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的臺式機硬碟比筆記本硬碟,又大又重,價格也沒優勢,為啥還不淘汰?


雖然說固態硬碟流行之後,機械硬碟的性能和固態相比爛的一比……

然鵝,和桌面3.5寸的7200轉性能相比,筆記本盤通常是5400轉,只有更爛沒有最爛……

當然,筆記本硬碟不是沒有7200轉,但就不是題主說的「價格相差不大」了:

東芝的3.5寸只要270,日立的2.5寸要400,48%+的價格差異。就算用希捷的299,也貴了33%。

還有哦,就算同樣是7200轉,3.5寸的盤徑大,外圈性能要比2.5寸的高不少的:

同樣是希捷的7200轉1TB硬碟,3.5寸的酷魚最大速度是210MB/s,2.5寸的酷魚Pro只有160MB/s,性能低23%。

至於容量方面,就算不考慮轉速,3.5最大是14TB,2.5最大隻有5TB。

所以除非是空間、功耗或者便攜性限制——例如筆記本、移動硬碟,否則幹嘛買2.5寸硬碟?


[1]:希捷3.5寸酷魚參數

[2]:希捷2.5寸酷魚Pro參數


不請自來

1. 3.5英寸在容量方面相對2.5英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單碟1TB容量,3.5英寸垂直記錄就可以完成。但是2.5英寸由於收到碟片面積的限制只能用疊瓦式技術纔可以達到1TB容量。疊瓦式技術有多坑爹想必大家都領教過。

2. 由於3.5英寸碟片面積更大,那麼相同轉速下碟片線速度越大,那麼意味著順序讀寫性能更強。

3. 3.5英寸硬碟體積更大散熱性更好

4. 3.5英寸盤體厚度大堆疊碟片擴展容量更加容易,現在3.5氦氣16T硬碟碟片多達9張,2.5寸硬碟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5. 3.5英寸盤體大,那麼剛性越足。硬碟是個機械與電子的結合物對精度要求相當高,盤體剛性越好意味著運轉越平穩,對降低故障率有明顯效果。

6. 正因為3.5寸盤體剛性更強,那麼磁頭定址速度可以做的更快。

敬請關注公眾號


目前2.5寸和3.5寸硬碟性能差別還是蠻大的,正如下述大神 @Barracuda 所說的,1T硬碟3.5寸可以繼續沿用PMR,2.5寸硬碟只能依賴SMR導致性能差別。我前段時間就試過,公司一臺辦公電腦,原有一個3.5寸1T機械硬碟用來安裝系統和運行EDA系統,後來數據佔用空間越來越大,原有1T硬碟滿了。可是那個機箱空間有限,只有1個3.5寸硬碟位,以及兩個2.5寸硬碟位。數據容量要求那麼大,領導肯定不會同意買大容量固態硬碟的。於是我就申請買了一個2.5寸1T機械硬碟,結果那個新硬碟的性能,說多都是淚ε(┬┬﹏┬┬)3


1,速度慢,緩存小,價格以前還挺貴的

2,現在筆記本硬碟幾乎都已經是SMR疊瓦式磁碟,所以成本有所下降。臺式機上已經部分是SMR,但是還是可以找到PMR的。


筆記本硬碟的體積,7mm目前最多2T,15mm也只能容下5T;而3.5寸的臺式機硬碟,目前最大容量是14T。價格上15mm5T2.5寸盤大概1000左右(馬雲家相應的移動硬碟價格),但14T3.5寸盤價格大約3000+(發帖時馬雲家東芝硬碟價格),考慮到盤位問題(數據中心一個盤位的成本往往在1000+),所以3.5寸硬碟還有用武之地。而2.5寸hdd早被隔壁ssd降維打擊了(就連萬轉的伺服器2.5寸盤都停產了,希捷西數在這個領域均全面轉向ssd)。


經評論區提醒,2.5寸誤碼率應為比3.5寸更高而非更低,1e-14(2.5寸家用)對1e-15(3.5寸)。

根據希捷官方資料,2.5寸家用硬碟的誤碼率是遠低(此處有誤)於3.5寸硬碟的,對組raid5陣列影響很大。


大了可以容量更大,轉速更高。想追求體積小的話,用固態硬碟。


固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