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虛心求教,隨意點評就好,隨便噴


感覺有點像白話文和文言文的結合體。

有些字詞用的不太符合古時用法。比如【如何】(還有幾個我忘了)

多學學,研究研究文言文里的字詞用法和語法,然後重新改一下。

加油


算是犯了很多語文基礎不牢靠的錯誤吧。

首先是用詞方面的問題。

比如「今日」這個詞。文言中「今日」的用法和現代文不太一樣,文言中的「今日」強調「眼下,現在」,如果不是用其抽象意義,通常與意味著事件與寫作是同時的。如果文言文想表達「這一天」,一般用「是日」。

又如「降臨」這個詞。「降臨」同樣強調的是「降」而不是「臨」。所以能用「降臨」的通常是天神、天子一類「高高在上」的人物。而山鬼用「降臨」一來逾矩;二來山鬼本就在山中,何「降」之有呢?

文中現代漢語詞假做文言的地方也非常多,「山腰上」、「呼吸」、「山腳下」等等,不再一一指出。

其次就是冗言繁雜的問題。

文言文相較現代文,優點就在於精簡凝鍊。但題主仿文言文寫的句子修飾太多,語義或重複或矛盾,反而不好看。

比如「薄霧輕起,立時瀰漫半山」這句。這霧如果「輕起」,那怎麼「立時」就瀰漫半山了呢?這霧到底是快還是慢呢?而且「彌"字本身就有「久長」之意,「瀰漫」就已經給人一種「輕起」且逐漸充滿的感覺了。所以這句話不如直接縮減為「薄霧瀰漫」就足夠了。

又如「於是山鬼心中起大疑惑,默然離去,那人尚長跪原地」這句。且不說「起大疑惑」這中不中日不日文不文白不白的用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單看這句子本身,也覺得信息太少而字數太多,實在是不怎麼樣。這句子提供的信息是:山鬼很奇怪,沒說話就走了,那人留在原地沒動。何必那麼繁瑣呢。「鬼大惑而退」不就夠了嗎?(這文章里就一個鬼,所以按照古人的尿性,「山」字除第一次外,都會去掉。)

第三就是敘述一致性的問題。

比如「忽見一螻蟻于山腳下跪拜……山鬼大驚懼……」這句。「螻蟻」一詞,應該是借用山鬼視角,表達對人類的蔑視。我不知道題主看到螞蟻趴在某處不動會不會「大驚懼」,反正我是不會的。既然傲慢,那跪拜不是理所當然嗎?驚懼個什麼勁呢?

又如「化一女子……翩然而至。問:卿跪於此地作甚?」這句。「翩然而至」的女子,開口第一句是「作甚」?這就像端莊秀雅的漢服小姐姐開口第一句話是「你瞅啥」,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有沒有?還有,「卿」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敬稱,或夫妻好友間的昵稱。這裡用「卿」來稱呼對方,未免有失身份。

最後就是內容與表現的問題。

就最後「細嫩」歌聲而言,這文章立意應與屈原的《山鬼》有某種聯繫。但為什麼明明只是山神的「山鬼」「降臨」時卻有「天神」為之服務?跪拜的螻蟻是男是女,目的是什麼,這人真的只是盲目跪拜嗎?最後強調歌聲「細嫩」有何用意,是表現失去原本意義的文化儀式傳承嗎?想要表現的點寫的很不清楚,讓人看不明白。

總之,我也就隨便說說吧。冒犯勿怪。


可以看出很努力的想寫好,也確實寫的很棒的。就是還是總感覺有一種奇怪的違和感。加油,多寫幾次應該會好很多的。


感覺不錯,很流暢,詞句亦有美感。


其實用詞很考究的,但是整體看起來有點怪怪的。我個人不太習慣讀這種半白半文的古風隨筆。更喜歡那種俗世奇人里的小篇幅,非常勁道,讀起來音韻鏗鏘。

貼一段: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我比較喜歡這種民國類型的小說啦。對古風不是太感興趣。


語言基礎一塌糊塗.就像網易那些 原創古風歌,都是為了結構 亂填詞.


然而 和那人 用地怪怪的。嗯,只是個人感覺而已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