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是很討厭文藝青年這類人的,後來才發現之前討厭的只是偽文藝青年

直到後來我見識到了真正的文藝青年,發現這種人不是那種附庸風雅,消費文藝一詞,為了文藝而文藝的人,而是平時交流很正常,才不外漏又很自然地給人一種很有才華,儒雅,讀過很多書的感覺。

是我很羨慕這樣的人,感覺他們眼中的世界和生活比我所看到的更有趣,更有內涵,所以我希望能夠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我特別希望知道這類人每天的生活方式,思想世界,以及構建起這一切的時候所經歷過的事情和讀過的書,以及怎麼思考這一切的

但我又感覺很多真正的文藝青年是不會把自己稱作文藝青年的,不過我還是想提問一下,希望不論是真正這樣的人來親自講一講,或是誰周邊有這樣的人來講述一下

十分感謝


標籤化。是區分某些群體的標誌,也是代表某種意義的象徵詞。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寫作文,但因為悟性不高,長久以來,都被上級當作扶不上牆的軟泥。老師,父母,同學,鄰居,統統因為我的成績不好,對我冷眼旁觀。

有一天,我在一個人放學的回家路上想了想:憑什麼,一定要成績好的孩子,才能被誇讚,難道兒時榮耀的界定,一定要是90分以上的試卷,還有滿牆的獎狀和大紅花嗎?

這對那些喜歡模型、歌詠和體育的小朋友,不就成了一種限制。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同學好,我報名了作文補習班,可效果,依舊是水過鴨背。

後來上高中,對海子和汪國真的詩集無法自拔地著迷,便下決心,要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

但現實是,高中和大學,基本是沒有專門修「文藝青年」這一科目。怎麼辦?自學。

然而,最要命的,我選的那門電商壓根就文藝不起來啊。就算淘寶商品再文藝,哪怕客戶再藝術,也都不行。畢竟我是個販子。

沒辦法,後來就掛著單反四處尋找靈感來源,看看45度陽光鋪設一下意境,夾著筆記本扭捏一會過程,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文藝青年。可這真的是文藝青年嗎?

生活在時代這個大染缸里,我們所有的觀點都沾上社會化的色彩,真正屬於個人內心自發形成的觀點越來越少。我們需要住什麼樣的房子,需要開什麼樣的汽車,需要看什麼樣的視聽作品,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相處?這個時代會給我們準備各式各樣的答案。

所以,我的建議是,什麼樣理想生活適合自己,它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和你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和與世界背道而馳

猜火車裡面有句話: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可惡的大彩電,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套裝、便服和行李,選擇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裝,選擇收看無聊的遊戲節目,邊看邊吃零食......選擇你的未來,選擇生命……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

對於大多數富有才情的人來說,貼上文藝青年的標籤,等同於幫他們摘下生活的面具。

要我說,這個世界太多文藝青年,他們有的乏善可陳,有的獨樹一幟,甚至頗有造詣。矯情和理性所使,終究是作出了回歸。

為什麼有人會做文藝青年,我想,其實一部分文青是患有抑鬱症的,常規的無聊和娛樂已經不能打發繾綣,讓他們快樂,使他們憂鬱。剖析文學和收割道理,實質上是兩種不同命題,他們會比常人容易傷春悲秋,會容易感嘆故人的煮茶哀辭。

有人翻越藏川或歐洲,背著沉重的行囊,到頭來,還是被說是一無是處的傻逼,西風瘦馬,無人問津。於是他們只好再捧起四書五經,用情緒把自己關閉。直到水滴石穿,直到星月尚可,直到夏夢做完。有的文青懸樑刺股,甚至封筆收官。

那麼讓我在回顧以上,——怎樣成為文青?

