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內容沒有新意,大部分觀眾也知道平臺會使用惡意剪輯等手段呈現最終節目效果,部分沒實力的選手只是想蹭熱度。為什麼娛樂圈/女團門檻這麼低,並且越來越低?本以為只有粉絲羣體會買賬,但是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朋友(碩士、留學生)都在追?


瀉藥 不可否認沒有內涵的東西很多,蹭熱度的也很多。節目結束無售後,紛紛跑去演電視劇跑綜藝,沒什麼作品。

但是對於真正有實力的人來說是背水一戰,他/她們缺少被發現的平臺。國內唱跳歌手發展是很艱難的,09年超女冠軍江映蓉,很厲害的唱跳歌手,現在糊的讓人心疼,還有李斯丹妮比不上江映蓉但也不錯。

這些選秀給了有唱跳夢想的人一個平臺,以後發展就看自己了。但是現在來看這些選秀越來越偏離正軌了,無下限炒作,有實力的人當背景板。去了解一下青2有很多人都不錯,但桃只讓人記住了淡黃的長裙。


我覺得題主簡單的用沒有內涵形容選秀節目其實不太合適。

拿我追的青2來說,裡面有很多選手都非常有個人魅力。婧的羣像做得非常好,109個選手名字和長相我大約90多個能對上。因為疫情延長了節目錄製的時間,選手們在一起有半年的時間,她們的生活只有唱跳一件事情。她們之間給我的感覺就讓我想起了高中的時候,和班裡同學朝夕相處的感覺,大家有競爭關係,但同學之間的友誼也是珍貴且讓人懷唸的。我今年高中畢業10年了,在大學呆的久了,經常會懷念高中單純到只有學習和朋友的生活。

我很好奇題主在做出沒有內涵這個結論的時候,有沒有不帶偏見地看完某個這類型的節目,還是隻是在網路上刷刷新聞和熱搜。微博熱搜讓人印象深刻的都是不太和實力相關的話題,比如淡黃的長裙,所以也會給不怎麼看節目的人一種這個節目裏都是一些沒實力的人來鍍金或者炒作的感覺。但不得不承認,這類話題傳播是最快的,這不是節目和選手有沒有內涵決定的,這是話題特性本身決定的,有趣、魔性的東西基本上都比正經的內容傳播的快。優秀的好幾個舞臺和優秀的選手實力也上過熱搜,但是傳播程度遠遠不如那類話題。綜藝節目的火,有很多因素共同構成,如果節目組不做這些有傳播能力但給人感覺比較水的話題的營銷,這節目也火不了。

優秀的偶像其實需要非常努力。我目前還在讀書,時常覺得自己非常廢物,學習一會兒就堅持不下去了。我以前也覺得明星太好當了,啥也不會只要包裝就好。但是小愛豆真不是那種大明星,她們中的很多人都已經學習唱跳很多年,有實力卻沒有舞臺沒有資源,參加選秀對她們來說也許是孤注一擲的機會,看她們練習每天到凌晨,每天睡幾小時,我非常佩服,我自己做不到堅持一天十幾小時鑽研專業,雖然我學歷比她們高,我也不覺得我和她們中大部分人比有什麼過人之處(這點認識其實讓我內心挫敗了一陣,但更多的還是佩服)。JonyJ作為rapper在節目裏說,以前不太能理解愛豆,但是參加節目看她們每天練習的強度覺得自愧不如,自己喫不了那種苦。看完節目你會知道它讓人感動的點是積極向上的,廣電現在管的嚴不正能量不可能播的。

我老公是在電視臺綜藝節目做編導的,他的同事有好多追婧的,其中有一個直男,對女團和選秀都不太感興趣,只是因為這個節目火,它的敘事一定有過人之處(是的,哪怕是唱跳選秀節目也需要敘事),為了學習去看的。

不知道題主對內涵的定義是啥,我可能對內涵要求不太高,只要有能打動我的點,我就覺得挺好的,這類節目的青春朝氣就是打動我的地方。這是一個很真實的,20歲左右的妹妹們在為自己夢想努力的故事。不僅如此,節目製作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處(羣像並不好做,這是需要導演很強的專業技術和能力)。在我這裡,節目製作的優點也是它內涵的一部分。

