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到有的父母,

1假期不願意孩子去別的親戚家住,雖然嘴上一直覺得煩,常和孩子吵架...2不願孩子去外省上大學,更不可以跨半個中國,乃至出國...3常信奉的觀念便是,遠在天邊有出息的孩子不如近在眼前端茶倒水的莊稼子女...

以上


這世界上其實不僅有媽寶男,也有兒寶媽。就是離不開兒子,就要每天看到兒子。不然就覺得兒子拋棄她了一樣。

我跟前夫在一起得時候,有一段時間因為跟公婆實在合不來,跟前夫搬出去自己租房子過。剛搬出去第二個月,前公婆就受不了了,聽他家親戚說,公婆倆在家對著哭,說兒子不要他們了。其實前夫基本每週都回去看看他們。那段時間公公說腿不舒服,前夫到處打聽哪的中醫好,三天兩頭開車拉著公公到處去看中醫。我們搬出去除了晚上不回家了,前公婆不能每天看到兒子了。前夫對父母得關心照顧並沒有減少。再後來公婆就非要我們搬回去,自己還不跟我們說。拖前夫得姨奶奶,姑媽,表姐,發小。拖各種人來找我們說情讓我們搬回去。後來前夫心軟,看到自己爸媽哭受不了,就非要搬回去。而且口口聲聲向我保證絕對不在讓他媽媽欺負我。當時我就跟他說,搬回去只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我瘋了,一個是咱倆離婚了。搬回去的當天,公公一個五十多歲得男人,當著好多人得面,痛哭流涕啊,各種數落兒子不孝順,搬出去住是不體諒父母,是大不孝。最後結果,夏天搬回去的,冬天離婚了

父母太離不開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孩子大了有自己得想法,有他自己要走的路,有他自己的生活。父母把孩子栓得太緊,其實是以愛的理由害了孩子


願不願意的有什麼要緊,他們又做不了主。


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回答的不好也請見諒!

中國父母大多不願意孩子遠離自己無外乎對孩子的不捨和愛護心裡,自己喫了太多的苦,看過太多的罪,都想讓孩子有個安逸的生活,自己目光之內,雙方隨時可以支援,自己有個頭疼腦熱也算有個噓寒問暖的,但是至於自己如何選擇,一定要有個清晰的認識。這個問題要看所在的家庭和其父母的出發點,不可否認的說,這些年國家發展的不錯,但是太多資源不可避免的還是往一二線城市堆積,基層資源睏乏,年輕人讀了萬卷書,怎能不去看看大好河山,不去闖蕩怎能對得起自己的十年寒窗,但是要搞懂自己的出發點在哪,若是本身就沒什麼爭強好勝的心,父母視你為掌上明豬,在家也不需要你物質的任何資助,更能為你的生活添一把力氣,你自己又喜歡安逸,不妨在家靠近父母生活罷了,你的生活就是拿來享受的。但若是和家人相處的一肚子糟心事,不如出去吧,成龍成蟲看自己。人身在世,雖是短短几十載,但是活得要有責任感,要清楚你自己想要的,並為之努力,你想要什麼生活,就去做什麼事。


兩方面,一,父母過於嬌慣孩子,不捨得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經風歷雨,更希望孩子待在他們身邊,受他們的人脈保護,及讓他們散發餘熱的幫帶孩子,做免費保姆。

二,父母為自己著想,怕孩子走的遠了,不再回來,自己成為承受寂寞孤獨的空巢老人,老無所依。


雖說誰家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有出息,但換著是你,養了二十多年的孩子有一天要離家遠走你會開心嗎?

別看大部分父母,尤其是農村地帶的特別嘮叨,特別喜愛跟孩子吵架,特別喜歡拿孩子來跟鄰家XXX的攀比,其實這都是愛孩子的表現。嘮叨是為孩子好,儘管說的可能沒大多用處;吵架是因對孩子太有期望,接受不到自家孩子的失敗之處(主觀認為);攀比是望子成龍,未必是要孩子變到「別家孩子」的模樣,但其實本意是想孩子跟他們「學習」,孩子也可自我反思是否有不足之處。

當然個別例子的父母會比較偏激,或是比較扭曲。但不可否認,大多父母都是在為孩子好,未必是天天說著鼓勵說話、慈愛教育就是好的。可是,因為一些父母常常做上段所述的那些行為,導致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抽象的「愛」,還引起反彈後果。

有些人是比較孝順的,他們自少便很聽父母的話,什麼都按著父母的要求來做。但不要以為他們全都變成了「乖孩子」或「書獃子」,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在青年及其後變成了「叛逆的孩子」。為什麼?父母的教導,成了一條又一條鎖鏈捆綁在他們身上。經過長年累月,鎖鏈不但沒有變松反而越來越多、越來越緊,使他們漸漸喘不過氣來。於是… 便爆發了,掙脫掉身上了所有枷鎖,往在籠中聽聞氧氣最多的地方跑,卻不曉得,那空中還有二氧化碳(咳。

人,是貪心的。尤其是一些沒怎麼接受過正統教育,而又比上一代如此教育的人,就象他們的父母一樣,對子女要求極高,對子女呼呼喝喝,其實都是可憐之人。

某些認為,世代為農,祖宗傳承下來的土地自然要好好打理,此乃無大志之人,被上一代的固有理念影響。某些認為,你(孩子)到那麼遠去了不就是沒法天天孝順我們了嗎?!於是設辦法把孩子鎖在身旁,希望同化他,卻不知受過教育、受過外面世界薰陶的孩子早已不是上一代孩子的模樣了。這些父母亦是自私的。

矛盾爆發,一些孩子被父母害慘了,過得一日不如一日,更引起對父母的憤恨;一些孩子勝過父母,終於離家,見識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世界,父母卻是鬱鬱過日。所以說,現在關於父母、孝心的新聞漸多。

沒有說是父母還是孩子錯,視乎事件本身。其實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沒有被身邊的人洗腦成一個又一個的模樣,同時亦難以想像父母以前發生過的經歷。在這個訊息爆發的時代,我們有電話、有網路、有媒體,更有學校。我們是得天獨厚的,掌握的資源可以改變世界,那又何必為了一時之氣、一時衝動而和父母爭執,弄到關係變得很僵,也再不回去探望養大我們的父母和家呢?

