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號被封了,就拿小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不僅對於文學沒有足夠的瞭解,對於人生和世界理解也是差了很多的。

當文學作品在些悲劇的時候,請題主想一下,作者究竟想些,如果作家要寫喜劇,那他又要表達些什麼?

題主能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想題主對於悲劇和喜劇的理解也是非常膚淺的,悲劇何以成為悲劇?只是因為主角的不幸嗎?如果說哈姆萊特的父親沒有死,拉斯柯爾尼科夫有足夠多的錢,悲劇,是否為一種偶然一種本來不應該發生的東西卻發生了,因此才產生了悲劇?事實上,作家之所以喜歡描述悲劇,是因為,悲劇的內核原因,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由外到內的。如果你看過莎士比亞,你會發現哈姆萊特的復仇充滿了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如果你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你會看到娜斯塔霞再得到了公爵的愛——她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東西之後卻毅然放棄了公爵選擇走向毀滅。馬爾美拉陀夫在得到了一份不錯的差事之後,卻放棄了差事去街頭喝酒,毀了全家的希望。

當我們在談論喜劇的時候,我們再談論些什麼?「戰狼2」說喜劇嗎?「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喜劇嗎?「戰狼2」中,吳京氣出了,把能救的認都救了,有意思嗎?這要告訴我們什麼?大冰自以為毒雞湯,其實處處都是「勵志」,處處都是「浪漫和偶遇」,有意思嗎?這樣的喜劇,是一種手淫,無謂低俗的浪漫。想要表演這樣的喜劇,我們必須凸現一些東西,或者自以為深刻一點,就像大冰那樣「反雞湯」實際上自己依然是雞湯。如何從這些作品種獲得愉快感?答案就是,把人物臉譜化,貼合庸俗的當今世界觀,扮豬喫老虎(各種網文),或者通過促銷廉價的愛國自豪感(戰狼2),作家沒有能力發表更有深度,更有內涵的東西,浮誇的文字下面潛藏著作者蒼白無聊的內心。

如果你說的「喜劇」不是這些,那麼也許是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這樣的戲劇?然而,莎士比亞戲劇的性質怎麼可以簡單地用一個「喜」字就去形容?哈姆萊特是悲劇,但是掙扎到最後最後哈姆萊特還是將復仇之劍刺向了國王,夏洛克商人是喜劇,但是夏洛克所抱怨的猶太人的苦難,即使後面真的圓滿,我們難道能忽視夏洛克u,莎士比亞的喜劇與其說是喜劇,倒不如說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

我可以說,只要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在受苦,還有一個人在受難,那麼單純喜劇的意義接近於0,而我們也必須知道,人類的苦難是永遠不可能消除的,除非你從心中移出一些基因上的概念和東西——而如果真的移出這些東西,那麼人還是人嗎?這樣的行為又是什麼性質的?而人類脫離了苦難之後,關於偉大的概念也會消失——你們又願意這樣嗎?

苦難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只能轉移成另外一種方式存在,如果一個人沒有感受到苦難,那麼就說明這個人愚蠢而沒有心肝。單純的喜劇是沒意義的,因為人做不到這一點,人,永遠不可能如此單純。只有悲劇,當各種不幸堆積在我們面前,撕破我們虛偽的面具的時候,我們才能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人類的出處,在虛假的歡樂之中虛度人生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悲劇的意義。


這個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的《詩學》,「悲劇有凈化靈魂的效果」,旁觀劇中角色的痛苦遭遇,讓觀眾可以坐在安全區域對人生展開思考。

(心理學裡好像也有研究說「失去」比「得到」更讓人反應激烈,「痛苦」比「快樂」更讓人難忘。)


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人看。


外在悲劇,內外喜劇。用悲劇的形式來突出人物形象精神,使文章價值得以更好體現。


悲劇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吧。喜劇結局太完美了,完美的不真實。合上書頁就忘了它的內容了,只記得一切皆大歡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