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做菜是喜歡放糖的(只是放的不多,也不會每個菜都放,例如我家焗排骨,直接兩湯匙白糖)。還有去喝早茶那些點心,什麼蒸鳳爪排骨的,其實會放糖的。

不放糖也喜歡放味精(雖然現在由於注重健康越來越多人不放味精了)。

生抽更是每家必備,每頓必有。生抽是有甜味的。外省人喜歡用醬油用老抽,鹹的發苦卻不甜。

而且我們廣東也喜歡「鮮甜」,像白灼蝦,清蒸螃蟹或者淡水魚,雖然沒放糖,但慢慢嚼,絕對口腔會出甜味。所以一些完全不放糖的省外人會覺得甜,沒毛病。很多廣東人會說,不甜啊不甜啊,是因為你從小喫到大好嗎。

至於說沒有味道,你看我們喜歡清甜的,港真白灼蝦不沾料我也能喫完。清蒸的東西,都說清蒸了能不淡嗎。你會說「怎麼淡,也放鹽了啊!」emmmm,你看看湖南江西,那菜辣的,看看四川,不止辣還麻,還有東北,用醬油用大料。直接用大蔥挖一大坨醬料就塞嘴裡(大料我也說不出是啥,我也只回過黑龍江幾次,沒怎麼喫過)。

他們說的口味淡反義詞不是鹹,而是口味重。

反正大家不熟沒話題找話題。你也回應他們的菜口味重不甜不好喫。互相傷害吧。

甜,真的甜。

感覺廣州很多菜都會放糖,雖然放的不多,但對我們這種平時做菜完全不會放糖的人來說,還是明顯能喫得出甜味來。豆漿綠豆湯之類的飲品也會明顯比我家鄉甜很多。可能是廣東人從小喫習慣了就不覺得甜吧。

覺得很奇怪的一點,每次我說廣東菜甜,總有人反駁我說「江浙菜才甜」,難道江浙菜比廣東菜更甜就能說明廣東菜不甜了嗎?


我不是廣東人,粵菜確實沒味道,水煮也叫原汁原味的話,我認為還是茹毛飲血更加新鮮。


你沒到蘇杭那邊去,不知道什麼叫甜,廣東的東西和那邊比完全算不上甜,不過清淡是真的。


甜應該不會吧,反正我在廣東喫,都是很清淡,就是那種連甜味都沒有的,早餐的包子除外,哈哈


前段時間剛去廣州旅遊,印象最深刻的是:廣州的茶點太棒了!

好評比較高的,像點都德/廣州酒家和蝦餃妹,加上住處周邊的小店,幾天下來,喫得特別多。在這裡放兩張圖:

剛開始喫的時候,感覺如獲至寶,菜品精緻,味道香甜,不禁感嘆,生活在這裡的人真是幸福,身為一線城市,沒有北京上海的巨大生活壓力,生活節奏慢,還能有如此精緻的美食。

也是因為待的時間足夠長,早點/午餐和晚餐又是變著法兒地喫,幾天下來的感受就是:喫膩了……的確,不論是鳳爪還是排骨還是叉燒,都是甜的,讓我這個喫慣了鹹的北方人著實有些想念炒菜和麵食。

但是對於這一點,倒無可厚非,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就自然有其特殊的飲食習慣。

前幾天去北京玩的時候,喫的是京味齋,喫第一口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不是這個菜的鹽放少了(我是山東人,當地喫海鮮比較多,並且魯菜偏鹹)。我就問我男朋友,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用他的話說就是從小喫這些菜長大的。他說就是這個味,他覺得不淡的。再喫下去,就會發現,菜裏有一種醬香,越喫越好喫。再比如,北京人喜歡把鹵煮作為早餐,有的人就不喜歡這道主食,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更滑稽的是,豆汁!不是豆漿!不是豆漿!!不是豆漿!!!不是豆漿!!!!非常重要的事要說四遍。天呢,聞著就會讓我反胃,真的有人是喜歡喝的。

研究生報考了上海的學校,除了一些現實的因素,還有很重要的情感紐帶是,高中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出來玩,無意間我喫到了一種包子,是甜的,當時覺得特別好喫:原來上海的包子是甜的。後來我考到這邊來卻沒有喫到甜包子,有一次舍友偶爾點外賣,我才知道那是叉燒包。上海的特色就是哪裡的菜都能喫到,不過總覺得菜品有些像改良版,比較明顯的是:山東菜在這邊的分量也會明顯變少。

這是剛好外地菜自己也比較喜歡,也是因為我的味蕾接受域比較寬。西安的肉夾饃和涼皮,山西的面,蘇州菜,都很不錯的。其實……我也很喜歡桂林的米粉和柳州的螺獅粉,大家都說這兩種東西很臭,可是我想說:喫起來是很香的!就像長沙的臭豆腐呀!我能說我在桂林是每天都要珍惜機會來一碗米粉嗎~每當旅行到一個地方,就會攻略一下當地的菜館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區,感覺只有這樣纔算到此一遊。

也有像樓主說的,喫不慣的。尤其是湖南的飲食,我是真的真的真的不敢再去第二次了,簡直辣到心肝兒顫/欲哭無淚,辣到絕望。(聽聞重慶的火鍋也是很辣的,作為火鍋粉,有機會一定要去嘗試一下)並且當地的臘肉系列我也是喫不慣的,所以那幾天幾乎要餓死。不過武漢的梅菜扣肉和熱乾麵我還是很喜歡的。

湖南的超市裡賣的臘肉

梅菜扣肉還是很好喫的,也是我比較重口味,真的不油膩

所以嘍。LZ說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並感覺如果地方相對保守,這種現象會更明顯的,因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需要一段時間。


那她肯定沒有喫過蘇州菜哈哈哈哈哈
只聽過浙江菜太甜。沒聽過人說廣東菜甜的。怕是把糖水當湯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