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次AMD是靠速龍雙核打的intel滿地找牙的,後者急急忙忙推出了一個膠水雙核奔騰D來應對,並及時拿出之前就研發多年但雪藏的core系列找回了局面。

這次似乎有些不一樣,AMD的3990x領先似乎太多了,懷疑intel是否還能追的上!除非還跟上次一樣intel還有雪藏的壓箱底沒拿出來。

按理說intel的人才、資金、技術都是強過AMD的,反而被領先這麼多,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AMD是點了什麼黑科技?


兩強相爭,互有勝負,不是正常的嗎?更何況這兩打了那麼久了,農企長期被牙膏壓著打,這才是不正常,這次英特爾終於失利,在我看來反倒是正常的。

英特爾失利個人認為兩方面原因:態度和技術。首先是態度,英特爾的態度至少在消費者眼中,是比較高傲的,體現在產品規劃、價格以及市場營銷行為上。眾所周知,農企的銳龍從誕生開始就有「核戰爭」的意味,倒不如說農企這麼久了一直喜歡玩「核戰爭」,英特爾會不知道?但得益於ZEN/ZEN+剛出生時的各種毛病,英特爾擠起牙膏來不慌不忙。留心一下就會發現ZEN2消費級最高規格還是R7 3800X這樣的8C16T的時候,AMD還沒那麼YES,預算充足的人在面對3800X和9900K時還會猶豫,一番徘徊後選擇9900K的也不少(玩遊戲的就更不用說了)。

接著農企放大招——R9出來了,3900X直接12C 24T起步,3950X 16C 32T,線撕更是瘋狂無腦堆核心;同時單核性能也上來了,達到了8700K的水準(沒記錯的話)。面對「核戰爭」,英特爾做出了i9-109X0來應對,起步10900X 10C 20T,最高10980XE 18C 36T。emmm,好像打得有來有回?

慢著,你這「新品」的規格我怎麼那麼眼熟?所以面對農企的攻勢,英特爾還是用牙膏大法應對,沒什麼是擠一點牙膏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擠一點,大不了換個名字。其態度可見一斑。

等到R9 3970X和3960X性能都偷跑得差不多了,定價也公布了的時候,英特爾慌了,他們做出了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市場營銷行為——將解禁時間改為了AMD解禁的前一天午夜,這一舉措直接讓加拿大白嫖王在視頻里破口大罵。

【官方雙語】英特爾,別讓我們看不起 - 酷睿i9 10980XE評測#linus談科技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在這之後,英特爾還是無奈將109X0的首發價格下調,降價約30%,然而……

英特爾(Intel)i9-10900X 酷睿十核 盒裝CPU處理器京東去購買?

AMD 銳龍9 3950X 處理器 (r9)7nm 16核32線程京東去購買?

你說消費者能不喊AMD YES?我們又不是傻子。

一個常年的手下敗將,你確實可以在心裡瞧不起它,但作為對手起碼的尊重是應該的。以這樣的態度和舉措來應對對手的挑戰,不被打得滿地找牙才比較怪……


技術是另一方面原因,也是AMD這次取得優勢的原因,放一起說了。英特爾的10nm工藝難產太久了,而AMD在ZEN2上直接用了台積電的7nm工藝。

10nm節點上,Intel表示他們的10nm工藝晶體管密度達到了100MTr/mm2,就是每平方毫米1億個晶體管,是14nm工藝的兩倍多。

那麼與其他家的對比呢?Semiwiki日前討論到了三星的10nm、8nm以及7nm工藝情況,其中10nm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是55.10MTr/mm2,8mm是64.4MTr/mm2,7nm工藝也不過101.23MTr/mm2。原文稱,三星這個晶體管密度比之前計算的Intel 10nm工藝密度要低,比Globalfoundries、台積電的7nm工藝晶體管密度要略高一些。換句話說,Intel的10nm工藝晶體管密度就相當於三星、台積電、GF的7nm工藝了,表面上看落後了一代甚至兩代,但是Intel在技術指標上實際上要比他們領先。

網上有新聞稿指出英特爾在製程工藝上其實一直是業界領先,先不說這稿子是不是英特爾放出來的公關稿,技術上我認為英特爾確實有可能領先,沒必要吹牛。所以10nm工藝難產那麼久,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哪怕台積電的7nm比起英特爾要「水」一點,那也比縫縫補補的14nm要強,所以AMD不是點了啥黑科技,做出了一個正常的架構(不再是「戰未來」的了),加上7nm製程紅利,再配合一貫的比對手低價的策略,才贏得了這次階段性勝利。


