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舍利弗。世界凡有四貪著處。以貪著故 當墮惡道。何謂為四。

一者 貪身

貪壽命

利財產

耽愛欲是。

名為四。


追求物質與修行矛盾。

享用物質與修行不矛盾。


身安則道隆。

修行資糧包括財,只是在修心方面,把握好不要過貪。以及時時警醒自己的初發心是什麼。

以上。


不矛盾。但是你得真有那本事,作維摩詰居士那樣的大乘人,可不要認為是簡單好作的。小乘人這個中間環節,想跨越過去,許多人還會感到相當喫力的。從這裡將會體會到:大乘不是否定掉小乘,而是對小乘的兼容和發展。


1不矛盾。

2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生命圓滿,其中就包括物質及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能量充足。

3人世間的物質因素有兩個弊端,第一不長久,你發現你用一生所奮鬥努力得來的生活物質,最終一樣也帶不走,來去空空,所以修行者,明白了這一點,從而不再去費心力去獲得這些。第二,並不能滿足生命所需的所有能量,不能讓肉身永遠活下去,不能長生是這裡的最大不足,生命的境界是升華的,需要的能量越來越大,可是物質是有限的,就是你擁有了地球,你還想擁有其它星球,所以修行者放棄了這有限的能量,而是直接奔著宇宙的巨大能量場去,那是無限的,想要多少全憑生命的境界,直到再也容不下為止。

4所以修行是放下小的,而求大的。你們看到的修行者大都是在舍,不為人間名利,其實他們是為了最終生命的圓滿。修行者明白宇宙的能量無限,關鍵是自己的容量問題,所以修行者把精力放在如何放大自己的容量上。

5圓滿意味著達到了生命境界的頂點,成就了生命的最大夙願,智慧,生命所需要的一切都到達這個生命境界的極限。換句話講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你可以隨便拿口袋裝,能裝多少全看你自己的口袋有多大,就是一個生命的容量問題。

6人的私心,是容量提升的障礙,私心如同那個口袋,口袋裡的是自己的,口袋外的是宇宙的。私心越重,口袋反而越小,容量越小,越是裝不下什麼東西。你如果把私心去掉,一點私心都沒有,你會發現宇宙都是你的。

7所以不要總想著你得到了多少,而是應該想想你能容下多少。


怎麼說呢,因為這很容易「倒果為因」,沒有修行的前提您是駕馭不了自己的「貪嗔癡」的,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了才能理解上面所說的「駕馭」。您有可能因為慈悲而選擇暫時入世,不管是救苦濟世或是劫富濟貧。假如您能賺一億零十萬,但只取十萬,其餘全部捐贈。或者說最後不管能造就多大的成就,您還是會隱退的那就不會矛盾。

所有正確的修行都是清凈無為的,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要承擔因果的。明知如此還行,那是因為慈悲。

最後,只想提醒想修行的人一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首先謝邀!!!

這個問題有點兒大,但也是當下年輕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這個問題,首先分兩塊來看,在家人修行和出家人修行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如果在家人完全按照出家人的那套路子走,很容易造成家庭內部的不和諧,甚至在社會上都容易格格不入,成為一個滿口佛言佛語的怪人。

佛教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是表法,嚴格的講,法門遠遠不止這些,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成功沒有百分百的複製可能來看,每個成就的人的修行道路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法門。至於禪凈律密只是大方向的法門說法。

那麼暫且我們這裡討論的都是在家人的修行吧。

其次,所謂的追求物質,我們也要先定義,是為了生活,朝九晚五?還是為了功成名就,成就一番事業?還是各種奢侈品圍繞,成天酒池肉林呢?我相信多數人還是為了一個基本生活保障吧。

金錢物質到底該不該追求呢?很多人站在修行的立場,可能會這樣那樣的勸說你如何如何的放下和不在意。我想說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基本為兩類人:

一類是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冷漠分子,他們自己可能出生以來,沒喫過苦,沒受過窮,同時又不關心身邊人的困難和社會疾苦等責任的那類人。當然,不排除這類人自己一事無成,也希望你也別太優秀。

第二類更可惡,打著修行為旗號,自己好喫好喝,讓別人看破放下,讓別人發心而自己發財的虛偽分子。這類人你讓他給你奉獻物質的時候,他就和你講個人的福報因緣,你和他講福報因緣的時候,他就和你講戒律規矩。。。一句話,不管如何繞,他就和你耍流氓。

而金錢物質到底是啥呢?我想應該粗略的分為兩塊:第一塊,解決人安全感的問題,這裡的安全感問題包含著喫、住、醫療、教育、養老等等這些剛需。這些問題不解決,在社會上無法被獲取認同不說,很有可能拖累社會。況且你的父母子女的一系列問題沒解決,你就說對天下眾生如何如何慈悲,忒沒有說服力了。

