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

而隨著城鄉壁壘的轟然倒塌,農村年輕人正快速進入了城市,並轉化為城市居民。

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五六十年代的農民正在步入老年,生產能力逐漸降低。

農村土地正在以眼見的速度被撂荒。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土地沒人種怎麼行?

那麼這些土地以後誰來種?又怎麼個種法?

幾十年城市化,數億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尚未完成,未來還會有2億人進入城市,這也是許多人認為鄉村正在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口向城市遷移、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是事實,甚至比數據所表現出來的程度更高。

「中國2億多有承包地的農戶,其中有好多人並沒有真正種地,我們在農村調查時,發現他們守著承包地,卻沒真正種地;在西部,好多地方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種不動地了,即便種,也就種點兒自己吃的口糧、蔬菜;在中東部,農業主產區的專業化水平進步很大,農村居民的食物有很多也要購買。相當比例的所謂農民已經不怎麼下地,田間操作交給專業戶去完成。華北平原的農戶幾乎要廢掉傳統農具了,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比人們想像的更少,城市化率也比公開的數字更高。」

農民進城,有的地方還出現土地撂荒的情形和村莊「空心化」的情形,這是不是一種危機?黨國英說,「一般人不了解農業、農村,按照數據去判斷,或者按照自己所見的極小部分現象去判斷,自然會得出農業衰退、鄉村凋敝的結論,但這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客觀的。」

農產品產量在增長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事

不種地吃什麼?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又是如何養活中國14億人口的 ?

實際上,幾十年來,我們的農業生產中的土地利用效率一直在提高。儘管嚴格計算投入產出比,農戶可能並不掙錢。所謂『386199部隊』(指婦女、兒童、老人)在農業主產區下地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出錢請擁有機械設備的專業戶下地操作。這便是中國人在所謂農業危機輿論中沒有發生吃飯問題的秘密。當然,進口也是一大因素,但並不是最關鍵因素。

美國是農業出口大國,但整個美國從事農場工作的勞動力,只有260多萬。一個農場三個勞動力,種三千公頃地,也就是四萬五千畝。怎麼做到的?就是農業現代化,不是依靠人力在勞作,而是依靠科技。咱們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沒有這麼高,但也遠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低。

一家一戶幾畝地、幾十畝地種植方式,正在被專業化、規模化的種植方式所替代。在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大規模地種植在逐步增多。甚至從飛機上看下去也能發現,比如河南,色彩斑塊越來越大,那是數百畝小麥等作物連片種植的效果。

專業的人做專業事情,阡陌縱橫的田地被打通,大型農業機械進入農田,不論是土地的效率,還是生產的效率都在提升,甚至土地面積也在增加。小塊的、不平整的田地,大型機械進不去,怎麼辦?就要整理土地。很多地方通過整理土地,獲得了更多的耕地。如安徽亳州蒙城,通過整理土地,居然多出了17%的耕地。還有河北威縣,僅整理河道,就多出了近6萬畝土地。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人多地少的情況正在被扭轉。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在未來,人口數量的巔峰,相比現在多出可能不到10%。土地面積當然也不會增加,但耕地面積是有可能增加的。

現代化農業生產

不需要太多勞動力

專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並不需要太多勞動力,城市化依舊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未來的幸福,還是要依賴大量人口繼續進城,一方面,人口進城後可以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條件、公共服務乃至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等,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後,留下的土地也更方便整理。土地整理需要規模化,10畝地整理成11畝,不划算,面積小,專業的技術用不上,大型機械進不去,靠人工種植,效率低下,成本卻非常高,種植的人也不會因此成為專業種植戶,但如果是1000畝整理成1100畝乃至1200畝的連片地塊呢?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在未來,例如過20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率可能會達到85%乃至更高,與多數發達國家相當,相應的,留在鄉村的人口,只有總人數的15%,這15%,還不是所有人都從事農業生產,也有人住在鄉村,但在城市工作,還有人從事農業相關的產業、林業、礦業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我覺得5%以下比較合適。

