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我自己的經歷吧,這幾年除了工作基本上保持著每天一到兩小時的學習習慣。

專業方面:站酷 追波 Behance 上的推薦作品和一些比賽我基本都會去關注,去思考設計後面的東西,每一個作品其實深入瞭解你會發現很有有意思的東西,永遠要保持這個行業的新動向,就算你實際做不到,但你一定要有國際視野,而不是侷限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另外還有馬力老師的知羣 像素範 Ui中國 虎課網 優設 (這不是廣告)等這些都是你接觸新東西的來源,另外互聯網行業動態也是需要關注的,例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虎嗅 豆瓣 36氪 知乎等~

我覺得做設計師你一定要有階段性的目標,而不是盲目的找一份工作一直混著,當你會一樣東西你要想著去掌握另一項或許以後用得到的,跟你設計相關的技能,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們公司什麼時候倒閉,後來再發現現在流行的東西,很多都不會,這就很尷尬…

溝通方面:我們經常要跟開發和產品經理甚至老闆交流,如果說你連他們平日的工作都不知道就知道直接交付文檔的話…估計在那裡也呆不久…任何一家公司能讓你長期呆在那裡的,一定是工作氛圍,是讓你捨不得的感情。而不僅僅是一份薪水…所以你需要跟他們多溝通,去了解他們每天做的事,這樣對你以後無論是轉行還是跳槽到其他行業都是很有幫助的。

同行交流:要經常的與同行業的工作者交流和學習瞭解行業情況,分析行業概況。 無論是加一些設計相關的羣,還是參加一些設計師活動都是很好的舉動!關注同行交流心得這樣你在設計時會考慮公司概況,才能更符合客戶的利益。

工作管理:工作管理。這是每個職業都需要具備的意識,怎樣梳理雜亂和並行的工作任務,怎樣做優先順序和時間排序,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要做到什麼程度,這是需要設計師去思考的,例如根據交稿時間排列任務、難易程度等等,不凌亂,會做的更輕鬆,設計也一樣,畢竟時間決定一切。而這些東西你自己需要在工作中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上面的這些都會為你以後無論是往更高層的設計還是創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一起努力吧,設計師們!


關鍵詞:用戶,產品,技術,管理。學習,實踐,總結。

我一直在努力找到一個核心問題的答案:我為什麼做設計?

如果設計只是為了幫產品畫原型,也許這輩子我也不需要什麼成長。在學校就刻苦練出來的手速可以完美勝任畫圖工。但是如果只看到產品最淺層的需求,只能依葫蘆畫瓢幫出圖,那這設計師不做也罷。

做設計師,就應當如中華小當家說的:「是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我要學習的,就是為人們帶來幸福。

首先,要給用戶帶來幸福。在設計實踐之中,始終關注用戶需要什麼,並從用戶行為理論角度思考用戶的深層動機。用戶不會因為時間空餘所以就想住酒店,也不會因為手上有錢就會去買球鞋。產品可以為用戶建立期待,補完或激發動機,才能促使用戶產生行為;只有邏輯合理,情感兼顧,才能幫助用戶順利完成目標並留下美好印象。在實踐中對用戶行為理論和用戶研究方法的學習總結對我而言是成長的第一部分,

其次,要給老闆帶來幸福。鈔票是老闆給的,光想著討好用戶是不行的。老闆的KPI是轉化,那麼我就要研究促進轉化的產品理論。老闆的KPI是留存,那麼我就要研究促進留存的產品方法。對,沒錯,是產品的理論和方法,而不只是設計。設計是一個理念和一門技術,其落地是要落在產品和品牌的。系統化結構化地學習產品方法理論,才能保證做出來的設計真正切實有效,而非只是設計師的空想。所以各種增長黑客,數據分析,競品研究,都要學習總結。這是我期望構建設計成長的第二部分。

再次,要給上下游同事帶來幸福。幸福是存在於大環境裏的,整個團隊都不幸福就自己幸福那是自欺欺人。所以,作為交互,不能讓產品和研究員同學花費一整天時間來澄清需求,也不能把坑都挖好留給視覺和開發同學去填。對業務知識及項目背景的快速學習,對視覺設計規範和趨勢的瞭解,對前端技術的管窺蠡測都還是要有的。技術的學習和積累,是我的設計成長認知的第三部分。

最後,自己要幸福。做人嘛,最重要就是開心。設計師通病是跟自己過不去,何必呢?很多問題都是管理問題,時間管理,溝通管理,團隊管理,自我管理。目標不可能第一步就達到極致,那麼最終目標是什麼,road map怎樣做,這一階段什麼時間需要達到什麼質量,這次設計出了10個bug下次能不能只出3個,3天後交稿今天能不能跟老闆過第一遍?拖延症什麼的都還有一些,但是安慰自己,知錯了,我在改。管理,就是我的設計成長認知的第四部分。

說了這麼多,主題是在實踐中學習總結,基於否定之否定而達到整體提升。維度是用戶,產品,技術,管理。

最後必須說明一下,入行3年,我還太淺,以上僅是認知,實踐最久的也不過一年有餘。接下來幾年,我想我還需要毅力和信念,去相信設計的價值,去基於這幾項設計成長認知繼續打磨自己。沉下心來真正做一個好設計,這算是今年的小目標了吧。

以上。


靠觀察和聆聽,無論是同事平時怎麼做,和開會時候上司怎麼說。都記住,輪到自己執行的時候用上。


忘了你是個互聯網設計師這件事。去感受,去學習,去思考,去想像。如果去這樣做了,你自己感覺上自己是在提高的,至於外在表現出來的就不一定了。


覺得「自學最重要的是,有明確的目標。」這句話挺實在的。

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體系越龐大,自然會發現未知的邊界也就越大。這樣已經挺焦慮的了,如果在沒有個目標,東忙一下,西學一下。這種體會應該都有過。然後就浮躁起來了。

那麼怎麼讓自己快速的進入「簡單、專註的學習狀態呢」?

1.找到自己的階段性目標,目標越單一越好

例如整理自己所掌握的交互/視覺的知識體系,和需要掌握的知識系統進行對比。根據自己的優劣勢,排列優先順序。進行主題性學習。可以安排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只掌握某一個主題知識。這樣反而會讓自己從龐大的知識體系中抽離出來,進入簡單而又有目標的學習狀態,也更有系統性。

2.獲得更多的外界反饋

這一點可以這樣理解。1-2年的時候,學習新知識,自身和外界的反饋都能讓自己感受到能力的提升。而3-5年,慢慢從「學習區」進入了「執行區」。這種反饋會遞減,成就感和動力會減少。

把自己分享出去,從外界獲得「正面/負面」的反饋,來指導自己的學習目標。


作為一個野生的產品錦鯉,已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畫原型到設計整個產品框架再到現在嘗試對市場進行分析。

我發現是按照用戶體驗五要素一步一步往深層次探索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