第二塊,解決人滿足感的問題,金錢物質不止能讓人衣食無憂精神愉悅,也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很多問題。這個時候你想買豪車,買豪宅,買各種奢侈品的時候,就要慎重了,是因為工作需要還是完全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這裡請留下稍許遲疑的時間。自己好好反思,畢竟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是你想要的?還是你需要的?還是你該要的?真的有必要去因為一些不是必須的東西來損耗自身的福報嗎?這樣真的好嗎?況且這種因為短暫刺激而獲得的滿足感,是需要不斷的刺激才能持續下去的。就好像今天你買了一部帕薩特很喜悅,下一部車再想獲得這種喜悅就不是一部帕薩特就能解決的了一樣。

ok,我們言歸正傳,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是喫素?是放生?是打坐?是念經唸佛唸咒?no no no,這些統統都是方法,為的目的是解脫和自在,不光死後要自在,活著的時候也要培養自在的習慣。

那解脫和自在的的核心在哪裡呢?————「智慧」

只有智慧具足才能撐起這些東西,即六度中的智慧,那麼智慧到底是啥呢?這個太多人太多人去解讀了,雖然很多闡述不太一樣,有的甚至聽不懂或者說根本做不到,但普遍的論點來看,智慧一定是個好東西。

這裡我就不講那些自己看不懂,說給你也聽也不懂的東西了。我認為智慧最起碼要具備三個特徵:

1、有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第一條非常重要,如果自己沒有良好的鑒別能力,在社會上混生活,買櫝還珠,錯過機遇都是輕的,甚至根本聽不懂好賴話,聽不懂好賴話很容易被人看輕的,一個容易被人輕視的人,在社會上是很難追求物質的。解決方法:多學習,多讀書,不光國民教育這裡要好好學,自己所在的領域所在的行業的一些書也要多讀。要熟悉自身所在領域的遊戲規則,並且遵守它。想破壞或想修改,請在這個領域爬到一定的高度,再來制定標準吧。

2、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有合適的手段解決合適問題的能力。這一條和第一條有共同之處,前提都是要多學習,多能力。當然,錢多也是一種能力。比方說,在普通的感冒發燒這類小毛病面前,隨便喫點兒感冒藥就能解決。但如果是冠狀病毒肺炎這類問題,就一定要去醫院。一個人手中只有一種工具的話,是很難面對複雜漫長的人生的。想想一個人,面對任何問題,手裡的工具只有一隻鎚子會怎樣?

3、能夠經常讓自己快樂起來,也能讓身邊人快樂的能力。這個是檢驗智慧的最重要的標準,如果說自己能夠快樂,更多的是智慧。那麼讓別人快樂,則更多的是慈悲。如果說追求物質的最後結果是,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解決了很多別人的問題,那麼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行。

綜上所述,做很多事情都需要金錢物質來支撐,哪怕你去寺院禮佛參禪求學教理,那也要建立在時間和財務相對自由的基礎之上。因此,適當的追求物質和修行,對於在家人來說是不應該矛盾的。

一個在家人的修行,要深信因果,深信三法印,但不能忽略家庭和社會責任。人生的價值,對內是覺醒,對外是奉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福慧雙修!

粗淺見識,僅供參考!

祝願您能走出內心困境,早日享受智慧快樂的人生!


如果追求物質是為了修行,那不矛盾

for一個example:掙個百十萬,為了專修創造條件

就怕為了物質去修行,拿著做交易的目的去修行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呀


在古印度教沙門婆羅門要修習以下的苦行,才被視為有沙門義、有婆羅門義的

不用缽而只用手來盛載食物喫,

不接受別人呼喚過去取的食物,

不接受別人呼喚停下來取的食物,

不接受別人帶來的食物,

不接受專為自己準備的食物,

不 接受別人邀請供養的食物,

不取盤中的食物,不取鍋中的食物,

不在門檻間接受食物,不在棒杖間接受食物,

不在杵臼間接受食物,

不在有兩人在喫食物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有人懷孕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有人哺乳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有人性交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有人專作佈施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有狗看守的地方接受食物,

不在蒼蠅羣集的地方 接受食物,

不接受魚類,不接受肉類,不飲酒,不飲果酒,不飲米酒。

他只去七家化食及只取七口食物,只去六家化食及只取六口食物……以至只去一家化食及只取一口食物;

