真正的經濟放緩發生。在沒有直接經濟放緩證據的前提下降息,是存在限度的。美聯儲雖然有意願進行保險降息,但在今年下半年的兩次降息之後,法興預計美聯儲接下來將按兵不動直至2020年春,屆時將可能有實實在在的證據說明美國經濟確實在轉弱。到了這一步,美聯儲纔有可能超越保險降息的限度,正式開啟全面降息週期。

FOMC點陣圖(灰線)與法興預測路徑的對比 來源:法興

作者:張一葦

我們為了搞懂「美聯儲是誰」「美聯儲如何決策」「美聯儲的決策有什麼影響」,把10個知識模塊,228個核心要點匯總到一張知識地圖上,並附上精心製作的2節視頻導讀課便於理解。


降息是為了釋放流動性。

一般來說,不是經濟很差,都不願意降息。一旦降息如果又不是資本管制國家,外匯會跑的同時資產價格會飆升,接下來就會通脹。想要降息的同時不出現通貨膨脹,你是燈塔嗎?那為什麼還要降息?因為經濟很差啊。2008年以來這十年,全球都過上了好日子,美國量化寬鬆,全世界大把的美元在轉,讓各大經濟體都得到了充足的美元,大家拿這些美元買買買(主要是買我國的工業品),而我們拿這些美元購買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經濟繁榮的很。2016年川普上臺後開始降稅,美元就開始逐漸迴流了。接下來各個經濟體慢慢的日子就難過了。沒美元了,拿自家的貨幣只能買自己家的東西,想買別人家的東西,那是需要美元的。

2016年我國外匯儲備下降近3200億美元?

finance.ifeng.com圖標

為了防止外匯下降,那段時間發生了一些什麼事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

隨便貼一個。

王健林「清倉甩賣」真相 首富如何對待政策??

finance.sina.com.cn圖標

世界幾大經濟體,美國風景獨好。川普降稅的同時,利用「FATCA+非CRS參與國」這一套組合拳,讓大量的離岸資本回到了美國,這麼多錢回到美國,持續推高了美股,也創造了大量就業。這也是他能夠左手打歐盟,右手打中華,腳踹日本到處跟人打貿易戰的底氣。不過美國6月份的非農數據也難看,不排除接下來3個月降息的可能性。其實挺危險的,道指被推到27000多點了,再降息,繼續推高股市,這要是搞不好砸下來的話,太嚇人了。

歐盟很痛苦。3大問題:一是老齡化,缺少大量勞動力的同時缺少大量的消費人口,也就是韭菜不夠了。政府開支很大一部分是福利開支和養老金,但是稅收收入卻很低,那就只能借債過日子了,你得兌現你競選時的承諾,至於債務誰來還?下一屆政府唄。反正到時候我已經拍屁股走了。二是PIGS 4國經濟一直不景氣(其實景氣不了)。德法吸血那麼厲害,還能讓你們景氣?想多了。三是大量的市場被我國搶了。以前靠高價賣東西給我國和第三世界國家,養家餬口還能順帶出去打打獵。現在不行了,亞洲某大國啥玩意都要自主生產了,東西能賣的越來越少,關鍵是亞洲某大國還把第三世界的市場逐漸逐漸的搶了個精光,這是不讓人活了的節奏啊。

至於俄羅斯、土耳其、中亞啥的,冢中枯骨耳。

我國現在還算好,頂得住。底氣是手上抓著的巨量美元外匯,我之前就說了,這些外匯就是人民幣發行的錨定,只要外匯不垮,目前看來是沒什麼可怕的。所以我們沒必要降息,降息並不好玩,現在居民收入沒有上去,但是CPI年年在漲,而降息導致通脹是必然的,加之貿易戰,容易社會動蕩的。而且現在不是銀行錢不夠,而是錢多了,看SHIBOR就知道,已經很低了。現在是資金傳導機製出現了問題,很多需要借錢救命的公司和個人不能放貸給他,放出去搞不好就是壞賬,而很多好公司和高凈資產客戶恰恰又對於信貸沒需求,因為他們借了錢沒地方可以投資。沒辦法,金融機構就是這樣,辜鴻銘有句話說的很好:銀行家是晴天把傘借給你,下雨天又兇巴巴的收回來的人。

其實降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真正的促進經濟發展的辦法是縮小貧富差距,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

最後是我自己瞎JB寫了段話:資本主義永遠無法解決兩個問題:貧富差距與生產過剩。因為貧富差距導致消費不振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反過來導致失業率上升引發更大的貧富差距,而資本主義完全不顧這種情況反而更大的發展生產力,試圖用技術的大發展來掩蓋制度本身的缺陷。


謝邀。

今天去訪談了兩家蘇州的上市公司,都是民營製造,正好在回上海的路上。(旱得旱死、澇得澇死)

這一次的經濟危機是全球性的,誰都躲不過,只有程度輕重之分。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期望用降息等手段來刺激經濟並延緩崩塌的時間點到來。

歐盟已經深陷泥沼,日韓臺新數據接連爆歷史新低,ZM反正已經撕破臉,地緣局勢時而緊張,G20的會現在回頭看來非常「無效」—什麼都沒弄成。

寬鬆降息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承認經濟形勢仍舊非常糟糕,先動的國家有的因為餘地還比較大,有的因為擔憂比較重。

現在需要有一個國家站出來,以一種自我奉獻的方式來為世界軟著陸。

十年前,我們做到了,用4萬億,吹起了10年資產泡沫,用本幣信用持續損傷(誰還覺得 值錢)來解決了老美止血的需要。

這一次,我們不願意了。MYZ的本意是想逼出我們,但這一次拒絕得相當強硬。贊一個。

那麼大家互相自救,等待傷得最重的那個駱駝先倒地。

比如ZM現在都不急了,是不是歐洲會像當年蘇聯那樣最終犧牲倒下,來換取其他眾國的又一個10年?

川在那邊搞製造回歸日,意圖回歸經濟核心。

我們也按下了房價泡沫重置進程,以防萬一。

沒有人先倒,大家還是學各國央行買黃金吧,因為這次降息不一定能刺激得了,一旦被確認,就加速跌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