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的肉料比和飼餵成本都比豬肉要低,營養價值二者相差也不大。為什麼肉類的主流一直是豬肉?


一個是產出比不同(單位面積出肉率)。

打個比方,15個平方最低可以養3頭豬,最大可以養6頭。一頭豬200公斤,按照70%的出肉率(帶骨),就是140公斤。15平方米的空間最低產出420公斤,最高產出840公斤。

如果養雞,一平方米最多7隻(中大體型成年公雞),按照三層算就是20隻左右。一直成年公雞按照毛重5斤算,凈重3.5斤,一平方米頂天產出24.5斤。15個平方,最多超出367.5斤肉,還不足豬肉的一半。

再從設施投入方面算:

養豬15平方米一個是場房+地面硬化,再一個設施設備漏糞板+食槽+水嘴管線。

養雞15平方米需要廠房+地面硬化+三層架子雞籠+料線+水線+除糞設施設備等等。

算下來,養雞的基礎設施設備投入是養豬的1.5倍+

怎麼算都不如養豬的。

最後,豬肉各方面都用的到,炒菜,燉菜,滷肉,臘肉,烤肉,香腸等等各個食材基本都跟豬肉沾邊,而雞肉呢?除了炒,燉,烤,燒,幾個方面,它沒辦法大範圍推廣。

再就是地域問題,南方習慣母雞煲湯,北方習慣公雞燉肉。

而豬肉呢?大江南北,全國各地,都有無數種喫法。


沒什麼不能的,只是時機/性價比問題。

先說口味。歷史上,豬肉不是一直主導的,以明朝為例,牛肉羊肉都比豬肉便宜。宋朝皇宮則只喫羊肉。口味這東西很難說的,喜歡了啥缺點都能變成優點。

再說供應。之前雞的死亡率非常高,一家農戶,從開春買上二三十隻雞,到年下的時候,只有三四隻能活下來。所以雞肉不算普及。現在不一樣了,工廠化養殖,死亡率可以大幅降低。

如果豬瘟一直流行,那麼雞肉作為替代品為期不遠了。


雞肉難喫吧,只能靠油炸,油炸又太油膩不健康,要不是便宜我一般是不會喫雞肉的。喫肉還是豬牛羊狗驢等四條腿哺乳動物好喫。


脂肪含量低,沒有豬肉香


這是很多人在研究的問題…目前來看主要分幾個方面

1,飲食習慣,由於我國整體上來說對帶骨肉類並不排斥,再加上全國人民對於「鮮」和「嫩」有一張近乎「病態」的追求(華東和華南的白切雞,尤其是上海的白斬雞,已經到了必要見到血絲纔算嫩的程度了)。這導致佔重量30%-40%以上的雞胸肉並不受青睞,這就導致像是翅中等部位價格上漲,接近甚至超過豬肉(脂肪相對豐富,更嫩)。光靠健身的人喫雞胸喫不多的…

2,價格問題,由於我國在雞苗(白羽雞等經濟肉雞)繁育方面還依賴進口,整體價格並不佔優勢,大家對進口冷凍雞肉也不是很感冒(擔心喫激素有點多餘,這個物種已經被「設計」成45天出欄了,抗生素因為防病導致的超標倒是確實有風險),基本導致了銷售飲食兩不旺(相對於豬肉)。作比較的話,大致可以可以這麼看(均比較超市零售價):目前國內冷凍雞胸肉價格一般低於30元/kg,豬後腿瘦肉一般低於60元/kg,價差為2倍。歐洲(美國是豬肉和雞肉出口大國,用美國沒有可比性)一般來說,雞胸肉2歐/kg,裡脊肉(腿肉賣的少,價值差不多)一般在5歐甚至以上,價差就大於2倍了。所以對於國內消費者來說,連雞胸肉都不便宜,為啥不買豬肉喫。去年豬肉價格高,雞肉消費量也上來了。

以上只是兩個方面,會有歷史原因等更多因素限制了雞肉消費佔比,從目前的增長率來看,未來雞肉佔比會更大,畢竟現在豬肉增長大約是5%以內,雞肉可以超過20%。

另外說過概念,我國雖然肉類年人均總體攝入已經不算低了(比日韓高,是美國的一半不到,太愛喫肉了…大約在亞洲已經是穩穩的第一,排前30沒問題),但豬肉攝入佔50%就厲害了,世界前三,和德國一個水平…


板燒雞腿堡很好喫


因為豬肉脂肪多,味道更香,口感豐盈

兔肉脂肪含量是最低的,所以只能用重油重辣,去掩蓋它的缺陷。

雞肉的脂肪,介於二者之間

2019年豬肉價格大漲,很多家庭都轉向雞肉了,雞肉價格也跟著漲起來了。以前那種,新鮮雞肉也就7塊錢左右,年前普遍是11~12元左右。

如果一兩年內豬肉價格還是降不下來,真的有很多人會改變習慣,喫雞肉。

雞肉,用重油重辣做好了也挺好喫的,習慣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