所以我建議,如果生計還可的話,讀完大學後再留多一兩年陪伴父母,再去找工作。留學的話,就在留學前多多陪伴父母,多進行溝通工作,說說自己要留學的執念,並關心一下父母的生活狀況,畢竟遲點可能很難定期探望父母。明白的總會明白,不明白的說怎麼多也是徒勞,但愛惜孩子的父母總會支持孩子的理想。(雖然說和三觀不同的人相處很辛苦… )

但若果是個別擁有著扭曲思想的父母,而他們層帶給你一個「別一樣」的童年(我懂的… - -)甚至還有虐打兒童、家暴傾向的,或是特別厚麵皮(如在親戚朋友面前不停說你怎麼差,沒出息,絲毫不給你留情面的,回到家中卻攤開手問你拿你工作的成果,還恃著父母身份覺得十分應該的),我覺得每個月寄一份生活費+房租(如有)足矣。

謝謝

原因有很多種,我來說說其中一種:包辦型父母。以下只針對男孩子以及在英國的情況來表述。

因為兒子滿十三歲申請了寄宿學校,我因此與非常多的家長交流過關於寄宿的話題。在我看來,絕大部分不願讓孩子去寄宿的家庭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不太會公開說的:錢不夠或者不願花更多學費。另一個是:孩子還不夠成熟。

關於學費我們不去討論。

我們講講成熟。我自己進行的並不嚴謹的觀察成果是,大部分說自己孩子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離家的母親,都是包辦型的母親。具體體現在孩子日常校內生活,小到今天要帶什麼書放學後有沒有課外活動,大到要不要參加付費旅行升學選擇什麼學校,幾乎全是媽媽說了算,孩子經常處於懵懂狀態,一問三不知,確實呈現出低於同齡人的成熟度。與這類媽媽交談,經常會聽到她們說「我家孩子離開媽媽沒辦法生活的」,或者「我家孩子什麼都不要只要媽媽和他在一起就滿足了」。

願意送孩子寄宿的父母,大體上都會說以下兩句話:

1、我兒子認為他自己早已做好寄宿的準備,我其實覺得他還遠沒有意識到自己將面臨怎樣的狀況。但是,我相信開始寄宿之後的幾個月裏他會慢慢真正適應。

2、不管他有沒有準備好,寄宿是他必須去的,他沒有選擇權。

第一句是所有人都會說的,多數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自嘲。第二句基本上是立志讓孩子出人頭地晉陞上層社會的家長說的。

從這個小小切入點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部分不願意孩子遠離的家長,內心深處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比孩子重要。

至於子女如何處理,首先子女需要自己想清楚是不是確實離不開父母。

我媽媽曾經是一個包辦型媽媽,對我哥實施了無死角的關懷,她特別喜歡對人說「沒有我哪來我兒子今天的成就」。我哥20年前堅持放棄我媽給他苦心安排好的一切出國,至今遇到特別苦惱的事都會打電話向老媽哭訴,我媽也在電話另一頭心疼得不停哭,但是打完電話他還是全部自己扛過去了。是的,他是媽寶男,他知道媽媽對他放心不下,他更知道自己向老媽哭訴是及其不成熟的表現,但是每一次人生低谷最終都是他戰勝了自己的脆弱之後得以躍過。現在我媽開始對我說:「你哥當年的決定是對的。」

——


1、父母的這種想法,是愛的表現,只不過這是一種畸形的愛

愛是以尊重為前提的,失去尊重的愛註定會讓被愛的一方不舒服

2、面對畸形的愛,理論上正確的做法是,想辦法讓愛回歸健康

包括但不限於,降低父母的期望(明確告訴父母,不可能貼身養老),說一次心裡話,給自己設立邊界(父母超越邊界的要求,絕不滿足,但可以想替代方案)

3、面對畸形的愛,最不負責任的行為,就是無底線的遷就和妥協

4、不要有「不孝」的負罪感

因為導致這種畸形的愛出現的原因,在父母,而不在你。你並沒有權利決定父母對你的愛是如何的。父母應該為相處中產生的不愉快負責,而不是你。

此外,這裡也不存在「孝」或「不孝」的問題。沒有人規定一味遷就父母就是孝。父母也是成年人,也有合理控制自己情緒和期望的義務。

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努力工作,注意健康,認真對待配偶和子女也同樣是你的責任。不要認為對父母的責任高於對配偶的責任。配偶也是人,也需要你的尊重。

總之,我認為,這個問題,更多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般問題,而不像是子女與父母相處的問題。想到這裡,很多事,就有答案了。


父母太愛你,擔心社會險惡你收到一丁點傷害,但其實這都無法避免,相對而言,留在父母身邊的確會少經歷一些風雨,如果是女孩這樣其實還是蠻好的,除非自己足夠內心強大能力超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