當然,要說和圓桌派這類節目比內涵,那肯定是比不過。圓桌派本來就是純做內容的節目,如果選秀節目的內涵都能和它相提並論了,那它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而且我也無法想像大火綜藝節目都是圓桌派那樣說理類節目的生活。那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知乎提問「為什麼綜藝節目都在講道理就不能出點讓人輕鬆快樂點的節目嗎?」(我本人挺喜歡圓桌派的,對它沒有任何意見,因為我覺得它很有內涵所以拿來舉個例子。)


每個節目在策劃之初,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標觀眾羣,現在的選秀節目還帶有真人秀性質,所以本身更多就是娛樂性質。

題主對於周圍朋友同學趨之若鶩的行為不理解,其實可以包容一點去看待,無論學歷高低、出身背景如何,人都有娛樂需求,只是選擇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作為一個2020年前從沒看過選秀節目的人,近期因為找下飯綜藝以及好奇心驅使,看了幾期《青你2》和《創造營2020》,包括現在逆勢而上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我認為這類選秀節目熱度高的原因在於大眾參與、投入共情鯰魚效應

一、大眾參與

《青春有你》把投票觀眾稱為「製作人」,《創造營》把投票觀眾稱為「創始人」,觀眾在這些節目裏被賦予了新的角色,見證一場造星運動。點個投票按鈕支持一下完全是和發個彈幕或評論一樣沒有什麼門檻的事情,但卻多了一份沉浸式的競賽體驗。

二、投入共情

電視節目的製作確實是有「可預測性衝突」和「可預測性結果」這類套路,想捧誰就多給點鏡頭,想製造話題點就惡意剪輯一下,關鍵在於觀眾的態度。有的觀眾喜歡靠實力說話的選手,自然對沒實力的選手嗤之以鼻;有的喜歡顏值高、賞心悅目的,就想單純多看她一會兒;有的觀眾對plmm免疫了,反而喜歡性格突出的……其實我們都是在無形地看那個欣賞的或者說嚮往的自己。

我在《青春有你2》看到了夏研和傅如喬。她們倆長相平平,甚至沒有特別自信,就像我們學生時代每個班級都會有的那種普通女生。就是這樣的條件,還能在琳琅滿目的漂亮寶石裏發出自己獨特的那一道光芒,我認為非常不易。

我在《創造營2020》看到了華承妍和王柯。在Vocal和Dance領域都有實力選手的時候,她倆不僅綜合實力強,思維還更成熟。在其他選手都在想著節目slogan——「敢,我有萬丈光芒」——就是拼盡全力去爭取時,王柯反而有了新的理解,「敢」,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是我在25歲後才悟到的道理。

我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裏》看到了許飛。張雨綺在這個節目裏憑藉性格圈了不少分粉,很多人用「虎」、「憨憨」形容她,只有許飛是這樣形容張雨綺的——「她是一個被上帝寵愛的姑娘,我強烈的感受到那些愛在深深地保護著她。她順從了愛的意志,實現了狂妄自大的美夢。」

三、鯰魚效應

「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這些選秀節目提供了一波話題點,自帶流量,自媒體能蹭的趕緊蹭,討論聲量加大,不主動接收也會被動看到。


我記得有內涵的節目,我很喜歡的是《圓桌派》。這樣的節目討論的都是人生哲理,經驗。

說實話,當下的人誰生活不累,誰生活壓力不大,有幾個人還能沉的下心去看有內涵的節目?像這些選秀節目,其實觀眾也就是圖一樂呵,放鬆一下壓力。真正pick的選手能不能出道其實絕大部分不都是定好了的嘛...

所以能得到暫時的快樂和輕鬆,也很重要。

但是y1sy,圓桌派我雖然看的不多,但是我真的覺得他們講的很棒 如果有想看的朋友,我覺得看一看也是對自己有益的。


賣夢想的生意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是賣夢想,不是賣錢,就算賠了錢也不能抱怨。

——北野武《北野武的深夜物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