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為什麼要有七情六慾?2.七情六慾是不是想太多?3.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觀點?4.那些觀點是否也是想太多的產物?


從佛教角度來說「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貪是因為無明,因為無明,所以不停的隨著自己的煩惱造作。但如果想停下來,佛教是有辦法的,那就是通過佛法實修,熄滅貪,嗔,癡。一個沒有貪嗔癡的人要比有七情六慾的人快樂很多很多,不是一個層次可以比較的。

分享釋真勝法師講解的佛說的「十二因緣」給您,希望對你的問題有幫助作用。

十二因緣是什麼呢?我們都說佛陀覺悟了真理。那麼佛陀到底覺悟了什麼真理呢?

佛覺悟的就是緣起,就是這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我們佛教哲學思想方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也是佛教思想的一個中心。所以瞭解十二因緣很重要。十二因緣也比較難懂。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不相同。

大家都知道佛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覺悟了真理。那他是怎麼思維的呢?在經中提到:他知道世間有苦。他知道世間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等很多苦。那麼這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佛陀就思維這些苦的來源。結果他發現,這個苦的來源是因為有生。因為生了,才會受苦。然後他就繼續思維:為什麼會有生呢?經過思維觀察,他知道了。因為有了有(就是有業有煩惱)我們才會受生。那為什麼會有有(業煩惱)呢?他又進一步觀察,是因為有取(渴愛求取)。就是因為我們有取、有造作,因此會造成有有。然後繼續觀察:為什麼會有取呢?

我們喜歡好的、不喜歡不好的、厭惡不好的……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事呢?原因是有愛。我們有喜歡的就會有不喜歡的。對喜歡的我們就取(就會生貪心),對不喜歡的就厭惡它、就想讓它離開(就會生嗔心)。

那麼佛陀繼續觀察:為什麼會有愛?愛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發現:愛的原因是我們有受,有感受。我們有順的感受(就是舒服的感受),有逆的受(就是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對順的感受就會生愛,對不順的感受就會生嗔、就會不喜歡,不苦不樂的感受就搞不清楚改怎麼處理。所以,因為有感受,才會有愛。佛陀進一步思維、進一步觀察:到底為什麼會有受?原來是因為我們和境界接觸。因為有接觸才會有觸,因為有觸才會有受。然後佛陀繼續觀察觸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的眼睛是眼根(也可以說視神經是眼根)。眼根與光線(光照到物體上,物體又反射的光線,即—色塵)和合的同時就會生眼識(就是能夠了別這個光線的識,我們稱為眼識)。根、塵、識三者同時生起,同時生起和合的時候就會生觸。就是說有六入故(有六根的原因)才會有觸。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呢?佛陀繼續觀察知道:因為有名色。什麼是名色呢?就是身心。色就是我們常說的物質,相當於我們的身體;名就是精神和我們的精神活動都屬於名。有身心才會有六入,有六入才會有觸,有觸才會有感受,有感受才會有愛,有愛才會有取等等。然後他繼續觀察:為什麼會有名色(身心)呢?因為有識,就是心、精神。有這個識才會有投生,投生才會有身心。

佛陀繼續觀察:為什麼會有識(心)呢?

