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


陶坯倒是不難做大,新石器時代就有巨大的陶罐了。

瓷器做大就很難,古代最大的瓷器是青花龍缸,明代龍缸的尺寸大概是90*70,口沿壁厚6。朝廷把任務交給景德鎮,然後就是無限的雞毛鴨血:

首先是缸太大,沒那麼大的輪車;

做了新輪車後,發現不轉,因為缸太重;

那麼分段拉坯吧,不成,坯太粗,沒有那麼大的手;

三個人同時拉坯,接好後發現沒法盪釉,因為坯太深;

改澆釉,然後沒法曬坯,一曬就裂;

憋半年,愣是陰乾了,沒法裝車;

十幾人抬到窯房,沒有匣缽,裝不下;

返回步驟一,重來,這次把坯做在特製的大匣缽裏;

然後,窯裝不下,匣缽太大;

再建個專門的窯,龍缸窯;

燒十九天,開窯,壞了;

為什麼燒壞了?不知道;

那麼重新開始……

換個角度說有多難,一個窯工被逼得投窯自焚,其他窯工集體暴動。

特別小的瓷器也很難,比如鼻煙壺、鳥食罐,主要難在拉坯的時候:

沒有那麼小的手。


古代你是指什麼時候?做小容易!做不大是因為泥巴的配方。早期就是一般泥巴,比如田裡的,山裡的。後來用了普通泥巴加高嶺土,等於兩種泥巴結合在一起,一個是肌肉一個是骨架,硬度高了,就能做大件。元代開始二元配方的。


古代輪制瓷器。不在成型難度,在燒制過程,陰乾,入窯燒制。過程中會出現燒失。控制火候不當,瓷器過燒,或者燒成溫度不夠。大件瓷器不達標


你好,謝謝邀請~

參考馮先銘先生的【中國陶瓷】一書,

可以看到陶瓷的演變史,製造陶瓷的泥坯胎子從粗到細進行的歷史演化。

您的標題混淆了陶和瓷的概念,

陶和瓷,無論是泥坯胎還是製作工藝都不同,所以你先修改一下,你是問陶還是問瓷。


這是由於溫度控制,器械的原因,現在用的電氣窯好控制溫度,以前是用柴火燒的 溫度不好控制,其二 瓷器製作需要分坯燒造 太大的瓷器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在燒造上難度較,第二瓷器在當時還是比較昂貴的東西,在這個體量上非常大的瓷器還是比較難的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大的瓷器也是分坯燒造的 。但是在現在的技術,技術科控制,溫度可控制 有良好的配方工藝 。當然技術要高於前者 。


結合其他的回答。基本上對 。除了瓷土就是高嶺土的問題。和其實最最主要的是溫度 。現代都是點子控溫。器物大了,窯裡面上下溫差大。用材燒的必經無法控溫。導致上下收縮不同。就這樣吧。說個大概意思。我是瓷器修復師


小的瓷器一般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根據需求來定的,太小沒實用性。

至於做太大的就難了,泥料是一個問題,大陶缸的成功率就比大瓷缸放成功率高,陶泥的脊性材料比瓷泥含量高,也就是俗稱的骨子硬。

泥性也是一個問題,做大就要做厚,沒有足夠的厚度大件瓷器是立不起來的。古代泥料在淘洗後經過踩踏加工之後再陳腐,裡面的空氣不能完全排乾淨。越厚越容易出現空氣夾層,導致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炸裂。


二個大缸是唐代大缸仿品???從中間二條瓷泥,100倍放大鏡破氣泡、老化結晶,是唐代長沙窯大缸???現在最早大缸是明朝大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