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背過不少詩,但是對於《紅樓夢》這樣的小說實在是不感冒。所以我不禁問你們這些讀過《紅樓夢》的人,一本《紅樓夢》為什麼可以超的過萬千詩文???(也許這個問題很傻,懇求各位答主不喜勿噴)


因為紅樓夢無論上文學造詣還是故事情節,的確都超過了你說的前三者,例如某位偉人所言:

「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

說這話的人,叫毛潤之


我不是專業人士,就只是談談個人看法吧。

第一次看紅樓夢是高二……因為我是江蘇文科生……附加分要考紅樓夢,不得不被迫去看了一遍

當時就是人云亦云,說這個判詞好,我就也覺得好背下來,說那個場景刻畫很細膩,我就多看幾遍,記在腦子裡。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會被動的接受

第二次看是高三,因為老師說主要看前八十回,後面的可以不看。我當時覺得,後面沒什麼毛病啊,寫的挺好的啊,怎麼了?為什麼不考?當時比較叛逆,反反覆復把後面看了好幾遍,一直堅持認為高鄂先生寫的很好。我當時就是把紅樓夢當成言情小說來看的,故事主人公就只有寶黛,其他都是配角(現在想想好狹隘)我覺得be是相對而言最好的結局

這是我兩次比較系統的閱讀體會,基本沒有自己的觀點。

再往後,上了大學懂得稍微有點多了(這裡指yhsq方面)發現?紅樓夢是一本yellow book?有很多名場面,當初老師上課的時候也講的不是很細,但是你細品就會發現一番新天地(比如秦可卿和她公公,我高中的時候一直都不能理解,為什麼秦可卿的死和她的公公有關?但是細品就會發現,前面有很多細節的描寫,已經暗示了她和她公公的關係不一般,其實說她的死跟她公公有關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

另一個就是判詞,高中的時候就是純粹的死記硬背,哪些判詞是屬於王熙鳳的,哪些判詞是屬於林黛玉的……但是其實細品的話,就會發現其實判詞里的每一句都是在寫他們的生平經歷,而不是說一整首就只暗示她的命運。判詞裡面有很多蛛絲馬跡,我真的……很多情節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不應該發生那個人身上,但是你在回過頭去看他的判詞,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哦,我的上帝啊,曹雪芹先生真的是神仙

也就是上大學的時候吧,我就慢慢開始不是很能接受高鄂先生寫的後續了(但換我我也寫不出來)稍微有點兒爛尾了。比如說寶玉黛玉,寶釵三個人的結果雖說大方向上還是說的過去的,但總感覺情節耐不住推敲,怎麼說呢?感覺人物有輕微精神分裂?說不出來,但就是感覺有點怪怪的

我現在還在時不時的看個一兩卷,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收穫

而且紅樓夢的文筆真的很絕,各種判詞,詩詞,看小說的同時提高文學素養不香嗎?

另外,紅樓夢的格局真的很大,一個社會不同階層全都涉及到了,而且就在一個大家庭中。用一個家族把社會萬象全部串聯起來,呈現給讀者。曹雪芹先生和高鄂先生把這本書寫的條理清晰,他們的邏輯我真的超級羨慕。畢竟我看了好幾遍才把人物關係捋清楚,跪了。我但凡有他們一半的邏輯思維能力,也不至於每次屠鴨都死在作文上


這兩句話其實是諷刺。

之前的回答已經有人說過了,這兩句詩出自清人得碩亭所作的《京都竹枝詞(草珠一串)》之時尚門。全詩為:

做闊全憑鴉片煙,何妨作鬼且神仙。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

為什麼《紅樓夢》會和鴉片放在一起?這就要從這本書說起。

竹枝詞,原是古代勞動人民創作的民歌,自唐代劉禹錫記錄下來後,便固定為一種描繪風土人情記錄時事為主的詩歌體裁了。到了清朝乾隆以後,由於文字獄的高壓,竹枝詞變得風行起來。文人們借用這種體裁,有的諷刺時俗流弊,有的描寫政治活動。《京師竹枝詞》正是誕生於這樣的年代。《京師竹枝詞》刊刻於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此時的清王朝早已不復「盛世」景象。為了平定白蓮教的起義,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愈發困頓。而端坐於京城的貴族們依舊醉生夢死,無所事事,終日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除了逛妓院就是在戲院里鬼混,又或者假裝斯文,倒賣古玩字畫。而底層的老百姓卻不分白天黑夜,永無止境地流著血汗。這樣一來,那些心懷大志的文人,便不停地用筆墨鞭撻社會的醜惡。