現實主義是與世界接軌很好的方法之一,既要特立獨行,不想隨波逐流,既然讓他們不同,就要用孤獨償還。

我們渴望愛和和平,諸如肉體嚮往飽與欲。文學是水不是肉。

所以,熱愛吧,儘可能擁抱生命,哪怕隻身白馬,哪怕面對口誅筆伐,當我們窮盡所學面對世界的時候,是很詩意,也是很勇敢的時候~


文藝青年最應該做的是「讀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句話真的不是說著玩的,我高中時,第一次見到我的歷史老師時,很驚艷。

歷史老師五官不是很精緻,但她的氣質真的非常好,初見便給人一種文藝之感。

文藝青年還需要「遠離微博」。

大部分人是沒有自己的思想的,就算有,也很難堅持自己的思想。常常會在看到某種觀點以後,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不奢求在讀書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但,只希望不人云亦云。

文藝青年還需要「不談政治」。

大部分人看得的世界都很窄,對國家政策的看法也很狹隘。談政治給人一種強行裝x之感。


乾貨預警,長文預警。

文藝青年進階指南

如今有多少人羞於承認自己的文藝屬性呢?認為它代表著固執、敏感、不切實際。作為一名資深(偽)文青,我總結出了四步,教你成為一個更高級的文藝青年。

在講方法論前先來明確一下定義和特徵。

文藝青年作為一個身份標識,最早是指文學藝術領域的青年從業人員,後來泛化為一切普通的文藝愛好者。

他們的生物特徵可以被這樣概括:有較高的審美、情懷與選擇標準,精神需求旺盛,內心有一個豐富的小世界。或多或少地擁有一些亞文化性質的愛好,熟練掌握各種文化符號。

黎戈曾在「精神生活是可鄙的嗎」一文中點破文青們的弱點:一個信任文藝的人,骨子裡往往有天真的東西,這個東西,讓他們不務實,不適應生活,不夠圓熟、合群,也不容易快樂起來。

那麼,文藝青年應該如何進階?

如今的文藝早已貶值為文化展示與文化消費,因為就門檻而言,展示&< 欣賞和理解 &< 創造

這是一個去偶像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偶像泛濫的時代。很少有人會想起來,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全民寫詩的年代。

1986年「星星詩刊」舉辦了一次中國詩歌節,當年評選出的中國十大青年詩人有北島、顧城、舒婷、楊煉…… 還未開節,兩千多張票門票便被搶購一空,活動當天,未買到票的人群將會場擠得水泄不通。

正在發言的北島 | 肖全攝

詩人們獲得了如今流量明星般的待遇:他們的發言不時被台下的歡呼聲打斷,無數的手遞上鋼筆和詩集要求詩人的簽名。有人回憶道,北島與顧城夫婦無力招架熱情的人群,只能在活動尾聲悄悄躲進更衣室里,關掉燈光。

那時文藝青年的追星方式,生猛而熱烈。他們追的是勇氣、自由、思辨、創造力

回過頭看一看如今泥沙俱下的互聯網,在文藝的細分市場中充斥著腔調者和生活姿態者,他們販賣情緒、氛圍、和生活方式。

真正的文藝青年,需要follow有價值的思想輸出者。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少讀縮略版,少看3分鐘看完某電影,這些經由別人消化好的知識,會在無意中包含價值判斷與偏見。

保持獨立之思考、自由之創造。做文藝的原教旨主義者。

敏感是把雙刃劍,才華與悲觀雙生。對文藝青年而言,它既是創作的動力,也是性格的弱點。

需要訓練自己注意力向外部發散的能力,多關心外界,多關心人類。切忌龜縮在文藝的外殼里,在自己幻想出的小世界中抱著虛幻的優越感度日。

此外,能分辨出好壞是創造出好東西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你的品味並不值得吹噓。驕傲於自己不俗的愛好或品味,僅僅是文藝青年的入門級別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網紅書店和藝術館的確適合擺拍,但若不建立在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真心喜愛的基礎上,就毫無意義。

擁有一種建立坐標系的意識,知道一個東西好,還要知道它的具體定義、產生原因、利弊、發展趨勢、影響、歷史地位……

不要僅僅滿足做個觀眾或者評論家,把理想化和高要求留給自己,而非隨意judge他人

很早就想吐槽的一種景觀現象:為即刻的情緒找一個與之匹配的網路金句,發布在社交平台上。

這種行為絲毫不文藝。今天是人間不值得,明天是萬物皆可愛。你不覺這些箴言式的句子,都是互相矛盾的嗎?