處理器市場是不是要變天了?看你覺得什麼程度算是「變天」,目前只是AMD市場份額拿了不少,但英特爾的體量依舊很大,資金、技術、人才優勢依舊在手。當然,這波英特爾確實慫了,都說出了「英特爾不止CPU,不再追求CPU市場份額」這樣的話。

但要說AMD有沒有可能從此「翻身做主人」,長期壓著英特爾打(就和之前被對面壓著打一樣),我覺得還是懸。雖然10nm至今交出的答卷不是很讓人滿意,首發的Ice Lake在各方面都顯得打磨不太充分,除了AVX512之外沒有太亮眼的地方,且目前只用在了筆記本的低壓CPU上。新架構Sunny Cove是有提升的,我做了個簡單的測試:15W的i7-1065G7跑R15時頻率為2.0GHz(R15有浮點運算),同樣15W的i5-10210U在跑R15時頻率為2.5GHz,1065G7比10210U的頻率低了20%,但得分相近(490和515),側面佐證了英特爾在PPT上的說法:10nm Ice Lake相比Sky Lake,IPC平均提升了18%。

這次CES上英特爾也開始吹10nm的下一代產品Tiger Lake了,據說工藝進步,頻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坐等實際產品表現。不過Tiger Lake首發還是移動平台低壓CPU,讓人覺得有點小白鼠的味道。

總之,處理器市場確實迎來了一波大的改變,但英特爾手裡還握著10nm這張牌,等到10nm完全打磨好了推出桌面處理器了,我認為那時才到了同台競技一決勝負的時候。英特爾還有機會,但對面農企在喘息的同時也不會放慢腳步,同樣在打磨著自己的ZEN3。這次較量更大的意義是狠狠教訓了高傲的英特爾,同時大大福利了消費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競爭出現。


如果單說桌面市場的話,是的,Intel又輸了,而且輸得很難看。隨著AMD Zen2移動端的4000系列發布,可以預測大概率在筆記本市場上也要繼續輸下去。但在最體現計算性能的數據中心方面,其實只是略輸,並且某些方面AMD尚未能趕上,對於Intel來說,數據中心業務上nVIDIA比AMD更有威脅性。

桌面、筆記本輸,白姐 @PC小白 說的挺好了,我補充一下。說Intel態度高傲,其實是三個原因的綜合:

  1. Intel對桌面的性能需求估計不足;
  2. 死要錢,把用戶當傻子;
  3. 10nm工藝難產。

對桌面性能需求估計不足,是這幾年視頻內容的興起。自從Core 2 Quad以來,Intel一直在主流市場的中高端型號保持4核的規模(i5、i7),也是因為桌面場景中,對多線程優化的應用真的極其有限。對於需要更多核心更強性能的媒體創作用戶、高性能計算用戶,Intel的方案是推出價格高昂的HEDT或者工作站方案來滿足用戶需求。在AMD不爭氣的時候,這些用戶也只能忍聲吞氣,要性能就要多掏錢——而且是多掏很多。又正好趕上了自媒體視頻內容興起的風口,大量預算有限的用戶也產生了多內核的需求。加上2016年大裁員之後,各種不順,10nm製程一直難產,基於新架構的新產品遲遲不能大面積鋪貨。事實上,如果桌面、筆記本市場上,基於具備AVX512指令集的新架構能如期推出的話,起碼不會輸得那麼難看——大不了說傳統應用你AMD核多牛逼,新應用我有AVX512一個核頂你兩,就算贏不了也只是小輸。

PS:評論區有朋友覺得AVX512不如多核有用,這個真的要看應用的。上兩張anandtech測試的截圖,優化好的應用,25w的四核Ice lake能吊打12核的3900x:

然而在性能對比銳龍如此不利的時候,定價依然高高在上,8核心的9900KF散片還要3000+,還是以前壟斷市場時那種拿用戶當冤大頭的作風,真的只能說是no zuo no die。這點AMD真的很值得Intel學習,性能不行降價來補,性能可以輸,性價比不能輸。

數據中心方面,早在Sky Lake-X的至強可擴展就有AVX512,以最高性能來算,28核的雙路就不比雙路64核的EPYC 7742差太多;4路節點就比最多只支持到雙路的EPYC高一大截;最高8路的配置,不考慮價格的前提下,單節點最大性能絕不是AMD短時間內能趕上的。