《京都竹枝詞(草珠一串)》的作者得碩亭便是這樣一個人。他在序中明確說道「竹枝之作,所以紀風土,諷時尚」,不僅僅帶給人嬉笑諷刺,且必須要能夠勸善,其志向在於「移風易俗」。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他的朋友帶給他一本《京都竹枝詞》,八十首詩中大半譏刺時人時事者。得碩亭閱讀後,感覺這詩集雖然帶有諷刺,卻沒有箴規,自己想要「效東施之顰」。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而《紅樓夢》的第一批讀者正是京城那些貴族老爺,隨即發展到普通的士人、有錢人。這些人「不治經學,卻治紅學」,在作者看來就是不無正業。

《庸閑齋筆記》卷八記載了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某賈人女,明艷、工詩,以酷嗜《紅樓夢》致成瘵疾。當綿綴時,父母以是書貽禍,取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燒殺我寶玉!」遂死。

作者在此大發感慨——淫書以《紅樓夢》為最,蓋描摩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絕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遊,而意為之移。所謂「大盜不操干矛」也。

《三借廬筆談》卷四中亦記載此故事,另外還用自己及其友人故事說明「小說之誤」:

餘十四歲時,從友人處借閱數卷,以為佳。數月後,鄉居客暇,孤寂無聊,復借閱之,漸知妙。迨閱竟覆閱,手不能釋。自後心追意仿,淚與情多,至願為瀟湘館侍者。二十以此得肺疾,人皆笑余痴,余不能自解也。

蘇州金姓某,吾友紀、友梅之戚也。喜讀紅樓夢,設林顰卿木主,日夕祭之。讀至黛玉絕粒焚稿數回,則嗚咽失聲,中夜常為隱哭,遂得癲癇疾。一日,炷香凝跪,良久起,拔爐中香出門,家人問何之,曰:「往警幻天見瀟湘妃子耳」。家人雖禁之,而或迷或悟,哭笑無常。卒於深夜逸去,尋數月始獲。

為此,許多地方官員將其列為禁書,毀版燒書。然而《紅樓夢》的傳播如何能禁止,即便改名為不同CP的《金玉緣》也要出版。於是光緒年間毛慶臻在其《一亭考古雜記》出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辦法:「莫若聚此淫書,移送海外,以答其鴉煙流毒之意,庶合古人屏諸遠方,似亦陰符長策也。」竟要把《紅樓夢》當做中國的鴉片傳播到海外,讓外國人身中此毒,真可謂是腦洞大開。

馬克思於1842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綱要》一文中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而得碩亭早在二十五年前,便把《紅樓夢》和鴉片相提並論,不知道可不可以說《紅樓夢》是最早的「精神鴉片」?


這兩句詩原作者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有所不同。原詩是:

做闊全憑鴉片煙,何妨作鬼且神仙。

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

什麼意思呢?你想證明你有錢就要抽鴉片煙,你想證明你是個文化人,你就必須開口先談《紅樓夢》。這是有時間限制的,只表明作者寫詩時的一種時尚、風氣,並不是和所有的詩書相比。

《紅樓夢》之前,難道就沒文化了,就沒有文化人了!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巜紅樓夢》一時洛陽紙貴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逐漸識到了《紅樓夢》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兩句詩的意思也就變了。雖然有點絕對,但也不可否認其文學史上里程碑的地位,強調一下未嘗不可。


這個屬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紅樓夢我看了好多回,三國演義我卻總是看不下去,很多情節我看著生氣,水滸傳和西遊記的題材,我很難去打開書。不過根據我看的少部分三國演義來說,紅樓夢的文學造詣還是高些的。不過大多數人讀書,是學習道理,不是做文學研究,所以讀書就是挑自己感興趣的好書讀啊。

紅樓夢作為一部小說,構造出來的人物都活靈活現,彷彿曾經真的有那麼一座園子,住著那些人,經歷著兒女情長,家族消亡。每個人物都有好有壞,引得讀者爭議不斷,這是我覺得曹公塑造人物很厲害的一點。從每個人物身上,都能看出許多道理來,這是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可讀之處吧。

紅樓夢的文筆,也是這本書的可讀之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