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創業者連續15年創業者,做過很多的生意,就沒有一個虧過錢。

現在一年大幾千萬的銷售,我始終堅信這世界沒有不掙錢的生意, 只有不掙錢的人

下面是我公司店鋪的列表,大家可以看下,全知乎我是唯一一個感貼自己店鋪名字的淘系大V了,為什麼,因為我一直都是事實說話,只講乾貨不打嘴炮!

榭蘭燕是我第11個天貓,9月剛上的新店鋪,也是最近的工作重心,目標是明年做到1000萬。

感興趣的可以加我公眾號:電商海參哥,看下操盤筆記


窮人到底窮的是什麼?

很多小夥伴的回答都太表面了,比如眼界、信息、人脈、思維這些,確實如此,但這些窮人自己不知道嗎?知道了又能怎樣,靠他自己能解決嗎?不能解決你講出來是沒有意義的。所以, 我說一個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吧,窮人之所以窮,根本原因一定是缺知識。

各行各業都有人在做,有人掙錢,有人賠錢,是生意的問題嗎?不是,是人的問題,差距就是你不懂, 不懂這個行業為什麼賺錢,極度欠缺掙錢的知識儲備。

外賣、快餐、奶茶、乾洗、花店、超市這些生意不賺錢嗎?為什麼有的人開一家倒一家?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店是怎麼賺錢的,甚至是連基礎的財務邏輯都沒有,不知道要投多少錢,能賺多少錢,均攤到每天需要完成什麼去支撐這些。而讓他們一頭扎進來可能只是聽說誰誰誰開了一家XX店,一天到晚屁事沒有,一個月都能掙好幾萬這麼一個毫無邏輯甚至是及其愚蠢的原因,而根本就沒有了解人家到底是靠什麼樣的方法掙錢。

生意都不難,難的是做懂掙錢這個過程!

這就好像工廠想要提高產能,於是上了一套完整的流水線,架設的過程特別麻煩也特別難,但架設完成,後面的工作就會特別簡單。

這個架設的過程就是你對行業知識積累和儲備的過程,做生意掙錢與否,是源於你對這個行業理解的程度,深耕和放大行業里最賺錢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上永遠做的比同行好,還有什麼理由不掙錢呢?

很多小夥伴都覺得淘寶掙錢特別難,其實不是,你只是不懂淘寶怎麼掙錢而已。

上面提到過我現在已經有11個天貓20幾個小C店了,厲害的不是我有這麼多店,而是每一個店都很賺錢,好的一年純利大幾百萬,次的也有幾十萬,店不值錢,但開店掙錢的知識很值錢,任何人學會了都可以和我一樣掙錢,就這麼簡單!

04年我就開始做淘寶了,一做就是15年,期間換過的品類10幾個,累計開過的店鋪50幾個,光是累計到現在的這份知識體系我就不可能賠錢。

現在,我在公司最喜歡做的就是組織員工開會,去讓每個員工認識和總結出公司是在哪些環節上掙錢,那些不掙錢,得出結果以後,後續就要把掙錢這部分內容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心,無限的放大。而那些不掙錢的環節,直接簡化或者砍掉,最後把這些內容總結成一套方法論,就好像數學公式一樣直接去套用到新開的店鋪就OK了。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做一個百萬級的淘寶店或者天貓,簡單的就好像吃飯喝水一樣。

如果你覺得我11個天貓的成功多少還有運氣成分的話,那我前段時間遇到過的一個神人,是完全可以證明我的觀點了,因為他只用了3年時間,從0干到10億,成功複製了50個天貓!

之所以能開到50個這麼多,是因為他這50個店鋪全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都是一個老闆在操作,他把之前做成功的那套知識體系向下複製了50次,教會了身邊的好朋友、夥伴和員工,把一件困難的事情,分解成了許多簡單的小事,然後完成這些重複的小事,最終困難的事也一起解決了。(這不是我編故事,不要窮限想,只透露一點:這個老闆是江西的,據說是靠一己之力帶動整個縣城的快遞業務,日發貨5位數)

跟這個老闆見完以後,我算是徹底開悟了,順收也給自己制定了兩個近期要做到的指標。

第一:培養和投資10個年入百萬的老闆

第二:把現有的天貓複製到25個

就僅此而已~ 沒有什麼更複雜的,窮人窮的就是思維和沒有技術


本回答拋開任何機遇、運氣之類的事,比如隔壁家某某某闖蕩成功成了百萬富翁。

這篇回答寫著寫著就很長了,希望各位能慢慢看一下。

窮人哪裡窮?

