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物距不變,屈光介質的屈光度改變,那麼焦距就會改變,像距就會改變;

近視眼看遠處的時候,物距無限遠,屈光介質屈光力強或者眼軸長,焦點成像在視網膜前,像在視網膜前,視網膜上是模糊光斑,所以看遠不清;

遠視眼看無限遠處,物距無限遠,屈光介質屈光力弱或者眼軸短,焦點在視網膜後面,視網膜上是模糊的像,所以需要額外的屈光力(晶狀體變凸)來保證看遠清楚。

所以:近視眼看遠不清晰看近清楚,遠視眼度數如果沒有超過調節力總量的話,看遠清楚;

至於看近,晶狀體就相當於一個自動調焦的鏡頭,會隨者你看東西的距離改變度數,保證看近始終清楚——除非需要的調節力太多,晶狀體本身調節力不夠罷工了。


近視眼或者遠視眼如果不矯正,成像雖然在視網膜上,但是是模糊的像,並不是清晰的像,專業的說法的最小彌散圈不在視網膜上。所以看不清看不遠是很正常的。


能夠形成視覺的像確實都是要在視網膜上成像,這裡的關鍵區別是看所成清晰像落在視網膜前、視網膜上還是落在視網膜後了~


我看你對這個問題挺感興趣的,問了兩次,可你兩次提問都沒把語言組織好,讓人不知道你到底在問什麼,我姑且猜一下吧。

首先你一句「物距又不變」就挺莫名其妙的,看遠處物體和看近處物體物距一樣嗎?難道不是一個遠一個近嗎?

但不管你想問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公式應該解答你所有問題:1/u+1/v=1/f。三個參數裏任何一個發生數值的改變,其它兩個至少有一個也要變,這個等式才能成立。看距離不同的物體,那就是u發生變化了,這時候要還能成像,其它兩個變數至少有一個要跟著變化,而人眼能調節的參數基本就是f(通過睫狀肌的鬆緊來使晶體的厚度發生變化,放鬆時晶體變薄,f最大,緊張時縮小)。正常眼,v是基本固定的,f在人眼處於放鬆無調節的狀態下數值最大,=v,此時1/u=0,u就是無限大,可以看無限遠(比如星星,當然無限遠就變成平行光線入射,成像就是一個點,所以我們看星星就是一個亮點);但如果當人眼處於放鬆狀態,f調節到最大的時候,仍然小於v,那就是近視眼,需要戴近視眼鏡(凹透鏡)把f變長使之等於v。反之就是遠視眼,但人眼此時可以用上調節力,讓f縮小,於是還能看清遠處,想看近處就要進一步縮小,用更大調節力,於是年輕時,在v和f的差值沒有超過調節能力的時候,雖然看遠看近都能看清,但是都要用力,於是容易疲勞,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調節力越來越差,會越來越累,甚至調節不動了,就要戴凸透鏡來幫助縮小f。


謝邀!

因為視覺被調節了,只是你不覺得而已。

視覺調節過程由睫狀肌、懸韌帶晶狀體共同實現——通過睫狀肌牽引懸韌帶運動,引起晶狀體變形(變凸或扁平),從而改變眼睛的屈光力,使得眼睛聚光的焦點準確地落在視網膜上,最終產生視覺。


沒懂你要問什麼,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像不是在視網膜上哦,不然就不是近視遠視了


。。。近視是晶狀體變厚了,那他成像就呈到視網膜前面了。所以模糊了。遠視相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