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國貨正當潮」: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國貨被大家關注,而哪些是真正好用的國貨之光,哪些是靠營銷吹捧出來的。本期希望發動知友們的力量,大家一起掃雷排坑,發現真正的好國貨。有想說的?有想看的?歡迎點擊圓桌鏈接 &>&>&>

國貨正當潮?

www.zhihu.com圖標

美國晶元在全球範圍內一直處於壟斷的地位,但近年來也陸續看到微軟、思科、谷歌、索尼等國際一線品牌採用國產晶元的消息。是因為價格便宜還是國產晶元有什麼特別的實力呢?


晶元這個東西,尤其是數字ic,在很多人眼裡本身就神化的太厲害了。很多人一講晶元就是cpu,gpu,懂一點的還會講npu這些。但是小到一個藍牙設備,大到交換機,上邊也都是晶元。

數字領域有些小晶元,技術門檻有多高真的很難說。有些小東西不過就是幾萬行rtl代碼的設計量,演算法往往都比晶元開發重要,再加上國內人力成本低,在一些小東西上邊做出不錯的產品不是沒有難度,但是不是那種難以想像的事情。而且現在設計和生產分家的產業模式下,從沙子到帶邏輯的晶元的過程,自己只交個網表的話,其實最難的事情都沒有自己做。

中國晶元產業在這些年進步很大,但是要命的東西差距還都蠻大的。麒麟巴龍大概是僅有的很難搞又能和美國頂尖產品相提並論的產品。但是模擬晶元和foundary這兩個領域,你就算能忍忍犧牲一些性能,經常也沒辦法。跟美國鬧翻以來,我聽說過太多換上國產模擬器件要麼功能都實現不了要麼發熱壓不住的情況了。


就倆字:便宜!另外美國晶元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沒有處於壟斷地位,台灣屬於中國,但是通常意義上的國產晶元不包括台灣廠家,聯發科就不要蹭熱度了。國際一線品牌也是要講究成本的,採用低成本晶元是很正常的事情,華為手機還用聯發科晶元是因為造不出更好的晶元嗎?明顯不是,三星、索尼都用聯發科,是買不到更好的通晶元嗎?當然也不是。

手機的晶元還屬於比較高端的晶元,晶元有很多種,並不是只有PC上用的,手機上用的那種科技含量比較高的晶元,還有很多小的MCU,用在IOT設備上的,技術含量低,競爭就靠的是低價,學校里學的單片機也是晶元,還有模擬晶元、存儲晶元等。

美國毫無疑問是第一梯隊的,半導體也是美國發明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的產業要轉移,這也促進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崛起,後面是台灣和韓國,然後是中國大陸,產業的轉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便宜也是一種競爭力,世界500強第一的沃爾瑪裡面賣的東西有多少是來自中國產的?為什麼受歡迎?同樣的原因,就是便宜。


一句話說的話,還就是便宜,再加個好用。

不過這個便宜不是貶義,而是褒義的。

市場需要什麼,及時拿出對應方案,穩定好用價格還便宜實惠,那沒理由不選你,這就是牛逼,全看廠家自己本事。

除了手機,很多普通的消費電子產品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拼誰壓成本厲害,在不影響正常功能實現的前提下,看誰最便宜。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聯發科了,手機SoC現在水平不太穩,於是在一堆小白眼裡隨時藥丸了一樣。

但實際上mtk在低價智能電視,光貓與路由器上,混的相當不錯,佔有率相當高。百元級千兆路由幾乎全是mtk方案,運行穩定,性能也完全足夠普通用戶使用。

還有就是智能音響,現在一大堆一百塊錢以下的,mtk方案佔有率也極高。

差不多的還有紫光的展銳,國內雖然沒啥名聲,但在海外出貨量很可觀,比如印度的那個Jio Phone功能機用的就是展銳。也是把低端方案成本壓到了極致的典範,同時性能還夠用。

其他類似例子太多了,還有瑞昱的集成音效卡網卡,全志的行車記錄儀,晶晨瑞芯微的電視盒子等等一大堆。

實際生活中各類國產晶元相當常見,只不過又不能跑分,也不能吹比分析參數顯得自己學識淵博,數碼圈都沒人關注而已,更別提普通人了。


國際一線品牌使用國產晶元,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在國產晶元登上國際舞台之前,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

