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變成個巨型恆星,或者超大黑洞才行。

天文學上「圍繞」的定義是二者的共同質心落在其中一個天體內部(木星和太陽嚴格意義上是相互繞轉)。中子星的上限只有兩倍多太陽質量,白矮星更不用提了。

要麼有核聚變撐著體積,要麼用視界半徑來定義邊界,不然的話沒戲。


其實已經是互相繞著公共質量中心轉(地球對太陽也有引力,但太陽很大,這個質心在太陽裡面)——只要物體有質量就能對太陽產生引力。題外話:木星足夠大,所以木星和太陽的質心是在太陽外面的。


運動具有相對性。

只要你把地球當做參照物,那麼太陽就是繞著地球轉的。(當然我沒有復闢地心說的意思)


應該這麼問:地球要多重才能讓太陽圍著轉。

別想了,洗洗睡吧,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花那精力,看個笑話不香么?


要讓太陽繞地球旋轉,其實方式很簡單,只需用一些數據就可以了。

舉個數據改變動態例子,按日地距離可推算出地球「公轉」軌道周長,再按周長除以一年時間得出地球公轉速度約32公里/秒,也即十分鐘的時間地球在其「公轉軌道」上移動了約1.92萬公里的相位,而地球直徑才1.27萬公里,如果用幾何原理推算下去,地球每自轉一圈(在觀測者位置不變的前提下),東西方地平線上的天體不可能再次同時出現,這嚴重違悖了客觀事實。

所以,用「日心說數據」則可改變地球動態,用三角視差法則可證偽【日心說】。


天體類別不同,地球是行星,而太陽是恆星,恆星誕生於發射星雲,「出生」中先有恆星後有行星......所以不管地球能有多大,它必須是圍著太陽轉,而太陽是圍著銀河系的星系核轉。


大到讓整個系統的質心在地球內部就好了


似乎要用到一點天文問題∑( ̄□ ̄;)

太陽的體積是1.412×10的18次方,非常巨大。假設太陽體積不變,我們比太陽大的倍數最好是現在太陽比我們地球大的倍數。(猜測)現在太陽是地球的109倍,經過計算,地球體積應該要達到1.539×10的20次方才行


地球如果質量變得和太陽一樣的話,他們就會組成雙星系統


其實可以認為地球和太陽在互相繞轉,只不過太陽比地球大的多,自然會選擇太陽為參考系。如果地球接近太陽的大小,那麼就會明顯看到他們在互相繞轉。只不過那樣的話,地球的強大的引力也會將內部核心點燃,變成一顆恆星。就像許多其他的雙星系統一樣。而如果地球比太陽大很多,那麼就自然會把地球作為參考系,認為太陽在繞地球轉。


根據慣性系的選取方式,太陽與地球的運動關係也不同(即,他們之間的運動是相互的)。因為太陽相對較小的加速度和相對較大的體積,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地球在繞著太陽轉。然而,如果我們把地球當做參考點,太陽就是在繞著地球轉(這也就是為什麼「地心說」並不是完全錯誤的原因)。


首先是相互繞轉。但是真的要讓太陽圍著我們轉,我們必須比太陽大!!而太陽之所以能成為太陽系的老大,主要是因為它在整個太陽系中,其質量佔了絕大多數。太陽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的99.86%。可以說太陽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的霸主。

如果地球有一天「翻身做主」了,變得比太陽還大,地球就變成恆星了,天體質量超過一定程度(太陽質量的8%)就會啟動核聚變,地球就成了一個大火爐了。然後,我們的星系核心就成了雙星系統了,整個太陽系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如果地球變得比太陽還要大,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那就是太陽變小了,變得比目前的地球還要小。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整個太陽系就太糟糕了,因為比地球還要小的太陽,是不可能帶領整個太陽系來平穩運行的,可謂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那麼現在的8大行星,肯定不會按照目前的軌道運行了,又會回到太陽系還沒有形成的初期的模樣,它們之間會相互碰撞,當然也沒有了太陽的光和熱,我們地球上也不可能再承載擁用生命的重任了,整個太陽系的星體都會在太空中四處流浪,直到碰到新的恆星把它們捕獲,最後形成一個新的星系,至於是一個什麼樣的星系,裡面還有沒有地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地球變大了,變得比太陽還大,變成了一顆恆星。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在恆星系中,應該是比較小的,屬於黃矮星。恆星按其質量大小來分,可以分為藍矮心,黃矮星和紅矮星,質量大的恆星,一般發出的光是藍色,我們稱之為藍矮星,質量中等的恆星,發出的光是黃色的,我們稱之為黃矮星,質量中等偏下的恆星,發出的光為紅色,我們稱之為紅矮星。如果地球變得比太陽還大,很明顯屬於中等質量的恆星,它會發出黃色的光,變成一顆和太陽差不多的恆星。如果是這樣,在整個太陽系中就會有兩顆恆星,成為一個雙星系。實事上,宇宙中發現的星系中有三分之一是雙星系。那我們就會看到天上出現兩個太陽的奇觀。當然,如果地球超過太陽的質量,成了一顆恆星,地球的內部就會進行熱核反應。那麼我們地球上面的一切都會被抹去,地球也會變成一個和太陽一樣,每天都在燃燒著的火球,上面是不可能存在任何有生命的東西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