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所以這個算是官方認證的菜雞了麼?

╮(╯_╰)╭

體驗嘛,反正我菜得很開心。。


凝聚態理論PhD在讀。

看到這個題目,回想下自己的屬性,嗯沒錯就是菜雞。具體事例包括:reading course的時候師兄們在黑板上花式算圖,算RG,我在下面開心的喫著東西;和老闆討論問題,只有前十分鐘我是懂的,後面全程「嗯嗯我再想想」……

但是問起體驗嘛,說實話似乎沒啥體驗,沒看到這個問題前我甚至有些淡忘我是菜雞這一事實了233

這還真要感謝我的本科母校,大約由於不是知乎認定的名校,所以在我的幼年期並沒有感受到其他答案所描述的碾壓感,反正就是和水平相近的小夥伴們一起愉快地刷書,那時候似乎也沒什麼清晰的目的,也不知道自己以後想做什麼方向,反正就挑大家感興趣的書來刷,每次討論好久最後得到一個「清晰」的物理圖像後大家都能開心好一會兒。雖然現在回想起來許多看過的書都忘得差不多了,大約也只能在閑聊扯淡吹牛的時候依稀回憶些影子。大二後就進了計算組,由於我算是導師的回國後的第一(二)個「學生」,當時天真如我也不清楚國內外其他課題組的「運行規則」是什麼,於是一遇到問題就跑去召喚導師,其中包含且不僅包含:「老師我這個bug總是de不出來怎麼辦?」;指著場論書上的散射矩陣元公式問導師這是啥;和導師爭論我算的緊束縛模型和正確答案不一樣是由於化學勢那項……這些蠢蠢的操作回想起來都挺有意思的,也真是感謝導師全程都耐心的幫我解答了疑惑。

後來就到了PhD申請時間,當時的確挺焦慮的,那段時間大約是我菜雞感最明顯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要涼涼,每天自怨自艾,「啊我為什麼這麼菜!感覺要失學了!」這時候學校裏的另一位老師開導了我,大概意思是「物理裡層次分的很明顯,有些問題很難,會有很多水平很高的dalao在競爭,但還有些問題沒有那麼複雜,相對大家水平就低一點,我們最終都會走到一個令我們自己舒服的位置,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別人替代不了的地方。」這些話至今都對我影響很大,PhD新環境裏大家都很強,自己菜雞屬性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有的時候偷瞄一眼某cai羣,看看大家討論的那些高深數學我都不懂;Altland、Fradkin、Nagaosa、Wen這些知乎上耳熟能詳的書我似乎一本都沒有看完過;Mathematica,Fortran,Python這些語言似乎我也都只會寫寫if while,最多加個module讓他們看上去漂亮一點;師兄們隨手能在黑板上推的式子我都還要回去看書查下公式……但是本科時那位導師的「雞湯」依舊還是激勵著我:再不濟,我也不會比某一個人相比什麼都差吧。畢竟大家境遇不同,物理內容卻有那麼多,你一個做拓撲序範疇論的,總不見得連DFT用的都比我熟吧。當然這也就是一些不清醒的阿Q精神,但對我還是挺有效的,以至於我至今也沒有喊別人X神的習慣。

最後引用我目前PhD導師的兩句教誨來結尾:「物理方向的收益比起其他方向要差的多,很有可能其他人都不認可你的理論,所以我們自己更要enjoy it。如果自己都不能從中得到滿足和快樂,為什麼還要選這樣一條性價比低的路呢?」

「按照自己的節奏一點點打好基礎,做一個東西不管能不能做出來,都要把那一片東西弄懂,最後就能慢慢走出自己的一片世界。」


不請自來。哈哈哈,這個問題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看到很多回答定義菜雞的標準是:「不是大牛即是菜雞」。那這也太低估我們這些真菜雞的下限了。。。