儘管相對於農業現代化程度極高的美國、丹麥等國,這一數字仍舊保守,但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我希望我們未來能往5%以下發展,當然這需要時間,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這是必然的趨勢,我們要推進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一定要讓農業現代化的程度提升起來。

讓農民分享到

整個產業鏈的利益

多數農民進城,融入城市化進程中,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實現,是否農業的發展就會更好,農民就會更幸福?這樣的條件還不完全。

地多了,農業生產技術提升了,但如果農民只依賴種地,收入仍舊不會高,仍舊比不上城市人口的收入。為什麼?因為這樣的生產,生產的僅僅是初級的產品,農民仍舊處在產業鏈的末端,且農民難以充分就業。愷易物聯網認為,真正提升農民受益的方法,是讓農民分享到整個產業鏈的收入。

農產品的地頭價格和產業鏈終端的食物價格,相差數倍乃至近十倍的現象屢屢出現,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農產品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普遍存在,每增加一個環節,平均加價5%到10%。

但實際上,當農產品離開地頭,不論產生多少效益,目前都和農民無關。應該讓農民進入產業鏈中,分享產業鏈的利益,增加農民的受益,提高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怎樣讓農民進入產業鏈,分享產業鏈的利益呢?規模化經營的合作社或許是一個選擇,規模是農業專業化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合作社一定要大,全國有幾十個、幾百個就夠了,這樣農業生產者才能真正參與到市場中,分享整個產業鏈的收益。

城市過不下去就回農村?

怕是想多了

合作社是農民參與產業鏈的基礎,但合作社並非只是地多;地多,並不一定意味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正確認識現代農業,一定正確認識土地。

現代生產中,土地對整個人類已經不重要了。這個不重要,不是說可以離開土地、破壞土地了,而是說經濟的增長不靠耕地的增加。土地總量不會增多,優質耕地增加會帶來產出增加,但不可能增加很多。提升效率,主要靠科技進步。

我們的農業現代化程度,要進入世界前列,缺的主要不是科技領域的投入,而是科技創新機制的完善。創新機制目前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怎樣才能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

愷易物聯網認為,應該建立一整套以農業大學為中心的科技推廣機制,我們幾乎每個省都有農業大學,這些大學完全可以承擔起創新科技、推廣農業科技的工作。可以考慮把農業大學歸口到農業農村部,將兩大塊農業科研和推廣經費統一起來。

當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規模化之後,現有的農民怎麼辦?

這是很長時間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在黨國英看來,其實並不難解決,經濟增長的過程就是城市擴大的過程,也是城市就業崗位增加的過程。我國就業的GDP彈性係數比很多發達國家低,如果能改善勞動市場條件,城市就業的潛力會很大,近年來,許多城市已經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這更說明,城市的容納能力遠遠沒到極限。真正要做的,是優化和完善城市管理的能力,調整城市發展的策略。

21世紀的農業、農村、農民,都不能以傳統觀念去看待,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有那種城市生活不易,農村生活更容易的認識,也有城市過不下去,就回農村種地的想法。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至少不符合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的規律。未來的社會,城市生活一定比鄉村更容易,城市生活和生產更集中,有更多的公共服務,生活條件也更好。而在農村,農業現代化之後,種地就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土地也會逐漸集中起來種植,回到鄉村耕種小塊土地,其實更難生存。


大可以放心,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糧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可能你眼中的扛著鋤頭、風吹日晒的農民,他們靠苦力勞動的故事會結束,新時代下機械化、科技化、規模化的農民,也將書寫中國農民土地的新故事。


謝邀。城市化的發展,肯定會伴隨著農村土地的徵收,在徵收的過程中,勢必會涉及土地的補償問題,以維繫失地農民的原有生活水平。會有農場規模運作,這中間涉及的更多的是如何在徵收的過程中合理補償,妥善安置。


未來的農業模式是現代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是趨勢,以後應該是種植大戶和農業大型企業的天下


農場主、機器人、各種感測器種地啊。個人認為解決了城鎮化以後的農業是一個高資本投入、高資金投入的行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