多攝入成體系的東西,少使用散裝的網路雞湯句和流行詞,逃離碎片化的規訓。否則,會變得表達退化、思想懶惰,想要自己表述什麼,頭腦中卻只剩下別人的話語。

有一個關於「_why」的故事很吸引我。這是Ruby語言論壇上的一個才華橫溢的程序員的網名。他先後公布並維護了數十個作品,最出名的事迹是在網頁里編寫了一個兔子反殺惡龍的童話故事,只要將故事玩通,就能學會使用Ruby。

_why設計的網站 | https://poignant.guide/dwemthy/

教程中專業的漫畫和充滿幽默的文字全由_why一人完成。在04-09年,世界上所有學Ruby語言的人幾乎都玩過這個教程。

他在推特上寫過一段話,至今仍被我奉若圭臬:當你停止創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會讓你排斥他人,變得狹隘。所以,要創造。

作為一個文藝青年,你要展現出密度更大、更準確更有力的東西。提純表達的能力,不要浪費你的才華,不要讓文藝變成刻奇。

早日找到一個趁手的工具表達自己,可以是寫作,也可以是攝影、樂器、繪畫、辯論、話劇,行為藝術等等等。磨練它們,爭取達到專業或准專業水準。

西川說過,完全生活在內心世界的人容易浪費掉這個時代。文藝青年往往長於思維的深度,但容易缺乏思維的硬度

不要排斥商業,不要擔心被自己被「污染」。就像在冶鍊鋼的過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鋁才會更堅硬一樣,更有價值的文藝需要經世致用,才有能抵抗庸常生活的韌性。比如,許知遠的單向空間。

除了書本、電影、畫作、音樂這些令人著迷的二手經驗,完整的人生更需要充足的一手經驗。收起避世傾向,去實踐、去溝通、去冒險,一猛子扎進真實的、熱氣騰騰的生活。

在實踐中觀察自己的變化,進行一些不損害人格的必要讓步。除了,少用手機這一點。

後來,我漸漸地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選擇性失明的。在你弱小的時候,你的缺點就是缺點,但如果你強大,那麼你的缺點就會變成你的風格,構成你這個人獨一無二的辨識度。誰會在意馬雲長得不好看呢?

最後,雖然有些雞湯,但還是想說一句:一起努力吧,別把這個世界讓給那些討厭的人。


在我看來,文藝青年是一個準入門檻很高的稱謂看幾部文藝電影,寫幾篇遊記頂多算個文藝愛好者。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和世面的見識。博覽群書是免不了的,不忘初心也是準則。知世故而不世故這句話是很難的。這社會上有太多文藝青年的冒充者了,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成為的。


幾年前被同學稱為文青但自己不認為自己是文青的人來回答下,其實身邊人都有說我很文藝的,然而,我確實不是很……什麼說呢,有那麼丟丟抵觸吧。

個人主要是喜歡買書其次才是喜歡看書。算的上是言情小說也看名著也看;雜誌看過幾本青年文學也看過,勵志書也看過哲學類的也看過,小黃文看的了,心理學方面的也看的了。(註:經濟and政治類的還沒接觸過,最近打算接觸下經濟)

但都記的不深,因為我只看一遍,然後就看心情,主要也是看心情,念舊了也會看看,因為大多都是買回來了,也不會去擔心第二遍會看不了。

然後著裝什麼的也不需要刻意模仿,自己喜歡嘛。其實有一點:我覺得自己更像個佛系青年,哈哈哈,幹什麼都隨心情。像個人的話,因為懶,所以日常都是黑白灰哈哈哈,著裝其實不用有什麼改變。

然後,本人看電影也大多都是什麼說呢,打個比方吧《海上鋼琴師》《肖申克的救贖》《莫扎特傳》《霸王別姬》等反正自我感覺就是正常人不什麼看的電影都會看些。

最後,個人有在練鋼琴,練2年了;最近因為一時頭腦發熱又買了洞簫哈哈哈。

然後其實我有問過我同學,我說你當初見到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她們大多都說文靜,安靜呀之類的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