當然了,在物理系這麼一個相對「虛偽」的地方,凡是GPA不在3.8/4.0以上的都可以稱自己為學渣。所以我們先來量化一下菜雞的定義。用GPA和科研來衡量,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物理系本科生我們定義為菜雞:(i)GPA&<3.3;(ii)# of paper = 0.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也許可以排除掉這個問題下的大量回答了。很不巧,大學時的我就是這樣一個嚴格按照上述定義的真菜雞。

~~~~~~~~~~~~~~~~~~~~~~~~以下是現身說法~~~~~~~~~~~~~~~~~~~~~~~~~

我的大學是混過來的。「混」是字面意思。我習慣性逃課,不寫甚至不交作業,考前不複習,在網吧通宵等等。所以我的大學過的很「爽」,當然也收穫了一個很悽涼的GPA(滿足以上菜雞的標準)。最後畢業申請時,我自嘲為三無選手:無GPA,無科研,無強推。那時候的我從來都不敢想自己的未來。

現在我常常去想,為什麼那個時候的我會墮落到那種地步。思來想去,得到了一個答案:人之所以會徹底棄療,往往是因為信念的崩塌。我也一樣。

大學入學前的我曾經也是高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一直以來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動叢書賦予的信念加持,所以我一直堅信我是為物理而生的。然後,進入了大學才發現真正的物理竟然XX是要用嚴格的數學來刻畫的!第一推動你這個大騙子。。。於是我開始活的很掙扎,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思考一些很哲學化的問題,開始漸漸的走火入魔。最後我才意識到,我一直以來想要成為的人,竟然是大家嗤之以鼻的「民科」!

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這樣徹底崩潰了。而我是一個需要信念引導的人,也因此徹底放縱了自我。在南七這樣一個高度強調GPA的地方,我開始不關心自己的GPA,不關心上課,不關心考試。我開始隨性的去選研究生的課,最後成績也一塌糊塗。。。

我大學唯一做的一件認真的事情,就是認真的談了一場戀愛,然後趕在畢業前結婚。這也是我大學做的唯一一件不後悔的事情。

現在,我也常常在想,也許我的運氣真的很好吧。我遇到了這個對的人,在我最弱小最無助最迷茫最絕望的時候,她沒有放棄我,並一直陪伴著我走出這段黑暗的時光。沒有她,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我。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了。

大四的時候,我已經漸漸的想明白自己要走的路了。可是前面的一堆爛攤子還是讓我未來的路舉步維艱。不過出奇的幸運的是,雖然我的申請條件慘不忍睹+當年的申請結果普遍慘不忍睹,我還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拿了很多offer。我想破腦袋最後只能歸結於託福不錯+Statement寫的很忽悠人+運氣真的好。從我踏上飛往美利堅的航班的那一刻,我釋然了。至此,一切歸零,重新開始。這是我最後的機會了。

回頭再看,對於大學這段經歷,我雖有遺憾,但也很慶幸。一個有夢有信仰的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間段對未來的路產生懷疑,陷入迷茫,甚至頹廢。我慶幸的是,這段人生的低谷發生在了我的大學,而不是在我讀博的時候。在我六年的博士生涯,無論前面的路多麼的難,我從來沒有一刻猶豫過懷疑過自己的選擇。那段往事,已經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祕密,而是隨時催我奮進的警鐘。

我從來都不相信天賦。天賦確實會決定我們的上限,但那是個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上限。這麼多年的經歷告訴我,一個人在學術圈成功與否大概率取決於以下的因素:運氣+努力程度+身處的環境與資源+思維習慣。

其中,思維習慣和努力程度以及身處的環境有直接關係。而身處的環境往往和起點有關,但我不想把起點放到以上的因素裏,因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起點。而每一個起點,都不會被上一個起點所唯一決定。運氣是我們不能左右的,我們能左右的就是當運氣來的時候我們能把握住。

所以,努力努力再努力,從現在開始努力永遠都不晚。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翅膀比別人的小,那就比別人多扇幾下吧。

「任風吹乾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蝸牛》


剛入學就是朝著cs/ee/quant去的,完全沒有考慮過學物理,畢竟高中的時候就經常不及格。直到聽說了量子計算,從此進了物理的坑,體驗自然也是菜的心安理得。


在物理系裡,覺得自己是菜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相反,如果你連自己菜都意識不到,說明你已經菜的無藥可救了。

見識過遠古巨龍,騎士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我高中的時候覺得自己物理簡直強無敵,物理考試怎麼考都接近滿分。全校甚至全市(n線城市)都沒有幾個能打的。高考完後自信滿滿的在志願上填了物理系,並驕傲的勾上了不服從調劑。

然並卵......到了本科立馬被教做人。大一的力學課上,我還在得意洋洋會做幾道經典力學題的時候,別人已經開始搞分析力學了(btw理論力學是大二下的課程)。聽周圍同學討論一口一個「拉格朗日量、變分泛函、諾特定理」,這種衝擊給剛進本科的我蒙上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這種陰影也一直伴隨著我的整個本科生涯:我剛開始學量子力學,同學已經搞squeezed state了;我剛開始學編程,同學已經美賽建模拿獎了;我剛搞清楚PRL等物理核心期刊的名字,同學已經復現出來幾篇重要工作了;我剛開始做project,同學已經發paper開會了。\我還在打dota的時候,同學已經換了幾個女朋友了(逃

知恥而後勇,好好學習四年來了歐陸某不知名學院讀物理。網上都說國內本科出來的學生數理基礎都賊厲害,外國人算術都要靠計算器。雖然自己本科畢業的時候不是top,但好歹也是graduate with honor。心裡琢磨著碩士怎麼也要發奮圖強一波,教育下那些天天喝酒party不好好學習的歐洲同學。

然而事實證明我想的太多了......第一學期30+學分修的我期末複習幾近吐血[1],最後口試仍被教授按在地上摩擦。與此同時隔壁法國小哥快60學分考起來跟玩一樣,口試的時候跟教授談笑風生。(btw官方推薦一學期20學分

又想起一件事,法國小哥修General relativity下課跟教授討論問題,教授評價說:「you are extremely knowledgeable, I have nothing to teach you.」 這種水平的歐洲同學周圍還有不少...

回到最開始那句話。如果你在物理系待了很久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菜,不能說明你很強,只能說你周圍的圈子全都太菜了。

可能在其他學科,誰強誰弱大家基本還都是一個量級的。數學物理這種學科強起來真是可以降維打擊。朗道當年給物理學家搞了個排名[2],用的是演算法是 [公式] 。簡單的說就是一流的物理學家比二流的強十倍,以此類推。

0等 牛頓

0.5等 愛因斯坦1等 波爾、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諤

朗道一開始把自己排到2.5等,後來修改成2等

大家可以對號入座估計下自己是幾流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翻譯成物理系的情況就是,

第一境界:剛開始學以為自己牛逼哄哄能搞grand unified theory

第二境界:意識到了自己的菜,天天熬夜學習也觸摸不到物理的腳後跟

第三境界:偶然入了cs/ee/quant的坑,發現原來世界可以這麼簡單美好

從物理系畢業來到社會上,才慢慢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在那之前,一直都深信自己是個智障——出處未知

參考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718315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58824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