壞消息是,在高性能計算上,被nVIDIA的CUDA蠶食了相當部分市場的——適合使用AVX512指令的應用,大部分同時適合使用CUDA計算,而且性能更強,晶體管效率更高,更有單節點上8~16張GPU的方案。

NV剛發布的2019年Q4財報,數據中心營收954M,比Q3增長31%。作為對比,Intel的2019年Q3財報中,數據中心營收是6383M。而前兩個季度Intel數據中心營收是下滑的。而AMD的2019Q3財報中,數據中心加上嵌入式和定製業務,營收才525M,考慮到EPYC的增長尚不能抵消定製業務的下降所以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11%——可知EPYC的數據中心營收比NV都低的多,更別說和Intel相比了。

至於還有沒有機會,我認為是有的。桌面和筆記本端,只要10nm製程良率和產能問題解決,快速大面積鋪貨,具備AVX512/VNNI的新架構開始普及,將會有大量軟體開發商跟進開發PC上的AI應用——這個趨勢在手機端已經很顯著了,PC端的應用開發商沒有道理會放棄這麼一個熱點。現在尚未跟進,是因為硬體的普及度太低——CPU性能不行,NV家的20系顯卡份額又太低。一旦Intel支持VNNI的CPU大量鋪貨,這個應該不再是問題了。除非Zen3或者Zen4能迅速跟進AVX512/VNNI——但實現AVX512/VNNI會消耗大量的晶體管,AMD是否還能像今天這樣暴力堆核我是表示懷疑的。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PC更多的是作為生產力工具存在,可以合理推測AI的應用將會更為普遍和深入。

而即使在AVX512/VNNI應用普及之前,只要Intel正視現實,承認性能上的不利,降低8核CPU的售價,憑著品牌、宣稱和渠道,也是可以有力狙擊AMD的——不過根據Intel CEO的發言說放棄對市佔率的追求,估計這是不太可能出現了。


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好開心 ~

amd只不過不走以前的錯路了,點起了正常的科技樹。而且也不太飄了,當年amd爆錘intel的時候,雙核處理器貴的飛起。現在大家用銳龍不也是因為性價比高嗎,如果amd把銳龍再像以前那樣漲一波價,到和intel一樣的性價比,肯定沒啥人說真香。

至於是不是變天了,但願intel雄起把,兩波人打的有來有回我們消費者才有實惠。如果一家獨大,無論是intel還是amd都能黑死人。如果沒有銳龍,現在的i7九成還是四核八線程。要不是當年銳龍除了,8100想和7500一樣,做夢吧。

現在amd相當於屠龍少年,我們應該期盼intel這條龍別死,以免少年最後變成巨龍。

也希望國產處理器也可以在他們兩個的遊戲中插一腳吧。


談不上敗,但著實狼狽。

AMD勝的主要原因就是AMD yes的人太多了,而且他們可不是嘴上說說,反而是花了真金白銀。

當然大部分yes的這些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幫誰,他們只是在隨手換手機的過程中間接幫到了AMD。

intel這次很大就是輸在製程上。

製程差,所以堆不了晶體管,緩存做不大核也不敢堆——其實不是不行,但是成本高太多不划算。比如已經有mesh互聯了,難道intel不想做單die32核嗎?可是面積、良品率都很成問題啊。

製程差,所以功耗差,能跑高頻是不錯,但伺服器端、移動端都會面臨功耗牆或者溫度牆的問題,遇上適合併行的高負載場景就容易被比下去了。移動端還要面對節電問題。

製程差,所以拖累了架構升級,icelake成為繼broadwell後又一代短命架構,同樣是只在移動端、伺服器端發力。

製程差,所以跑不了高頻,這個主要指的是10nm。而14nm+++又太出色了,以至於隔代競爭,產品線容易互相打架。

其實這次10nm翻車和14nm翻車是很像的,只不過更嚴重。

當年的扣肉脫胎於奔騰M,雪藏談不上,奔騰M是有用在移動端的,只是後來轉變發展方向時被拿出來發展。

現在的intel內部計劃也很多的,但是研發到出產品需要時間,甚至於產出樣品到正式發售都需要時間,而這個時間在一年以上……(AMD也同理)

