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虛構的,但傳達的情感和理念卻是真的,一個作家為什麼要寫小說,不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去傳達某樣東西嗎,可能是某件真實的事,可能是某個情感,可能是某個理念,哪怕是快餐小說,你讀得爽不也是一種自我滿足。

讀小說從來就是對自我的情感調節,跟它是不是虛構無關。


我來找兩個比較實用的角度談談。

生活中,人與人在一起總是需要交流的。當說起某一個很抽象的話題,為了擺清自己的道理,就需要找一些具體鮮明的例子,來更形象地進行說明。這個例子不能是自己單方面知道,而對方卻不清楚的,就像自己的經歷,講給別人時總會有一種隔膜,甚至有時候還會起到反作用。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雙方都能瞭解的人物案例,溝通才能對等且順暢。那麼,故事中與聊天話題相對應的人物和相關事蹟,就能起到這個作用。

以四大名著在這方面的功用為例:

談女人,《紅樓夢》就能提供很多類型的案例,黛玉型、寶釵型、探春型·······明知道是虛構人物,但卻非常直觀,也極其形象。

侃熱血,《水滸傳》裏的各路好漢,各自身上不同的特質和特點,也一樣可能提供很多典型性的案例,比起自己詳細去描述要省事的多。

講職場,《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劉備、孫權就各具不同領袖氣質,書中耳熟能詳的描述,就能讓你的思路一語中的。

聊人生,《西遊記》一路西行的魔障,九九八十一難的坎坷經歷,隨意附會就能成全你心中的感慨,且唯美而更顯內涵。

所以,虛構的人物和故事,就是讓你把抽象的思路用形象的案例表述出來,越是影響力廣泛的小說,在這方面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即使很多人不好文學這一口,也不作這方面的研究,多瞭解一些小說故事,也能在生活中還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以上僅就聊天溝通而言,至於讀書為了更深度思考的人,就用不著我再多言了。

其實,當人長大,生活自身就是一部傳奇。所以,成年人對小說的需求在慢慢地降低。而小孩兒的生活才剛剛開始,經歷遠沒有大人們豐富,對這個世界也充滿好奇。這就需要有大量的誇張且特點鮮明的故事,為他們認知自己內心世界和分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直觀的素材。所以,小孩沒有不喜歡聽故事的,這些故事充滿他的大腦,並且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說:

關於動植物的童話故事,能讓孩子認識大千世界的各種東西,比生活中死板的教導來得更有效。

關於生活習慣的小故事,能起到讓孩子注意衛生,對養成健康生活的好習慣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關於公德習慣的小故事,對孩子的禮貌養成,以及在各種外界場合下的表現都有明顯的效果。

至於更深層次的想像力啟發、價值觀培養、氣質的養成,就不是在這裡探討的問題了。

以上。


歷史書裏的故事都是假的,只有名字是真的;

小說裏的名字都是假的,只有故事是真的。


爛的小說可能除了故事是真的,別的都是假。

而好的小說,除了故事是假的,體驗是真的,邏輯是真的,情感是真的,甚至具體的情節也是真的。用辛格在小說《傻瓜吉姆佩爾》裏的話說:

我聽到了大量的故事,許多謊話和弄虛作假的事情。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越來越懂得實際上是沒有謊言的。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事情會在夢裡遇到。這個人遇到的事情,也許另一個人不會遇到。今天不遇到,也許明天遇到。如果來年不遇到,也許過了一個世紀會遇到。這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常常聽到一些故事,我會說:「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然而不到一年,我會聽到那種事情竟然在某處發生。

毫無疑問,這世界完全是一個幻想的世界,但是它同真實世界只有咫尺之遙。


生活都是乏味的,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