在晶元行業中,有設計、製造和封測環節。其中設計和製造尤為關鍵,只有把這兩步抓牢,才能做好自產晶元。在中國,有大量的企業在做這些工作。

例如,2000年中芯國際成立,2013年華虹和宏力合併,經過多年的攻堅克難,這兩家企業成為國產晶元的新生力量。此外,專門的晶元設計公司MediaTek、海思、匯頂和大唐半導體,及專門的晶元製造公司華微電子、晶晨半導體也在迅速成長。


那麼國產晶元是怎麼走上國際舞台的?從製造業來說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經過多年的努力,中芯國際靠著先進的製程和製造技藝,為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廠商供貨,例如著名的IC設計公司高通等。

但是從晶元設計角度來說,想讓自己的晶元被市場所接受的難度就非常大。特別是在智能領域裡,晶元設計有高通、三星和蘋果等國外廠商競爭。只有在這種競爭中保持自己的技術前瞻性,才能在整個國際舞台上拿下訂單。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晶元企業不負眾望,並且已經越來越受到國際一線品牌的認可。一方面我們國產晶元在售價上要更有競爭力,應用也更加廣泛,而另一方面則是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澱,國產晶元已經迎來了技術成果湧現的新時期。

例如海思麒麟的晶元廣泛應用在華為手機上,晶晨半導體的支持8K解碼的電視晶元被應用在小米全面屏電視上,這些都是暢銷國內外的國際一線品牌。


還有另外一個晶元設計廠商MediaTek更像開了掛一樣,晶元被各領域的國內外一線品牌採用,就拿智能音箱來說,除了國內的天貓、騰訊,國外的亞馬遜、谷歌都採用了MediaTek的晶元,原因也很簡單,就是MediaTek率先布局支持 Dolby 和 DTS 等主流公司的音頻編解碼器和連網功能的音箱晶元。除了音箱以外,在Sony的電視上、PS4 Pro遊戲機上都能看到MediaTek晶元的身影,國產廠商已經在多種消費電子產品晶元上,站上了國際舞台。

深究其原因可以這麼說,國產晶元廠商想要得到一線品牌的青睞,既要有深厚的技術儲備,又要有超前的技術布局。用一句很流行的話說,「要把科技樹點對」。

比如在4K電視大行其道的今天,MediaTek就提前放眼未來,推出了全球首顆真8K解碼晶元,集成了高性能的CPU、GPU和專屬的AI處理器,讓國內外一線電視廠商可以很輕鬆的推出8K智能電視。其原因就是,隨著屏幕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屏幕趨於大屏化,人們追求越來越高清的顯示效果,8K清晰度將成為未來家庭觀看影視作品的主流需求方向。

在手機領域方面,MediaTek首顆5G晶元採用A77+G77的旗艦組合,更是直接集成自研Helio M70 5G基帶,相較於高通、三星這些首代晶元採用外掛5G基帶的晶元廠商,MediaTek的超前技術布局可見一斑。這也是因為在5G時代,不論是企業級或消費者,都對智能設備的運行速度和連接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更先進的架構和更先進的5G基帶才能滿足人們對極致速度和性能的需求,使用它的智能設備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MediaTek對未來的思考與追趕,已可見一斑。


再比如IoT領域。就說智能音箱,目前智能音箱已經成為IoT家居場景下人和智能設備互動的重要入口。未來隨著IoT家居的進一步普及,人們對智能音箱會有更苛刻的要求,希望它開放、智能、安全等等。而早在 2016 年,MediaTek就已搶先布局智能音箱市場,並且獨佔Amazon Echo、EssentialHome(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 新公司推出的「智能助手」)智能語音助理的全部訂單;此外MediaTek還聚焦IoT晶元的設計,在5G時代IoT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基礎下,MediaTek憑藉自己前瞻的技術布局,在各個IoT設備商、方案商大綻光彩。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國產廠商刻苦專研技術,具有戰略性的技術布局,才會趕在市場普及前領先布局,並且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品牌的認可與應用,在5G、8K和AI等方面國產晶元依然佔得先機,相信在未來,國產晶元將在更多前瞻領域大展身手。


第一次「國際一線品牌」用國產晶元,至少可以追溯到mp3時代iriver用炬力的晶元…

炬力當年的評價也沒比k3v2強哪去…

但現在大家應該不會如此鄙視了吧,至少覺得這種低端晶元用國產沒什麼,畢竟海思都做高端了…

吹聯發科的醒醒,我寧肯吹澎湃…


我們的危機感一直都太重,以至於很多人到了無法正視國內的進步,另一部分人無法正視和國外的差距的程度。

我們走過了40多年高速發展的荊棘之路,是時候冷靜下來,以平常心審視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了。