所以現階段就接受事實吧,技術革新還得再等等。


在學生時代曾經遇到過一件有趣的事:一個同學自己在宿舍里DIY了一台主機,他用了AMD的一代銳龍1600作為CPU。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有一點很確定,他幾乎成了整棟宿舍樓里的「珍稀動物」,幾乎所有對PC感興趣的男生都會到他的宿舍里去參觀,並開門見山的問候到:「兄弟,你為啥用AMD啊?」後半句沒說出來,不過我猜意思大概是「你怎麼這麼想不開!」

2017左右AMD在普通消費者心中就是處於這樣一個位置,絕大部分的PC電腦清一色採用的是英特爾的CPU。如今,僅僅過去兩年,現在如果有誰用了銳龍三代的CPU,比如3700X或者3950X,我相信他的寢室一樣會被圍得水泄不通,只不過吃瓜群眾不會再覺得他另類,而是大呼「AMD,Yes!」

矽谷曾把AMD稱為「矽谷最偉大的捲土重來之一」,的確,自從蘇姿豐博士2014年10月上任AMD CEO,在這五年里,AMD的股價漲了13倍,市值一度達到了388億美元。四年前AMD處理器的PC和伺服器市場總份額僅為6%,而如今已經達到了13%以上。

為此,大家也願意親切地稱蘇博士一聲「蘇媽」。隨著銳龍二代、三代CPU的發布,隨著Radeon VII、5700系列、5500系列GPU的發布,作為一個PC圈的愛好者和親歷者,我真切的感受到了AMD想要重新贏回市場的堅定決心與勇氣。

可以說,AMD曾在許多年前有過輝煌,他與英特爾、英偉達兩家公司的恩怨情仇也是由來已久,不再過多贅述,我們今天只希望能清楚的看到,AMD是如何在2019年短短一年裡,在CPU和GPU這兩條賽道上艱難前行,並最終在CPU性能上部分反超英特爾,在GPU中端市場站穩了腳跟。同時藉助製程工藝的優勢,AMD進一步升級CPU和GPU性能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01

三代銳龍吹響反擊號角,CPU全賽道發力趕超

2019年上半年對於AMD來說還是略顯灰暗的,它在CPU消費級市場中依然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儘管基於Zen架構的銳龍一代、二代CPU已經相較於前代有一定的性能提升,但是與對手的差距仍然在拉大。

2018年下旬英特爾新一代消費級旗艦CPU i9-9900K發布,8核心16線程,單核睿頻達到了令對手望塵莫及的5.0Ghz,並且全核心可自動睿頻至4.7Ghz,這也令全核睿頻一直徘徊於4Ghz左右的AMD銳龍2000系列CPU難以企及。

今年六月,AMD突然放出了最新第三代銳龍系列CPU的紙面參數,一時間在PC圈激起了廣泛議論。在消費級CPU市場中,遊戲性能和生產力性能是CPU考量的兩個主要方面,但因為生產力性能多體現在辦公上,而遊戲性能的話題性又更強,也更加直觀,受眾群體更加廣泛,因此大家說一個CPU好不好,第一反應就是看它的遊戲性能。

而遊戲性能在當時來看,CPU的單核性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影響單核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頻率。並且大部分遊戲對於多核心的優化並不好,因此並不是核心越多,遊戲性能就越強。從當時曝光的紙面參數來看,AMD新一代銳龍3000系列CPU多為8核心16線程或6核心12線程,而睿頻最高只有4.4Ghz,因此,許多人並沒有對新一代銳龍抱有太大的期望。

▲AMD R7 3700X

7月7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AMD最新第三代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媒體測評解禁,一時間,科技圈「炸開了鍋」,簡單一句話講,AMD用更低的價格,在遊戲上打平了英特爾,在生產力上擊敗了英特爾。

根據測評數據來看,定價2599元的銳龍7 3700X是新一代銳龍中性能最為全面,定位最有針對性的一塊CPU,在遊戲性能方面,3700X與9900K在大部分主流遊戲中只有3~5%的差距,最多不超過10%,而9900K的定價卻是4999元,幾乎是3700X的兩倍。要知道,3~5%的差距反映在遊戲幀數上可能就是幾幀,對於實際遊戲體驗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而生產力方面,3700X在Blender、CINEBench R20、Adoobe Premiere等各類主流生產力軟體中的絕大部分測試中,多線程能力都要優於9700K,而與9900K持平。要知道,9700K的定價是2799元。

在消費級CPU領域,AMD通過自身的製程工藝優勢在核心IPC性能上著重發力,並且看到了英特爾同價位段CPU在生產力方面的不足,通過「遊戲+生產力」的綜合性能提升來獲得自身優勢。另外在價格方面,也相較對手性能接近的產品有著40~50美元左右的優勢。「綜合能力」和「性價比」成為AMD這一開門之戰中的制勝因素。