先是窮的物質,後是窮的思維。

物質窮了,所以他們天天忙著掙錢

等他們掙夠了錢,思維卻變窮了,已經很難改了。


1.物質上的窮

物質上的窮,概念很簡單,就是沒錢。

沒錢怎麼辦?他們也知道要怎麼辦,那就是掙錢

怎麼掙錢?苦力、勞動。

掙得多嗎?越賣力、花的時間越多,掙得就越多

2.生產資料上的窮

簡而言之,沒文化

沒文化帶來的後果,沒有技術、沒有能力

沒技術、沒能力的後果,只能賣力、只能賣時間

越是賣力、賣時間,就越是沒錢

惡性循環

3.賺來的錢去哪了?

為什麼賣力了很久,錢也掙了很多,但仍然很窮?因為錢是沒有上限的

他們吃不飽飯的時候,賺錢是為了能吃飽

當他們能吃飽的時候,賺錢是為了養孩子、讓孩子結婚

當他們能滿足這些要求的時候,賺錢又給孩子增加條件,比如買車、比如結婚多花點錢

他們花了很久的時間用來掙錢,掙得錢也不少(兩口一年五萬,十年就是五十萬)但這些錢是不夠花的

錢攢的夠讓孩子結婚了,就開始想攢錢給孩子買車

錢攢的夠買車了,買了個落地二十萬的車,又攢錢張羅婚事

等一切都安排妥了,錢都花出去了,家庭條件提高了,但人還是窮的

為什麼?

4.無解循環導致的窮

越窮越忙,越忙,就越只能從事「低級體力勞動」

掙來了錢,然後花出去,提高孩子的生活條件

掙來的錢,沒能緩解家庭中的壓力,沒能改變生活狀態

錢存不住,即便存住了,也沒有意義

因為他們仍然只能從事體力工作

所以他們一輩子就註定窮下去了

5.唯一的破局之法

孩子的學習、考大學,是突破家中局面唯一的辦法(拆房補償這裡不討論)

孩子如果能考上好大學,他的未來最起碼不會是種地、低級體力勞動

如果努力的多,將來也有機會進入大企業,漸漸高升

但他們的父母一輩子只能「窮」下去了。

這個破局之法簡單嗎?不簡單

因為沒見識的父母、家長,會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結果就很簡單,孩子容易輟學,輟學之後又是落入循環之中。

6.思維和現實的局限

窮人正因為窮,所以才很難變富

因為窮,所以很在意掙錢途徑是否靠譜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當你實在是缺錢了

你不會在意「眼前的工作有長期收益」

你會在意「有哪些工作能夠馬上得到很多錢」?

這就是為什麼「窮人目光短淺」,因為資源限制了他們

他們就是缺錢,就是需要馬上掙錢

所以他們「不會投資」。


打個比方,拿自媒體舉例(因為我不了解其他「可以舉例」的行業

你做自媒體,前期是很難有收益的,即便有,也很低

因為這行業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缺錢的人,就會放棄這個職業,因為它在很長的時間內得不到錢,但他們缺錢,他們選擇去工地、工廠掙錢,一個月五六千、六七千。

你不缺錢,你家裡條件比較好,所以你打算試試自媒體。

你做了一年,前六個月的收入到不了100,後六個月的收入勉強破一千

但一年之後,你的自媒體火了,好幾個平台,每個平台粉絲都好幾萬,有的還幾十萬

你寫一篇文章,幾萬閱讀是保底,動輒爆款10W+

你打個廣告,人家直接給你幾千,甚至幾萬。

你的自媒體,堆積了一年多的知識量,你把它變成了專欄,開了好幾個專欄內容

別人想看你的專欄知識,就要付費,一個專欄50元,有100個人付費了,又是5K到手,漸漸的,你開了三四個專欄,每個專欄都有幾百人訂閱,幾萬就這樣到手了

後來,你寫的內容更多了,被認可的程度也很高,你開始寫書,出書

當你出書之後,每過一段時間,就有書賣出去,你只坐在家裡就收到了錢

此時,你能在自媒體上賺錢,能通過專欄賺錢,能通過賣書賺錢,能通過打廣告賺錢

你的朋友,仍然在工地,仍然拿著每個月幾千的工資

區別在哪?

你朋友選擇的工作,工資穩妥,穩定

但只是加法工作,做了1,就拿到1,做了10個1,就拿到1+1+1…=10。

你的工作,前期可能還不如1+1,但它是乘法,它有機會在後期質變

質變之後,你做一次,是3,再做一次,是4,但它是乘算的。3*4=12,你做2次,錢就比你朋友做10次還多。

這樣,你將來就有機會「賺更多的錢」。

而你朋友是沒機會的,他的那種工作永遠是「1+1+1+1」。

那麼,你能多賺錢,是你比你朋友聰明嗎?

