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追星,我更喜歡追劇,去喜歡那些文學作品裡創造出來的人物。雖說不會去做許多實際行動,比如寫同人文,做視頻等,但我會心裡深深的喜歡ta,當做我心靈,精神上的寄託和嚮往

有一天我聽一個人評價追星的人「喜歡只在心裡喜歡好了,浪費那麼多錢和精力,人家認識你嗎?有那閑錢不如給自己和家裡人買點東西」

我聽著有幾分道理,這事本來要過去的,我忽然意識到,我沉迷某劇某小說,去深愛,喜歡那些虛構的人物,將一個不存在的人當做寄託,是不是很不現實。

突然迷茫了,求指點迷津


影視劇,小說,動漫裏的人物,給你展現的人設是什麼樣的,她就是什麼樣的,永遠表裡如一、對你毫無保留。

比起明星們給自己打造人設、隱婚生子、炒作戀情,背後取悅金主,某種意義上虛擬角色要真實多了吧。。。

如果你的口味不變,作者初心不變,那虛擬角色很難讓你失望,她們永遠不會讓你刷微博發現自家主幹出黃賭毒家暴出軌詐捐偷稅之類的違法亂紀事蹟,用負面新聞轟炸熱搜,需要你大半夜緊緊盯著屏幕,用粉絲濾鏡強行降智,說著違心的話給路人控評。

在我看來,追星和動漫電影小說沒啥不同,都是脫離現實生活追求虛擬精神世界的滿足。

比起明星大量存在的真實與展示情況不符,信息的極大不對稱。看個動漫小說要省心多了呢~


文藝作品是虛構的,人腦想像出來的,那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人類文明上層建築都是人類大腦想像出來的,經濟,政治,法律,道德倫理,信仰宗教,意識形態,哲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等。在智人出現之前,地球上沒有這些;這些是人腦意識加工出來的信息,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但這些上層建築確確實實深遠影響人類社會歷史。正是依靠講故事,靠這些上層建築,我們人類才能組織運行數量龐大,遠超過血緣關係,關係複雜的社會,產生社會大分工,創造輝煌的文明。


謝邀。

說說我。

我感覺我從沒追過星。

我只在口頭上承認我佩服某個行業的精英或極致。

可能是年少叛逆,我故意這麼說的吧。

其實,六年前我一直追著韓寒的博客看。

幾乎看過韓寒的所有出版過的書籍。

我也在網上搜索過很多喬丹科比的視頻。

但我否認我這叫追星行為。

畢竟,有些所謂的明星也讓我不恥,比方說郭敬明,我看過他很多書,越看越討厭,直至完全不再看。後來看到他抄襲的官司,更加不恥。

動漫人物我比較喜歡的有卡卡西,不是主角鳴人,也不是佐助,因為我看火影的時候,已經二十好幾了。

小說人物,我二十五歲之前喜歡的有李尋歡、陸小鳳、司空摘星、西門吹雪、令狐沖、楊過、郭靖。

過了二十五歲,我反覆看那些小說時,那些曾經喜歡的人物只剩下了讓我喜歡的某些人格特質,人物本身我已無法完全喜歡。

隨著閱歷增多,主角光環巨大的小說,我已經很難看下去了,我開始回憶起以前不太喜歡看的現實主義小說,並找出來再看,或者關注新的現實主義小說,畢竟,現實主義小說還有些現實參考意義。

現在,影視劇也好,小說也好,我更關注故事的處理手法,人性的閃光點或陰暗處,因為,不管什麼人物,過於開掛或過於臉譜化,於我來說都顯得虛無縹緲。

所以,從商業角度考量,故事裡人物的形象是賣點,編故事的人哪怕知道那不真實,畢竟大部分人看故事不會考慮那麼深,編故事的人要考慮市場因素,那關係到他們的生活質量。

從個人角度考量,就千差萬別了,畢竟每個人的閱歷和閱讀量都不一樣,就好比我,看了二十多年故事,很多套路已經打動不了我了,但那些套路對很多沒啥閱讀量和閱歷的人來說卻很新鮮。

所以,當你發出喜歡故事人物是否也和追星一樣虛無縹緲的疑問時,你可能已經跨越了某個節點,一個閱歷或閱讀量的節點。

繼續探尋下去,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答案。


瀉藥。

是的,追星最起碼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可以在手機、電視中看到,並瞭解他的很多情況。也許有一天在某個機緣巧合下,你們還能見面合影。

但是影視劇、小說、動漫裏的人物,很多都是歷史人物、虛構的人物,最多隻有一個原型,看得見 摸不著。無論經過多少年,你都老了,他仍還是那個樣子,也許最後回憶起來 會感覺很無奈。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雷同不勝榮幸,不喜勿噴,望知友們 採納!!」


有什麼好迷惑的,現不現實又有什麼關係呢,百年之後無人再記得自己,所以自己就是沒存在過嗎?

喜歡就去做,想要就去爭取,順應心意就足夠了。

順帶一提的是,既然能影響到自己,那就不該是虛無縹緲的。


我不怎麼追星,但我可以理解花錢追星的想法。就比如我有時看了免費的番,非常喜歡,我就會買相關的周邊,即使我不那麼需要。

花錢追星只是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不僅僅是表面意義上的「付出」,也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快樂。只要能平衡好追星和現實生活,那花錢就花錢吧,她花錢的同時她也開心啊。喜歡虛擬人物也很正常。如果不喜歡虛擬的人物,那幹嘛還要看這些故事?現在已經不是喫不起飯穿不起衣服的時代了,有點精神追求很正常。「精神追求」這四個字真沒那麼高大上。

感覺答主的問題,本質在於「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回報,是否還要喜歡,是否還要付出」。我覺得沒問題。因為你的付出是順從你本心的一種表達,你會因此感到快樂和滿足,這就足夠了。你付出的同時也是在精神上取悅你自己。


生命本就虛無縹緲。你真的喜歡現實裏的人,同樣也是飄渺。人生如夢,就是說這個,而且有個問題是,如果你不花光你的積蓄,不花光你的精力,又何來喜歡呢?如果你這麼做了,等熱情過後,又或則會不喜歡自己。

我不追星也不追電視明星,不過擺在感情感覺面前的事情我懂一點,因為如果你不付出你的全部,,甚至你感覺不到自己的愛,也就是無法感覺到那個強烈而不是敷衍的自己,可是一個人真要這麼做,通常又會陷入其他的痛苦之中。

總的來說,面對這個世界的策略是,讓感情扁扁平平地比較容易度過人生……也就是所謂中庸之道,對心靈傷害最少,因為都沒感情了自然不受傷害。

這是個兩難的選擇,而不是你愛的是什麼,而是隨便愛什麼,該如何付出付出多少的考量……沒答案的……


理論上講沒區別

不過一個是活人演給你的虛假

一個是虛假中你所相信的真實

所以,虛擬人物相對來說是更真實的,因為你知道他是假的,但是你願意相信是真的。

不過還是沒太大區別。

畢竟

都是娛樂活動


總結一下:喜歡虛構的作品中的人物的正確性?

我對此沒有任何的懷疑。人們對文學作品至今的喜愛,那麼多文藝理論的分析。多少都是關於此的

有的片子告訴你如何生活而有的則只是講給你一種人的生活。

忘了在哪場語文考試裏讀到的:哈姆雷特比你我都要真實,比所有人都要真實,就算一切都不在了,他也依舊存在。


至少你永遠不會失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