自此,AMD開始吹響了反擊的號角。在7月7日發布了消費級CPU後,8月8日AMD又推出了第二代EPYC 7002系列處理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代號「羅馬(Rome)」的伺服器處理器。EPYC 7002系列是全球第一批採用了7nm工藝的伺服器處理器,最頂級的EPYC 7742擁有64核心128線程,睿頻可達到3.4Ghz。

▲AMD二代EPYC處理器

根據谷歌宣布的信息,二代EPYC處理器將應用於谷歌自己的數據中心,並為其開發出新的通用機型,以用到谷歌的計算引擎中。蘇媽自己也曾公開表示,AMD最新的64核EPYC處理器在數據中心的性能表現要勝過英特爾。

11月底,AMD發布了兩款三代銳龍線程撕裂者系列處理器,分別為3960X和3970X。其中3970X相較上代最高有著將近60%的性能提升,在英特爾大幅降價之前,其對應價格段的i9-9980XE,在單核、多核性能上都被3970X以「碾壓」性的優勢擊敗。也正因如此,酷睿i9高端系列全線價格接近腰斬,並迅速推出了十代i9-10980XE處理器。

▲AMD Threadripper 3970X

然而,在HEDT(high-end-desKtop)市場中最為看重的生產力環節,3970X仍然在性能上強於i9-10980XE。並且AMD的這兩款HEDT CPU補齊了上代線程撕裂者「遊戲性能差」的短板,兼顧接近9900K的遊戲性能和吊打i9-10980XE的生產力性能。

從HEDT到伺服器,在高端市場方面,AMD的思路也很清晰:它利用自身最新Zen 2架構的性能優勢和強大的拓展能力,通過增加核心和線程數量獲得性能更強大的產品,從而一步步將自己的優勢範圍從消費級市場擴大到HEDT甚至伺服器市場。

在移動端,AMD CPU發力同樣迅猛。今年四季度,小米RedmiBooK系列新款筆記本、華為MateBooK系列新款筆記本和微軟Surface系列新款筆記本都有部分產品採用了最新一代AMD銳龍5 3500U處理器。

▲微軟Surface Laptop 3

小米集團中國區總裁盧偉冰曾表示,AMD的銳龍5、銳龍7移動處理器成本會比英特爾酷睿十代處理器低,價格會便宜至少300元,並且新一代銳龍對於雙通道內存的優化也會更好的釋放GPU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微軟推出了最新一代的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其中就使用了AMD Zen 2架構的8核心處理器,主頻為3.6Ghz,從參數來看規格直逼台式機CPU 3700X。而索尼這邊的PlayStation 5最新一代遊戲主機也即將於2020年開售,根據索尼系統構架師MarK Cerny所說,新一代主機確認將採用AMD Zen 2架構的三代銳龍處理器。

在全球遊戲市場這個大盤子中,PC和主機可以說是二分天下,而主機這邊微軟和索尼兩家就佔據了將近四分之三的市場,IHS數據顯示,2018年主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20億美元。AMD成為最大的兩家主機廠商的硬體供應商,可以說鎖定了一塊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

從3700X的平起平坐,到3970X的 徹底碾壓,AMD將自己的新架構、製程優勢不斷放大,並且在產品性能的釋放上更加激進,不像對手英特爾在性能釋放上採用「擠牙膏」策略。憑藉優秀的性能和相對更低的價格,AMD贏得了市場的肯定。並且,AMD所選擇的發力時間,處在英特爾現階段產能不足時期,也充分利用了對手的疲軟期。

02

GPU穩坐中端市場

之所以從CPU聊起,是因為CPU確實是AMD重新在市場中獲得聲量的一個起點。但在GPU領域,雖然AMD沒有在頂級旗艦GPU的對決中勝出,但是卻在中端市場中站穩了腳跟,幾次新品推出也著實讓英偉達CEO黃仁勛捏了一把汗。

在新一代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發布的同時,Radeon RX 5700系列GPU也同時公布,同樣採用了7nm工藝製造。隨著媒體測評數據的解禁,RX 5700的平均遊戲性能要優於同價格段的2060,而RX 5700XT的平均遊戲性能也要優於同價格段的2060 SUPER。