不,是因為你朋友沒錢,而你有錢(此處的成功只是假設,不代表現實,因為自媒體想做大還是很難的

你朋友身無分文,馬上要交房租水電費,飯都吃不起了

你覺得他能受得住「上半年自媒體賺600,下半年自媒體賺6000」的生活嗎?

你不缺錢,所以你受得住,所以你掙到「大錢」了

但窮人受不住,因為他們太缺資源了

當你朋友不缺錢了,他又想做自媒體了,但機會已經過去了,怎麼辦?

只能認命


這個道理適用於絕大部分的窮人,因為窮是枷鎖,限制了太多因素

不是他們「不想進取」,是他們的環境不允許他們進取

我外婆跟我說,小時候她學習很好,考上了初中,但田裡的地瓜沒人收,比她小的孩子又背不動,所以她就輟學了,回來干農活了。

再後來,跟她同年齡的、許多上過學的人,都被安排了一些不錯的工作。

站在上帝視角,可能會認為她笨,但不知道抓住機會

但機會是那麼好抓的嗎?

誰知道上學有用?誰知道幾十年後能得到好工作?

誰又能放棄眼前「土地里的地瓜」不管,自己跑去再上幾年學?即便你能放棄,你以為家裡人就會允許嗎?

我琢磨了下,現在人均生活水平雖然高了

雖然農村裡的人都能掙不少錢了

但仍然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不知道錢主要該花在哪裡

就像我在上面說的,農村很多父母能掙錢給孩子買20W的車

但他們不知道這20W能把孩子培養的更好

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培養

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而這又是因為他們沒時間去了解

他們知道攢錢讓孩子結婚、買車

但他們不會重視孩子的學習,不會重視孩子的長期發展,不會主動去了解「怎麼長期發展」

說到底,像我這種「知道窮的幾個原因」的人,仍然很窮

那些「不知道」的人,大概會「更加窮」。


小總結一下

窮——物質的匱乏,先是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尤其是思維上的發展

當他們不怎麼窮,甚至有些錢之後,因為思維的固化,變得不知道「怎麼用這些錢」。

他們寧願花時間掙錢給孩子買車,也不願意把這些錢、時間用在「培養孩子」上

這就是思維的固化

他們因為窮,所以過的「保守」

「給孩子攢錢買車」,是一個看得到結果的,我攢錢了,孩子就有車了

「讓孩子去上學,陪孩子學習」是一個看不到結果的事,我陪孩子了,「但孩子未必學的好」,保守起見,我還是給孩子攢錢買車吧

同時,當他們已經有些錢了,生活可以「放鬆一些」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放鬆了,他們仍然每天忙著掙錢、幹活——他們干一天就多掙一天錢,習慣了。

這標誌著,他們已經很大程度上不會「自我提升」了

一個不會「自我提升」的人,也不會意識到「讓孩子自我提升」。

孩子提升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上學

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不會管孩子,「你愛學,不學就不學,但你要待在學校里」

他們有一個常見的思維誤區——他們認為孩子能進入學校就夠了

比如說,孩子成績不夠,上不了高中,父母花幾萬塊錢買進去

他們認為有用,但實際上,你孩子中考成績那麼差,你孩子基礎那麼差,你強行讓他進去,他也學不會!

花錢買進去,又考不上大學,有意義嗎?

他們不懂,他們以為「能進高中就是好的」,而不知道「能考進去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以為能進去就行,但不知道過程很重要。

這會產生一個現象

父母天天忙,沒空在意孩子的成績,孩子天天玩,父母也沒時間管教

於是孩子學習越來越差,最後父母把「花時間賺的錢」用在買進高中

掙這筆錢的時間,父母可以分出一點,監督孩子學習、陪孩子學習

但他們寧願掙錢,也不會監督、陪孩子

孩子成績不高,有多方面因素,也少不了「父母的因素」

畢竟父母可是【學校】之外的【第一大影響因素】

最後再總結一下

窮人先是窮的物質

後來又窮了思維

然後陷入循環。


1. 目光短淺,信奉「及時行樂」

比如願意花3個月的工資買個包,卻不願意花3個月工資去提升專業技能,換份好一點的工作;寫作、PPT、外語、演講、考個研究生提高下文憑,這些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但任何一樣學到精,都是你的加分項,你明知道這一點,卻仍會因為暫時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而拖延不去做。

