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行星」一詞其實是個有點模糊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可以細分為大行星、小行星、矮行星等,但有些時候「行星」一詞特指「大行星」。但有時「小行星」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比如小行星與彗星二者間就沒有明確界線。

顯然,目前所知太陽系內的「大行星」有8顆。小行星與矮行星都多到無數準確計數。


看你怎麼定義了

如果是打掃了自己軌道的大行星,目前已經發現的八

如果只要是圍繞太陽獨立運行(就是不繞著別人轉的那種)的,太多了,而且隨時會有新發現

如果是美少女戰士的,九加四(四是亞馬遜尼斯四重奏,我個人喜歡動畫的她們)


史前時代,人們最初接觸的天體是太陽和月亮,這二位也是天空中亮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天體。

在一段無法確定的時間段,勞動人民漸漸的從浩瀚星空中發現了五顆和日月一樣規律性東升西落的天體。在東方,人們按照五行學說,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先哲認為這五顆星星和太陽,月亮擁有同樣的性質,合稱七耀,也稱七政。

在西方,人們用神的名字來命名這七顆「行星」,太陽的名字是「蘇娜」——太陽神,月亮的名字是「露娜」——月亮神,水星的名字是「墨丘利」——主管商業的神;金星的名字是「維納斯」——愛與美之神;火星的名字是「馬爾斯」——戰爭之神;木星的名字是「朱庇特」——眾神之王;土星的名字是「薩頓」——西方的土地爺。

諸神

所以,假設東西方交流足夠早的話,我們的水金火木土大概率會被叫做商王星,美王星,戰王星,大王星和土王星,從而與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保持一致的稱呼……

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遠古人民都認為地球是靜止的,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水金火木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天體。

《宇宙誌》(1539年)中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模型

西方人用「遊走的星星」來統一稱呼這七顆天體,體現在英文就是「planet」,在東方長期稱呼七耀或七政,中文裡的「行星」一詞直到1859年才第一次出現。

談天

然後,日心說來了。日心說確立了太陽在天空中心的地位,太陽是不動的,反而是地球在動,因此地球就取代了太陽的地位成為行星,太陽則被歸入恆星。

然後,大神伽利略認為,月亮和水金火木土是不同的,不能叫做行星,應該稱呼為衛星。所以,月球也被從行星的行列中排除出去。

就這樣,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行星變為水金地火木土六大行星。截止到這個時間點,行星的定義還是模糊的,天文學家們只是簡單的定義它們是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

1781年,第七顆行星天王星被發現;1801年,穀神星被發現,有長達49年的時間被稱為第8顆行星,在1850年被排除行星行列;1846年,第八顆行星海王星被發現;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有長達76年的時間被稱為第9顆行星,在2006年被排除行星行列;

穀神星

穀神星和冥王星之所以不再被認為是行星,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天文學家們陸續觀測到了幾十顆和它們大小類似,並且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和前輩行星相比,它們的尺寸太小,帶不動「行星」的冠冕。所以,天文學家將它們的級別下調一級,稱呼它們為矮行星。

同時,天文學家們給行星做出嚴格的定義:

1. 必須是太陽的直系第二代——直接圍繞太陽運行;

2. 必須是大塊頭——有足夠大的質量形成球形,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

3. 必須獨佔自己的跑道——有足夠的引力,把運行軌道附近的天體吸引成自己的衛星。

具體到公認的八顆行星,天文學家也根據它們的不同特性進行了分類。這裡簡單說一下:

——按照組成物質分類

類地行星(又稱「岩質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大部由硅酸鹽和金屬組成。

類木行星(又稱「氣態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大部由氫和氦組成。

類海行星(又稱「冰巨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濃厚的大氣下,有「冰質」表面,這些冰主要由水、甲烷、氨構成。

——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分類

內側行星:太陽系中地球軌道內側的行星,包括水星與金星。

外側行星:太陽系中地球軌道外側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由此,八大行星的「鐵帽子王」地位以集體表決通過的方式得以確立,太陽系建立起新的秩序,翻開了新的篇章!


目前確認的好像40多萬個。分成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準確的數量是無法估算的,因為小行星帶和奧爾特雲也要算。


好像7十一棵。


2006年之前,太陽系應有9顆行星,但是2006後,冥王星被kick了,所以現在只有8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