她現在走到了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前面,但是離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被世界接納,和他們平等的交易,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也希望自己能保持獨立性,不會被別人掌控自己的命運。

比起80年代,連松下這種日本廉價品牌都能在中國被大眾吹捧,我們已經進步了太多,類似漢芯這種也被主流學界所唾棄,我們的科研正在步入正軌,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亞洲研發中心放在了中國。

但是另一方面,基礎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差距仍然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


反正,光碟機、DVD機十多年前就是聯發科主控的天下了(你說台灣的不算國產?反華警告)。

不過手機領域還是比較少,早期(2009年-2011左右)夏普的國行功能機又用MTK主控,又貴,又沒有支持3G的型號。這種自毀名聲的事情還是有的。但是後來,戰線回到日本本土,日本開放非運營商渠道無鎖機市場之後,MTK的安卓貼牌機就在這個無鎖機市場佔據了統治性的地位(運營商渠道高通還是王者)。

MTK的安卓SoC,性能不強但貴在穩定,便宜。


華為也是國際一線品牌,一直在用國產,已經習慣了


其實價格便宜也是一種特別的實力


很簡單,性能好,而且便宜。

比如5G晶元上,高通首次落後國產晶元。

海思不用說,很牛逼那種,聯發科5g也很好,而且這次國內的手機廠也會用他的,紫光也是後起之秀,做低端還是很有市場,賣給非洲還是很好的。

反觀最辣雞的是高通,單模外掛,落後了。

大家可以看看華為主板,主板上的hi開頭的海思晶元。


國產晶元正在崛起,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所以國際一線廠商使用國產晶元在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在很多人看來,高通、三星、英特爾的晶元,不知道比國產晶元高到哪裡去了。客觀上我們必須承認,國產晶元相比於美韓來說的確還存在差距,但除了美國和韓國,還能舉出哪些晶元工業特彆強的國家?

Digitimes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IC設計公司營收數據上來看,前五席就已經有了兩家國產晶元公司 - MediaTek和海思。

根據IC Insights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廠商營收排名中,MediaTek和海思分列15名和16名。

首先我們簡單聊一下晶元行業中的兩種模式,分別是IDM和Fabless。IDM公司是指晶元的設計、生產、封裝和檢測這些工序都可以自主完成。在全球範圍內,選擇這種運營模式的只有英特爾、三星、TI等少數企業。而在這方面中國的晶元公司和世界超一流晶元大佬之間的確有差距。

而Fabless模式則是指無晶圓廠的晶元設計公司,主要做晶元的設計、研發和銷售,而再後端的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則交給代工廠比如大名鼎鼎的台積電來完成。

而我們的海思和MediaTek,以及美國的高通,都是Fabless模式的晶元企業。

正因為海思和MediaTek在智能手機終端上的表現,很多人都很熟悉它們的歷史,我大學讀的是通信專業,身邊也有很多同學都在這兩家公司供職。這十幾年來,這兩家企業身上都有很多卧薪嘗膽的勵志故事。

比如說MediaTek,最早是做DVD晶元和光碟存儲技術的廠商,後來逐漸進軍到手機晶元領域。而我們這一代人真正對MediaTek熟悉起來,則是因為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因為極強的性價比,它迅速佔領了相當份額的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近兩年發布的Helio P60, P90, G90陸續獲得市場認可之後, MediaTek在2019年5月底還率先公布了使用台積電 7nm製程的5G SoC。

但是,很多人只知道MediaTek在智能手機端的歷史,卻不知道這家公司的業務布局其實遠遠不止智能手機一脈。在智能硬體和智能家居領域,只要是叫得出品牌名稱的電視、音箱、耳機、車載等等領域,MediaTek都是一個被高頻採用的國產晶元企業,而且其出貨量還十分驚人。

比如耳熟能詳的索尼遊戲機、微軟遊戲機、Google Home等等採用的都是MediaTek晶元;在2B領域,思科交換機、星巴克物聯網等等採納的也是MediaTek的解決方案。為什麼MediaTek能夠獲得眾多國際一線廠商的青睞,我舉一個索尼電視合作的例子說明下。