不過GPU方面AMD領先的幅度較小,平均遊戲性能勝出的幅度,反映在具體的遊戲體驗上,是幾乎難以察覺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5700系列GPU的超頻潛力較大,用一句話說,就是用戶通過超頻,可以花同樣的錢,獲得更高的性能。而超頻只需要通過AMD自帶軟體動動手指即可完成。

雖然AMD的新款GPU在PC消費市場中只立足於中端價位,但在的遊戲主機市場卻跟CPU一樣,鎖定了微軟和索尼兩個最大的玩家。微軟的最新遊戲主機已經搭載了AMD新一代GPU,而索尼明年推出的最新遊戲主機也將搭載同款。值得注意的是,AMD在GPU領域擁有蘋果這個不容忽視的巨頭客戶,其最新的Mac Pro就全系搭載了AMD的高端GPU AMD Radeon Pro Vega II GPU,並且即將推出頂級的AMD「雷龍」系列GPU。

▲蘋果Mac Pro

雖然AMD沒有在旗艦級GPU上實現性能反超,但是卻瞄準了盤子最大的中端市場,瞄準了「遊戲玩家」,精準的產品線切分,讓5700系列GPU在「性價比」層面絲毫不輸英偉達的同級別顯卡。而在To B層面,與CPU一樣,AMD也是緊緊鎖定了微軟、索尼、蘋果等企業,他們的產品不需要最強的性能,但需要相似性能下的最低成本。

03

AMD用「良心」細節打動用戶

在AMD翻身把歌唱的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大家「買賬」的潛在因素。這些是很小的細節,卻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企業是如何思考和看待一個問題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PC台式機的CPU是要搭配主板使用,而當更新換代CPU時,就需要考慮到主板的兼容性問題。英特爾這邊,凡是更新換代CPU,主板也會推出對應的新版本,舊的主板就無法兼容新的CPU了。誠然新的主板會針對新的CPU做一些優化,但是這不免大幅提高了升級成本。一個主板通常的價格會相當於半個對應等級CPU的價格。

▲三代銳龍R5與上代B450M系列主板的組合套裝

再看AMD這邊,一塊主板往往可以兼容兩代甚至三代CPU。例如二代銳龍CPU所使用的B450晶元組主板就可以通過升級BIOS驅動,直接兼容最新的三代銳龍CPU。你不需要額外增加購買主板的升級費用。

再比如GPU的超頻潛力。英偉達的GPU,普通用戶在普通環境下,不藉助專業設備進行超頻,所獲得的性能,一般距離下一個價格段的GPU還會有比較明顯的差距。而AMD這邊,只需要通過AMD自帶的GPU驅動程序,就可以進行超頻達到顯著的性能提升,比如2500左右價格段的AMD RX 5700通過自帶軟體超頻,可以達到與英偉達3000左右價格段2060 SUPER相差不多的性能。

▲AMD顯卡驅動超頻界面

有時往往就是一個取捨的問題,就決定著用戶是否買賬。

04

半導體嚴冬中一抹亮眼的紅色

2019年對於AMD來說,既是漫長的一年,也是轉瞬即逝的一年。他們從連續的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中艱難走出,而馬上,他們又將面臨2020年新的挑戰。

▲AMD2019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財報營收情況

AMD自己說,「我們是一家半導體公司。」沒錯,在全球半導體行業嚴冬的背景下,AMD仍然憑藉著CPU、GPU兩條賽道上較為亮眼的表現,在第三季度財報中實現了9%的同比增長,這兩部分的收入同比增速達到了36%。他們的CPU從消費級市場崛起,在HEDT市場稱霸;他們的GPU在中端市場逐漸立足。

從AMD在自身產品細節上的取捨我們可以感受到,AMD是一家「厚道」的企業,在每一次升級換代中,產品性能的提升幅度大,產品升級的門檻低,他們希望用一個厚道的價格承載一個厚道的性能,提供一款厚道的產品。

銳龍三代線程撕裂者頂級旗艦3990X還未正式開售,而Radeon Navi系列顯卡的高端市場仍然亟待填補,與三星在手機GPU領域的合作明年即將落地。AMD在數據中心、PC台式機、筆記本、遊戲主機,移動設備這些賽道中仍具有不錯的發展潛力。

反觀對手,英特爾即將推出10nm桌面級CPU,並且也要發力GPU領域;英偉達現在仍然坐在消費級GPU的頂端,產品定價依然顯得有些「隨性」。

蘇姿豐博士說,「高性能CPU和GPU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在CPU和GPU路線圖以及最重要的軟體路線圖上都進行了大量投資,我們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