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經過調查發現,窮人多半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但原因卻不是因為窮到吃不起飯,真正窮到吃不起飯的人非常少,80%的窮人,其實是不會挨餓的。

那為什麼這些窮人會瘦弱、營養不良呢?因為他們會傾向於把大多數錢花在買垃圾食品上,比如可樂、劣質酒,如果錢更多一點,他們還會購買高檔電視、各種最新的電子產品,卻不買營養更豐富也更便宜的食物,也從不儲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窮人集中的地方,酒鬼特別多,某些毒品監管不嚴的國家窮人吸毒泛濫。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掙的錢全部花掉,不為明天打算——明天仍然過得緊巴巴——過得緊巴很焦慮——掙的錢及時花掉,買開心。

2.精神上的不富足,導致生活上的攀比

你可能會發現,越是貧困地區,人們越愛面子、愛擺排場,婚葬嫁娶這些風俗越繁瑣。

比如婚禮中,有些家庭原本不富裕,卻會花掉所有積蓄去辦一場婚禮,女方父母通過收取男方高額的彩禮來炫耀自己女兒嫁的好,導致不少地方彩禮越來越高。

再比如,前幾年有個調查(我忘記是哪一年了)說:在我國所有購買新款iPhone 的用戶中,低收入的年輕人佔80%,他們會把幾個月的積蓄拿來買一部新款手機,甚至有些孩子因為物質攀比誤入歧途。

3. 對生活抱有「賭博心理」,怕輸

作者通過調查印度的部分貧困地區發現,那裡大部分人都會生很多孩子,但卻不願意送孩子去上學。因為在他們看來,送孩子上學就是一個「賭注」,賭這個孩子上完學會不會有出息,有出息了養不養自己。

他們覺得,要花十幾年的時間才能驗證這個賭注到底能不能贏,是很不划算的,萬一失敗了呢?自己這十幾年的「投資」就打水漂了。不如讓孩子早早去掙錢補貼家用,然後再多生一些孩子,即使這個孩子不願意養自己,總會有願意的。

於是他們越窮越不願意送孩子上學,越窮家裡孩子越多,孩子越多越窮。

我想起來去年熱播劇《何以為家》中的一段話:12歲的贊恩狀告自己的父母不該把自己生下來,他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毆打、辱罵,我以為我們能成為好人,被人愛戴,可上帝不希望這樣」。

或許你現在看來這些想法很可笑,但其實這種思維我們一直都有。

想減肥,但是看見好吃的蛋糕,會說服自己:「吃一塊沒關係,一塊又不會長胖」、「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

今天下班早,是看一會兒書呢,還是打把遊戲?反正只有這點時間,看書萬一學不到什麼呢?還是打遊戲吧!

都說閑錢買股票可以錢生錢,那萬一股票跌了呢?我還是老老實實放在銀行卡里吧。

你因為怕輸,總是選擇眼前馬上能獲得好處的事情去做,不做任何不確定的投入,你以為這是聰明的做法,但其實你已經因此錯過了很多機會。

最後往往一生都在為眼前的事奔波,被時間推著走。

4. 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有偏見

印度某個貧窮地區,政府免費給幼兒提供打疫苗的福利,但疫苗要打很多次,不同的疫苗預防的疾病也不一樣,家長們不懂這些,通常嫌麻煩,只打一兩次就不打了,等孩子生了病,他們就覺得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是生病了呢?得出打疫苗沒用的結論,更加不願意打了。

還有就是,他們不做體檢、不交保險、生病了寧願相信昂貴的私人醫生也不去公立醫院。這種偏見導致他們的大部分錢都用於疾病治療,更加貧窮。

我們也有這種思維:比如很多人不了解保險,以為買了一個保險,生病了都可以賠,結果去找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告訴他他買的保險不能賠付當前生的病,於是他就得出保險都是騙人的這個結論,再也不買保險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窮的是意識思想心態,窮的是懶惰,但這些認知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成分居多。相對於一些「更成功的人」來說,很多窮人有衝勁,有想法,不缺行動力執行力,但是沒有契機,沒有成本,沒有資源,他們經歷不起大的波折,甚至也沒有條件去開啟小的嘗試,這種「命」的桎梏很難打破。


窮人窮的是很會浪費時間。

通過觀察許多加班奮鬥的案例,我發現,很多人剛入行和剛畢業的年輕人特別喜歡加班,可能是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目標吧!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企業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和能抗事的人。

所以年輕人多想想你的加班是不是多餘,如果是多餘那麼好好反思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