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兔子家還是鷹醬家,亦或是河馬家,總有一小撮人過得很好,還有一部分人過的還行,也會有過的不幸福的一撮人。過的好的人會覺得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歷史的潮流、國家的機遇)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過的不幸的人會埋怨外界(自己國家、自己的出身)沒有給自己更好的平台。人性如此而已。


首先不說結論,我認為題主這個提法是有問題的。

評價難道就一定要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上?沒有出過國,我就不了解其他的國家了?我出了國,我就完全了解了其他國家了?退一萬步講,我即使一點都不了解其他的國家,難道我作出的批判就是不正確的?古代人從來沒出過國,也沒少聽到他們批判的聲音啊。所以說,評價的邏輯基礎,不可以由「出沒出過國」來決定。

題主的這個提法,容易一杆子打死一船人,對於真正的有識之士,客觀理性的人來說,出沒出過國不影響他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不影響他對於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至於那些無腦黑,腦殘黑,題主有必要特地開這個貼的必要?


書讀的是少了點。

網上的段子看的多了點。


因為沒出過國,才不知道其他國家的不好。人們普遍認為別人家的才是最好的,殊不知,自己家的再不好,也是自己的,當你有需要時,別人家的再好也不會給你,自己家的卻會隨時在你身邊。


這個問題帶有預設立場,那是不是出過國的就有資格說了?


因為本來可以共同富裕的,但先富起來的並沒有帶領大家一起富裕,而是設置了致富的種種障礙。


也不知道為啥邀請我了,簡單說幾句吧,沒有出過國,卻總說自己的國家不好,有幾種可能吧,一種是在現實中過得太差,或許可能遇到過不公平的事,所以把這種怨恨憤懣,一股氣全部撒國家身上,這種屬於可以挽救的,因為本質上並不是出於主觀;二是接受洗腦,內心裡就覺得國外的月亮圓,國外的空氣甜,國外的一切都比自己的國家好,這種人就已經沒救了,你怎麼教育也是沒用,他內心就看不起自己的國家,所以放棄對這種人的治療吧;第三種就比較可惡了,在成長過程中,吃喝拉撒都是自己國家供給的,也許還是什麼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接受外國的資助,於是乎腦袋和屁股都歪了,拚命攻擊自己國家的一切,好的也攻擊,壞的就更不用說,放大一百倍攻擊,這種屬於抓住就埋了,典型吃飯砸鍋的混蛋。真正的愛國,是知道自己國家那裡不好,卻一心想著他能取長補短,把不好的地方補起來,與這個國家共進退,共成長,同呼吸,與這個國家獲得的榮譽為榮,以這個國家遭受的恥辱為辱!基本上我的觀點如上!不接受反駁


很正常,典型的不了解瞎猜測行為。因為人對外界無知,信息閉塞,加上一些公知引流,自然就會有這種想法。

相反你到外國看看,外國人也是有的說中國好的。


我覺得是眼界和格局,比如你周圍都是985的人,應該很少有人為吃喝拉撒愁,發達國家也有很多問題,但是都被外面的月亮圓哄騙了,我們已經比20年前強大太多了


問題是他們也不一定覺著外國就一定好啊!他們頂多就是覺著自己國家不好罷了。

另外請注意,好與不好是個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


圍城心理: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人類的「球球大作戰」遊戲不會停止,所以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工作的時候想:休息多好啊!像現在很多人在家待幾天就非常無聊了,又感慨原來我並不討厭工作。喜新厭舊人之本性!

一個城市:有人當老闆,有些人去打工,有人安居樂業,有人在那座城市找不到工作,有人在那生意成功或者失敗了!有人來了,有人走了。好與壞沒有絕對!而是對於每個人而言的!


經常接受負面的消息,又和自己生活上的不滿結合,又很合理認為外國沒有這些負面的。總體上來說就是認為自己國家不好。

沒有出國,經常接受正面的消息,又無法找到對比,也許選擇性接受,所以總以為自己才是第一。

總結,有好有壞,不管內外,關鍵是你在意什麼。


別國再不好也影響不到自己,但自己的國就不一樣了


由於中國任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條件比起一些發達國家的人來說,確實有著較大差距。第一,說自己國家不好的人,主要是用自己國家和其他高度發達國家做比較。只能說中國還在發展,未來會好點的。第二是由於中國的國情和近代歷史確實不能讓人產生強烈的自豪意識,你說一個對自己國家都沒有自信心的人,能說幾句好話。第三,由於現實生活的不盡人意,因此需要找個東西來抱怨,國家便成為很多人,抱怨的目標等等。


人們總是更容易看見別人所擁有的,總是不容易看見自己所擁有的,人們總是更能體會自己所體會的,總是不能體會別人所體會的。


這年頭大家可能沒出過國但是誰生活中沒遇到點糟心事啊?

為什麼只噴自己國家就是因為他們沒出過國啊。


因為他們不是在指責自己國家不好,他們是藉此機會發泄對現實生活或工作的不滿


因為自己活的失敗,所以要把問題推到國家以及社會上。還有加上文化入侵也有很大因素。


沒有人能讓時間倒轉,回到過去。但只要稍微看一些書,就會知道,秦嬴政、隋楊廣的治下;五胡肆虐華夏、滿蒙入主中原的時代,那些個國家都不好。

如果書再讀得多一點,更會知道,後人想像中遍地英雄的漢末三國、民殷國富的康乾盛世,究竟又是誰的好時代,好國家?

如果還想讀得更多一點,看一看1931年12月的《擴大紅軍問題決議案》、次年4月《江西省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對擴大紅軍的決議》……直至1934年9月《關於在九月間動員三萬新戰士上前線的通知》,也會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當年中央蘇區普通百姓的實際生活環境。

評價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好與不好,不取決於作出評價的人是否出過國,是否親身經歷過這個時代,而是取決於他的思想開放程度、信息獲取能力、綜合判斷水平。杜甫沒出過國,並不妨礙他「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時的澎湃激情,但同時,也不妨礙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哀傷憤怒。


絕大多數人出國以後都變得很愛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