一天化食一次,兩天才化食一次 ……以至七天才化食一次;一天喫食物一次,兩天才喫食物一次……以至七天才喫食物一次。

他以這方法來修習,直至每逢半個月才喫食物一次。他只喫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谷、米水渣、芝麻、草、牛糞;他只喫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他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他是一些修習拔鬚發 的人,常把自己的鬚髮拔除;

他是一些修習長期站立的人,不使用坐具;

他是一些修習長時間蹲下的人,儘力保持蹲下的姿勢;

他是一些修習睡刺牀的人 ,睡在帶有尖刺的牀上;

他或是睡在樹皮上、地上、山坡上、土堆上、空地上、墊上;

他只喫變壞的食物,不飲有生物的水;

他是一些 每天沐浴三次的人,晚上也會到水中沐浴。

以這種困難程度而說沙門義難行、婆羅門義難行,這是不合適的,因為居士、居士子甚至取水的女僕都有能力做得到這些修習。

這些都是古印度婆羅門的苦行

佛法修行是修習慈心,內心沒有怨恨 、沒有瞋恚,他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刻意不追求物質與貧困不追求物質並無差別。合法追求物質無可厚非,遠離非法追求物質。

修行請按四聖諦,八正道,而不自以為是。


從未得到何談放下。釋迦牟尼佛以前不也是皇帝嗎?追求幸福沒有錯,一切都是修行,追求物質的過程也是修行。


不矛盾。

修是剪 是丟 是捨棄 是再塑造

行就是這一路走來

然後你修著修著就會發現 什麼是你要追求的了。

你不把那些再稱之為矛盾或者衝突 也不叫做捨棄

本來就不存在 哪裡來的矛盾或者捨棄呢


不矛盾!修行的主要目的是讓內心有處安放,身體或者精神不平,都會增加內心的不安。比如你餓地發慌,你能安寧嗎?你周圍的人都是洋房,你還住茅房你能安寧嗎?你安寧你老婆也不會讓你安寧!物質是基礎,當然也不是必然。但不要輕視物質的重要性!不能片面執著空,以為物質不能長久,但在有限的時間內,它不是空的,它是實在的。色是空,但空也不異色呀!


可以矛盾,也可以不矛盾。關鍵是貪慾之心和修行有矛盾,而追求物質這個行為是否矛盾取決於是否有貪慾的心。比如,有些高僧大德看上去也是有「追求物質」的行為的,如果他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而追求的,那就是完全符合修行的要求。

而且,修行是有個漫長的過程的,不能要求剛開始修行的人就完全遠離貪心,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要求了,反而會障礙修行。

只要在一點點減少自己貪嗔癡的就是一個好的修行人,追求物質的貪慾心在修行的過程中一點點慢慢慢慢變弱,就是修行。


矛盾。物質說到底是維持肉身的必要條件,不是修行人追求。打個比方,如因為追求美味佳餚而對食物起輕慢挑剔之心,是修行人的大忌。而人都要喫飯,所以修行人對待食物(物質)的態度應該是不分優劣、夠用就好、不可貪求


不矛盾,物質與修行並不相背,追求物質是生活的最低需求,沒有物質就無法生存。我們修行的是人的慾望,也就是說,追求物質沒錯,但是如果追求物質的要求高於生活的基本,那就是貪慾作祟,所以貪纔是與修行相悖的。


人的矛盾與生俱來,跟你修行與否無關,我們也無法從諸多二元裏選擇或站隊,我們只能接受和平衡,我們如果覺得自己只善良不邪惡,或者只邪惡不善良,應該都算自欺欺人吧,不懼怕矛盾,纔是關鍵的一步吧,而不是盡量避免。也不要把修行神魔化,真理化,一切都要從新定義,因人而異,這世界只存在自我救贖。


這得看你怎麼追求物質以及物質對心態會不會產生影響。追求物質不是不行,但是要適度,而且要保證即使你追求了一些物質仍然可以心靜。如果追求物質會讓你的心受到紛擾,那就應該有所剋制。


不矛盾,世間名利皆為船,握好手中舵。


修道需要法侶財地,無財不養道。

有了財實現經濟自由,才能雲遊拜師。

身心也是物質能量組成,喫的不好,睡得不好。沒有財富不行。

精氣神也是物質,也要努力追求。

修行不可以脫離身心。

現在沒有自動化修行機器給你注入精氣神,只能通過艱苦 練功 獲得。

當然我說的修行不只是修心修善放生念經那種,而是

煉內丹出陽神那類的金丹祕法。


修行的人需要喫喝拉撒睡嗎?首先你是個人,在是個完整的人的基礎上,修心,修身,修性,何來矛盾一說?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的是。一個元寶,不失德行,一壇元寶,圖財害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