他發現是因為有行,就是有我見我執有身口意行。這個行,有時候解釋為我見我執,有時候是指業。就是我們身體做的事情,也叫行;口、心做的事情都叫行或是業(就是身口意所造作的那些事情就叫行,也叫業)。有行,才會有識,有識才會受生。那麼為什麼會有行呢?佛陀觀察到,是因為無明,就是無知。因為我們不明白真相,所以才會有我見我執。上面這個關係叫緣生的關係,它牽引我們受苦。佛陀又返回來觀察:到底怎麼解決這個關係呢?我們如何把這些苦解決,讓苦終斷呢?他就繼續觀察:假如無明滅掉了(如果我們明白真相了),那麼無明滅行就滅(就是我見我執就會滅),行滅識就會滅,識滅名色就會滅(就是不會有身心了),名色滅就沒有六入(六根就不會有),沒有六入就不會和外境有接觸,沒有觸的話就不會有感受,沒有感受就不會有愛不會有恨,沒有愛就不會有取(不會造業和煩惱),沒有取就不會受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些苦。這樣苦就會完全斷盡。這就是緣滅。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1)人間情愛是虛假,世人不悟聖中道,逃離脫離總是假。談情說愛你為啥?七情六慾磨根芽。悲歡離合你為啥?磨你放下悟道芽。爭名奪利你為啥?貪慾橫生自心雜。恩愛情仇你為啥?嗔心不放總是假。(2)因為「緣來緣也散」所以「人間情愛是虛假」。開始想修道,入了道觀,為了「衣食所安」只有「借神斂財」不能自拔,不是「不悟聖中道」,成了「不能悟聖中道」。走進了道觀,是「逃離脫離」社會,是假出家,因為道觀就是道士的家。有了「道士證」去「開光工藝品、做法事、補財庫、破解太歲、消業障」收費等等,就「合法」了,這就是道士在「爭名奪利、貪慾橫生、嗔心不放」的表現。


是人都會有,存在即合理,在於看破 放下 方能自在


多?不多?

人有七情六慾是讓與其他生物的區別,不是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說不定天生就少那麼一點點,七情六慾只是為了填補自己不足和幫助別人完整!


人本質就是一個動物


瀉藥。

人都有七情六慾,這正常,無欲無求的人基本不存在


不,本來這個社會就是物慾橫流的,而且這個社會的活性和進步都離不開人類自身的慾望,比如對於一切的需求和渴望。如果人類沒有慾望,沒有七情六慾,這個社會就是一潭死水。另外,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七情六慾,是多是少就看你想怎麼用了


沒有的話 ,人類早絕種了。


Of course.

你能問出來這些問題就說明你想的已經太多了。emmmmm好像一個哲學問題啊。

七情六慾嘛,就是這樣:

這樣:

哈哈,抖個機靈。咳咳,說重點吧。應該是所謂的

據說七情六慾五志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哈

這樣。

百度百科說:

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1]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這麼說吧,一個人完全可以像Sheldon那樣拒絕接觸別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別的,但是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已經進化到了一種高度,我們會想:

為什麼我要一個人?

為什麼我不去喫好喫的呢?

為什麼我不去找一些朋友呢?

我為什麼不創造出更美好的東西呢?

為什麼要禁錮自己讓自己變得彆扭呢?

他(她)對我那麼好我是不是應該回報一下呢?

好像算不清我和他(她)之間的利益差距了,我為什麼不能就和他(她)一起生活呢?

.

.

.

等等等等

當然,

這麼多的想法讓社會進步和發展啊。我們慢慢的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享受。得到的欣喜,背叛的憤怒,患失的擔憂,失去的悲憫,隱祕的恐慌,查德(失)的驚異

其實可以這麼說,七情六慾是社交相處應有的模式,也是個人獨自生存不免存在的現象,是感性化的思考方式。

沒有七情六慾的,

要麼是大師,不爭不搶,不溫不火

要麼就是現代型的機器人,有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但是他們只會在那一個圈子裡去進行所謂的創新,他們只有理性,缺乏感性,所以不存在什麼七情六慾的,他們只是一種機器,不是「人」(雖然我還是恐怖谷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啊哈,不過不是專家,因為我覺得我有生之年機器人達不到那個水平:)。

不過講真,我覺得人有那麼多的觀點,很大一部分是和七情六慾並沒有什麼關係啦,有對宇宙和生命的存在,起源,生長的思考,同理,機器人是沒有噠。

對了,Sheldon和Amy結婚了!管他什麼七情六慾的!兩個超級搭的人終於結婚了誒!超級羨慕的好不好哇!

反正我現在超級想聽《Soft Kitty》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