MediaTek在影像技術研發方面積累了近20年經驗,全球累計出貨量達20億套,同時積極推進全球電視規格如國內DTMB、歐規DVB-T2/HBBTV、美規ATSC3、日規ISDB-S3,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能支持全球電視規格的技術開創者。在這個基礎上,MediaTek在今年7月推出的8K智能電視晶元方案S900,將邊緣AI畫質增強、智能語音操作、人機交互等特性整合起來,為下一代智能電視提供完善的晶元方案支持。

同樣在智能電視的領域中,海思還經歷過一段幽暗的時光。可以說,麒麟從K3V2到935是非常艱難的時期。而在智能手機領域,從950開始,一直到當下的5G時代開端的麒麟990,一路披荊斬棘到現在,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當前,在5G時代有能力研發並保證出貨的,全球僅有5家公司,其中就包括了三家國產晶元公司:華為海思、MediaTek和紫光展銳,而名單上的另外兩家則是日韓及美國的強勢企業代表:三星和高通。

而且華為和MediaTek分別在3GPP RAN1和 3GPP RAN2上獲得主席席位,更是佐證了全球晶元產業重心的偏移。

因為晶元設計需要遵循產品規格。反過來看,規格也是能夠決定5G時代晶元廠商的生死要素。比如國外的某些巨頭企業,因為掌握了晶元設計的產品規格,當技不如人時,它就會採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打法,使得國產晶元廠商只有被牽著鼻子跑的份兒,而如今在5G時代的開端,華為和MediaTek獲得的兩個重要席位,意味著國產晶元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不再受人牽制。

最後我想說,在5G時代,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國產晶元企業的奮起直追,將會有更多的國際一線廠商開始使用國產晶元,在未來,這將是一個愈發不可逆的趨勢。


對晶元不是特別的了解,但知道單說晶元這兩個字就包含太多的東西了,甚至可以區分為不同的產業鏈,國產晶元之所以被各大一線品牌陸續沿用便宜絕對是首當其衝的,剩下的就是核心技術了。


晶元其實分很多種,其實真正意義上晶元不僅僅用於手機或者電腦之中,通常我們所說的手機或者電腦晶元屬於工藝相當複雜且大多數被國外一線大廠包攬,個人理解是如果一線品牌用到國產晶元只能說國產晶元物美價廉,並且產出高,另外就現在觀察即便是在手機晶元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我們也在國際上也有一席之地。


利潤高的時候賺夠了,利潤低了就懶得做了。

晶元這塊,能把成本壓下去,靠出貨量賺錢,也是常見的思路。

再就是,國內的設計水平,很多時候真的不差了,在很多不吃工藝的晶元上,能做的很好,我們有自己的市場啊。有的時候真的是自己做不如買的方便。

晶元,這塊,選用哪家,都是成本與利益的考量,誰不想成本低利潤高呢。

記得沒錯的話,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音箱用的是晶元就是瑞芯微和炬芯的,它們在這行業已經很多年,如果是便宜的話還是太過於片面,硬實力還是絕對的有.


有哪些啊?你列舉一下啊

除去聯發科的話還真沒有


1、國產晶元里也有很多美國的專利,所以用我們的晶元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賺最多的錢;

2、晶元分很多種,國外很多品牌可能用我們的晶元,但是核心晶元是不是用我們的,這個真不一定;

3、技術的承接都有一個過程,我們承接了很多原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現階段慢慢承接部分高端產業,是好事也屬於相對正常的事件,但是離引領產業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4、國際合作體系里,本來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別人用我們的晶元,是正常行為,我們用別人的,也合情合理,要客觀看待。

最後,我覺得中國這十幾年的技術成長是真的很快,我們的應用科學真的非常非常牛逼,但是,我們的原創能力真的還有較大空間,而原創能力,涉及的層面比較多,包括社會氛圍、教育系統、文化習俗等等,需要更深層次的沉澱和努力。


便宜,原位替代,事實上晶元領域,很多國外的產品已經被國產的擠的沒有市場了,中低端市場早就殺的一片紅海,互相模仿,你賣5毛,我用更便宜的工藝,同時壓縮面積,賣3毛


寫的真好!想讚賞都不成功。555.


一直都覺得中國人搞晶元挺強的。英偉達和AMD的CEO都是華裔,我知道的google hardware裡面也有不少leader是中國人。我相信只要國家大力支持,多吸引相關人才回國助力,國產晶元的未來一片光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