櫃子裏常年放著一些東西,比如小學初中同學留下的東西(就是例如給的貼畫,筆,書籤之類的),送的禮物,還有自己收集的小珠子,便簽本,得獎學校給的本子等等。對於這些東西,感覺對於我來說是種回憶,看到這些物品就會想起當年發生的事。但是感覺自己又有些病態,比如爸爸五六年前給我買的本子,我一直都沒有用,貼畫都沒粘性了還留著,筆都放的沒水了還留著。其實也挺佔地方的,但也不捨得扔了,請問我該怎麼辦?


如果真的那麼有意義,就留著吧。人總是要為自己重要的東西買單。

斷舍離就是這樣,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回答一個問題,什麼對我是重要的?

我的經驗告訴我,斷不了一點問題都沒有。當有一天,你真的釋懷了,那就可以扔掉了。

我覺得順其自然挺好的,不用強迫自己做到什麼。


如果這個物品特別困擾你的生活,每次看到就在想到底要不要扔呢,那就斷吧,因為它帶給你的一直是不好的記憶。

如果很擔心會後悔的話,拍張照就夠了。

要知道比起有無用處,斷舍離更多的是講你是否心動。


看它意義是否重大。很多東西都有意義,不代表所有有意義都要留著。


如果這個物品給你的意義是,積極的意義大於消極的意義,放心留著。

除了斷舍離,還有留存道。


有意義的物品不想扔就別扔了。斷舍離扔的東西指的是不喜歡或者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要扔掉。有意義的物品可以給你帶來快樂呀,不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陷在回憶裏出不來就要好好考慮要不要留了哦


你就不能拍下來嗎?你喜歡到底是實物還是記憶?但是如果東西不很多我建議你保留,如果太多了那就自己考慮下吧。減少其它物品的購入也一樣。


所有外在行為,都是內心想法或觀唸的反映。

你的行為很明顯,就是對過去的萬事萬物都有情,更核心的,可能認為凡情就是好,凡情就要珍惜,可能相信捨棄舊情,就代表無情。

所以一草一物,都盡量不捨棄。


推薦給你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簡單說,拿起一件物品,如果依然心動,就留著。如果不心動,對它感謝,然後放棄,讓它找到更好的主人。


斷舍離這本書在開始熱起來時我一直很想入手,那個時候應該是高二或者高三在知日這本雜誌上看到的。

但是現在大二了,我依然沒有入手這本書,主要是當時一直地區沒有貨,習慣在DD買書。現在宿舍裏有書架依然沒買這本書,因為我想從高三到現在我好像已經形成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斷舍離的原則了。

每個人對於斷舍離的定義不一樣,就我而言,一個我覺得有意義的物品我為什麼要捨棄呢?是因為佔空間還是其它?

我無法為你做出判斷,但是我覺得或許可以自己分析一下對斷舍離的理解,每個人的準則都是不一樣的。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

不過既然覺得有意義就先放著吧

時間長了 再整理 再進行新的評估 也許以前不捨得的 你現在會覺得可有可無

像老師獎勵的筆,在你買百樂的時候一文不值;但學校頒發的獎學金 你領了年終獎也不捨得把信封扔掉

像以前小男生寫給你的卡片,在你談戀愛的時候變得黯然;但和初戀傳的小紙條 在你結婚後還記載著第一次懵懂的美好

物品價值很多時候就取決於它對你的意義 在不同階段會改變 要你自己衡量


有意義的當然不能放手,可以集中存放在一個地方,如果說這樣的東西很多很多,那麼我想你可能比較富裕有很多住宅能存放,又或者是你根本沒明白啥叫意義。所以只要把這些有意義的東西集中存放,就像心裡專門騰出一塊凈土來收藏。住在一個沒有靈魂的住所,心裡乾淨了,但是心也空了


不該的,有意義就當做永遠的懷唸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